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贵安新区民族文化传承

2016-03-15龙昭宝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龙昭宝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论贵安新区民族文化传承

龙昭宝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贵安新区位于贵阳市和安顺市之间,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被确定为西部地区重点城市新区建设之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势必使得这一区域的民族文化产生急剧变迁。贵安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能与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旅游相结合,引进校园及社区,发挥政府主导及村民参与的作用,遵循“内涵性”、“科学性”及“差异性”三大原则,以提升贵安新区的城市文化底蕴。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路径;传承原则

贵安新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和安顺市之间,所辖范围涉及贵阳市花溪区及安顺市的平坝区、西秀区,共2市4县(市、区)20个乡镇,规划控制面积1795平方公里。其中直管区所辖范围为贵阳市花溪区湖潮乡、党武乡,清镇市红枫湖镇7个村(居),安顺市平坝区的马场镇、高峰镇,面积约470平方公里。贵安新区的发展定位是:“建成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的资源深加工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旅游休闲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成黔中经济区最富活力的增长极。” 当下,专家学者及媒体更多的是聚焦于贵安新区的经济发展,鲜有涉及这一区域的民族文化。贵安新区是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民族古老的栖息地,这些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在深化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急剧变化,因此我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关注民族文化传承,挖掘其核心价值服务于现代社会。本文在田野调查之基础上就贵安新区民族文化传承路径进行探讨,以期起到攻玉之效。

一、贵安新区民族文化述略

分布在贵安新区的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世居少数民族之文化习俗,在明朝嘉靖年间编撰的首部贵州省志《贵州图经新治·贵阳府》已有简要描述:“曰仲家(布依族古称),皆楼居,好衣青衣。男子戴汉人冠帽,妇女以青衣一方裹头,着细摺青裙,多至二十余幅,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绥,仍以青衣袭之。其语言嗢咿。居丧食鱼虾而禁鸟兽之肉。婚姻则男女聚饮,歌唱相悦者,然后论姿色妍媸索牛马多寡为聘礼。疾病不服药,惟祭鬼而已,卜用茅或铜钱、鸡骨。通汉人文字,以十一月为岁首。……曰红犵狫,男子旧不着冠,今渐作汉人之服饰。语言侏。妇女以毛布染红作裙,无襞积,谓之楠裙。曰花犵狫,俗同红花狫,但裙用五色,故曰花犵狫。曰东苗,男髽髻,着短衣,色尚浅蓝,首以织花布条束发。妇着花衣裳,无袖,惟遮覆前后而已,裙亦浅蓝色,细摺,仅蔽其膝。其俗婚姻男女相聚歌舞,名为跳月,情意相悦者为婚姻,初不较其财,逮至一年后方遣人责之,虽死亦不置。曰西苗者,俗同东苗。曰裁江苗,性犷恶好杀,饮食粗秽,余俗与东、西苗同。”在清代,地方统治者对贵州的各少数民族从服饰上予以分类,道光年间罗绕典著的《黔南职方纪略卷九》“苗蛮”篇记录有贵州52种少数民族,对苗族、布依族及仡佬族的文化习俗也有简要描述。和《贵州图经新治》比较起来,《黔南职方纪略》所描述的内容并无明显差别,在明代形成的生活习俗在清代仍有延续,民族之间还产生了文化融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的相互接触,文化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较之古代,现在贵安新区的民族文化习俗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语言、饮食、娱乐、婚姻、节日、民居、丧葬等方面受到汉族的影响趋于同质化,但有些地方仍保留了自己的一些传统生活习俗。例如节日,贵安新区的各少数民族除了过汉族的传统节日之外,还过自己的传统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跳月节”、“四月八”、“六月六”等,其中“跳月节”是代表性节日,活动在正月上旬举行,各地具体时间及持续天数也不统一,活动内容是于一山顶空旷之处栽一木,顶饰绿叶鲜花之类,谓之“花树”,青年男子们围绕花树吹奏芦笙,边吹边舞,节日期间青年男女相聚于一起以歌为媒择偶。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有“小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其中“六月六”是代表性节日,节日当天各地杀狗宰鸡、包棕粑祭祀祖先,相聚风景宜人之处唱歌交友,有的地方还举行制定乡规民约及赛马活动。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有祭山节、尝新节、牛王节等,其中尝新节是代表性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辰(龙)日或戌(狗)日,民间多在辰日举行过节活动,届时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到田间地头采摘成熟或尚未成熟的粮食作物,作为一种重要贡品祭祀祖先,祈求或庆祝当年丰收。节日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空间,民族饮食、服饰、歌舞等文化类型正是通过节日得以传承。

二、贵安新区民族文化传承路径

文化保护传承是在现代社会中因经济迅速发展而导致民族传统文化消失的背景之下提出来的。不同地方的民族文化传承路径互有区别,同一民族的不同文化类型传承方式也不一致。对贵安新区而言,民族文化传承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民族文化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由浙江省安吉县于2008年率先提出和实践的,因成效显著而被学界称为“安吉模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内涵所在 。贵州省人民政府于2013年9月13日颁布了《关于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黔府发[2013]26号),“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即“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目前此项工作正有序推进,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

