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缺失视域下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检视

2016-03-19陈恩伦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培养质量研究生

王 媛 陈恩伦(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制度缺失视域下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检视

王媛陈恩伦
(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摘要: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中出现了科研能力不强,创新意识淡薄;培养与需求脱节,“倒挂”现象严重;评价制度单一,学术行为失范等现实问题。以制度缺失的视角提出了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路径选择:首先要弥补“完全制度缺失”;其次要完善“不完全制度”;最后要显化“隐性制度”。

关键词:制度缺失;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问题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力资源已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而以培养人为旨归的教育,其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招生数量和规模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招生专业范围基本覆盖了主要行业领域。但现有的研究生教育关注的焦点更多地集中于“量”的发展,对“质”的提高关注度不够,从而导致了学生科研能力不强、创新意识淡薄、专业结构与市场脱节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在影响和制约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培养制度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为此,本研究以当前研究生培养质量所存在的问题为基础,从制度的视角对制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源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剖析,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现实表征

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浪潮的助推下,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逐年扩大。据统计,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由1993年的4.2万人增加至2013年的60.8万人,二十年间增长了13.5倍;其中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由0.62万人增加至6.9万人,增长了10.1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由3.75万人增加至53.9万人,增长了13.4倍。[1]

基于数量激增和规模扩大所带来的量的蓬勃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前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培养出现了诸多教育质量不高、效果低下的问题。

(一)科研能力不强,创新意识淡薄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承载着培养高素质的知识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试验操作和验证能力,应该是面向社会、推动科研社会化和产业化应用的实现能力和创新能力。”[2]针对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问题,国家不断进行培养体制机制进行改革。2003年国家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05年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培养模式开始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简单“复制”向侧重创新转变。2009年教育部印发了《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要强化科研导向,促进其与科学研究工作的紧密结合,优化结构,提高质量。2010年的《教育部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通知》,提出要在“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实现较大突破”,逐步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尽管国家不断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研究生创新能力缺乏、与市场需求脱节等教育质量问题始终未能得以有效解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要是没有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人,社会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从规模上讲,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但研究生教育质量远远未能跟上规模的发展速度。在“以质量取胜的时代”,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超常规发展必然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更加凸显。

(二)培养与需求脱节,“倒挂”现象严重

国际著名教育学者、比较高等教育学家、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普·G·阿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教授指出,美国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一种相当独特的结合,一方面是学校机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甚至保守性,另一方面是具有适应新的需求和方向的调节能力。”正是这种调节能力使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能够面向社会市场以竞争求得生存,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斯坦福大学正是因为与市场、企业密切协作,才创造了“硅谷奇迹”,成为高科技时代大学与产业界合作的成功典范。与此相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脱节现象严重,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评价没有引入第三方机构且专业学位未能与行业标准、资格证书挂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大批研究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以致于造成学历倒挂的怪象,即研究生没有本科生容易就业。尤其是近年来研究生大规模扩招无疑使研究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从考研人数首先突破百万的2005年开始,一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的硕士生就业率甚至不如本科。[3]据人社部统计,2010年城镇失业人口中25-29岁男性,本科学历的失业率为28.7%,硕士为53.3%,同一年龄区间的女性,本科学历的失业率为37.8%,硕士为57.1%。处于这一年龄区间的硕士生大多刚刚毕业,面临首次就业,却比本科生的失业率高出近20个百分点。在30-34岁区间,硕士生的整体失业率也高于本科生,女性差别更明显,本科为8.2%,硕士为28.6%。[4]可见,我国虽然是研究生教育大国,但并非研究生教育强国。培养出来的大批研究生难以满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最终难以助推我国社会经济的腾飞发展。

