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理学名臣陆陇其研究的回顾与瞻望

2016-03-15杜凯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清代

杜凯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清代理学名臣陆陇其研究的回顾与瞻望

杜凯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陆陇其是清初理学名臣,其学专宗程朱,力斥王学,深受清朝官方重视和推崇。自陆氏卒后,相关研究先后经历四个历史阶段。总的来看,前贤在陆氏学术著述的纂辑与考辨、理学思想内容及影响的开掘、施政举措及影响的考察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对于推进陆氏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今后研究应以深入研究陆氏著述为基础,注重陆氏理学思想与清初时代特征、政治需求的契合性以及理学思想与政治实践的结合问题等。关键词:清代;陆陇其;理学思想

陆陇其(1630—1693年),字稼书,浙江平湖人。清初重要理学人物,又是治理地方的干练之臣。其学专宗程朱,力斥王学,被时人推为“本朝理学儒臣第一”[1]1。陆氏理学思想与清初政治相结合,产生重要影响。其等身著述,诸如《困勉录》《松阳讲义》《增订四书大全》《四书讲义》及《续编》《问学录》《三鱼堂文集》《日记》等,流传广泛。后人辑为《陆子全书》,是研究陆氏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兹就过往关于陆氏的学术研究与成就,叙录如下。

1 乾隆以后:清朝官方意识形态主导下的陆陇其评价

雍正、乾隆年间,陆氏先后被奉祀于孔庙、赐谥清献,深受清朝官方褒奖。对于陆氏的评价和表彰,尤以《清国史》《四库全书总目》《大清一统志》等官方史书为著。这种带有直接的政治导向性,对于扩大陆氏在政界、学界的影响起到了实质性作用。

《清国史》为陆氏立传,置于《大臣画一传档正编》,虽没有对陆氏直接评价,但引用皇帝诏令以加表彰,或记其身后得享庙食、赐谥。《传》先引康熙诏谕云“朕观原御史陆陇其学问优良,操守甚善,若以补授,必能秉公考校,破除积弊,有裨士习”[2]526。又记,雍正二年(1724年)陆氏入祀孔庙,礼部会议结论称“陇其自幼以斯道为己任,精研程朱之学。……其所著述,实能发前人所未发。弗诡于正,允称纯儒。宜配飨俎豆”[2]526-527。乾隆元年(1736年)又被追谥为“清献”,加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殊荣不断。

稍后修纂的《四库全书总目》,著录陆氏《问学录》《三鱼堂四书大全》《学术辨》《松阳抄存》《松阳讲义》《读朱随笔》《读礼志疑》《三鱼堂文集》《三鱼堂剩言》《古文尚书考》《四书讲义困勉录》《续困勉录》《战国策去毒》等13种著述,主要涉及如下方面:

其一,充分肯定了其学术宗旨与成就。如《读朱随笔提要》称:“陇其之学,一以朱子为宗,在近儒中最称醇正。”[3]798-799《三鱼堂剩言提要》《四书讲义困勉录提要》《读礼志疑提要》亦分别称“陇其传朱子学,为国朝醇儒第一……可知一代通儒其持论具有本末,必不空言。”[3]799“陇其笃信朱子,所得于《四书》者尤深……其羽翼朱子之功,较胡炳文诸人有过之无不及矣”[3]304。“陇其覃思心性,墨守程朱。其造诣之醇,诚近代儒林所罕见。”[3]177

其二,称扬陆氏学术无门户之见。《读礼志疑提要》言陆氏“为省文互文之法,皆自抒所见,绝无门户之私。”[3]178《三鱼堂剩言提要》言其于朱陆异同“非不委曲详明,剖析疑似,而词气和平使人自领。亦未尝坚分壁垒,以诟厉相争。盖诸儒所得者浅,故争其名而不足。陇其所得者深,故务其实而有余”[3]799。《松阳讲义提要》则指出“陇其之学,期于潜修自得,不甚以争辨为事。”[3]304认为陆氏学问多以自抒自得为主,不尚争辩和门户。

