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报》视野下民国时期留学生研究(1929—1936年)

2016-03-24李新军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申报留学生

李新军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038)



《申报》视野下民国时期留学生研究(1929—1936年)

李新军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038)

摘 要:《申报》对留学生颇为关注,对留学生的留学地点、留学科目、留学经费、归国后从事职业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报道。通过分析研究,可以了解民国时期留学生的整体概况、特点,以及留学生们对祖国的深沉的感情。

关键词:民国时期;留学生;申报;研究

通过《申报》的新闻报道,可以对民国时期留学生整体概况有一个大体了解。这些年轻的学生们飘洋过海,寒窗苦读,归国后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去。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留学生们又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出对祖国深厚的情感。

一、《申报》视野下留学生的概况

《申报》对民国时期留学生人数、留学地点、留学科目、留学费用等方面作了广泛报道,并列出了大量数据,通过分析,对留学生整体概况有一个初步了解。

(一)留学生人数

通过《申报》资料整理,对1929—1935年留学生人数作一统计,如下表所示:

1929—1935年度留学生统计表

表中可见:第一,1929—1935年间留学生总数为6225人,1929年人数最多为1657人,1931年最少为450人,留学生每年的人数在千人上下浮动。同期国内大学毕业生人数1929—1935年为50 051人,1934年人数最多为9622人,1929年人数最少为4164人[1]。相比较而言,留学生人数还是比较少。留学生教育程度方面,大学毕业占多数,也有部分高中毕业生。以1931年为例,《申报》报道:“总计国外大学者有21人,国内大学者有208人,国内专科校者72人,大学预科及高中者142人,不详者7人,以上合计450人。”可见,除去不详者,有142人为预科及高中生[2]。

第二,留学生人数有一个变化的过程。1929年和1930年都在千人以上,1931年留学人数突然剧减至450人,然后又缓慢上升,到了1935年才恢复至千人。这是因为留学生中留日学生占了近一半,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激于民族义愤,赴日留学学生人数大为减少。[3]

在这几千人的留学大军中,男性占绝大多数,女生仅占少数。《申报》报道:“1929年度1657人中, 男1545人,女112人;1930年度1029人中,男931 人,女98人;1931年度450人中,男391人,女59 人;1932年度576人,男471人,女105人;1933年度621人中,男生544人,女77人;1934年度留学生性别方面,男769人,女90人,两共859人。其中欧洲254人内,男230人,女24人。”[4]

在留学生的年龄上,以年轻人为主,40岁及以上占少数。以1931年出国留学生年龄为例:“20岁以下者25人,20岁35人,21岁28人,22岁39人,23岁40人,24岁37人,25岁44人,26 岁39人,27岁33人,28岁25人,29岁33人,30岁18人,31岁6人,32岁13人,33岁8人, 34岁6人,35岁6人,36岁5人,37岁2人,42 岁1人,未祥者7人,总计450人。”[2]

(二)留学地点

根据《申报》资料,对1929—1934年度留学地点作一统计,如下表所示。

1929—1934年度留学生统计表

据上表分析:第一,民国时期留学地点主要是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洲。欧洲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主,美洲以美国为主,亚洲以日本为主。1929—1934年六个年度中,留学欧洲共有1587 人,其中英国共有342,德国共有429人,法国共有164人,这个三个国家共有935人,占了58.9%;美洲国家中美国占了绝对多数;其他国家共有2512人,日本又占了2491人。

第二,在留学生中,留学日本人数最多。1929—1934年六个年度中,留学生总数为5192 人,其中留学日本为2491人,占了47.97%,接近一半。

(三)留学科目

留学类别主要有文类和实类,文类和实类下面分为许多具体的科目。文类以法政、文哲、教育、商业为主;实科以工程、医药、理科、农林为主。每一科目下面又细化为很多专业,如表一、表二所示。

1929—1933年留学科别一览表(表一)

留美学生学科统计表(部分)(表二)

上表可见,第一,留学生中学文类人数超过学实类人数,文类中又以学法政为最多。1929—1933三个年度中,学文类总计2239人,学理科总计1875人。文类中学法政为1313人,占到文类中58.6%;第二,每个专业下面又细分为很多小专业,这些小专业分得很细,涵盖面很广,涉及各个方面。有很多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如医科中营养学、精神病学,工程科中飞机工程、无线电工程等等。

(四)留学费用

教育部曾经对留学生的费用作出规定:留学欧洲各国,“每人每年英240镑,德4200马克,法21 600马克,比24 000镑,意4000元,瑞典1500 元,瑞士、奥各5400法郎,丹、荷各240镑”,留学美洲各国,“美国与加拿大各1080美金”,其他各国“日本840日金,印1000元,菲1700元。”[5]“埃及国币2500元,安南国币1700元。”[6]

