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会展旅游宣传资料的英译*
——以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展出的旅游资料为例

2016-03-17陈林林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英译

陈林林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外语外贸系,广西 桂林 541004)

跨文化视角下会展旅游宣传资料的英译*

——以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展出的旅游资料为例

陈林林**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外贸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汇集了各地大量的旅游宣传资料,资料中对各个景点的描述蕴含了丰富的旅游文化,人文特征显著。因此,翻译时对人文信息的准确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论文立足于跨文化交际视角,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会展旅游宣传资料,提取旅游文本中具有古典文学色彩、宗教信仰及展现少数民族民俗活动等方面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跨文化解读,并针对性地探讨相关翻译策略,以期最大限度地缩小中英文化差距。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功能翻译理论;会展旅游宣传资料;英译

旅游资料承载着对外宣传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发展地方经济,介绍中国文化,促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重任,近些年来翻译界对旅游资料的翻译研究尤为关注。旅游资料翻译作为应用翻译已成单独研究的对象,其翻译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以源文本为主导到以目的语文本为主导;以语言学为指导到以语言学及文化因素为指导的变革[1]。功能翻译学派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会展旅游宣传资料在本文中指代各个展位上摆放的旅游资料,其文本具有宣传、号召、感染等功能,行文上具有词句叠缀,渲染意境,唤起读者情感的特征。然而用于旅游会展展示的旅游资料较普通旅游资料而言,文本应更强调简洁,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宣传力度和本土文化特色。这是由旅游会展这一政治经济活动的本质决定的。旅游展会一般由地方政府主办,招揽社会经济团体、个人共同参与,邀请国内外展商参展,是一种政治经济行为。其目的是扩大举办城市的影响力,带动本土旅游经济发展,促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作为一个地方政府承办的旅游展会也具有以上特征,该展会是以桂林为平台,推动广西旅游产业发展为目的国际展会。展会呈现以广西旅游资源为核心,共享国内外其他省市旅游资源的特征。然而,本文针对宣传广西旅游的文本资料做了分析,发现自2010年首届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举办以来,展会上的旅游文本资料英译出现了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有: 完全以中文文本为主的逐字句翻译,源文本中文化信息的欠译或漏译,以及没有突出广西本土特色的平淡翻译。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旅游宣传的预期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外国游客来桂林参展,他们看到广西的旅游资源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没有明显的区别,区内各个景点的英文介绍同质化(译文没有抓住文化亮点,突出景点特色),旅游宣传资料文本本身难以理解等等。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的作用,本文着眼于会上展出的广西旅游宣传资料并对其进行英译研究,这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跨文化交际与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学派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他们认为翻译是以文化转换和以目的语文本功能为导向的交际行为[2]。因此,功能翻译理论的跨文化视角给会展旅游宣传资料英译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具有指导意义。会展旅游宣传资料的英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输出。其文化输出的目的是宣传推广本土旅游文化并招揽游客。为了更好的推广本土旅游文化,译者更需要了解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别,根据目的语文化调整对源语信息的翻译,使译文能够让目的语接受者更好的理解源语文本及文化信息。此外,功能翻译理论还提到了翻译这种交际行为包含的多方参与者,即译者、目的语文本使用者和目的语接受者。译者需要根据对译文的不同的需求以及对目的语接受者预期效果,不断调整翻译策略来进行翻译。本文将探讨跨文化视角下,功能翻译理论在展会陈列的旅游资料英译文本中的应用。

2跨文化交际与会展旅游宣传资料的英译

跨文化交际是指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3]。而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之间的交际实际上也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文化影响着词汇的发展与使用,语法规则,篇章的布局、结构和文体风格等[4]。文化与语言如此密切的关系,使得翻译不得不将语言文字放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中,要考虑目的语读者是否能接受。面对信息涉及非常广的旅游资料(包括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典故传说、五行风水、吃喝玩乐、民族活动等),为了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翻译务必顺应目的语文化对文本的要求。其中,翻译的难点是源文本中带有中国古典文学色彩的资料,宣传中隐含的宗教信仰和少数民族习俗。因为目的语文化缺乏与之对应主体,所以文化的转换遇到困难。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针对中英对应文化主体缺失问题,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尝试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将会展旅游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尽量完整而有效的移植到目的语文本中去,做到既保留文化特色,又能够让目的语读者理解。

