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亳州旅游文化译介研究

2016-03-29张蕾蕾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张蕾蕾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安徽 亳州 236800)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亳州旅游文化译介研究

张蕾蕾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安徽 亳州 236800)

摘要:亳州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发展势头良好,但旅游文化翻译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存在漏译、误译等问题,不利于其旅游文化的译介,影响亳州的城市形象及旅游文化的生态环境。因此有必要从生态翻译学角度重新审视亳州旅游文化翻译,以期对其进行规范,使译文更好地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亳州旅游文化;旅游文化译介;生态翻译学

一、引言

亳州是皖北中心城市,也是安徽省三大旅游城市之一。亳州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众多名人的故乡,如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一代圣哲庄子,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神医华佗等。亳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花戏楼、曹操运兵道、华祖庵等文化遗迹,又有五禽戏、二夹弦、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亳文化”旅游圈。根据亳州市文化旅游局2014年10月发布的前三季度旅游产业报告,全市旅游收入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入境旅游同比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亳州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大好。与亳州旅游业蒸蒸日上相悖的是旅游文化翻译的滞后问题,部分景点、大部分街道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公示牌缺少英语翻译,仅有的部分译文也存在漏译、误译的现象,影响亳州的城市形象,也影响旅游业的生态环境,不利于亳州旅游文化的译介。亳州旅游文化的译介是国外游客了解亳州的重要窗口,是亳州成为文明城市的基石,也是“亳文化”国际传播的媒介和桥梁。因此,有必要从生态翻译学角度重新审视现存的旅游文化翻译,以期对其进行规范,从而建立良好的亳州旅游文化译介生态环境。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翻译进行研究的交叉学科。它以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作为理论基础[1]42,是翻译学研究的新发展、新视角,肯定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从生态学角度审视译者行为及译文。在翻译活动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身处一个大的生态环境中,与处在该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素产生互动,并受到影响。译者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与作者、原文、译文、读者及其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发生各种互动关系[2]。胡庚申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3]86,并将关于翻译活动与整个生态环境中各要素的互动关系表述为“翻译、语言、文化、社会/人类和自然界”的“关联序链”[3]87。在这一关联序链中,翻译包含于语言之内,是语言的翻译;语言包含于文化之内,是带有文化色彩的语言;文化是社会/人类的文化,社会/人类塑造文化;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自然界约束人类行为。五个因素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从多维度进行“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4]20,不仅要注重语言形式、文化内涵,还要考虑交际意图,做到语言、文化、交际层面的适应性选择,即“三维”转换[5]。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体现为译者在其翻译行为中充分考虑到源语与目的语的词汇、句法结构、修辞风格、文体特点等因素,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是指译者的翻译行为应注重语言背后涵盖的文化知识背景,做好传递与阐释两种文化内涵的准备,并在译文中体现文化传播。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是指译者的翻译行为应注重译文能否为目的语读者理解,能否达到译文的交际意图,满足目的语读者的交际期待。

三、生态翻译学对亳州旅游文化译介的启迪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和“自然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称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为 “关系序链”[3]。在这一关系链条中,翻译、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互动和关联关系。五个要素之间的互动不断循环,相互作用。翻译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语言层面的对错,更关系到文化是否得以传播,译者行为是否得当,翻译所处的生态环境是否遭到破坏等。翻译不再是译者个人的行为,而是涉及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判断译文的优劣也需要把译文放在整体的生态环境中,接受生态法则“汰弱留强”[2]9的检验和评判。目前亳州旅游文化译介中出现的漏译、误译等问题已不仅仅属于翻译本身或者译者行为,而是对整个翻译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这些错误势必影响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和亳州文明城市的形象,不利于“亳文化”国内、国际的传播,甚者影响中华文化的整体传播。