留学费用数目庞大,以1931年列表统计如下:

教育部1931年度统计全国出国留学生费用

续表

上表可见,按照教育部标准,留学美国每年每人为1080美金,1931年留学美国共计115元,共计12.42万美元。加上留学加拿大4人,留学美洲的费用总计12.852万美元。这个数目对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也是比较惊人的。因此培养一名留学生,所花费的金额是巨大的。《申报》将1929—1934年度留学生费用换算成国币并列表如下。

1929—1934年度留学生费用统计表

上表可以1929—1934年留学费用,以国币计算总计为31 059 017元。1931年留学美洲的国币为588 107元,美元为12.825万,大致推算一下,六年中留学费用折合677万美元。

二、《申报》视野下民国时期留学生的特点

《申报》视野下留学生有自费生人数多,留学日本多,留学生归国后多在政府部门工作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自费生比公费生多

到国外留学的自费生人数多于公费生,《申报》对1929—1934年公、自费生作了一个统计,如下表所示。

1929—1934年度留学生统计表

续表

上表可见,1929年公费生为89人,自费生为1568人;1930年公费生为81人,自费生为948 人;1931年公费生为39人,自费生为411人,自费生的人数比公费生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公费生录取名额少,要求比较严格。如皖省1935年招收公费生仅三名,专业还进行了限定,分别为机械工程学一名,农学一名,采矿冶金一名。按照教育厅规定,考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然后普通科目考试,最后是专门科目考试,“各科试卷由各命题委员详细校阅,并按规定成绩百分比,评定分数。”有关留学国所在语言,“遵照教部令,严为考核。”[7]可见公费生要求极严,要层层过关。相比较而言,自费生则容易的多,只要达到基本条件,经济条件许可,就可以出国深造。自费生中以粤、浙、苏三省为最多,主要原因是这三省经济条件较好,又在沿海城市,风气开放,故留学人数较多。下表为1934年7月—1935年7月自费留美的省别统计。

最近一年自费留美学生省别统计表(1934年7月—1935年7月)

表中可见,苏省54人,浙省27人,粤省24 人,占了前三名。此外,在自费留学生中,除了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暨南大学等大学毕业生以外,还有“正始中学、南洋中学、浙江附中、弘建中学、文治中学、育华中学”[8]等高中学生。

(二)留学日本人数多

前面所述,1929—1934六个年度中留日学生比例占到47.97%,接近一半。而在“九一八”事变以前的1929—1931三个年度中留日学生比例占到一半以上,如下表所示。

1929—1931年度三个年度留学各国人数比例

为什么到日本留学的人数比较多呢?主要原因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在甲午战争中打败腐朽的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又打败强大的俄国,这让四处寻找救国良药的有志青年看到希望所在。他们留学日本,希望为中国找到一条富国强兵之路。许多留学生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国难日亟,诸君须知今日之中国为如何时,将来诸君所负之责任为如何责任。”[9]此外还有少数纨绔子弟,“日夜幻梦地要想赚一个美丽愉快的将来,而在这个尚虚不务实的社会里。出洋又是个时髦出风头的事儿。”[10]他们在国内成绩较差,不容易考取国内大学,留学日本费用较低,就选择留学日本的道路。由于上述两种原因,留学日本人数激增,《申报》报道:“我国留日生1934年度约二千二百余人,比较1932年几增一倍。”[11]

(三)归国留学生多在政府部门工作

留学生回国后,多在政府部门工作。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1934年10月成立,对国外留学生作了一个调查,截止1936年4月到咨询处登记的留学生共2777人,多数在政府机关工作,如下表所示。

全国学术咨询处回国留学生调查统计表

为什么归国留学生多在政府部门工作呢?首先,当时中国商业凋敝,工厂停歇,农村破产,加以内乱不断,能够为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工作机会并不多。因此许多留学生到政府部门工作,多少可以实现自己曾经的理想和抱负;其次,有些地方政府制定了留学办法,对留学生归国以后工作作了规定。如1936年6月广东考选第三届国外留学生公费生共十二名,其专业分别为水利工程、水电工程、机械工程、军事化学、兵器制造、造船、冶金、人造丝、毛织农业、教育等专业。对归国以后工作安排,留学办法规定:“及至学成归国,由省府指派在机关或工厂服务。”如果没有按照“政府之许可而充任非指派之职务者,追缴其曾领公费之一部,或全部在服务期内薪俸以一百元至三百元为限。”[12]最后,极少数留学生为了出人头地,“想抓得他意想中的将来”[10],非到外洋去跑一趟渡一层金,回国后到政府部门实现自己升官发财的梦。