(三)评价制度单一,学术行为失范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未形成体系完备的、操作性强的评价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为规避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官学勾结”等形式的学术腐败,研究生教育对学校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准入制度,即国家严格控制学位点的审批权和对学位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两项。而这两项措施的压力的实施会限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就研究生培养中的评价制度而言,国家及培养单位制定了许多有关研究生学业评价的制度,表面看上去十分“周全”,但仔细分析,这些评价制度过于物化且非常单一。他们既没有真正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也没有实行管办评分离机制,培养单位既是教育者也是评价者,整个评价流于形式。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具有很多明显的问题,例如研究生为了取得“科研论文等级奖”、“优秀毕业生”等学术成果奖项,他们片面追求CSSCI、CSTPC、SCI、CSCD、EI、ISTP的检索数量,以发表论文数量来代替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不注重学科特点。另外,对研究生导师的评价,无论是资格评审、职称评聘都与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这就导致了学术成为许多人谋求利益的工具,从而产生了学术抄袭、剽窃等失范行为。而现行的评级制度是产生这些不良现象的根源所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行为模式或社会规范体系。它规定着当事人的思维方式,制约着当事人的行为,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它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并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还可以提供人们关于行动的信息并为个人选择提供激励;不仅可以约束机会主义行为,还可以减少外部风险。可见,一种能够提供有效激励机制并能规避投机主义的制度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缺失这样的制度,在经济活动中,社会成员就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互相争斗,缺乏互相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导致内耗增大,效率低下的后果。同理,在教育领域,制定一项好的制度对教育活动的推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世界著名高等教育学者克拉克教授所说:“我将大力推动研究高等教育内在本质的观点,集中研究制度上的构架,就是支持、维系实际上有助于创造智力活动契机的正规组织”;[5]柏林大学的创立被认为是现代大学历史的开端,原因在于其确立了“以研究为大学的首要使命”、将研究与教学有机结合的基本制度。16世纪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教育创新性活动与相关教育制度的创新密不可分,欧洲各国之所以能率先步入现代文明,是因为他们制定了完善的教育制度并在实践中能及时更新。

作为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合理性直接关涉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影响培养方式、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方式的直接因素。因此,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制度是提高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虽然国家已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制度和措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科研创新型、实用技能型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陈旧过时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出现了制度的缺失。而培养制度的缺失,不仅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深入挖掘导致研究生培养效果不佳的根源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制度弥补措施和创新对策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和关键。

三、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路径选择

从本质上讲,制度缺失是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之间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当制度供求关系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经常性状态时,便出现了制度缺失。当然,制度缺失并不意味着制度体系的完全“缺位”,而是包涵有诸多复杂的形态。对于定位于高层次教育类型的研究生教育而言,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其培养制度主要出现了完全制度缺失、不完全制度缺失与隐形制度缺失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弥补“完全制度缺失”

“完全制度缺失”即是指现实制度供求关系中本该需求的制度实际上却不存在。就表征而言,完全的制度缺失可以是某一领域内大的制度体系的系统缺失,也可以是某个较小环节个别制度的缺失。就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而言,情况如下:

1.培养目标:细化指标体系制度设计

在培养目标上,日本和德国专业学位教育始终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将培养职业化高级专门人才的职能从学术研究生院中单独列出,形成了一整套专门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教育制度。为此,日本依据职业划分标准建立了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院”,专业研究生院与专业学位研究生院在日语中虽仅一字之差(从“専門”改为“専門職”),但由于在学位名称中加入了“职”字,表明专业学位研究生院是特定行业的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德国在2003年修订的《学校教育法》将“专业学位研究生院”界定为以培养能胜任高度专门职业所需,具有精深专业知识和卓越能力的高级专门职业型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院。在教育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希望通过硕士课程的学习,为各领域造就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发挥核心作用的高层次专业实践者,而非传统研究生院教育的学术研究者。由于不同的专业决定了不同的培养目的,因此在培养过程中特别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我国虽然在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上也有相关的制度设计,但是这些制度相对日本和德国而言,还较为笼统和宽泛,需要针对我国各类专业学位的特质细化各层级目标的指标体系,否则,在实际施行的过程中会消解其目标指引效果。

2.培养过程:设计专业学位与行业准入对接的制度机制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深化产学合作,构建和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其中“双师型”指导模式、专业学位与行业准入的对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而我国,至今仍没有专业学位与行业准入对接的制度设计,而日本的专业学位已形成了将专业学位与行业准入,即职业资格考试相对接的制度。2000年发表的大学审议会咨询报告书《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明确指出,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有必要考虑设置与职业资格衔接的新型的研究生院。在实践过程中,这种对接主要包括为职业资格考试提供必要和优惠条件。比如,新司法考试规定,从2011年起,日本司法考试的资格原则上必须是法科大学院的毕业生。那些非法科大学院的毕业生在参加司法考试钱必须要首先通过预备考试。另外,会计、知识产权和公共政策等领域的专业学位获得者,在职业资格考试中可以得到免试部分科目的优厚条件。比如,获得会计专业学位的人员,在参加会计师资格考试中,财物会计、管理会计和监察3门科目可以免考。这种将国家资格考试与高层次学历教育相结合的规定,保证了应试者的综合知识与技能水平,满足了社会对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的需求。

