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超常教育: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题*

2016-03-21官群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15期
关键词:人才教育学生

● 官群

双超常教育: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题*

●官群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靠拔尖创新型人才。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直是教育亟需破解的难题。本文从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分析入手,揭示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缺的是“双超常教育”理念以及从中小学到大学一条龙的“双超常教育新体系”,即“以高教师生为龙头”、“以名师带高徒”为主体,以“双超常”为两翼,以“抽离式”教育为主要形式,又好又快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双超常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小学一条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需求日益突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直是教育亟需破解的时代难题。笔者在《教育研究》[1]、《中国特殊教育》[2][3]提出了“双超常”教育新理念,本文专门对该理念如何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题做进一步探讨。

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亟需破解的时代难题

“拔尖”指超出一般,在次序、等级、成就、价值等方面位于最前面的、居领先或优先的地位。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有益效果的行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概括起来讲,拔尖创新人才就是在某领域出类拔萃、有所创造的社会精英,既包括在科学领域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的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也包括在生产、技术等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以及在经营、管理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杰出人才等。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超常教育。

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曾经因四大发明闻名于世,又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并没有因为钱老过世而被遗忘。相反,钱老这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问题却留给了我们无限的反思和追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究竟难在哪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世界诺贝尔奖是国家科技实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通过梳理诺贝尔奖获得国家分布、培养学校排名以及世界大学排名就可以打开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题的一扇窗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关键靠教育,前沿在高教,重点在基教,难点在形成大中小学一条龙的超常教育模式。

世界诺贝尔奖成果标志着科技进步的水平,也是世界级拔尖创新人才的代表。据初步统计,从1901年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00915)的研究成果之一。到2015年的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的诺贝尔奖分布情况 (不包括文学或和平奖以及后来设立的经济学奖):美国240人次,英国78人次(包括一名来自俄罗斯的双重国籍科学家),德国66人次,法国28人次,瑞典16人次,俄国15人次 (含前苏联和现在俄罗斯),日本15人次,荷兰14人次,瑞士14人次,奥地利10人次,丹麦9人次,加拿大8人次,澳大利亚6人次,比利时5人次,意大利4人次,阿根廷3人次,挪威3人次,以色列3人次,爱尔兰2人次,意大利2人次,匈牙利2人次,印度1人次,中国大陆1人次,芬兰1人次,南非1人次,葡萄牙1人次,捷克斯洛伐克1人次,巴基斯坦1人次,土耳其1人次。[4]2015年,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

培养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世界大学前50名里,美国哈佛大学排第1名,获奖人数是151人。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排第50名,获奖人数是12人。前50名里找不到中国高校。再来看看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是全球唯一公认的国际大学排名。2015-2016年的排名包括来自70个不同国家的800所大学。毫无疑问,美国是入选Top 50最多的国家,并以加州理工学院称霸全球。加拿大方面有3所大学入选Top 50,其中多伦多大学表现最佳,排名19,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麦吉尔大学则分列第34名和第38名。而夺得亚洲区桂冠的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名列26,这也是亚洲唯一入围Top 30的高校。尽管中国也有3所大学闯进Top 50,分别是北京大学(第42名)、香港大学(第44名)和清华大学(第47名)。

诺奖虽然不能说明一切,但毕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风向标。从上述梳理不难看出,高校是诺奖得主学术造诣的摇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人物?不是因为我们缺少大学(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主要还是我们的大学实力还不够强,尽管北大、清华、香港大学都闯入世界前50名,但也是后10名之列,这是高教大而不强的原因;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没有打好拔尖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础。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PISA测试,上海高分蝉联世界第一,可是低创造力也始终挥之不去。网络热议“32年来高考状元全军覆没,竟无一人成才”。这些都应了那句俗话“高分低能”。为何这样?简单对比分析一下就清楚了。美国的学生到了高中,最后一两年学什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尖锐地指出,人家学的课程叫大学先修课程(AP)。他们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把剩下的精力用来学习更富挑战性的大学先修课程(AP),一般优秀的学生学三五门,特别优秀的甚至学十门、八门。学多少都没关系,只要他们自己能搞定。同样是高中生,我们学什么呢?我们学会了再学,考90分不行,95分比90分强,99分比95分更强,最好满分,不断练,不断学,我们的学生高三一年在干什么?可以说,在高三阶段许多优秀学生的学习都在做重复劳动。这会大大地磨灭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两相比较,我们的人才和国际人才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从中学就慢慢拉开了。可见,我们最缺的是具有超常教育先进理念、从中小学到大学衔接的拔尖创新人才一条龙的育人模式。

二、“双超常教育”内涵及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反思

“双超常教育”就是“超常潜能超常发挥”的教育。其中,“双”的哲学内涵包含“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思想和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左脑与右脑、学业与心理、显能与潜能各对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其最佳境界就是儒家的“中和”之道。正如宋朝叶适所说“古之人,使中和为我用,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这正是“双超常教育”主张超常人才成长过程中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和谐共生的真谛。