胡庚申把翻译活动中涉及的“人”称作“翻译群落”[2]。除了译者,作者、读者、赞助商、出版人、评论人等都是“群落”中的一分子。此“翻译群落”是一个整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样是关联互动的,也要保持生态的平衡。翻译是处在翻译市场生态系统之中的,在翻译中出现错误,不仅是译者的责任,赞助商、出版人等也要承担责任。具体到旅游文化译介活动中,当地的外事部门、旅游公司、文化旅游局、各个旅行社都责无旁贷[6]。他们应该与翻译公司或译者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对其行为和成果进行监督和考评,以保证翻译质量。亳州的街道、公共场所、旅游景点等译文缺乏规范性,漏译、误译等现象的出现是和整个翻译市场生态系统的不完善密切相关的。亳州旅游文化的译介依托于整个翻译市场生态系统的完善,需要相关部门的规范和监管。

在生态翻译系统中,译者是核心人物。整个翻译活动是通过译者发挥其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得以完成的。翻译活动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有意识地“适应”和“选择”的行为过程。具体到翻译实践活动中,翻译就是译者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的选择性转换。旅游文本不同于普通文本,具有外宣作用,对译者的要求更高。在旅游文化译介过程中,译者要重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特点和差异,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和交际需求,完成语言、文化、交际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给亳州旅游文化译介带来不少启示。面对目前亳州旅游文化译介过程中出现的误译现象,有必要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重新审视译文和整个翻译生态系统,并建构亳州旅游文化良好的生态翻译环境。

四、亳州旅游文化译介的生态构建

(一)翻译策略的选择

翻译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整体互动”,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中心,起主导作用,其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及翻译策略的选择都会影响译文的水平。

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会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译者思维方式,译者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认知等等。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说,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应考虑到源语与目的语所处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料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宣传文化,树立形象,增进文化交流,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译文作为旅游文化译介的媒介,必须符合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等原则。译者可以同时使用归化、异化策略,比如公示语、街道名称使用归化策略,景点介绍中富含文化色彩的名称使用异化策略。

(二)语言维的生态建构

语言维的生态建构是指译者在对文本进行翻译时,针对不同的两种语言而做出适应性选择。旅游文化翻译要求译者关注游客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旅游期待[6],译者应尽量避免出现语言翻译上的错误,尤其是中式英语表达。译文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经得起推敲。

一个城市的公示语标牌是最先反映城市形象的标志,具有导向性。公示语标牌翻译错误会给游客带来不便和麻烦。目前亳州公示语翻译缺乏统一规范,存在漏译、误译的现象。很多公共场所,如火车站、街道、旅游景点的公示语或者简单地用拼音译名,或者机械地翻译,无视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法、句法差异,造成大量的错译。亳州几乎大部分街道名称都是用对应的汉语拼音进行标注,并且方位词东南西北并未译出,如新华南路(Xinhua NanLu)、魏武大道(Weiwu Da Dao)。路牌不管对国外游客还是国内游客都应有很强的指示功能,拼音显然起不到这样的指示功效,缺乏实际意义。参照国内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可改译为“Xinhua South Road / Rd.”和“Weiwu Road /Avenue / Rd./Ave.”。再如街道旁的环保果皮箱被译为“Environment-friendly Trash Box”。垃圾箱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的表达分别为“dustbin”和“trash can”,原译文中“box”一词仅在语义上与“箱”机械对应。以上列举的翻译例子无视目的语的语言特点,造成大量中式英语的使用,机械地乱译、错译,常导致外国游客不解其意。

此外,旅游景区的景点介绍翻译中也存在语言误译。比如魏武祠中介绍该景区的句子:

“魏武祠以‘三曹’父子塑像和图板的形式向您展现了曹操庞大的家族。”

“Weiwu Temple unfolds before your eyes the large family of Cao Cao with the statues of the Three Caos as well as drawing boards showing his other family members.”