其三,褒扬陆氏学术理论与政治实践相结合,不肆空谈。如《三鱼堂文集提要》称道:“陇其一生,非徒以讲明心性为一室之坐谈。其两为县尹,一为谏官,政绩亦卓卓可纪,盖体用兼优之学……奏议公牍确然见诸行事。”[3]1572又认为其《松阳讲义》“虽得诸簿书之余,而抒所心得以启导后生,剀切详明,有古循吏之遗意。较聚生徒、刻语录、以博讲学之名者,其识趣固殊焉”[3]304。称赞陆氏之学体用兼优,知行合一。

嘉庆年间,重修《大清一统志》,博采各地方志有关记载,多肯定其行政业绩,兼论学术与施政的结合。如《太仓直隶州志》载陆氏为嘉定知县时,“上有不舍,劾去之,万民乞留不得。”[4]《正定府志》称陆氏在灵寿知县任上“浚治卫河,其始人以为开无水之河,迂而无当。河成而雨集,水至赖以宣泄,禾稼无损。……训诸生以程朱正学,闻者皆为兴起”[4]。可知陆氏推行政治教化,有益地方。《嘉兴府志》亦赞称:“知灵寿县,洁己爱人,德教大行……上肃官方,扶名教等疏,天下传之。陇其素行纯粹,其学一本程朱,以居敬穷理为宗,点勘宋元以来诸儒之说,辨析是非,穷年矻矻,一言一动,充养自然。所著《困勉录》……皆有功圣道。”[4]可见,清代地方志为陆氏塑造了一个勤政爱民、品德高尚、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形象。

至于私家撰述,深受清朝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对陆氏学行多有表彰。以后世为陆氏撰作年谱为例,有清一代见于记载者多达九种。除其亲属所撰《长泖陆子年谱》《陆侍御年谱》之外,尚有吴光酉《陆稼书先生年谱定本》、张师载《陆子年谱》、杨开基《陆清献年谱》、卢浩然《陆清献公年谱》、许仁沐《陆当湖年谱》、罗以智《陆清献公年谱》以及抄本《陆清献先生年谱》[1]3等。此类年谱上起康熙,下迄光绪,近两百年之久而赓续不绝。细究其故,在于陆氏身后被清廷抬升至很高的位置。

乾隆年间,孔继汾编辑《阙里文献考》一百卷,专记孔子、孔门弟子及其从祀诸儒事迹,内容丰富。该书为陆氏专设一卷,前述生平事迹,后述理学思想。如记陆氏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时,时人责之“持论太严,进言太骤”,孔氏为之辨解道:“清献之不肯和平委曲,相时而动,正清献之所以为清献,而非浅见薄识者所能窥及也。”[5]382又言陆氏“发明经学,讲求治理,有裨实用而不为词章之学,其教人以居敬穷理为主”[5]384,极力维护陆氏的声誉和理学宗师形象。

光绪年间,许仁沐将陆氏相关研究资料辑录为专门性的著述《景陆稡编》。此书凡八卷,分为遗像、传状、世系、年谱、遗书、政绩、祠墓、弟子、杂记诸目,卷首附谕旨碑、谕祭文、御制碑文等。许氏目睹时艰,如序中所言:“方今中外多故……清献之学足以正人心,厚风俗,而维世变。”[6]对陆氏理学寄予厚望,试图以此作为挽救清朝统治的思想武器。

2 民国时期:注重对陆陇其理学思想的批判

相对于前一时期侧重于陆氏学术著作的整理和编辑,民国学者尤为注重对陆氏理学思想的批判。其典型代表有孟森、梁启超、刘师培、钱穆、蒋维乔等。

孟森对陆氏理学基本持肯定意见,认为“陇其笃守程朱,身殁未久,而公论早定,可见圣祖所倡学风之纯一……不数年,陇其之大名已定,非时论所能游移,则执德固而信道笃者获伸于世……历乾隆至嘉庆朝不改,于从祀不生异议”[7]。充分强调陆氏学术符合康熙时政,乃至清代的政治需求。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则于第一章“程朱学派”为陆氏专设一节,称赞“陆氏为人为学,皆真实而稳健。其所言皆得程朱之粹;且充足朱说,以辟异归正,为自己之天职,终身不渝。守护一贯之程朱学施用于实地,且收极大之效果”[8]。两人肯定了陆氏的人格品德和尊朱思想。