上表中还可以看出归国留学生从事教育人数比较多,概因“我国教育之落伍,失学文盲随地皆是”[9],因此许多留学生归国后投身教育行业,培养人材,以实现国家富强之梦。

三、《申报》视野下民国时期留学事业的评价

外派留学生到发达国家学习,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留学事业大力支持。由于留学生中学文类和法政的比较多,为此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留学生报考国内急需的专业。抗战爆发,民族危亡,留学生以各种形式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各省对留学事业的支持

在各省的留学人数中,广东,浙江、江苏三省排在前三位[13]。其原因除三省是沿海城市,思想意识超前开放外,还与三省对留学事业大力支持有关。广东省在1936年第三届考选国外留学生待遇中规定:“在求学期间,留欧者出国川资及治装费一千元,每期缴纳学校所徵费用,照数发给。每月补助各生生活费英币十四镑及回国川资英币四十镑。留美者出国川资及治装费一千元,每月缴纳学校所徵费用照数发给。每月补助各生生活费美金七十五元及回国川资美金三百元。”[12]江苏省为留学生专门设立奖学金,不仅公费生可以申请,自费生同样可以申请,“苏省自费生领有留学证书在国外研究上项科目满一年以上而成绩优良者,得请求奖学金”[14]。

其他省份对留学事业也加以各种形式的支持,如江西省1935年度出国之留学生共计125人,“其费别有公费者55人,半公费8人,补助费4人,得奖金者5人,自费53人。”[15]可见江西省为留学生提供资助的形式有公费、半公费、补助费、奖学金等多种形式,125人中全自费只有53人。

留学生选派开始是由各省市自行举办,教育部并不过问,只需到教育部备案即可。可是由于各省市把关不严,留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有些到国外“小则荒怠学业。大则污辱国体。”[9]于是教育部规定:凡是经过各省市考选的留学生,必须经过教育部复试,复试成绩太差,不能出国留学[16]。

(二)政府对留学生中学文科人数过多状况进行调整

为什么会出现留学生中学文科,尤其是学法政人数较多的现象呢?《申报》评论中认为:第一,许多学习理科和工科的留学生归国以后,发现在贫穷落后的中国,所学无所用,从事的职业与先前所学没有多大关系,无法实现曾经的理想和抱负。前车之鉴,后来的留学生开始学习文科;第二,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军阀混战,许多到国外寻求救国救民的有志青年,发觉只有唤醒民众才能救中国。于是不少人改弦易辙,开始学文科;第三,还有极少数“羡慕虚荣,贪图富贵,抱做官目”[17]的纨绔子弟。他们之“游欧土东瀛跑新大陆,就泰半为的享乐,绝不以伏案埋头来自寻苦恼。趋简就易去选修文科,以经自愉。”[18]

国家建设急需大量理科和工科人才,而留学生又大多学习文科,为了改变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政府进行了政策调整。

第一,对公费留学人员专业进行限制。广东省留学生办法中有一条对留学生所学习的门类作了规定,各县市“所津贴之国外留学生所学习之门类,对于该县市地方,确有特殊需要,呈由教厅核准,方得津贴,津贴学生所习门类,以理、工、农、医、教育等科为限。”[12]江苏省对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科目,作了特别规定:“最近三年间(1936—1938年)暂定奖学金科目为机械化工、纺织电工、土木工程、实业、医药、农林、畜牧、丝、水产、女子教育、卫生行政(限女生)等科。”[14]

第二,用人单位录用归国留学生在专业方面向实科倾斜。如《申报》报道,1934年全国各机关录取国外留学生实类79.75%,文类20.25%,如下表所示。

1934年度全国各机关录取国外留学生情况表

用人单位录用留学人员时向实科倾斜,使留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必须作出慎重考虑,而不再蜂拥报考文科。

(三)留学生的爱国情怀

留学生的爱国情怀,《申报》报道比比皆是。年轻的学子们,希望通过自己之所学为多灾多难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1934年黄河水灾,有留学生发明机器,希望能用于防治水灾。1935年《申报》报道,中华学社主任西尔考克氏称:一九三四年来英之学生中北平张君、天津朱君,年青好学,“已发明一种非常有益之机器,彼等希望能用以遏止黄河之水患。”[19]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留学人员在专业选择和人生道路选择上发生变化。

