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协同: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2016-03-19李月云杨文艺宿州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创业教育

李月云 杨文艺(宿州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强化协同: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李月云杨文艺
(宿州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协同创新强调通过“协同”与“合作”,以实现1+1>2的协同目标。目前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内部职能部门间的协同缺失、资源整合不足、教育课程封闭、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新建本科高校强化协同观念,构建政府、高校、企业间的协同体制机制,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效用。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体制机制

新建本科高校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生力军,相比于高水平大学,专业建设周期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小、师资队伍弱,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思想认识不统一、教育资源短缺、体制机制滞后等多重障碍。因此,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高校、当地政府和企业三方主体协同推进的路径,不仅是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原则的有效应对,而且也是新建本科高校全面落实相关中央精神的必然选择,同时,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协同创新

(一)协同创新是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协同是汇聚与集成、整合与重组多元主体创新资源要素的有效手段。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协同”和“合作”,最终实现1+1>2的协同目标。“协同创新是当代创新理论的核心理念”,[1]成为创新主体提升其创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十八大明确提出以协同创新提升民族国家的创新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将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提上日程。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创新创业教育所需内外部资源类型而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既需要高校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更离不开来自政府、企业等外部资源的互动与合作。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广为诟病的诸多问题,无论是“上热下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等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上的问题,还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不足等教学资源上的问题,乃至于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缺失,都可以在内外部资源的互动与合作方面找到根源。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既有模式弊端的新一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质上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外部资源的重估与重组。

(二)协同文化是推动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催化剂

对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而言,协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高校主体如何以一种开放合作的思维、一种多主体参与的态度和互信共赢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多元主体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强化能激励广大教师、大学生、社会组织、企业和政府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当‘协同’成为所有参与主体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时便形成了‘协同文化’,它以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积极地影响合作主体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和相互关系。”[2]协同文化运作的机制表明,良性的协同文化有助于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畅通企业优质创业资源的引进渠道,有助于提高高校内部资源融合的效度,进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也必然会对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任的教师,提出在教学、科研、学生创业帮扶指导等方面需要强化协同创新的诉求。

二、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内部职能部门间的协同缺失

近年来,新建本科高校围绕创新创业这个中心,纷纷启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力争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协调创新创业教育与本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间的关系,将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目标。然而,这个由高校教学部门牵头的创新创业并未能有效吸纳学生管理、人事部门、二级学院师生和企业参与进来。主要体现在:一是学校层面缺乏对教务处、团委、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统一性、规范性、制度性要求,造成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组织、管理和机制等为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体系的构建工作,没有领头部门组织实施。二是学校和二级学院层面,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认识上不统一,涉及教育改革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市场需求信息调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创新创业教育设计论证环节,短期内很难融入学校教务和二级学院教学改革之中。三是整体层面,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制度规定;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课程教学和质量监控等为内容的改革效果评价上,唯创业率和成功率取向一直占主导而得不到纠偏。上述现象的存在,造成校内教育资源由于难以共享而出现失衡和浪费。通过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整合内部资源要素是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不足

经历了近年来的积累,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创建了能够基本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本土化教材、教育实践基地,但从制约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看,除观念因素外,资源短缺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

一是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乏。课程体系要转化为创业教育改革的效果,离不开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保障。近年来,尽管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开始意识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采取“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研究中心”的方式汇聚、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但就新建本科高校而言,这样的案例由于缺乏配套的管理和人才引进互动机制,难以发挥协同的作用,往往收效甚微。二是教育基础设施短缺。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性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新建本科高校基础设施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即便是有的高校创建了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也多是政府在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实习实训基地”,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初衷看,多以满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或毕业实习为目的,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需求还存在差距。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封闭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以何种方式开展教学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就目前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而言,所谓封闭,既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方面缺少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内容,也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缺少与区域经济社会主体的互动。前者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少面向区域的针对性,后者导致高校主体孤军奋战。调查发现,新建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较为通行的做法是开展“创业大赛”、建立“创业园区”或“创业孵化基地”、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创业模拟实训”,这些目前较为通行的路径选择,尽管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效果,但其弊端也是明显的:一是“大赛”与“项目”的精英化路线,导致这种路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少数者的教育;二是孵化基地项目多以“特色”作为入驻标准,较少关注项目的本土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度;三是模拟实训多以网络软件为载体,且游戏色彩较重,缺少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仿真实训。

(四)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

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基本保障。尽管近年来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体制机制不完善造成的部门分割、资源整合能力较弱、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评价监督制度难以发挥激励作用等方面的问题,仍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实施的障碍。

对新建本科高校而言,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至少应涵盖以下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标准与师资队伍的制度建设,二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三是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四是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建设,五是校校、校企、校地乃至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六是保障制度建设。当前,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临这些体制机制建设滞后的制约,造成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困难重重。

三、协同推进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创业教育是一项复合型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上述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撑链条中政府、高校和企业等相关主体关系断裂所致。推进新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关键要强化高校主导作用,发挥企业、政府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主体的协同效用。