实践表明,美丽乡村建设追求的不仅是“外在之美”——生态优美、村容整洁,还有“内在之秀”——生产发展、社会和谐。如何实现二者高度统一?民族传统文化可以为此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首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可启发民众进行生态治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其次是世代传承的风俗习惯可以规范民众的行为,降低管理成本,达到社会和谐。通过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民族传统文化亦能籍此得以弘扬。因此,贵安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可以和当下正在推行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在民居改造中把最具地域特征的物质文化符号元素保留下来,把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在现代生活中。事实上,一些地方正在做着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如湖潮乡的车田村,民居已是砖房,但石板盖顶的建筑风格得以保留,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马场镇的场边村,两栋干栏木楼被有意识地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村落变迁中一份珍贵的文化记忆;高峰镇的大狗场村,仡佬族的语言、传统服饰及民歌都得到了较好地保护传承。这些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二)民族文化传承与城郊乡村旅游相结合。

从历史上看,学界普遍认为乡村旅游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当时主要是针对贵族阶层,普及性不强。19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兴起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在爱尔兰、美国、波兰等国得以推行,其做法是开发远离城市的农村传统文化和田园风光,使之成为一种社会各阶层都能参与的休闲生活方式。中国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和西方的做法有所区别的是,中国的乡村旅游率先出现于东、中部发达城市的周边地区,可称为“城郊乡村旅游”,具有十分明显的“农家乐”特征,大多数以农业观光和周末休闲的形式出现,消费对象为城市居民,目的主要是从高楼大厦的包围中暂时逃离出来调节紧张的现代生活,亲近自然,放松身心。近几年来,城郊乡村旅游依托城市周边较为完善的路网,因耗费时间短、出行方式灵活便捷等优势倍受广大市民青睐,因带动面广在全国各地得到大力推广,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

贵安新区的民族文化传承可与城郊乡村旅游相结合。根据国务院2012年2月20日正式批复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旅游休闲目的地”是贵安新区重点发展项目。那么如何来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途径就是结合已有的风景名胜区大力发展以体验民俗风情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此举不仅能为该区未来的400万人口就近提供娱乐休闲目的地、丰富当地民众的经济收入方式,也能使传统文化通过服务现代生活而获得传承。目前马场镇平寨社区利用紧靠黔中大道的交通优势建起了现代农家乐和民俗馆、场边村依靠独特的地理环境建起了山地公园,湖潮乡车田村根据独有的石板文化打造集石艺主题活动、乡村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旅游为一体的石艺乡村艺术公园。差异性民俗体验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所在,故贵安新区须以苗、布依、仡佬等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支点,尽量避免类型化和同质化。

(三)民族文化进校园与进社区相结合。

在传统社会里,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以濡化的方式进行的。传承者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口传心授或以现场参与体验的方式来了解、学习民族文化,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中,文化一旦形成一种传统,便以一种惯性的力量影响人们的言行。当文化生态改变之后,文化传承势必受到影响。民族文化进行校园是在现代语境中提出来的一种文化传承措施。与日常生活耳濡目染的传承方式不一样的是,民族文化进校园旨在构建一种新的文化传承场域,让孩子有明确的目的学习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将民族文化编成乡土教材,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来源、社会变迁、婚丧嫁娶、故事传说、歌舞艺术等;第二种是将民族文化融进课堂教学中,例如老师把民间故事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或者让学生唱民族歌谣、跳民族舞蹈、学民族体育,直接学习民族优秀文化。民族文化进校园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知识的学习和接受,激发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让他们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以及意识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适合进校园,因此有些民族文化要通过社区来传承。民族文化进社区是一种活态传承,是传统文化融进现代生活的一种重要途径。民族文化进社区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一是恢复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例如节日、饮食之类;二是在现代生活中添加一些民族文化传统元素,例如在重大节庆或者婚俗中穿戴民族服饰,唱传统歌谣,跳民族舞蹈等;三是通过民间文艺团队,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题材吸收进现代文艺歌舞中;四是将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元素融进旅游产品中进行“生产性”保护,例如将民族历史以图案的形式融进刺绣或者蜡染当中,将民族建筑、民族服饰、婚嫁习俗融进绘画当中。民族文化进社区要鼓励年青人积极参与。对年长者而言,他们可以借此机会把自己掌握的传统知识或技能以身传言教的方式传给年轻一代;而对年轻人而言,他们通过体验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未来,他们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四)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现代文明影响日益深远,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认同的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传承困难。鉴于此,国家先后颁发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文社图发[2004]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制定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布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实施原则,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因此,贵安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也须按照国家颁布的政策法规开展相关工作。虽然贵安新区尚处于基础设置建设阶段,但各级政府要及时担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发挥主导性作用,落实资金,统筹规划,加强指导。当下,地方政府要做的任务有四:一是对贵安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普查,摸清家底,做好数据记录,在此基础上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规划;二是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体系,建立国家级、省级等保护名录;三是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认定和培训机制;四是合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推动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按照国家规划,在将来,贵安新区将被建成“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届时,这一区域的地理空间、人文景观以及生活方式也将会发生极大改变,因此基层民众要自觉坚守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主动参与政府组织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让节庆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歌谣文化等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旅游中,通过“富在农家”的方式一方面拓宽就业增收渠道,一方面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守住乡愁,留住记忆。