2.1古典文学色彩的文字翻译

旅游宣传资料除了对自然景观的绝美描述外,通常还蕴含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然而,译文常忽视这极具地域特色的人文历史信息,不是将之置于风光描述之后,仅做概括性翻译,就是把历史典故出现的人名、地名、事件名称等翻译穿插于景物介绍中,不做必要的解释,或者直接不译。翻译旅游宣传资料中的人文历史信息确有难处。外国游客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比较陌生,二者文化差异又大,缺乏共同的文化语境,采用直译法很难引起外国游客的共鸣;采用意译或者注释的方法,恐怕会占用太多的篇幅,有限的文字无法尽言历史文化。面对这样的矛盾,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给了我们一个指导。他们认为,翻译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的过程取决于交际行为要达到的目的[2]。译者应审视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要达到什么样的交际功能,根据翻译目的确定翻译策略。根据赖斯所言,旅游翻译这种应用型翻译,不仅要用语言传递信息,还要用语言诱导读者参与行动[5]。因此,翻译旅游宣传资料中的历史人文要符合此类文本信息性、诱导性功能的要求。

例如兴业县石嶷文塔的一段介绍:

文塔为兴业最负盛名的文物古建筑,为玉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素有岭南“笔峰”之称。清代封高万题诗石嶷文塔:“一枝文笔插西城,秀拔高尖与天齐。当日蒙恬开象郡,倥偬军务未曾携。”恰是对文塔的生动写照。

The pagoda is the most famous ancient cultural relics in the county and one of the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Sites”. It got the title of Bifeng (the head of Chinese brush) from a poem inscribed by a poet in Qing Dynasty (1616-1911) specifically for the pagoda as “Shaped like a Chinese brush head (Bifeng), the pagoda inserted in the town; it’s pointy and as high as the sky. Those days the General Meng Kuo (?-B.C.210) was on the duty of the exploitation of another county; blaming for the urgent military affairs, he forgot to take along with the brush.”

诗歌经常出现在旅游资料中。四言、五言或者七言古诗放在宣传文本中,读起来朗朗上口,画面感强又颇有意境。但是诗歌的翻译难度却非常大,若严格按照翻译的标准,译诗要在形式、音节、韵律、意义和气氛都与原诗高度契合。然而,旅游资料不是文学作品,他们的读者是普通的游客,语言应强调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这段旅游资料引用的是一首七言律诗,目的是告知游客石嶷文塔“笔峰”称号的由来,强调的是诗与称号的关系,用诗歌营造一个更加饱满的景物形象。译文跳出了诗歌形式的限制,主要采用的是释译,将“文笔”译为“a Chinese brush head” 并注释这就是“笔峰” 名字的由来,对“蒙括”的翻译加上了将军 “the General”的称谓和所在的年份,增加人物的立体感,同时省译“象郡”,去掉不重要信息的干扰。简洁易懂,体现文塔介绍的趣味性。因此,诗歌在这类文本中的处理,应该保留生动的描述,不拘泥于文学形式,省译或不译难懂的文学、历史词汇,起到诗歌在文本中应有的作用。

此外,诗歌蕴含很多象征意义。比如莲花代表高洁,杨柳代表伤怀,红豆代表相思,鸿鹄代表远大理想等等。若只译诗中出现的具体事物,则无法传达诗歌的深层含义,往往让读者困惑不解,不明其意。例如,资源崀山八角寨的宣传中有首诗: 千里来龙到崀山,一对蜡烛照青天。云台神奇观世音,八角福地生紫烟。

