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滑稽戏的人文渊薮及艺术精神

2016-03-21

东吴学术 2016年6期
关键词:滑稽戏苏州文化

周 晨

东吴研究

苏州滑稽戏的人文渊薮及艺术精神

周 晨

苏州滑稽戏是现代滑稽戏的重要分支。作为一个年轻的剧种,苏州滑稽戏在紧扣苏州源远流长文脉的同时,也进行了很好的创新研究和发展实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苏州滑稽戏珍视自己的剧种传统,时刻督促传统底蕴与时代精神的交互辉映与渗透契合,既植根于历史文化,展示鲜明的时代精神,借助于现代传播,具有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品格,又概括揭示了深远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的意蕴,在艺术上表现出超越和开放的特征。

苏州滑稽戏;吴文化;艺术精神;商业传播

现代滑稽戏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是在文明戏、趣剧、独脚戏以及小热昏、苏滩之戏剧、曲艺等艺术形式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新兴剧种,它形成、发展、流布于江浙沪一带的吴语地区。苏州滑稽戏是现代滑稽戏的重要分支,它是以苏州方言为舞台语言的戏剧,汲取了苏州地区独脚戏、滩簧、以及小热昏、民间小调等多种民间说唱艺术的营养发展而成。“水天堂”的滋养、吴文化的浸润,孕育和塑就了苏州滑稽戏的美学特色和文化品格,它以独特的“冷隽幽默,爽甜润口、滑而有稽、寓理于戏”的审美风格而为世人称道。苏州滑稽剧团的优秀演员、优秀剧目、以及其在戏剧界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可以简述为“剧种小、剧团精、演出频、获奖丰、影响大”的“苏滑现象”。①苏州市文化局编:《苏州市滑稽戏优秀剧作选》,第1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作为地域文化的结晶,苏州滑稽戏从形式到内容都深深打上了吴文化的烙印,它与吴文化的密切互动也许就是其能够发展得更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苏州滑稽戏的吴文化底色及现实性

吴文化经常被誉为“水文化”,因为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来看,吴地温湿多雨,河湖密布,自古以来就以水乡泽国闻名。不同的地域滋生和孕育不同的文化类型,充满活力的水文化是吴文化的特点之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①老子:《道德经全集》,第270、154页,刘乔周主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②老子:《道德经全集》,第270、154页,刘乔周主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3。表现为一种顽强的柔韧精神。至柔是水,至刚亦是水,苏州水以特有的苏州味和“家常”光景,始终保住了吴中山水的真意和温润,保住了吴文化的融和气度和宁静致远的定向,保住了苏州人向善求美的人格和清悠而从容的情愫,既海纳百川又润物无声。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苏州方言所具有的吴侬软语特色。

苏州方言与北方方言有很大差别,北方语音较“阳刚”,吴语则婉转柔和,比较“清浅”。吴语中蕴含丰富而并无多少实际意义的语音语调,这使吴语听起来具有特别的韵味,甚至是音乐感,呈现出特有的轻快、柔和、细腻、圆润之感,不愧是最为优美温情的“吴侬软语”。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吴文化的柔性魅力也通过独具韵味的吴侬软语得以更全面的展示。苏州滑稽戏的地方个性,也正是主要通过苏州方言的形式来体现的,其中的台词和演唱,经常需要借助于苏州方言的语音特色来展现吴地风土人情。众多的方言词语,增添了滑稽戏唱段的地方风味和特殊的语言美。苏州滑稽戏的“爽甜润口”则呼应了一向以“软糯”著称的吴方言,与北方方言相比它的麻辣松脆、软糯爽甜更贴合苏州滑稽戏夸张、滑稽的表演风格。从语言学角度看,吴方言保留了全部的浊音声母,具有七种声调,与北方官话相比,其发音较靠前靠上,因而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这使得苏州滑稽戏在表演时不会出现情绪大开大合的跌宕。除了发音的不同,在一些具体语句表达中,吴方言也彰显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比如在方言的词汇方面,苏州话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体现了浓浓的古意和书卷气。吴方言中较多使用代词,人称代词中的吾(奴)、倷、俚、伲、唔笃和俚笃等;指示代词的哪(读如“挪”)个、该个、搿个、弯个、哪(读如“挪”)搭、搿搭和弯搭等。这些代词的发音软且糯,使得苏州滑稽戏唱词不同于齐鲁、京津等地曲艺的豪放、爽朗。