三、贵安新区民族文化传承原则

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对国家而言可以起到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作用,对人类而言可以构建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生存环境的变迁导致文化或变异,或消失。如何让历史文化承载历史记忆,展现人类智慧,这就涉及到了文化的保护传承原则。贵安新区民族文化传承应当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内涵性原则。

内涵原则是从民族文化的性质角度提出来的。在世代传承过程中,民族文化凝聚力人们非凡的生命力以及创造力,包含有人们关于真、善、美的追求与认知,包含有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与做法。民族文化传承,可谓是一种生存智慧的传承,是一种生命力、创造力的传承。民族文化的思想内涵总是承载于一定的物质或者艺术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在传承民族文化时,首先要通过对象看本质,这样才不沦为过场或者是肤浅,不能无中生有或者胡编乱造,没有历史内涵的民族文化是一种伪文化。例如仡佬族的吃新节,用新产的粮食来供奉祖先表明了人们感恩的思想情怀,祈求或庆祝丰收则暗示人们经历过饥荒年代而要懂得珍惜美好时光,同时也暗示丰硕的成果来自于辛勤劳作。如今,我们传承吃新节,不能流于形式而在节日上吃一顿丰富的饭菜而言,不仅要遵循传统礼仪,更要秉承祖先“感恩”、“珍惜”以及“勤劳”的思想意识。

(二)科学性原则。

科学原则是从民族文化的传承途径角度提出来的。不同的文化类型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场域,方式也不尽相同。我们在传承民族文化时,应考虑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科学的原则不仅要求采取的措施务实可行,也要求内容符合时代需求。在特定的语境中,文化因需求而产生,文化的功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到文化的原有功,因此我们要在新的语境中来挖掘文化潜在的其他功能,使之获得传承后世的动力。例如吹芦笙是苗族传统的一种娱乐活动,是跳月节上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传统社会里具有休闲娱乐、交友择偶、竞技表演的功能。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吹芦笙所承载的交友择偶功能已经弱化,但我们可以挖掘休闲娱乐和竞技表演两项功能,和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让游客参与进来深度体验苗族文化的精髓。另外,对吹芦笙的传习,我们可以引进课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可以在各种节日或者重大庆典场合里举行芦笙表演比赛,通过评比名次或者命名传承人等方式来激发传承主体的荣耀感和自觉性。

(三)差异性原则。

差异原则是从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角度提出来的。文化的形成以及发展受限于特定的文化语境,承载了特定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区域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文化类型有着不同的形态表现,同一种文化类型在不同区域的表现形态也有所区别。在生活方式逐渐同质化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要遵循差异原则以彰显民族特色以及区域特色。例如在安顺地区,“六月六”是苗族、布依族共同的节日,但各民族在节日中开展的活动内容不尽相同:苗族举行的活动是村民聚会,共议乡规民约; 布依族举行的活动更为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宰牲以及包棕粑祭祀祖先,有的村寨借此机会制定乡规民约并于一山顶立一木杆作为标记,旧州、双堡一带的村民身穿民族盛装汇集黄蜡乡的孔陇场对歌、赛马。 如今我们传承此种节日,不仅要延续原有做法,还可立足当地资源增加一些民俗活动,使节日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节日里进行民族服饰展示,安顺地区的苗族女性服饰可分8种类型, 布依族女性服饰可分4种类型, 届时给人们带来是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

综上所述,现在贵安新区这块规划控制面积17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的发展梦想已被植下,而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亦面临着现代转型。因此我们在强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民族文化传承,依托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让这个新兴城市在新一轮实施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成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互补共生的示范区。

责任编辑:杨建平

Abstract:Gui’an New Area,located between Guiyang and Anshun City,has been identified as one of the key cities in the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akes the national culture a drastic change.Gui’an’s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can combine with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tourism,bring to campus and community,play the dominant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villagers’ participation,and follow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content,science and difference.And national culture can enhance urban culture details of Gui’an New Area.

Key words:national culture;heritage way;heritage principle

收稿日期:2016-05-04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研究院、基地(中心)2013年重点项目:贵安新区民族文化调查与保护研究。

作者简介:龙昭宝(1977—),男,侗族,贵州天柱县人,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2015级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310(2016)02-0048-05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昭通苗族花山节浅析
浅论民族文化对紫砂壶艺的发展与影响
从《大鱼海棠》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回归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