与之相反,亦有一些学者持批判或否定态度。梁启超一反清朝官方的褒扬,直接揭露陆氏门户之见最为深严。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指出:“清儒从祀孔庙的,头一位便是他,他为什么独占这样高的位置呢?因为他的门户之见最深最严……他不惟攻击陆王,乃至高景逸、顾泾阳学风介在朱王之间者,也不肯饶恕。所以程朱派的人极颂他卫道之功。”[9]至于陆氏门户之见何以如此深严,他认为陆氏“天分不高,性情又失之狷狭,或者也因为王学末流猖狂太甚,有激而发”。至其负面社会影响,“在他自己原没有什么别的作用,然而那些戴假道学面具的八股先生们,跟着这条路走,既可以掩饰自己的空疏不学,还可以高调骂人,于是相争捧他捧上天去”[9]。他在另一著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明确揭示道:“程朱、陆王之争,最陋者莫如清初……其始标门户以相排抵者,自陆陇其、熊赐履辈始。”[10]101同时又指出陆氏理学思想深得清廷重视,强化了思想统治,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如“王学之绝,陆、张最有力焉。其人既见称于时主,其学益见重于流俗,思想自由,乃销蚀于无形之间。二氏个人之私德,不足赎其对于社会之公罪也”[10]117。梁启超对陆氏的理学思想是完全批判的,没有肯定其思想符合统治需求,但对认清陆氏理学思想的本质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刘师培《清儒得失论》指斥陆氏“拾张、吕之唾余,口诵洙泗之言,身事毡裘之主……自此以降,而伪学之风昌”[11],认为陆学源自张、吕,并无独见。刘氏从宣扬排满革命、鼓吹民族主义的需要出发,鉴于陆氏身仕“满清”政权且享誉盛名,在《近儒学案序》中把陆氏列为“伪儒”之首。这种认识或显偏激,但与当时的反清排满思想有极大关联,具有历史局限性。

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追溯学术渊源,认为“稼书之学实自吕晚村,晚村得之张杨园。杨园亦明遗民,与梨洲、亭林诸老相辈次,曾受业于蕺山,与陈乾初交游甚密,而论学则黜王崇朱,不随声阿师友也。然杨园以苦节隐,晚村以放言败,而稼书独以俯仰得高誉,后之崇正学者,群推稼书为醇儒,因稼书而推杨园,于晚村则不屑道焉”[12]。指出陆氏继承了张履祥和吕留良的尊朱斥王思想,而三人显晦各有不同。《清儒学案序目》一文中写道:“于斯时而自负为正学道统者,在野如陆陇其,居乡里为一善人,当官职位为一循吏,如是而止;在朝如李光地,则论学不免为乡愿,论人不免为回邪,此亦述朱,彼亦一述朱。往者杨园、语水诸人谨守程朱矩矱者,宁有此乎?充其极,尚不足追步许衡、吴澄,而谓程朱复生,将许之为护法之门徒,其谁信之!”[13]590-591再观钱氏《陆稼书学述》文末所记:“骤视之,若无可非刺。深究之,则空洞无物。此乃理学中一乡愿,而依傍门户以自高”[13]211,钱氏认为陆氏于程朱理学知之浅陋,不过依傍门户。对陆氏的理学思想作了大量深入研究,肯定了其“浅易”的思想符合了“理学道统……与朝廷之刀锯鼎镬更施迭使,以为压束社会之利器”的时代政治需求,但也指出与真正“谨守程朱”者还是相去甚远。

3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陆陇其研究的渐趋深入

新中国成立以后,陆氏思想研究一度未受到重视,港台学者的研究无从得见。直到改革开放初,陆氏思想重新受到关注和研究。总体来看,这60年陆氏研究主要有如下成绩和特征:

其一,重视陆氏理学思想的深度发掘。

樊克政从论“理”“道”与“太极”、“中庸”论、“居敬穷理”论、尊朱斥王论四个方面,对陆氏理学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14]晋圣斌阐述了陆氏的尊朱黜王思想、求实思想以及实学实行思想,对其理学思想作了一定程度的系统研究。认为陆氏并非完全否定王学,对其思想中的可取之处给予了肯定,认为“他把程朱理学形而上的思辨进一步引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使他的哲学更具平实色彩”[15]。林国标对陆氏的理学思想从理气、阴阳、太极、居敬穷理四个范畴进行了阐述,指出陆氏尊朱黜王的理学思想适应了时代思潮,比朱子思想更加强调理气相依和日用伦常。[16]