“人人都有超常潜能,人人都需要超常教育”这是“双超常教育”的第二层意思。有超常潜能作基础,超常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有超常教育作开发,超常潜能才能变成显能。前者为超常教育大众化奠定了基础,后者为大众教育超常化提供了支柱。

“人人都有超常潜能”意思是“超常潜能”人皆有之,只不过每个学生的超常之处不同,认识和发掘程度不同而已,说明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超常发挥”是指“人人都需要超常教育”,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超常教育,“超常潜能”才能得到“超常发挥”。由于每个学生潜能发挥程度不同,决定着每个学生成就大小的不一。

“人人都有超常潜能”主要体现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人人都有超常潜能”的深度主要指所有人都蕴藏着巨大的脑潜能。科学界公认,人脑是世界上构造最复杂、机能最精密、任何仪器都无法比拟的高级神经系统。根据推测,人脑有1万亿个细胞,包括1千亿个活跃神经细胞,9千亿个“黏着”、滋润和隔离活跃神经细胞的其他细胞。1千亿个活跃神经细胞中的每一个可以与其他细胞构成多至2万个连接,可以贮存1015比特的信息量。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大脑的爱迪博士及其同事们发现,大脑的功能非常奇妙、复杂,几乎无所不能。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现在一般人只使用了大约10%的大脑功能,绝大部分潜能尚待开发。可见,人人都有超常潜能。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是确保超常潜能得到超常发挥。“人人都有超常潜能”的广度主要指不同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多元智能优势。成才不再是传统单一智力优势途径,每个学生至少有九项智能成才途径有待开发。传统教育以单一智力为支撑,常常以智商论高低。学习考试都建立在单一智力理论基础之上。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理论为学生的发展与成才开辟了新的视野,从横断面为学生的超常潜能超常发挥拓展出了更大空间。他提出,人类至少有九项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存在智能。这些智能或潜能是每个人都有的,只不过不同人在这些潜能的表现上和组合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如果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提供适合的大中小学一条龙的“双超常教育”,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都能得到超常发挥,每个学生都应成为某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是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的“让每个学生最优”(Race to the top)的理论根据。

反思我们的应试教育,“填鸭式”、“灌输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把学生训练成“考试机器”,正常潜能都被压抑,就更谈不上超常潜能超常发挥了。其结果必然是学生高分低能。大批学生得不到理想的发展,甚至“潜能”越大的学生越被常规教学排斥,沦落成后进生或问题学生。不仅毁了学生一生,也给国家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成为制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也探索过大中小学一条龙衔接问题。比如,1978年,21名11~15岁的智力超常学生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习;1985年以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大学开始增设少年班。截至2007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共招收1176人,毕业991人,85%的学生考上国内外研究生,1/3的学生获得博士学位,近百人在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成为正教授。不少人已在金融、通信等领域成为举足轻重的权威人物。[5]高校系统也成功实施了一批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项目工程,比如: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国家“863”计划、“973计划”、“985计划”等,极大地促进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

尽管如此,有报道称,30年来全国各省高考状元“全军覆没”。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则更少。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出了红透大江南北的3位“神童”:宁铂、谢彦波和干政。二十年后,各种媒体上不断传来“不幸”的消息:如今宁铂出家为僧、谢彦波“有心理问题”、干政“自我封闭”。[6]所谓“学生的智力、中学生的性格、小学生的脾气”集中反应了这些少年大学生的问题。宁铂当年少年班的班主任说:“当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可是,我们眼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7]如今,13所高校仅剩中国科技大学坚持为早慧孩子提供特殊教育。[8]

我国超常教育的最大问题就在于“重快轻好”,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超常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缺乏先进的科学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大中小学一条龙衔接,偏离了“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大方向,导致了片面性、表面性、功利性的畸形发展,甚至有“神童”出家现象发生。