1.留学人员专业选择发生变化

国难当头,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有所变化。例如1937年《申报》报道,许多留美学生开始学习航空,形成航空热。1937年《申报》载:“中国留美青年学习航空者,今年增加百分之一五一,此可见中国青年之航空热。此项学生虽尚占少数,但增加殊速。今年中国留美学生共为一千七百三十三人,较去年增百分之二十二,航空学生占五十八人,去年仅为二十三人。”在这58人学生中,研究飞机设计及构造尤属普遍[20]。

2.许多留学人员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三省,随之成立了伪满洲国,试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为了达到侵略目的,日本将留日学生强行分开,称东三省学生为“满洲国”留学生,关内为中华民国留学生。各大学中之同学会,也强迫分开组织。日本人对于他们“互相来往,监视极严。”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人对于爱国学生,“常私自加以侮辱。一旦捕去,一例被监禁刑讯,结果即加以‘反满抗日’甚或加以赤化之罪名,驱逐回国。”[21]甚至对学生加以酷刑,《申报》载,“最近有同学两人,又复为日警无故逮捕,施以酷刑,致额鼻各部均重伤,不久亦即将被押送返国。”[22]

在日本的迫害下,许多留学生回国。对灾难中的祖国,表达出空前的爱国热情。1937年7月15日《申报》报道称,“大批留学生抵沪时,即分别探询华北抗战近况,其状殊为热切。”[22]8月11日留日学生二百余人,留日华侨及留美学生共百余人,搭胡佛总统号轮到沪。留学生上岸以后,“即集中行李检验处两傍,与欢迎人员,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及高呼中华民国万岁,并当场即推派叶文津等为代表,赴社会局请愿,请政府抗敌。”许多留学生当场参加留日同学抗敌救亡会[23]。

《申报》视野下,民国时期出国留学事业,虽然出现过短暂的低潮,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总体是向前发展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留学事业的支持,青年学子们立志救中国是留学事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国难当头,广大留学生表达出深沉的爱国主义的情感,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中。《申报》评论中对留学生寄语,要他们“坚定地自信,将来国家,要把这荒漠得连教育文化亦须仰给外人的祖国,积极地真实地开拓一下,奋斗出一个新环境来。”[10]

参考文献:

[1]全国高等教育趋势及历年毕业生人数[N].申报,1934-12-16(16).

[2]我国最近历年派遣各国留学生[N].申报,1934-02-09 (14).

[3]留日生又渐多[N].申报,1934-12-16(18).

[4]教部统计近年度留学生性别与科别[N].申报,1935-11-01(12).

[5]最近六年度我国留学生费用统计[N].申报,1935-10-29(12).

[6]我国留学生出国留学之费用标准[N].申报,1936-12-18(8).

[7]皖省留欧公费生录取各生[N].申报,1935-10-13 (16).

[8]最近一年之自费留日生学校统计[N].申报,1935-07-18(14).

[9]欢送出洋留学诸君[N].申报,1934-08-12(7).

[10]送本届出洋生[N].申报,1934-08-15(1).

[11]我国留日学生激增[N].申报,1934-12-18(6).

[12]广东待遇国外留学生办法[N].申报,1936-02-13 (15).

[13]三年来留学生统计总计二千三百十七人[N].申报, 1934-06-30(16).

[14]苏省留学生奖学金办法[N].申报,1936-08-13(16).

[15]赣1935年度留学生概况[N].申报,1937-06-19(12).

[16]1934年度全国各机关录取留学生之科别[N].申报, 1936-10-02(13).

[17]我国留学生学习法政者何多[N].申报,1935-04-25 (2).

[18]文科多于实科[N].申报,1934-03-30(1).

[19]中国庚款新学生在英留学成绩良佳[N].申报,1935-11-19(13).

[20]我国留美学生千七百余人[N].申报,1937-04-07 (6).

[21]留日学生遭受摧残痛苦[N].申报,1937-07-06 (13).

[22]我国留日学生归国[N].申报,1937-07-15(10).

[23]我国留日学生侨胞二百余人昨返国[N].申报,1937-08-12(10).

On Overseas Stud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Shun Pao(1929—1936)

LI Xin-jun
(School of Liberal Arts,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 Anhui 230038,China)

Abstract:The newspaper,Shun Pao,paid close attention to China‘s overseas students.It published a lot of reports about the places,studying subjects and funds of the overseas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occupation they are going to take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Through analysis and research,we can underst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seas stud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ir deep feelings to the motherland.

Key words: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oversea student;Shun Pao;research

作者简介:李新军(1976—),男,安徽六安人,博士,讲师,从事中国近代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3B269)。

收稿日期:2015-10-10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13(2016)01-0113-06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申报留学生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