诗中有两处象征: 一是“龙”,二是“蜡烛照青天”。诗中的”龙”并不是真的有龙,而意指山脉绵延多变,古代喜欢把这样的地形称为龙脉。“蜡烛照青天”中的蜡烛指代官吏明察秋毫,“青天”指代官吏清廉,二者象征了古代此地多出清廉为民的官员。加之观音在此坐台修行,故称其为福地。翻译时,可重点处理诗中的象征性事物,理清逻辑关系,译为:

Langshan Resort with winding terrain likes dragon’s body; many ancient government officials from here had the reputation of probity. Bodhisattva sit on the Yuntai Mountain, blessing the Bajiao Village.

除诗词歌赋外,景点名称的介绍还常引用典故。例如兴业寒山西线的一段介绍:

“寒山”一名源于汉代,汉《九域志》载:汉文帝时南越王赵佗夏日遣人入山摘橘,经七日方还,问其故,云“山中大寒不得归”,故名。

如果说诗词难译,容易让外国游客读之索然,典故却恰恰相反,只要翻译得当,放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也能够引起人们浏览的兴趣。只是有些旅游资料英译文本并未抓住故事性宣传这一特点,不详细翻译文中的典故,而认为这些故事会对外国游客的阅读造成负担,甚至省译。实际上,故事趣味性强,通俗易懂,就算放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可接受度也较高。上述例子的原译文只将“寒山”名的由来简单译为“The name “Hanshan” dates from the Han Dynasty.”省略了后面的历史典故,削弱了原文本的诱导功能。我们不妨将典故做详细翻译,译为

The name of “Hanshan” (the Cold Mountain) is from “The History of Nine Domains”. According to the book, in Han Dynasty when the country was ruled by the Emperor Wen (B.C. 203-B.C. 157), there was a Lord of Nanyue Region called Zhao Tuo. One day, he sent some people to the mountain for oranges, but they returned after seven days. He asked why they were back so late. Those people said “We were detained by the bitterly cold weather in the mountain!” Thereafter, the mountain is known as “Hanshan” (the Cold Mountain).

译文对原文故事做了详细的解释。这座山的名称采用音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式,一保留了汉语的发音特色,二为后来的故事做了铺垫,引起读者对山之冷的好奇。译文引出了汉文帝(the Emperor Wen) 和赵佗(the Lord of Nanyue Region),通过头衔,简单明了的介绍了这两位历史重要人物。尽管外国游客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通过后面的故事,可以极大的提高外国游客对二者的记忆。所以中国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历史人物的介绍,往往需要赋予生动的典故,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提高外国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再则,会展旅游资料中包含较多诗词碑刻的介绍。对这些艺术作品的不熟悉,译者容易望文生义。例如柳州柳侯祠的一段介绍:

柳侯祠建筑古朴端庄,祠内塑有柳宗元的仿铜塑像,存有相传为柳宗元手书的“龙城石刻”和集“柳事、韩文、苏书”于一体的“三绝碑”。

这段话中的“柳事、韩文、苏书”于一体的“三绝碑”的原翻译是“…the Tablet in integration of Liu Zongyuan’s experiences, Han Yu’s funeral oration and Su Shi’s calligraphy.” 这句翻译咋看之下是正确的,直译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只是,译者没有充分了解“柳事、韩文、苏书”的意思,造成了译文形同而意不同。该碑由韩愈撰文,苏轼亲笔手书,诗赞柳宗元,因集合唐宋三大家的文采神韵,后人称“三绝碑”。原译文没有把高度凝练的中国文字做解释,“柳事、韩文、苏书”在译文中十分抽象。应放弃形式,化抽象为具象,把“柳事、韩文、苏书”释译为Han Yu(A.D.768-A.D.824)composed poems to appraise Liu Zongyuan(A.D.773-A.D.819)and Su Shi(1037-1101)inscribed the words on the tablet. Han Yu, Liu Zongyuan and Su Shi and the other five writers are known as the Great Eight Writers of Tang-Sung Dynasties. 用释译的方式才能说清楚“柳事、韩文、苏书”的指代和柳宗元、韩愈以及苏轼的关系。