3.培养评价:建立系统的导师评价制度

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对象不仅包括学生,而且也要对其导师进行相应的评价。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研究生导师评价制度,有效地实现了引导教师发展的作用。在我国,虽然建立了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机制,但是距离建立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强的研究生导师评价制度体系尚存较大的差距。目前,在研究生导师评价过程中,往往是以导师的遴选替代评价。这种评价制度所产生的后果是取得研究生导师资格后就再没有相关的激励、惩罚机制去促进或规训研究生导师的发展,从而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凸显的问题越来越多,逐渐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障碍。

(二)完善“不完全制度”

“不完全制度缺失”即是虽然有某方面的制度设计,但缺乏有力、具体的相关配套措施,或者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从而造成制度的完整性效果无法实现。就研究生培养而言,首先,要完善研究生培养的相关配套制度。我国研究生培养虽然也精心设计了研究生培养制度,但还不够完善,缺乏竞争淘汰的激励机制。在我国,大部分研究生在校期间只要在2-3年内学完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通过所学课程的考试,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或撰写,即可获得研究生学位。大部分的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并未有竞争淘汰的制度机制。可以说,这种培养模式沿袭了我国高等教育关注“入口”的惯习。而淘汰竞争制度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研究生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国外,许多大学都建立了严格的竞争淘汰制度,如美国研究生阶段淘汰率相当高,其比例达到38%,其中名牌大学占23%,小型大学占54%。而竞争淘汰制度建立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竞争筛选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其次,要完善研究生培养收费制度。我国虽然存有研究生收费的教育行为,但是教育收费制度却“缺乏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和学费的市场调节制度,以及研究生教育就业制度、补贴制度、奖学金制度、助学金制度、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等的不健全。”因此,要想真正规范研究生培养收费行为,充分发挥政府在完善收费制度中的决策作用,制定和出台相关的制度配套体系。同时要积极提高高校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切实推动制度的落实。

(三)显化“隐性制度”

“隐性制度缺失”又叫实质性制度缺失或虚置的制度。具体而言,这种制度缺失就是指相关制度较为齐全,但在制度运行中却毫无效果,实际相当于没有这些制度一样,即缺乏“现实性”。因此,为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国家、地方各层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养单位都要规避制度死角,尽快完善、弥补与研究生培养制度相关联的配套制度,加大制度执行力,使“隐形的”制度从“虚置”的状态“显化”为现实的良性运行状态。以专业学位的评价制度为例,日本各专业学位点每五年需要接受一次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认证评价。在日本,绝大多数的专业学位都有与之相应的评价机构,评价标准一般都由第三方评价机构制定。同时还规定,评价过程中的组成人员应该保持多元性。在评估过程中,他们将评估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完成度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即结果的评估重于过程的评估。重在对学生学到了什么,职业素质能力达到何种程度进行评估,而并非教师教给学生什么。这种依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实施多元化评估,加强外部质量监督的方法,有利于提供公平、公正、客观的认证结论,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韩妹. 25年来我国博士数量年增23.4%,博士质量成新问题[N].中国青年报,2009-03-12.

[2]曾兴雯,裴庆祺.加强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9-22.

[3]熊丙奇.硕士生就业率连年下降“曲线就业”难圆梦[N].现代教育报,2013-04-22.

[4]孙震.全国研究生就业率不敌本科生学历越高求职越难[N].中国青年报,2013-01-01.

[5]李江源.教育发展与教育制度创新略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55-59.

(责任编辑石连海)

A Review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Deficiency

Wang Yuan Chen Enlun

Abstract:Practical problems are emerging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competency, a lack of sense of innovation, the segregation of cultivation and needs, severe phenomena of“inversion”, in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and academic miscondu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deficiency,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path selection of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system: firstly, to construct a system“where there is none”; secondly, to remedy it“where there is an incomplete one”; lastly, to stress it“where there is a recessive one”.

Key words:institutional deficiency; postgraduates; education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6)02-0036-05

作者简介:王媛,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法律政策研究;陈恩伦,男,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法律政策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17

猜你喜欢

培养质量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