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16-03-25付红林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德伯斯小学内蒙古兴安盟137400

学周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小学语文

付红林(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德伯斯小学,内蒙古兴安盟137400)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付红林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德伯斯小学,内蒙古兴安盟137400)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就不能再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灌输,而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教材,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中深刻领悟,在宽广的课外空间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走进文本;走出教材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教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要促进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人文素养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与能力等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提高人文素养这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尤其对于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来说,更是具有重要意义。语文不仅是人类交流与交际的工具,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而且语文学科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要将人文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之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那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呢?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带着学生走进文本

现行教材所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人文内涵,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以往的教学以讲解为中心,将文章生硬地分解成作者简介、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等,学生失去了阅读与思考的主动权权,自然也难以深刻地理解文本背后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学生只能成为语言知识的机械记忆者,而并不能提升他们的情感与人文素养。新课改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学生是阅读与思考的主体,要想让学生深刻领会,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就必须要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深入文本,运用教学智慧将学生带入文本,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这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展开自主探究性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让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热爱中华文化,让学生得到情感提升与性情陶冶,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在学习《穷人》一课时,如果教师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从“沙俄专制统治下黑暗的社会现实”来展开分析,教学势必会陷入机械的讲解与灌输中,不仅不能激起学生展开阅读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被动的参与者,机械的语言接受者,更不要说让学生得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小学生虽小,但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与理解水平,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来就“如果你是安娜,你会怎么做”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交流。这样的认知活动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单纯地接受,而是让学生以文中角色来展开思考,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那段真实的历史,这样学生自然就不会再是脱离文本的盲目阅读,而是深入文本,深入作者的深刻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主动的阅读与思考,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中,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从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心理深切地体会沙俄专制下人民生活的困苦,体会桑娜和渔夫的勤劳与善良,即使在那样贫穷的生活困境下,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和高尚人格。这样的教学更能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包含在文字背后的内在意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同时又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二、带着学生走出教材

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那块狭小的空间,而是要将之与生活等同起来,打破教材封闭的空间,走出教材,走向生活,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富有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更宽广的空间内展开阅读与思考,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见闻,让学生在文学的殿堂、知识的海洋中汲取人文内涵,这样更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健全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情感,真正实现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1.开展课外阅读。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教材所收录的文学作品是有限的,为此我们要在搞好课堂阅读、运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延伸课外空间,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多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洗去浮躁与铅华,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心归于安静祥和,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如学习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让学生来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并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认知、情感等的全面提升。为此我们要重视课外阅读,制订长期阅读计划,由易到难,渐进展开,以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活动中提高阅读水平与人文素养。

2.关注现实生活。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实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寻找更多生活中的语文素材,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从真切的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情感与体验,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感。如全社会所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条件等,引导学生来关注生活,关注生命,用“人文关怀”的心态来观察与审视社会与生活,这样学生才能真实的生活中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爱、社会的激烈竞争等等,这些都是无法从文本、从课堂所得到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实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和谐发展。

总之,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修养这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先进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实践,对传统教学进行全面改革,重视语文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将教学带入宽广的生活空间,实现人文教育的无形渗透,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彰显人文关怀,弘扬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孟婧.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新一代:理论版,2012(6).

[2]郝帮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陕西教育:教学,2014(1).

[3]王国良.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7).

[4]仇刘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09(33).

[责任编辑张亚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8-020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8.135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小学语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