2.2宗教信仰有关的文字翻译

多样化的民族宗教信仰也是广西的一大特色。少数民族的信仰可分原始宗教信仰,包括少数民族对祖先、图腾、自然和灵魂的祭祀以及民间宗教信仰,主要以佛教和道教为主的信仰[6]。宗教信仰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信仰的差异会造成认知的差异。对于旅游资料中出现的神仙妖魔、鬼怪传说、庙宇祭祀等,由于西方缺乏对等的信仰事物,翻译往往出现词穷。例如,华龙寺、周公庙、寒山三圣、三娘石等名称均带有地方宗教色彩。翻译时笼统的译为Dragon Temple, Chou Kung Temple,the God of Hanshan and Three Fairies Stones。这样的翻译在名词意义的准确性上有欠缺。不妨使用描述法,对名称做详细的解释。华龙寺是为了纪念李龙夫妇,他们开山凿洞引水灌田,最后化龙成仙,城隍人于盛唐而建。故可译为The temple is built to honor Li Long and his wife for their contribution of excavating hill for water to irrigate fields. 周公庙补充对周公的身份的说明,The temple is named after Chou Kong, the pioneer of Confucian theory. 寒山三圣可以细述三圣到底是什么,以及其神力,处理成The prototype of the God of Hanshan are three divine stones with the power of controlling rain. 三娘石可简单带入其背后的故事,描述为The God turned three fairies into stones as the punishment of their marriage with human. 增加描述性翻译使四处景点名称不再只是个文字符号,而被赋予了栩栩如生的形象。

宗教文化的不同,使得源语中的某些跟宗教有关的习惯表达,在译语中找不到对等的习语,形象在译语中无法转换或移植,只能舍弃源语形象,保留语义[7]。玉林都桥山有一句描述:

都桥山,是指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二十洞天。

Duqiao Mountain is the 20thcave among the 36 caves of Taoism.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一个宗教,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其中的“洞天”是指仙人居住、统治的地方,是与世隔绝之地,大多隐蔽在大山或者大山之间。其概念已经超出了字面意义上的山洞。跟洞天有关的习语还有“别有洞天”,在旅游词汇中是指不易被人发现的奇特而引人入胜的风景。这些受道教文化影响的表述,英语里面找不出对等的表达。翻译时为方便目的语读者理解,可放弃“洞天(cave)”的字面意思,翻译其引申义。“别有洞天”译为a hidden but surprisingly beautiful world。“三十六洞天”可译为36 dwelling places of the fairies of Taoism。都桥山一句,可译为Duqiao Mountain is the 20thdwelling places of the fairies of Taoism.改译之后,取洞天为仙人居住地之意。又如,贺州的紫云仙境,描述的是一个洞穴,“紫气环绕、仙香飘散,紫云仙境也因紫气东来而闻名”。其中的“紫气东来”是跟道教文化有关的又一习语。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the purple air from the east,就是对这个习语的误解。“紫气东来”是暗示有祥瑞之兆。翻译时不要拘泥于“紫气”和“东来”,而应体现祥瑞之意,故可译为an auspicious sign.再如,桂西百色的一段描述:“美丽的右江在迎龙山前蜿蜒流过,左青龙、右白虎,极为祥瑞。”“左青龙、右白虎”源于中国五行学说,大意是东面有蜿蜒河水,西面有绵延道路,用来形容某地是风水宝地。如果翻译保留“青龙、白虎”两个意象,则很难译出真正的意思,只有去掉“青龙白虎”,将原句译为 Yinglong Mountain with Youjiang River meandering cross its front is seen as a land of treasure. 译文把“青龙白虎”和对青龙白虎的补充说明“极为祥瑞”给去掉了,用“a land of treasure”指代风水宝地。