(一)高校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前,要高度把握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不仅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入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固化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而且要把培养新时期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重要抓手,保持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稳步实现由单纯追求创业成功的短期目标,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二是融入专业建设中。专业建设涉及专业人才市场调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以及考核方式等系列工作。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全员参与,通过反复论证、合理设计、统筹安排等形式,在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通识课程的适当占比下,坚持课程设计融入性和渗透性原则,改革创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上引入企业挂职锻炼的考核、教学方法改革上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等方面,提出可操作的、科学的量化要求,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依托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开放式实践教学是在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创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实践项目,如依托产学研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创客空间等线上线下项目,通过与企业、社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强化创业技能的培养,满足创业意愿强势群体的需要。这就需要新建本科高校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开放办学的理念,一是积极寻求与企业、当地政府在人才、创业设施和管理机制上扩大交流和合作,坚持走出去,把创新创业模拟实训课开在企业生产、文化创意、社会服务一线;二是专业教师要树立“学术性与应用性内在统一”的高教观,加强横向科研项目的合作,促进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贡献度,从而加大与企业的人才交流、资源共享的力度,把破解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不足等难题落实在促进校企良性互动之中。

3.加大“教改”到“学改”的转变

一是从大学生互评的维度,围绕着大学生愿不愿意学习和想不想学习等问题,重点考察低年级大学生是否有厌学和自我放松的心理和思想,是否有专业认同感和自由选择课程学习的愿望。二是从专业教师共评的维度,针对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对中年级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品质、创新思维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进行发展性评价。三是从社会人士专评的维度,借助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寒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活动、勤工助学等平台,引进社会人士对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创新意识、不断学习能力的专项评价。

4.完善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管理

高校、企业、政府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引入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管理,凝聚培养合力。新建本科高校可以整合团委、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职能,成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挂靠在教务处,实现由学校一级层面的分散管理向学校一级层面的集中管理转变。对内对外,由“中心”统一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案设计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包括推行学分互认的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标准的制定和大学生自主学习评价机制的建立等等。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破解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的突破口。需要高校内部职能部门的主动协作,更需要企业、政府专家的积极参与。

(二)政府主体:强化协同创新责任,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

这里所提的政府包含新建本科高校的主管部门如省教育厅,还包含新建本科高校所在地的当地政府。省教育厅可以通过“质量工程”等项目,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鼓励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选择条件好的高校先行试点,形成一批可供复制的制度和成果。另一方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协同联盟,为校校合作和国际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搭建交流平台,给予帮扶指导。

当地政府应聚焦创业扶持,优化创业环境,帮扶大学生把创业活动转化为创业实战,要集中力量做好两件事。一是联合优秀企业和高校,成立创新创业服务咨询机构,借助政府门户网站,汇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科技局、银行、工商管理等部门的相关职能,通过线上线下多重网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咨询和服务,畅通就业信息,增添大学生创业信心。二是推动政府服务咨询机构与社会组织的对接。对于初次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存在资金不足、经验缺乏等方面的困惑,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创业行为,“而社会组织如商会、行业协会、创业风投等在上述方面有着深度积累,他们需要新鲜的创业想法和项目,眼下高校与这些社会组织处于一种‘弱联系’状态,建立二者动态的联系机制,完善对接制度,将会形成多赢局面,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质量与水平。”[3]

(三)企业主体:通过利益协调机制建设,鼓励、吸引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企业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者。通过多方利益协调机制建设,鼓励、吸引企业特别是优秀企业增强时代使命意识,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新建本科高校的创业教育,做到三个主动。

一是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近年来,高校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的方式,把行业用人标准和企业人才培养标准逐步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把到企业、创业市场需要的知识引入课程中。这需要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如何开设课程,如何在相关的课程中增设这些知识,如何编写讲义和教材等。二是主动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企业和高校应主动寻求政府的支持,实施“校地人才共建工程”。依托优秀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校地人才共建基地,将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双师结构教师”作为基地建设的重点,推出系列政策,激励企业为高校教师到基地挂职锻炼提供通道,同时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共建,打造一支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新建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缺少企业导师的指导。高校和政府联合,设立企业导师奖励专项资金,提高外聘教师和创新创业实践企业导师的经济待遇,同时在职称晋升和干部任用上给予优先考虑,进一步调动企业人士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卢丽君.推动综合改革提升创新能力——首届协同创新制度与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4):15-21.

[2]李晓明.培育协同文化提升大学科技园创新绩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23-26.

[3]方胜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漳州市高校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69-75.

(责任编辑石连海)

Strengthening Synergies: Route Selection of New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Li Yueyun Yang Wenyi

Abstract:Synergistic innovation emphasizes 'synergy' and 'cooperation' to achieve the goal of“1+1>2”.Current innovations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re confronted with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internal department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occlusive courses of education, defects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etc.In order to promote innovations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s, universities need to cooperate to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synergy, build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between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nd elicit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from multiple subjects.

Key words: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nergistic innovation;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6)02-0056-05

作者简介:李月云,女,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研究;杨文艺,男,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传播和创业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大教学改革项目(2015zdjy162)

收稿日期:2015-09-10

猜你喜欢

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创业教育
检察机关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原因分析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