三、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一条龙“双超常教育”新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重在打造大中小学一条龙的“双超常教育”新体系。该体系“以高教师生为龙头”、“以名师带高徒”为主体,以“双超常”为两翼,以抽离式为主要形式,又好又快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以高教师生为龙头”主要是发挥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含有研究生教育的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上的带头作用。高等教育是培养诺奖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的主战场。高教师生是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先遣军。高教人不仅要努力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更要指导、带动、帮助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以名师带高徒”为主体。强调高教系统教师,尤其是知名教师、学术带头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一方面,要发挥高教科研和教学团队协同创新的巨大潜能,通过项目、教学等手段带动助手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这一点可从诺奖得主“近亲关系”得到很好说明和诠释。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H·乍克曼教授调查,在1972年以前获得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医学奖金的92名美籍科学家中,有48人曾是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生或助手。诺贝尔奖坛上名师带高徒的基本类型有:(1)链条式。如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多次出现师徒相承延续四五代的“人才链”。获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培养本国的物理化学家瓦尔特·能斯脱1920年获奖,获奖后的能斯脱又依次协助培训了美国的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1923年获奖;当密立根进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后,又指导卡尔·安德森1936年获奖。然后安德森又大力提携和热心指导了唐纳德·格拉赛1960年获奖。这部诺贝尔奖金师徒五代相继的历史延续了半个多世纪。(2)辐射式。如发明人工放射能之父的恩利科·费米光荣地为美国培养了6名获奖者,剑桥大学卡文迪许研究所的两位教授J·J·汤姆生和E·卢瑟福曾经在两代人之间培养出17名多国籍的获奖者。(3)聚焦式。这主要是说一个获奖者得到一个以上的名师指导。如布劳克就有四名得过奖的导师。另一方面,“以高教师生为龙头”、“以名师带高徒”通过项目形式带动中小学一起发展,一所大学带动若干中小学,一个高教团队带动若干中小学团队,一个高教项目带动若干中小学项目。打通大中小学壁垒,强化资源共享,大学向中小学开放实验室和项目,大中小学师生密切交流互动,学生跨年级、跨学段、跨专业选课,建设高教基教、大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和快车道。

以“双超常”为两翼。主要是大中小学一条龙“双超常教育新体系”具体操作时,要掌握“好与快”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规律,把握好平衡。具体表现为智力与非智力、左脑与右脑、学业与心理、显能与潜能的对立统一,和谐互动,预防走偏和畸形发展。

(一)智力与非智力的和谐互动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哈佛情商设计》一书指出,智商决定了人生成功的20%,而情商决定人生成功的80%。因此,在重视师生“智商”(IQ)的同时,强化“情商”(EQ),从而为超常师生的拔尖创新打下坚实根基。

(二)左脑与右脑的和谐互动教育

大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两脑相比,右脑存在的潜力约为左脑的10万倍。科学家们预言,如果左脑加右脑协同活动,其效果不是1+1=2,而是会增大5倍、10倍,甚至更多,即世界上流行的公式:1+1≥5。为此,教学科研可多用右脑策略,提升师生全脑互动能力。

(三)学业与心理的和谐互动教育

由于受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超常教育不论选拔还是培养都偏重于学业。由于学业上的速成,使得超常学生尤其是少年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在关注学业的同时,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他们学业和心理的双丰收。

(四)显能与潜能的和谐互动教育

拔尖创新型师生真正缺少的并不是课堂上的显性知识及其“显能”的表露,而是课余时间积累的隐性知识及其潜能的开发。由于教师忙于应对各种检查考评,学生忙于应对各种考试和学分,自然牺牲了获取隐性知识和开发潜能的机会。因而,发现和开发潜能成为急需弥补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抽离式为主要形式”主要是将加速式与加深式有机统一成抽离式的互动形式。加速式教育主要是依靠特殊班级加快学习进度,比如各种名称的少年班、潜能班、实验班,为这些特殊需要的超常学生、少年大学生提供专门教育,吃“压缩饼干”另开“小灶”。加深式教育也叫“充实式”或“丰富式”教育,主要是在普通班级中拓宽和延伸学习内容,比如把潜能学生、少年大学生放在普通班级中“吃大锅饭”,同时定期定向为他们提供一些特别的服务和指导,另加“小灶”。由于加速式很容易导致在学业和智能上孤立发展,而其他方面的成长因脱离普通群体环境而受到抑制;加深式很容易导致创新的特殊需要得不到应有满足,在“大锅饭”中“吃不饱”。因此,大中小学一条龙“双超常教育新体系”主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采用抽离式,即一部分时间抽出来组成“特战队”,开展加速式教育,培养专长;一部分时间在普通班级与普通孩子一起吃“大锅饭”,强化情商和非智力因素。二者有机结合,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官群.“双超常教育”刍议[J].教育研究,2009,(2).

[2]孟万金,官群.人人都有超常潜能,人人都需要超常教育——再论双超常教育: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题[J].中国特殊教育,2010,(7).

[3]官群.培养外语拔尖国际化人才初探——双超常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并举[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4]张志国.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分布情况如何?[EB/OL].http:// ask.kedo.gov.cn/zhidao/lifewiki/820006.shtml.

[5]黄文.站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前沿——超常教育30年探索不辍[N].中国教育报,2008-12-29.

[6]赵明河.从“神童”的陨落看情商对成才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2009,(4).

[7]宁铂.神童出家的内幕[EB/OL].http:www.tostudy.com.cn news 68987.html.

[8]虞进兴.超常儿童群体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1,(6).

(责任编辑:冯永刚)

官群/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博士,匹兹堡大学博士后

猜你喜欢

人才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