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技能竞赛平台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为例

2016-03-18唐燕妮戴卫军袁光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技能竞赛创新教育高职学生

唐燕妮 戴卫军 袁光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河源 517000)



依托技能竞赛平台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为例

唐燕妮戴卫军袁光华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职业技能竞赛具有创新教育的功能,但在实施过程中两者缺乏统一性。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技能竞赛与创新教育统筹管理的实践为案例,介绍了依托技能竞赛平台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思路、实施举措和实际效果。

关键词:高职学生;技能竞赛;创新教育;创新学分

高职创新教育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熟练、具有解决现场问题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它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并能根据现场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创新提出技术方案以解决现场问题。作为衡量和检验高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职业技能竞赛充分地将这一培养目标集中落实,在竞赛过程中培养和检验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并提出更高的创新应用要求。因此,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的职业技能竞赛得以广泛开展,成为职业教育的最具影响力的教学活动。

高职创新教育与职业技能竞赛共同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然而一直以来两者缺乏统一性,自行其是、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极大地浪费了教学资源,制约了人才培养。为此,高职院校需要理清思路,采取措施,探索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加强学生创新教育,使得创新教育与技能训练两者互为渗透,提升高职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实施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上存在弊端

依据教育部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要求,高职院校一般都在学生工作处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或创新创业教研室等教学单位,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级必修课的教学工作。同时以辅导员为主体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如SYB创业培训、商务礼仪、沟通技巧、企业管理等,关注点是如何将创新教育落实到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环节。与之不同的是,职业技能竞赛一般都划归教务处管理,学生的选拔、训练、参赛等环节以专业教师为主体开展,无论较多学生参与的校内专业技能竞赛,还是较少优秀学生参与的校外职业技能竞赛,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都是专业技能的提升及竞赛成绩的获取。因此,两个不同管理职能的单位,各自关注点不同,在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上必然存在较大差异。

(二)教改理念上创新不足

高职院校因为管理体制的弊端,在创新教育和职业技能竞赛的管理上容易形成壁垒甚至相互排斥的现象,两个管理主体极易形成对于对方工作认识的庸俗化、表面化。一方面,负责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教师或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时少、实际操作性差,在教学上不严谨、不科学,对学生创新创业缺乏有效指导;或认为社团活动形式主义盛行,活跃了学生课余生活,却往往影响了正常学习。另一方面,负责创新教育的教师或认为专业教师只教技术不教育人,只注重学生成绩和实操技能,不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或认为专业教师轻视学生管理工作。这种认识上的对立必然衍生出行动上的互相抵触,两者在工作上配而不合,导致管理资源分散。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队伍教改理念上创新不足,没有建立起职业技能竞赛与创新教育两者协作育人的新思路。

(三)培养机制上缺少举措

在充分利用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实现学生专业技术技能与创新能力两方面水平的提升方面,高职院校往往缺少可以实施的有效措施。技能竞赛的组织实施基本停留在参赛过程与获奖结果上,往往忽略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应用等层面的提升,其职业教育功能稍显不足;创新教育恰恰需要载体或媒介,学生的创新思想、团队精神、组织氛围等必须在实际项目中予以培养。因此,将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实施作为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构建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二合一”培养机制,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选择。

二、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策略

职业技能竞赛由于具有常规教学所不可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围绕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制,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这一机制,可以到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一)从顶层设计上构建“二合一”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其创新教育、职业技能竞赛等教学要求必须在标准中加以明确,并予以执行。高职院校教务处在制定和发布《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时,应当将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即构建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合一、职业技能竞赛与创新教学合一的“二合一”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二合一”机制图

首先,要注重第一课堂直接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在教学计划中科学安排“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及选修课等素质课程的学分、开课时间、考核方法等;在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设计创新性教学项目,开设综合性实训课程“学期项目”等,从课内强调课程、教材、教师、学生各自的地位。

其次,要注重第二课堂间接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训练。包括要求学生参加社团和协会活动,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和课题申报,形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创新能力训练阶梯,从课外强调社团、协会、竞赛、科研的熏陶和训练作用。

(二)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实施多层次创新教育

高职院校实施“二合一”培养机制,在课外应突出依托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平台,落实“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的多层次创新教育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营造比技能、比创新的文化氛围,强化师生共同参与意识;积极拓宽视野,敢于走出去、请进来,把校内外职业技能竞赛变成练技能、练创新的载体和舞台。

1.依托社团比赛培育“想创新”的意识

高职院校的社团和协会活动,是学生参与面最广、参与自由度最高、参与积极性最强的集体活动,其参与比例一般占在校生人数的60%以上。在如此广泛的学生活动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搞好社团活动,落实第二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学工处或团委工作的重点。对于活动的开展,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在指导学生制定社团或协会活动方案时,以提思路、给建议、谈看法的方式将创新教育要求融入活动环节中,如对朗诵和演讲协会的活动,建议学生开展5分钟演讲、街头演讲、绕口令比赛、时事热点评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丰富活动形式,创新演讲内容;对插花协会的活动,建议学生举办插花评比和插花展览,引导生培养美感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参与社团和协会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多种形式的比赛,可潜移默化地形成“想创新”的意识。