苏州滑稽戏通俗易懂的表演不仅与其方言的表演形式有关,它的唱词和独白还植根于吴地民间语言宝库。演员台词吸收了大量鲜活的生活语言,小街细巷、深深庭院、茶馆酒楼、闹市码头,各种人物口头说着鲜活独特的吴语方言。吴方言所特具的幽默、轻松、微妙、传情,各种比喻、俏皮话、歇后语、双关语,都被苏州滑稽戏运用得出神入化。苏州滑稽戏巧妙地将民间俗语、俚语运用到表演当中,让内容更加接近百姓生活。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大获成功的《钱笃笤求雨》,如果不是生活在吴方言区人们很难明白“笃笤”的意思。“笃笤”是吴方言词,原为“厾筊”,“厾”音“笃”,有丢、掷之意。而“筊”则是多由竹片、木片做成的占卜工具,“厾筊”则是占卜活动。因此“钱厾筊”即指姓钱的算命先生。其中钱笃筊的一段经典对白:“说出来阿奇怪,听听我笃笤、钱半仙,是个跑江湖格,名气倒蛮蛮大,勿晓得我活仔什梗大格一把年纪,从来勿曾出过远门,真叫七石缸,门里大,一直转勒苏州三尺地面浪。”“七石缸”在吴方言中指在家里凶,内部逞能,到外面就瘪了的人。这些俚语、俗语的运用,加强了表演的喜剧效果,为节目增添更多“笑果”,也能推动戏剧的表达张力。不仅如此,戏剧表演中方言的采用亦能深化作品的主题。如经典滑稽戏《顾家姆妈》,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苏州紫衣巷扬州保姆阿旦抚养一对双胞胎弃婴“八月”、“十五”的感人故事。吴方言中“妈妈”亦被称为“姆妈”,旧时上流社会也将家庭保姆称作姆妈,如沈从文作品《堂兄》中的“保姆”就被唤为“姆妈”。因此,姆妈的含义就多了一层,既贴合阿旦的保姆身份,也指阿旦既像保姆又像妈妈,含辛茹苦抚养没有血缘关系的弃婴。“姆妈”一词使得戏剧的表达意义更加深邃也更能打动观众,引发更多的情感共鸣。

滑稽戏是笑的艺术,苏州滑稽戏以冷面滑稽闻名,比较注重刻画人物,努力从特定社会情境和人物性格中挖掘笑声,褒贬世态,有很强的生活感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接地气。张幻尔“主张出‘噱头’一定要从真实出发,合情合理,要有助于人物性格的深化,并具有一定的思想和艺术性。要含蓄,要含而不露,不温不火,要有幽默感,要让观众在笑声中感悟人生,获得有益启示”。①张幻尔口述,磊尔、继尔、效尔记录:《张幻尔谈“噱”》,见苏州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编《苏州滑稽戏老艺人回忆录》,第38页,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3。艺术创作有意识地规避各种简单搞笑或媚俗的油滑,注重作品的文学性。他们不追求“宏大叙事”,也没有居高临下的精英意识,滑稽戏充盈的是平民文化、平等意识,接近群众,深入乡镇。戏里的主人公多是推动当代开放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平民角色,七情六欲的凡夫俗子。苏州滑稽戏没有因袭的重负,没有固守的框架,直面现实生活,以平民的求实精神,自由松散的活跃情调,生动形象的人物,幽默滑稽的语言,曲折多变的情节,离奇可笑的故事,更为宽广地展现对诸般世俗人情的感受。观众对其中任何角色都无须仰视,却常常能够从戏里看到自己的身影,自己的真实处境和命运,自己的爱与恨,胜利与失败,牢骚与不平。这家常光景表现出普通人性的平和意态和情态,同时还呈现出绚烂多姿的社会语境,从而在自由中见秩序,平和中现跌宕,随意中生智慧,平常中见非常,那种既日常又猛烈且滑稽的语气和形色,以及摆脱传统羁绊的开拓精神为我国戏剧界提供了平民化的示范。