其二,注重与陆氏同时代的理学名家的比较研究。

王俊才重点比较二人理学思想,并指出不同之处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人性论上,陆氏因袭旧说,坚持“性即理”、义理先天和性二分说,而陆世仪强调理气之合而非理气之分;二是在对待王学的态度上,陆世仪有批判有吸收,陆氏则完全否定;三是强调陆世仪在传统的基础上有较多发展,而陆氏只是固守程朱思想,没有进步。[17]张天杰、肖永明则以张、吕、陆三人的交游事迹、思想继承、理论实践为线,详细阐述了陆氏思想与清初理学家的学术渊源和不同,凸显了其在清初思潮中的地位和作用。[18]

其三,以陆氏为题的硕士论文出现。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研究陆氏思想的硕士学位论文出现,从而以陆陇其为核心的学术研究成为重要议题。如李强以陆氏的理学和政绩为主,对陆氏其人其事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进行了研究。这是较早研究陆氏思想的一篇硕士论文。[19]刘盛详细论述了陆氏的尊朱黜王思想。如阐述陆氏的“尊朱即尊孔”论和反王学的“无善无恶”论,同时与孟子的“至善无恶”论相比较,将陆氏思想扩展到整个中国思想史的范围。对陆氏的实学和门户之见也做出客观评价,注重学术思想源头追溯。[20]

4 近5年来:陆陇其研究的继续推进

近5年来,关于陆氏的学术论著,主要围绕著述、理学、施政3个方面展开。首先引人关注的是,学界开始重视对陆氏著述的研究,并试图以此深入探考其学术思想。余龙生《陆陇其理学著述考辨》[21]、《陆陇其理学著述及其教化意义》[22]是为典型代表。后文在前文的基础上,对陆氏理学著述的研究更为精进。许颖主要探讨了《读礼志疑》所蕴含的礼学思想,属于开创性研究。[23]关于陆氏方志著述的研究,孙杰详细分析《灵寿县志》的编纂体例及特征,以及陆氏理学思想与史学著作之间的联系。[24]邵岩从“开志书首重经济之先河”“力倡革除志书列八景图之陋习”“为寺观门之体例编排开启新的思路”“志书‘剀切’之旨堪为后世修志楷模”等方面介绍了《灵寿县志》对清代方志编纂的影响。[25]

从清初学界盛行的思想潮流这一整体角度考察陆氏理学思想,是这一时期陆氏研究的新特点。刘仲华通过分析张烈的“尊朱辟王”主张在清初学界的发展,以及程朱、陆王诸流派之间的交锋、斗争,指出门户之见深严加剧了汉宋攻讦,也指出陆氏在“尊朱辟王”思潮中的作用。[26]张天杰以张履祥、陆氏、李光地三人为核心,试图从民间、中下层、上层官员诸层面来探索清初理学思想的变化;认为陆氏虽明辨道统,但“尊朱辟王”的学术思想较粗浅,没有太多发明,与张、李之旨趣不同。[27]当然,其结论之依据值得商榷和探讨。相关整体性考察,有助于展示陆氏与其他思想家在理学思想上的共性,也更能凸出陆氏思想的个性。

此外,尚有姜婧姝《言行无愧的生哀死荣——清康熙朝名臣陆陇其研究》[28],主要研究了陆氏的施政思想。余龙生、张文革《清初理学名臣陆陇其的治政思想评述》[29],则从施政观、政绩观、廉政观等方面介绍了陆氏的施政思想。余龙生、李承红《清初理学家陆陇其法律思想探析》[30],从法律的角度剖析陆氏作为古代统治阶级的法制观、立法观、司法观,从而反衬出陆氏理学思想的实质问题。