2.依托校内竞赛树立“敢创新”的理念

国家或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在校大学生参与竞赛的比例达100%,这一目标主要通过校内竞赛来实现。学校应每年举办各类校园科技文化节或创新创业竞赛,集中举行开幕式和闭幕式,营造竞赛氛围,将竞赛活动落实到专业群并贯穿整个学期,将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实现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校企共同举办竞赛活动,让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在同一平台切磋技艺,让企业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评价学生职业能力水平,实现竞赛过程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在全员参与技能竞赛的氛围熏陶下,学生从低年级的基本技能训练入手,一步步储备知识、锻炼技能;随着高年级竞赛题目难度增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不断提升,最终可实现从技术层面解决竞赛难题,提升岗位核心能力,树立“敢创新”的理念。

3.依托校外竞赛训练“会创新”的能力

校外职业技能竞赛包括经学校批准参加,由教育部等政府部门、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级各类校外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竞赛等等。此类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大、参与院校众多,同时竞赛难度大、花费高,各高职院校只能选拔学生精英进行训练和参赛。需要学校给予专项参赛经费,成立竞赛项目组,针对竞赛题目开展精英学生的梯队培养和强化训练,包括学习与赛题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科学分析题目要点、难点,积极构思新方案、新方法,并进行自我批判和改进等等,结合赛题系统性地训练学生“会创新”的能力。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高职组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竞赛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需要参赛选手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颜色识别技术和精确定位技术,并在机器人技术应用(尤其是自主识别、自主决策技术)、智能输送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检验选手的动手能力、策略选择、组织管理、团队协作、质量与成本控制及安全意识等职业素质。

4.依托竞赛成果提升“能创新”的水平

各类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设计,都体现了紧贴行业或区域产业发展,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结合、传统手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特点,并融入了体现引领现代技术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职业技能竞赛的训练和参赛过程中,参赛项目组师生不仅可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更可以通过提炼、总结竞赛经验,形成一系列先进成果,如学术论文、专利项目等,还可以在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研讨过程中,产生转化为企业生产实际应用的产品和项目,建立产学合作教育纽带。例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总结机器人技术应用竞赛成果,申请并获得了微型可编程物流教学机器人、节能抗干扰光电传感器等多个实用新型专利。因此,对竞赛成果的进一步提炼和转化,有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能创新”的水平。

(三)“创新学分”的引导与评价

为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活动,高职院校可以设立“创新学分”,对学生在技能竞赛、科技活动、发表论文及文学艺术作品等一系列实践创新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成果给予学分,并将学生获取一定数量的学分作为必要的毕业条件之一。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文件,从制度上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感受创新带来的益处,使学生从被动创新转化为主动创新。“创新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对学生获得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竞赛奖励,均可以申请相应的0.1~1个学分,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的创新学分认定标准表

三、实施效果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二合一”培养机制,依托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实施创新教育,通过“创新学分”引导和评价学生参与竞赛和创新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成绩优异,学校各种创新活动蔚然成风,促进了高端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技能竞赛成绩优异

学生在2012—2014年参加的各类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奖励330余项,其中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中获奖18项,获奖成绩在广东省同类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如图2所示。

图2  2012—2014年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三等奖以上统计图

(二)创新能力满足度和重要度高

根据麦可思的调查,学院2012届毕业生的总体创新能力满足度为83%,比全国高职院校同届水平的81%高2个百分点。在对2012、2013届毕业生的“积极学习、新品构思、批判思维及科学分析”创新能力四个要素的调查中,积极学习能力的重要度(占73%)最高,其满足度为82%。(见图3)

图3  2012、2013届毕业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度和满足度统计图

参考文献:

[1]戴卫军,刘安华.创新文化促进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7-9. [2]赵云.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3]沈萍,葛峰.对高职院校多元化技能竞赛机制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4):20-23.

[4]张国林.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技能竞赛一体化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4(8):102-103.

[5]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规程[EB/OL].(2013-06-17).http://www.nvsc. com.cn.

[6]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更加紧贴产业发展[EB/OL].(2013-06-27).http://education.news.cn.

(责任编辑:王恒)

Study on Develop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hrough the Skill Competition Platform——A Case Study of Heyuan Polytechnic College

TANG Yan-ni,DAI Wei-jun,YUAN Guang-hua
(Heyuan Polytechnic College, Heyuan Guangdong 517000,China)

Abstract:Vocational skill competition has innovation education function, but they are lack of unity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By taking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Heyuan Polytechnic College as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introduces design ideas,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and effects of relying on the skills competition platform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kill competition; innov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credit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课题“创新文化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GDGZ12Y00120);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赛融通、学训一体’高职技能竞赛与课程建设互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201086)

作者简介:唐燕妮(1981—),女,硕士,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及电子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1-0081-04

猜你喜欢

技能竞赛创新教育高职学生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融通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