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需要通过调整语言,避免中英文化中可能出现的信仰文化的冲突。对于容易引发歧义的信仰文化词汇,把其象征意义翻译出来即可,这也是一种化实为虚的翻译技巧。根据目的论的“充分而不是等值”,我们在无法等值的情况下,要确保译文的交际功能与原文的交际功能一致[8]。信仰文化词汇的虚化,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展现同样的文化意境却规避了源文本出现的文化冲突。又例如,兴业葵山肖公庙的一段描述:

葵山肖公庙即为“洞庭湖主”之神庙。传说肖公庙非常灵验,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每年四月初一的肖公诞,成千上万信男信女前来朝拜肖公。

这段话中的“求财得财,求子得子”暗含了具有中国传统习俗特征的一些行为习惯,祭拜求财,求的是过上好日子,生活富足;求子,是因为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在古时,男丁是各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支柱,所以每家每户都祈求能生儿子,立业兴家。对此处的源文处理,不能简单的把“财”和“子”译成 money/wealth和son,过于简单直白的翻译容易让外国游客误会中国文化只重利,还歧视女性,降低了他们对肖公庙的期待值。所以最好把具体的“财”译成抽象的丰衣足食,把“子”译成人丁兴旺,故可译为: People go to worship Xiaogong at his temple with the desires of living in abundance and having a growing family, and they often get what they want after the worship.又或者,“求财得财,求子得子”只是个以点带面的说法,意思是周公庙很灵验,会满足前来祭拜人们的一切要求。所以,还可译成,Xiaogong Temple is efficacious and he will meet his worshippers’ demands no matter what they are.

2.3少数民族民俗活动的文字翻译

广西是以壮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融合的文化圈。 翻译的另一任务就是展示这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使译文蕴含当地民族文化。正如功能翻译学派领军人物之一,诺德(Nord)提出的,译者应当根据源语文本的文化功能,选择翻译时源语文本应该保留和改动的部分[9]。大部分少数民族由于缺乏文字,或者文字的普及率低,他们的文化传承主要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在日常的一些活动当中体现,如婚丧嫁娶、过年过节、吹拉弹唱、务农劳作等。旅游文本中的民俗活动宣传,间接的传达了他们的文化。所以翻译时,在确保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的前提下,再现源语互动者之间的交际情景,尽可能保留文本的文化功能。翻译的方法应根据少数民族民俗介绍的特点做选择。

首先,少数民族有种类繁多的民俗活动,每一项活动都有特定的称谓及特定的意义,体现他们的文化传统,但往往无法仅靠字面意思判断这些活动的内容。这就需要在活动名称的后面增加对活动内容的解释,使目的语读者理解活动的意义。

以三江侗族文化游为例:

三江侗族旅游宣传资料上有 “抢花炮”、 “婄更“、 “行歌坐夜” 等民俗活动。翻译时,译者可以先按照字面意思进行英译,然后再给予注释。例如:

抢花炮:Rattan Ball Catching (a traditional sport activity)

“婄更” 选美: “Pei Geng” Beauty Contest (“Pei Geng”: beautiful ladies )

行歌坐夜: Song’s night (a match-making activity at night)

从上述英译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注释能让目的语读者知道“抢花炮”是一项侗族的体育活动,“婄更”指美丽的女性,“行歌坐夜”是一项联谊活动。这些注释,一方面让目的语读者清楚地了解民俗活动的内容,促进对这些民俗的记忆,另一方面有助于目的语读者通过这些英译词汇的解释,能更好地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又如 “偷新娘” 是侗族传统婚礼的其中一个程序。三更半夜趁人们都睡下的时候,新郎去新娘家把新娘迎娶过门。由于是晚上暗中进行的,所以戏称为 “偷”。翻译时,可以保留“偷”但是要加上注解,译成 “Stole the Bride (to pick up the bride at night) ”。