综上所述,自清乾隆以来,围绕清代理学名臣陆陇其而开展的学术研究,已经将近三百年之久,大致经历如上四个历史时期。前贤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对陆氏学术著述的纂辑、考辨,对其理学思想内容及影响的开拓,对其施政措施及影响的考察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后深入研究陆氏学术著述、理学思想以及清初学术思想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毋庸讳言,以往研究由于对陆氏著述未进行全面的梳理、考证,对陆氏理学与清初时代、政治需求之间的关系也未能结合起来。

为此,笔者拟以陆氏理学思想与清初时代、政治需要之角度进行研究,并做如下研究设计和瞻望:一是清初特定时代条件下“满清”王朝的政治需求,以及由此推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建构;二是重新、全面梳理陆氏学术著述,努力把握贯穿于其中的理学思想这一核心;三是陆氏理学思想的渊源,及其与清初时代相适应的内涵和特征;四是陆氏如何将其理学思想付诸实践、产生广泛影响,并对上述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1]吴光酉.陆陇其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王锺翰.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大清一统志[M].刻本.清嘉庆十六年(1811).

[5]孔继汾.阙里文献考[M]//续修四库全书:第5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许仁沐.景陆稡编[M].刻本.清光绪十五年(1889).

[7]孟森.清史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0:249.

[8]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36:22.

[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05.

[10]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章太炎,刘师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55.

[1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钱宾四先生全集.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8:328.

[13]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5册[M]//钱宾四先生全集.台北: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8.

[14]樊克政.陆陇其理学思想初探[J].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3).105-112.

[15]晋圣斌.陆陇其理学思想述评[J].中州学刊,1994 (2):75-78,29.

[16]林国标.陆陇其理学思想评议[J].孔子研究,2004 (2):84-91.

[17]王俊才.清初“二陆”异同论[J].河北学刊,1990(1): 78-82.

[18]张天杰,肖永明.从张履祥、吕留良到陆陇其——清初“尊朱辟王”思潮中一条主线[J].中国哲学史,2010 (2):116-123.

[19]李强.陆陇其述论[D].沈阳:辽宁大学历史学院,2001.

[20]刘盛.陆陇其尊朱黜王思想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05.

[21]余龙生.陆陇其理学著述考辨[M].朱子学刊:第23辑.合肥:黄山书社,2014:257-264.

[22]余龙生.陆陇其理学著述及其教化意义[M]//历史文献研究:第33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56-164.

[23]许颖.陆陇其《读礼志疑》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11.

[24]孙杰.陆陇其思想对《灵寿县志》修纂的影响[J].中国地方志,2010(4):53-57.

[25]邵岩.康熙《灵寿县志》对清代方志编纂之影响[J].东北史地,2013(1):76-79.

[26]刘仲华.张烈尊朱斥王及其在清初学术重建中的境遇[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32-37.

[27]张天杰.清初理学家的“由王返朱”心路转换[M]//阳明学刊:第7辑.成都:巴蜀书社,2015:148-176.

[28]姜婧姝.言行无愧的生哀死荣——清康熙朝名臣陆陇其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2011.

[29]余龙生,张文革.清初理学名臣陆陇其的治政思想评述[M]//朱子学刊:第14辑.合肥:黄山书社,2004:323-331.

[30]余龙生,李承红.清初理学家陆陇其法律思想探析[J].沧桑,2007(4):89-90.

[责任编辑:杨立平]

Review and Prospect of Confucianism Scholar Lu Longqi in the Qing Dynasty

DU Kai
(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ety,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0,Anhui,China)

Confucianism scholar Lu Longqi in the Qing Dynasty,revering Zhu and denouncing Wang,was respect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Study of Lu Longqi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Emperor Qianlong period,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sixty years of new China and the last five years since he died.Overall,the predecessors in this area have got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such aspects as editorship and textual research of his academic writings,Confucian ideological contents and impact of its development,which promote research on him.The key of relevant studies in the future is research on his academic works,the era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the fitness between political needs and his Confucian thought,and the combination of his academic thought and political practice.

Qing Dynasty;Lu Longqi;Confucian thought

B244.7;B249

A

2096-2371(2016)05-0037-05

2016-03-23

2016-06-12

杜凯(1991—),男,安徽巢湖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明清史方向)、中国历史文献学。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