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素质提升的高校资助文化建设探究

2016-03-19刘淑云唐承泽

高教论坛 2016年1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素质

刘淑云,唐承泽

(桂林理工大学 南宁分校,广西 南宁 530001)



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素质提升的高校资助文化建设探究

刘淑云,唐承泽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力度,资助工作虽取得很大成效,但是高校在资助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问题,贫困大学生素质发展障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在对当前资助工作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资助理念建设、资助文化载体建设和资助文化队伍建设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对高校资助文化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素质;资助文化

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本文又称“贫困大学生”)实施资助,是一项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的系统工程,该项工作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这些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同样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当前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帮扶工作,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制定相应的资助政策和办法并组织实施,对于缓解部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境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考虑,贫困大学生的发展障碍不仅仅来源于经济因素,由经济条件的限制而造成的个体心理和人格缺陷等素质问题才是阻碍一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贫困生的资助除了在继续完善经济资助措施之外,在资助文化建设和贫困生素质提升方面的力度更应该加大。

一、当下高校资助文化建设困境

近年来,高校对贫困生素质问题有所关注,但是从资助文化建设角度出发解决贫困生素质问题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及其效果并不理想,贫困生依旧存在相应的素质发展障碍问题。

(一)高校在资助文化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1.资助形式单一,制度不完善

我国资助政策起步较晚,且各项制度都有待完善。当下,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主要是无偿提供助学金的经济资助办法。在评定资助对象的资格和贫困程度进行认定过程中,高校主要凭借学生家庭所在地方政府或民政局出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材料,对这样的证明材料,学校无法对其真实性进行验证。况且,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较大,各地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标准不统一,高校仅仅依据地方经济证明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资格认定,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另外,高校在无偿助学金资助办法之外,其他方面的经济资助途径,比如勤工助学、有偿社会实践,自主创业等,规模都不大,并且缺乏必要指导工作。

2.资助制度宣传渠道单一,形式陈旧,缺少吸引力

部分高校每年定期组织资助政策宣传月活动,期间开展的系列项目,活动形式多年一直不变,无法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即使参加,也只是为了完成规定任务,而参加活动的人往往也只是其中少部分受助学生,比如:演讲赛和征文比赛,演讲稿再被用于征文作品参赛。另外,很多高校开展的征文比赛都有硬性规定,每个院系、每个班级指定上交参赛作品份数,但作品质量不高,大部分参赛者多是从网上草草抄袭几篇文章,应付了事。照此开展活动,并没有达到资助政策宣传的初衷,而受助学生也未真正从活动中受到启发。

3.学校对受助学生后期考核制度不完善

因学校受助学生群体人数较多,对受助学生考核和资助金使用情况的跟踪调查工作仍有欠缺。有的学校将具体考核工作委托由各院系相关学生组织负责,这难免出现“人情”分数的不公平现象,对受助学生后期考核工作不客观,导致一部分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无法再得到资助,造成资助“腐败”。不仅浪费了资助资源,同时助长不良风气。在实际工作中,对鼓励无偿受助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意义宣传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误以为参加公益劳动是对受助的补偿,产生“等价补偿”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学校要求受助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真正用意。有的学生为了完成公益劳动规定的次数,在劳动记录上弄虚作假,形式化问题严重。

(二)贫困大学生存在的素质发展障碍问题

很多大学生因为长期经济困难而导致个体发展障碍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交矛盾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人格的过渡,在这里,大学生不仅要接触具有各类性格特征的人,同样要接触不同经济水平的同学。接触中,经济困难大学生交往意向矛盾,一方面渴望与同学交往,另外一方面,碍于自身经济状况限制而刻意躲避聚会等活动,有的因为做兼职没有时间与同学接触或者参加集体活动,久而久之,疏离与同学的交往,因此缺少知心朋友,造成孤独心理。

2.心理压力大

在一定程度上,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将改变贫困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继续求学上的观念。这将意味着,在他们求学过程中,家里人必然为此付出很多辛苦,如果大学毕业不能找到一份比较体面的或者足以改善家庭成员生活状况的工作,自感无颜面对乡亲父老。然而就业形势的严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对于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就业压力更大。这就意味着这一部分贫困大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未必真的就能改变命运。所以,贫困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较非贫困大学生要大得多。