“向您展示”的译文为“Weiwu Temple unfolds before your eyes”,其中的“before your eyes”应删除,“unfold”意思是“展现,展示”,不需要细说“在你的眼前”。此句译文的错误在于没有理解英语单词的内涵意义,完全按照与中文表达对等的方式将英文译出,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对曹操作为文学家的介绍中:

“曹操登高必赋,才情挥洒,开辟出了以‘三曹’父子为中心的建安文学新时代,本展厅通过对曹操诗作、书法、音乐、美食等方面的介绍,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多才多艺的曹操。”

“Whenever Cao Cao ascended the heights, he would compose poems, giving full vent to his writing talents. He opened up a new era of Jian’an literature in which the Three Caos (Cao Cao and his sons, Cao Pi and Cao Zhi) played a central role. This exhibition hall brings before you a versatile Cao Cao by introducing his works of poetry, calligraphy, music, gastronomy, etc.”

句中“向人们展示出”被译为“brings before you”。粗略一看译文并无不妥,“bring”有将某物引入或者把某物介绍给某些人的意思,可是加上“before you”未免有画蛇添足之嫌。此外,在语体上“bring”不够书面化,改为“demonstrate”或“display”更得体,也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三)文化维的生态建构

“文化是翻译生态的主要规范环境,翻译要在文化中发展,就会受到文化环境中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1]42译者不仅要了解源语文化,而且也要了解目的语文化,并且在翻译中处理好两种文化相互碰撞的矛盾。在处理中西方文化碰撞矛盾的时候,有的译者会采取较多的异化翻译策略,致使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而影响了文化交流。亳州旅游文化以文化古迹和民风民俗为特色,翻译时只有将中国特色的文化民俗原汁原味地进行译介,才能起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目的。

翻译不仅是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转换,也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7]。亳州作为“三曹故里”,许多旅游景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不能简单地从语言层面去对应死译,还应考虑文字中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注重文化维度的适应性,译文应尽量向读者传递一些文化信息。比如“花戏楼”,景点介绍中将其翻译为“Flower Theatre”,字面意思可理解为“堆满花的剧院”,这样就没有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来。“花戏楼”本是大关帝庙的一座戏台,因其上面绚丽夺目的雕刻彩绘而得名,一方面体现当时戏剧的盛行,另一方面展现了精良的建筑艺术。若将“Flower Theatre”改译为“Floral Opera Theatre/Tower”或者“Decorated Opera Theatre/Tower”,就能让读者既了解此建筑的用途,又引起对花戏楼建筑艺术的关注。

在花戏楼景区中还存在类似的误译现象,比如将“火神庙”翻译为“Vulcan Temple”, 火神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掌管火的神明,“Vulcan”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火神。译文虽然充分考虑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但忽略了旅游翻译的特殊性在于旅游文化的传播。中国神话中的火神与罗马神话中的火神由于不同的地域、历史、民俗等因素,富含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并不能对等。因此可将“火神庙”译为“Fire God Temple”,以更好地传递源语的文化信息,体现翻译适应性选择的生态翻译思想。

再如景区中有一处名为“玉字井”的地方,译文为“Jade Well”。外国游客都以为此井是由玉石制成的,因为“jade”的意思是“玉的”,标牌上介绍的文字也只是讲解了该井水的神奇功效,并没有解释此井命名蕴含的深意。“玉字井”的得名是有历史典故的。相传亳州北关有四条街,自然形成了一个“王”字,风水先生预测此处将来必出王者。当朝皇帝担心再出一个帝王,为破此风水,命人在王字街的右边打了一口井,使“王字街”变成“玉字街”。所谓的“玉字井”其实就是用一口井代指“玉”字中的一点。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译文“Jade Well”非但不能表达出其中的文化深意,反而会误导游客。可将其改译为“Dot-shaped Well”,旁边的文字再加上一些典故介绍就更能传递其中表达的意义,利于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四)交际维的生态建构