苏州滑稽戏在孕育形成过程中,常以时事或贴近生活的事件为素材,编演成剧,进行演出。苏州滑稽戏的逗笑艺术乃是最精细、最大胆、最谨慎、最有分寸,而又是最巧妙的艺术。故事深刻但不尖刻,虽然时常提出问题、针砭时弊、进行批判,但不直白、不尖刻,而是保持分寸感,以一种“苏州式”的幽默与讽刺来体现深刻的思想意蕴,与吴文化机智幽默而宽容温和的品性的一脉相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满意不满意》,开创性地用时代精神观照日常生活,展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该剧又融入了学雷锋活动引导社会积极向上风尚的时代背景,使苏州滑稽戏创作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满意不满意》所引起的强烈社会反响,激励并影响了苏州滑稽戏以后的创作。一九六四年,该剧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电影,用苏州方言和普通话两个版本在全国放映,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九八二年,这部电影被评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建厂三十周年优秀影片之一。苏州滑稽戏《小小得月楼》,通过两代人的冲突,概括了改革开放初期,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后来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电影,成为一九八三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拷贝发行量之首。《店堂里的笑声》表现了一些人在商品经济初期时的迷惘,展示了社会经济即将走向健康、有序发展的趋向。《屋顶奇缘》(后改名为《三十层楼》)抨击了重学历不重能力的人才观念,《一二三,起步走》通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展现了无论社会还是家庭,渴望子女成才的社会心理。这一时期的苏州滑稽戏剧目,涵盖了市场体制、城市开发、自主创业等现代文化内容,叙写了这一背景下苏州城市文化精神的变迁,见证了苏州在整个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的发展变迁轨迹,展现了现代人真实的生存状态,从而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的心理危机以及文化的嬗变进行了深刻的读解与反思。

二、苏州滑稽戏的市场意识及商业传播

由于地域上的优势,吴地很早就成了中国重要的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之一,吴文化在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价值”和“创意价值”一直密切相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内生动力。苏州滑稽戏与市场化运作和现代传播之间也具有非常的紧密联系。

从滑稽戏传播生态和表演空间来看,苏州滑稽戏历来善于利用新兴传播媒体,应时而变,推陈出新,积极探索新的演出空间和传播途径,不断适应市民的文化审美需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历过八十年代剧目建设的低潮与市场化运作模式转型的阵痛,苏州滑稽戏以《快活的黄帽子》、《小城故事多》等一批新创现实题材剧目在全国舞台上的崛起为新的起点,迈开打造精品剧目、重塑苏滑品牌的第一步。二〇〇九年,根据苏州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会精神,按照《苏州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要求,对承担国家艺术水准和承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苏州市滑稽剧团,成建制并入苏州市艺术学校,增挂“苏州市少儿喜剧实验剧院”保留“苏州市滑稽剧团”牌子,原有的单位建制、人员编制及其他事项保持不变,加快推进以项目拨款方式为杠杆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激发其创新发展活力。二〇一一年五月,苏州滑稽戏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苏州市滑稽剧团作为保护责任单位,以苏州滑稽戏的排练演出为主要职责,同时承担滑稽戏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青年演员的培养职能。在深化文化机制改革大背景下,苏州滑稽剧团坚持政府主导的剧团改革,扶持精品创作,助力开拓市场,重视人才培养,注重传承发展,深化院团改革,以“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为指导不断探索形成有利于出人、出戏的良性机制。苏州滑稽剧团珍视自己的剧种艺术价值,强调严守本剧种艺术的滑稽思维,明确不走喜剧风格的话剧道路,也不走轻喜剧风格的歌舞剧道路,这使得它的剧本、语言、导演、调度、表演、音乐、舞美、服装等等,充分调动并积累滑稽形式及其魅力,坚定地沿着中国独特民族喜剧样式的道路走下去,取得了非常难得可贵的。近二十年来,苏州滑稽剧团三到五年就能推出一部能在全国引起轰动的优秀作品。除了靠演出实绩来拉动经济收入增长外,一流的编剧加上剧团不断打造品牌效应的市场意识,苏州滑稽剧团以自身打造的剧目影响、剧团品牌及产生的社会效应,多渠道、多方位地开拓经济增长点,真正实现多条腿走路(传统滑稽戏、现代成人滑稽戏、少儿喜剧、定向戏剧作品、组台演出等)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创作传播优秀有特色的滑稽戏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发展保障,实现了出人、出戏的互动的良性循环态势。