还有一段隆林苗族跳坡节的介绍:“跳坡节,是广西隆林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跳坡’苗语为‘玩坡’、‘耍坡’之意,更有‘斗更’之称,其意为‘围着坡杆转’。”这段话中的“坡”就是山坡的意思。苗族人把某些相对空旷的山坡辟为坡场,是大家节庆娱乐的场所,坡场以坡杆为标志。每到跳坡节,族里的人们聚集在坡场唱歌跳舞,青年男性比赛爬坡杆和跳芦笙舞。所以这段话中的“耍坡”、“玩坡”是指人们在坡场上跳舞、嬉戏。“斗更”指的是爬竿这个竞技项目。“跳坡”是对以上的总称。“跳坡”如果根据字面意思直译为Slope Dance,“耍坡”、“玩坡”、“斗更”分别译为Slope Play, Slope Game, Slope Sport,我们会发现英文的Slope Dance无法涵盖Slope Play, Slope Game, Slope Sport这么多意思。所以“跳坡”仅译为Slope Dance是不够恰当的。不如用音译法把“跳坡”译为Tiao Po,全段可译为:Tiao Po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festival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in Longlin, Guangxi. “Tiaopo” in Miao language means “Slope Play”, “Slope Game”, and it is even called “Slope Sport”. It indicates that all the activities on slope are all about a pole (The pole is normally ten meters long and stuck in the ground as the symbol of the festival site).

再如,侗族的 “吃冬节” 即为侗族的春节——侗年。侗年的文化内涵很多,如祭拜祖先,感谢祖先的保佑,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庆祝当年的五谷丰登,家人团聚,村民们共享盛宴等。如果只用意译法翻译为 “Winter Feast” 或者 “Dong’s New Year”,无法全面的传达侗年的文化内涵。因此需要增译节日的内涵,在其后加上注释,改为 “Winter Feast”——Dong’s New Year for worship, prayer, harvest, family reunion and village entertaining。这样意译名词之后,再加上注释可以更完整有效的传达节日的重大意义,再现源语互动者之间的交际情景。

此外,由于语言和文化联系紧密,少数民族活动的翻译还可以从文字的发音上保留少数民族特色,更好的传递文字中蕴含的文化。例如:“侗族” 这个名词的翻译,常见的形式是以汉语拼音为主的音译,译为“Dong Nationality” 。但是“侗族”侗语的发音作 “Gaeml”。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个民族文化的特征,翻译时可以保留其语言的特征。因此,按照“Gaeml”的音译,“侗族”应当译为 “Kam Nationality”。又如,侗族的法律布道——“侗族讲款”,可译成“Kam laws”。

上述这些例子从对少数民族民俗活动内涵的注释到少数民族事物活动等名称的语音翻译,都尽量保留民族特色,尽可能多的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展旅游宣传资料的英文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强调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其英译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重视目的语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倡导将源语转换成目的语的同时保留源语文化的交际情景,进行文化翻译的异化处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展会旅游资料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例如诗词歌赋、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民族习俗等,极大的展现了广西多姿多彩的旅游文化,是外宣文本中不可忽视的亮点。为保留这些文本的文化特征,翻译可根据具体的源语文本的目的和目的语读者的期待,灵活运用上述翻译策略,有效发挥各种旅游宣传资料在展会上的交际功能。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Second Ed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70.

[2]贾文波. 应用翻译功能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37,59-61.

[3]常晖,翦洁. 跨文化视角下旅游资料的英译[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9,24(2):117.

[4]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61-64.

[5]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 & Limitation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8-39.

[6]时国轻. 广西壮族民族民间信仰的恢复和重建[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7]胡荣慧.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8]廖七一. 翻译研究:从文本、语境到文化建构[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84.

[9]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47-52.

(责任编辑骆桂峰)

*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育厅科研项目《文化翻译视域下会展文本英译研究——以中国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为例》(ZD2014150)。

** 作者简介:陈林林,女,广西陆川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859(2016)01-0082-06

猜你喜欢

功能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广告翻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