3.缺少自信

有些贫困学生因为经济因素的限制,长期以来逃避集体生活,躲避集体活动或者竞技类活动,以及各类抛头露面的表现活动。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对自己的评价过低,自我潜在能力往往被压抑,内心陷入 “不自信-压抑-更不自信”的圈子里无法自拔。

4.感恩意识淡薄

当前,有些贫困受助大学生对学校或者社会的无偿资助认识错误,主要表现为两种心态。其一是“不要白不要”的占便宜心理,并不想通过参加勤工助学的有偿实践和努力学习争取各类奖学金等途径解决自己经济困难问题,并不想增强自立、自强能力;其二是,自认为“受助的都是困难学生”的低人一等心理。这两种偏激心态必然导致受助大学生逃避受助话题,从内心里不愿意正视国家、学校和社会给予他的帮助,缺乏感恩意识。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素质发展障碍问题分析

高校贫困大学生素质发展存在障碍问题,其深层原因是长期的经济困难所导致,而高校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力度不够,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另外,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等因素成为贫困大学生素质发展障碍的主要原因。

1.社会资助力量有待提高和引导

当下,高校对大学生经济资助的力量主要源于国家政策资助,这种资助力量还很单薄,需要发动更多的社会爱心企业参与到爱心助学活动,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圆梦大学。然而,在对社会资助主体的引导和发动方面尚缺乏有效措施,使得爱心企业和机构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缺少动力。有的企业在对贫困学生资助过程中,由于自身宣传和学校在引导方面做得欠缺,造成部分受助学生误会企业资助贫困生仅仅意在招收未来员工,于是出现拒绝接受资助或者骗助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有待于高校对社会资助行为进行合理妥善引导。

2.学校忽视思想教育

高校对无偿受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思想方面关注不够,尤其忽视思想教育。其实,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本是高校资助的内在之意,只是在具体工作中,更倾向于对受助资格审核等制度执行行为。每年高校都会针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状况认定,而认定排序关系到能否获得国家资助。在认定过程中,不仅是对申请资助的大学生经济情况进行考量,更要抓住机会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自立自强、诚信、感恩教育。但是实际上,很多高校在这些方面做得并不理想。在资助工作后期审核过程中,部分高校仅仅通过受助学生完成规定劳动是否达标,是否参加院系强制要求参加的会议和活动情况。这种脱离教育目的而走样的考核观念和办法,很难让受助学生从中学到有利于自身提高的东西,参加活动成了“偿付”受助资格的一种要求。

3.网络和社会环境中不良价值观的影响

当下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对于尚未完全形成辨别能力、尚未对价值做出选择的大学生来说,网络上传播的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势必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尚不完善,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些负面现象,这些现象衍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产生不良影响,误导了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三、高校资助文化建设新出路探讨

鉴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理应把加强资助文化建设,提升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作为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经济资助+素质提升”的资助理念建设

长期以来,国家坚持确保贫困大学生受教育权,坚持教育机会均等和培养人才的资助理念,不断完善资助政策,拓宽资助途径,已经形成相对全面的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1]。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重新定义,单一的经济资助为主的资助政策已经无法满足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针对目前资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资助效果的反馈,高校资助理念势必从单一的经济资助拓宽为“经济资助+素质提升”的资助理念。将贫困大学生素质提升作为资助工作的内在范畴,其工作确实难度较大,任务繁重,投入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也较多,而在该理念下开展的资助文化建设工作对贫困大学生发挥作用的周期较长,学生在受助期间其内在素质的转变无明显变化,对受助学生素质提升的尺度没有科学的衡量标准。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和高校资助工作领导充分重视该资助理念,在制度和政策上对资助文化建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二)资助文化载体建设

1.素质拓展活动载体

素质拓展训练是借助于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相关学科,针对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特点设计出来的一种课程模式。通过不同素质拓展项目,帮助参加者挖掘潜能,发挥个性,提高自信,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2]。贫困大学生的发展障碍问题表现比较集中,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各院系的心理团体在组织相关素质拓展训练时,针对性应明确,用比较合理的方式打破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囿于场地和专业指导人员不足的限制。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1)由专业指导老师针对贫困生发展障碍的普遍问题(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自信心提升,学习方法等)设计相关训练内容,各项目活动过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场地和工具条件限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素质拓展活动应定期举行,以巩固训练效果。(2)专业指导老师从各院系抽调热心于做心理帮扶工作并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学生代表作为各院系素质拓展执行员,对执行员分项目进行集中培训。(3)不同项目的训练对象征集过程采取自愿报名原则,参加训练的报名途径多样,可以采取网络报名、电话报名和现场报名等方式。(4)活动结束后,执行员及时将活动效果反馈给指导教师。