戏剧的电影化,是现代文艺商业化运作的手段之一。在信息与影像时代,借助于娱乐与时尚的大众文化传播力量,使苏州滑稽戏的传播量获得了大幅提升。其中,《满意不满意》(一九六三)、《小小得月楼》(一九八三)、《三十层楼上》(一九八六)、《顾家姆妈》(二〇一三)等四部原创舞台艺术作品先后走上大银幕,拓展了戏剧传播范围、获得了新的影响空间。二〇一五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苏州滑稽剧团共同出品的数字戏剧电影《顾家姆妈》,荣膺第三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这也是苏州本土电影作品首次入围电影金鸡奖提名。苏州滑稽戏的几次“触电”中,《满意不满意》的电影化程度最高,电影语言最为丰富,影响最大,至今仍是苏州滑稽戏作品“触电”的经典范例。电影《满意不满意》中配角众多,面目各不相同。除了为他们设置不同的口音,各自不同的职业以及生活习惯等外在特征,还主要刻画各自鲜明的个性:不吃肥肉的胖师傅;爱写意见簿的顾客;爱占小便宜、斤斤计较的女顾客;乃至“冷面滑稽”张幻尔扮演的专会说“亲爱的顾客同志们”的老张,等等。这些,既有苏州滑稽戏的影子,又为影片增添了很接地气的生活气息。片中杨友生所在得月楼的苏州名菜,服务员吆喝叫菜的吴侬软语,杨友生相亲时作为背景的充满水乡意蕴的苏州园林,水乡独有的出门见河、抬头见桥的城市格局,依河而建的民居,民间的苏绣高手,评弹演出等,无一不体现出强烈的苏州水城风情。《满意不满意》既呈现了现实生活图景,又保留了滑稽戏的风格化舞台表演特征,是苏州滑稽戏与电影艺术的完美交融。该剧所引起的强烈社会反响激励和对苏州滑稽戏创作的潜在影响,也奠定了苏州滑稽戏长期坚持现实题材创作的价值取向,确立了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现实题材为突破口,完成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换,使滑稽戏这一剧种日臻完善和成熟,剧目也变得立意高远、风格清新、有理有趣有味。