旅游文本属于实用文本,目的是传递信息[7]。旅游文化译介的目的是向游客介绍旅游景点,了解旅游城市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并激发游客的兴趣和对景点的向往。按照生态翻译学的观点,译者在翻译时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异同进行适应性转换,还要满足目的语读者的交际意图,在交际维上进行适应性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晦涩的词语,表达要尽量简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以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和意图[8]。

亳州市区各宾馆,大到酒店,小到家庭旅馆,但凡有英文译名,大都译为“Hotel”。《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对该词的释义为“a building where people pay to stay and eat meals”,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住宿,一是用餐。显然“hotel”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宾馆旅店。国外一些小型宾馆或者家庭旅店一般会使用“inn”来称呼。再如一些有关爱护花草、保护环境、文明旅游的公示语标牌,如“爱护脚下草,莫摘枝头花”,“禁止大声喧哗”等,主要用来警示人们的行为,多用祈使句,一般被直接译为“Keep off the grass and the flower!”和“No Talking”。西方文化多重视人文关怀,语气和表达方式相对委婉,若改译为“Please give me a chance to grow”和“Please keep quiet!”更能体现人们对环境的尊重和人性化的特点。

华祖庵景区有一处名为“存珍斋”的地方,翻译为“The Cottage Storing the Treasure”。外国游客根据该译名,会以为此处存放了很多宝贝或宝藏。存珍斋实为华佗当年存放、炮制、研究中药的地方。中文命名讲究用词美、意境美,“存珍斋”三个字表现出命名者对此处的赞誉,意指华佗静心工作,研发药品,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医药财富。“存珍斋”中的“珍”指华佗留给后人的医药珍宝。但是译文却没有准确地表达出这层含义,反而让读者困惑,会疑问此处到底存放了什么宝藏。可将其改译为“Medicine Treasure Cottage”,这样既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又不会引起歧义,能达到成功交际的效果。

该景区还有一处地方名为“益寿轩”,译文为“The Cottage of Prolonging Life”。益寿轩原为华佗为病人诊治的地方,相当于现代的诊所。“益寿”二字展现出华佗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是对华佗的赞美。译文中的“prolonging life”是“益寿”在英文中的对等表达,表面上来看并无不妥。但是外国游客就会对此译文产生疑惑,是否这个农舍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呢?如将译文改为“The Cottage for Treating Patients”或者更为简洁地改译为“Hua Tuo’s Clinic”,这样更易于外国友人的理解,从而达到文化交际的效果。

五、结语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活动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生存于大的翻译生态系统中,并与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发生关系。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整个翻译过程是译者不断地适应性选择的过程。对于亳州旅游业发展来说,旅游文化译介就是“亳文化”对外传播的桥梁,译者就是桥梁的建造者,应为读者构建一个和谐平衡的翻译生态系统。亳州旅游文化翻译中的漏译和误译是阻碍“亳文化”传播的拦路虎。译者要克服语言、文化的双重阻碍,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上进行翻译的适应性转换,力求构建符合翻译生态环境的译文。亳州旅游文化局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旅游产品、市内街道及公共设施标识牌译介的监管,规范翻译标准和格式,提高翻译质量,保护旅游翻译生态环境的平衡,打造出质量过硬的旅游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3]胡庚申.对生态翻译学几个问题“商榷”的回应与建议[J].中国翻译,2014(6):86-89.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62-67.

[6]郭英珍.河南旅游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审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44-246.

[7]董爱华,高越.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实用文本翻译的语用等效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9-132.

[8]吴育红,刘雅峰.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之偏差[J].上海翻译,2014(3):78-81.

[责任编辑亦筱]

作者简介:张蕾蕾(1982-),女,河南鹿邑人,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6-01-07

基金项目: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英语翻译教学研究”(2015-GH-126);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综合英语教学优化创新研究与实践”(2015jyxm441);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2级校级科研课题“影视翻译中误译现象研究(BSKY201206)”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6)03-0059-04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赣州红色旅游景介资料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
合作翻译—生态翻译学伦理原则视域下的典籍外译理想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