2.无偿实践活动载体

无偿实践以公益活动作为主要活动形式,通过公益活动培养参加者社会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在活动开展之前,组织者向受助学生充分说明活动的原因、目的和意义,杜绝以考核为目的号召贫困受助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在组织公益活动时,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公益活动始终。活动内容应密切联系当今社会热点,从各个法定纪念日入手,挖掘“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中国青年节”“母亲节”“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世界动物日”“世界节俭日”等重要日子的宣传教育意义,不仅让参加活动的人借此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也可通过这些活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3.有偿实践活动载体

鼓励受助学生参加有偿实践,主要是教育贫困受助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困难,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活条件,改变生活困境。当下有大学生参与的有偿实践主要分校内外两种,校内主要是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工作,校外有偿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食堂、超市等从事的计时有偿劳动,或者根据自己的学业优势担任相关学科家庭教师等。同样,学校应鼓励受助学生通过正当途径开展创业体验,对创业团队给予一定的指导。在以上有偿劳动中,受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不仅获得一定劳动报酬,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也积累了就业经验,提高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进一步培养自立自强的个性品质。

4.自主活动载体

当下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对参与活动的锻炼空间要求较高,所以,针对部分贫困大学生自身缺点和不足,坚持尊重自我选择的原则,教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至于接受何种训练和训练途径可以由该贫困生自己选择。有的贫困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欠缺,他或许就会倾向于参加某一社团,参加一些演讲培训或者比赛;有的贫困大学生最先要解决经济困境问题,他就会选择在业余时间参加有偿社会劳动。指导教师要及时关注其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前提下,对他的实践选择做出相应指导;有的贫困大学生缺少自信心,需要指导教师帮助他们发现自身优势和潜力,引导其参加能够发挥优势的活动,进而提升自信心。

(三)资助文化队伍建设

资助文化建设工作有赖于建立一支政策性强、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并热爱学生工作的指导教师队伍。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成立针对贫困受助学生的指导教师团队,该团队不仅包括学工系统教师,也包括专任思想政治教师。学工教师不仅负责落实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认定工作,同时,能够在政策范围内,开展针对性的资助文化宣传和建设工作。充分利用讲座、报告会、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张贴画、宣传标语、网络等载体宣传新资助政策[3]。以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各种平台和机会,尊重受助学生意愿,鼓励受助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受助大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资助文化队伍建设同样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借助思政专任教师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升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端正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掌握法律法规。在资助文化队伍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受助学生主体作用,鼓励受助学生成立一个在相关教师指导下能够独立开展资助文化宣传、素质锻炼、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的学生组织。资助文化建设要在资助队伍建设基础上,建立科学、规范的资助文化管理制度,创新形式多样的资助文化载体,提高资助工作成效。

(责任编辑:黄孙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简介(2015)[EB/OL].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5-08-05. http://www.xszz.cee.edu.cn/zizhuzhengce/zonghezhengce/2015-08-05/2308.html.

[2]胡莉丹.拓展训练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应用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1,33(6):53-55.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05-1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0710/27695.html.

On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s Financially Aiding Based on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y

LIU Shu-yun,TANG Cheng-ze

(Nanning Branch,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 constantly perfects the subsidy policy,more financial support would be given to those college students who came from families with financial hardship.Though the government’s effort in subsiding students achieved a great succe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still facing difficulties in financ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obstacle ahead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eedy students deserves more atten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ubsidy efforts,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in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culture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guiding principles, cultural carriers and cultural teams.

Key Words: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y;quality;financial culture

基金项目:2014年桂林理工大学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资助项目“基于贫困大学生素质提升的高校资助文化建设研究”(GUT14FB15 )。

收稿日期:2015-11-30修稿日期:2015-12-12

作者简介:刘淑云(1977—),女,黑龙江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1-0102-04

猜你喜欢

贫困大学生素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科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环境卫生,靠整治更靠素质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和EAP模式下的关困助学新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浅析高校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思考
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