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加深,苏州向现代化大都市的目标快速迈进,苏州的城市文化性格也在悄然改变。乡土文化、城镇文化与都市文化之间相互胶合与渗透,是吴文化的现代性特质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进入这一地区,其比例甚至高于当地常住人口,导致当下滑稽戏的演出除了保持原有的本土艺术风格,还需兼顾这部分观众的欣赏习惯,更多地融入各地方言及现代化的语汇、唱段等。对于新编原创剧目来说,苏州滑稽戏最大的突出点在于它总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发挥剧种长处,反映现实生活。对2.25亿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观照探究,在已拥有六百七十万外来人员的苏州,《探亲公寓》的出现就显得那么接地气、有温度。《探亲公寓》借助于滑稽戏的独特审美优势,用不同剧种唱腔来穿插唱段,既是滑稽戏“九腔十八调”以自由唱腔为特点的延续,又切合了城市民工来自五湖四海的剧情,艺术地演绎了城市原住民与外来民工从对抗走向融合,从隔膜走向包容,最终都学会了相互尊重的历程。全剧以细节取胜,那些质朴生动、从人物血液和命脉中长出来的细节,实现了对生命、文化的礼赞,对人性的思考;着重强化塑造农民工的群体形象,在五〇后知青与八〇后民工精神世界的呼应中,折射出两代人在面对苦难和变革时所迸发出的坚毅包容与乐观向上的品质。《探亲公寓》脚手架的舞台设计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歌队般的“幕后腔”营造出略带忧伤的情境氛围,进一步增强了音乐风格的统一性,使之更加契合全剧的情感基调和当代人物形象的塑造。剧中的农民工,既是城市的建设者,又像象征性传达城市之于他们的压迫感。舞台的主要空间“春来客栈(后改为探亲公寓)”,被设计在一个大转盘平台上,既“聚焦”又适合舞台艺术的场景切换。在舞台两侧看似很简单地安排了舞美支架,却正是简约地表达了城市民工的建筑脚手架,并且又给了这些衬托性演员一个完全融入主题的平台,不回避苦难、不回避艰辛,但是又传达出一种希望和昂奋的精神。苏州滑稽戏借助舞台这一空间所能架构和达到的历史厚度、人性深度、哲学思考和美学追求,“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了深度的延伸。戏剧的审美层面丰润饱满,幽远曲折,产生了触动人心的力量。苏州滑稽戏记录下当代苏州及转型中的吴文化的种种体悟,包孕着意味深长的情思,充满了深邃而厚重的历史感。

随着社会的转型,新的更强大的传媒力量涌入文化市场,苏州滑稽戏在思想立意、剧情结构、音乐唱腔、舞美呈现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绩,既植根于历史文化,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具有历史与现实有机融合的品格,又概括揭示了深远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性的意蕴,在艺术上具有超越开放的特征。《顾家姆妈》将广阔的社会背景与深邃的历史感结合起来“宏观着眼,微观落笔”,以小人物的经历反映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不同时空交错中展示人的喜怒哀乐,发掘俗常卑微中内蕴的人性光点,小中见大,一个微小身影承载着历史春秋,突出了苏州底层民间的智慧对人物内心的赎救,折射时代跌宕与文化巨变。《探亲公寓》给“乡下人进城”的主题书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全新的思考维度。立足于时代改革潮流,对吴文化传统性格进行了建构与再创造,在苏州人“柔”“小”等文化个性中灌注了时代新风和文化质素,包含着一种超乎生活具象的世俗人生情味,折射出浓郁的江南生活气息与地域文化内核,融合了现实与想象,在写实中又透着一丝空灵,极具现代性。苏州滑稽戏不仅注重继承传统吴文化的精髓,更不断将新的时代精神注入自身,用智性的写实精神、悲悯的包容精神和韧性的进取精神展现现代苏州人文化性格,在双向互动过程中给吴文化带来了新质,诗性阐释吴文化当代精神,展示了吴文化的现代化嬗变,显示出苏州滑稽戏对于传统吴文化的现代化更新。

传统是根,时代是魂。①苏州市文化局编:《苏州市滑稽戏优秀剧作选》,第1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苏州滑稽戏扣准时代,努力发现并发挥现代滑稽戏的新优势,既展示文化价值,亦考虑文化的经济附加效益,成为创造“文化价值”和“创意价值”的有效载体。作为一个年轻的剧种,苏州滑稽戏在紧紧扣住苏州源远流长文脉的同时,也进行了很好的创新研究和发展实践,珍视自己的剧种传统,时刻注重将传统底蕴与时代精神的交互辉映与渗透契合。苏州滑稽戏通过媒体形式的不断交融,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信息以多种通道进行传达,借助合适的传承策略和传播策略,实现对受众的更大覆盖并实现最佳传播效果,为吴文化以多元化、立体化、全方位的形式传达,更快速、更有效地走进人们的视野,作出了很多的贡献。

(责任编辑 刘 浏)

周晨,苏州职业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师,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滑稽戏苏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年味里的“虎文化”
滑稽戏、戏单、漫画——以滑稽戏《活菩萨》及大公滑稽剧团为例
谁远谁近?
笑的艺术
——谈与时俱进的滑稽戏
常州“抒情滑稽戏”的江南诗性文化特色及其发展
浅析滑稽戏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