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熹的道德修身思想对高校管理干部的启示

2016-03-15施晓莉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天理朱熹道德

施晓莉

(武夷学院人事处,福建武夷山354300)

朱熹的道德修身思想对高校管理干部的启示

施晓莉

(武夷学院人事处,福建武夷山354300)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从儒家“内圣外王”的核心价值观出发,提出其道德修身思想。这一思想对高校管理干部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具体而言:敬知双修、自省自律、知行统一,加强高校管理干部的自身思想建设;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强化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的培养;学以为己、端正学风,努力消解现代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朱熹;道德修身思想;高校管理干部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儒家“内圣外王”的核心价值理念出发,奉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他高度重视个体道德修养,提出“居敬”“穷理”“自省”“渐进”“重行”等具体的个体道德修身方法,即“修身功夫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对于以培养人才为天职的高校来说,高校各级管理干部肩负着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承担着学校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学校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战略目标而开展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工作的领头羊和推动者。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功利主义、工具理性主义的严峻挑战的形势下,重新认识和发掘朱熹的道德修身思想,对于提高高校管理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构建高校的人文理想,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1 朱熹道德修身思想的哲学依据

朱熹的“天理”论为其道德修身思想提供了哲学依据。朱熹哲学的最高范畴是“理”,即“天理”。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1]3376可见,朱熹认为,理是永恒的宇宙本体,人与物因其理各得其性。理即是宇宙本体而主宰万物,又是宇宙本体派生万物的依据。朱熹进而用他的“理一分殊”说,来概括“一理”与“万理”的关系。他指出:“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2]398这就是说天理只有一个,而天理存在于万物之中,通过分殊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朱熹又进一步地把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统一于天理。他说:“天理既浑然,然所谓之理,则便是个有条理底名字。故其中所谓仁义礼智四者,合下便各有一个道理,不相混杂。以其未发,莫见端绪,不可以一理名,是以谓之浑然。非是浑然里面都无分别,而仁义礼智都是后来旋次生出四件有形有状之物也。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1]1838可见,“天理”是总称,仁义礼智是分名,是天理中的具体条理。总之,朱熹认为,“天理”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而且是仁义礼智的总称。朱熹在其“理一元论”哲学的前提下,把儒家伦理与宇宙本体“天理”相连接,从而构建了道德伦理的形上学,使道德伦理观念具有了本体论的依据。换言之,对于人类来讲“理便是仁义礼智”[2]2168。既然如此,人唯一需要做到和能够做的就是要明这个“天理”而修其身,只有这样方能成其德。这就是朱熹道德修身思想的哲学依据。

1.1 朱熹的人性二重学说及其性气关系论是其道德修身思想的理论基础

“性”是朱熹连接与贯通宇宙界和人生界的枢纽。朱熹认为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性,而这个“性”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天理为人所禀受,安顿在人身上,就是所谓天命之性,其内涵是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它是人的共有本性,它是至善的,这也是就理想状态而言的。但在现实社会中,阴阳五行之气伴随天理而气化流行,每个人因其气(阴阳)质(五行)之异,这种“天命之性”又或多或少受到偏蔽,表现出“气质之性”。可见,气质之性乃人出生后,每个人的身心相结合的具体本性。这从人的个体存在的角度提出了“性同气异”之说,朱熹认为人的气质之性是有善也有恶的,这就是所谓“人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恶底,此是气禀不同”[2]69。“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性便是理。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但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浑水中,所谓明明者,就是在浊水中揩拭此珠也。”[2]73总之,朱熹从他的人性二重说,“理同气异”论出发,一方面表明人性至善的“天命之性”使人有内在价值和好善的追求,“圣人”是可为的,“人皆可为尧舜”,因此包括内在的道德教育亦是可能的。从另一方面又表明,人性中理与气杂者为“气质之性”,它有清浊之殊,有善有恶。这种“气质之性”使人在现实生活中因“物欲交蔽”,失去本善之性而为恶,只有通过“建学立师”的学校道德教育和自我“穷理修身”才能“复其初”,恢复先天至善之本性。因此,道德教育和修身又是必要的。在这里,朱熹强调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身,人是可以“变换气质”,而纠其气质之偏,复其性善之本,实现“为圣为贤”之教化的目的。总之,朱熹的人性二重学说及其“性同气异”的性气关系论,为其道德修身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1.2 朱熹对“为己之学”的阐发,标显了道德修身的人格理想与价值取向

“为己之学”是孔子提出的一个为学宗旨,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3]142。“学为己”是指为完善自我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学”。而“学为人”是指为迎合他人或外物而学。孔子这句话是在批判当时社会已经充斥功利主义的以“为人”作为学习目的时说的,表明他倡导“学为己”反对“学为人”的表度。

朱熹是肯定和主张“为己之学”的,在《白鹿洞书院学规》的跋语中特别强调:“熹窍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钧名声,取利禄而己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1]朱熹对“为己之学”的诠释,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朱熹把“为己之学”作为学问的目标和治学的宗旨。朱熹是通过对《大学》的诠释,重构了“为己之学”的内涵。他指出,所谓“为己之学”就是要致力于《大学》首教“明明德”。他说:“为学只在‘明明德’。君子存此而已,小人去之,去此而已。”[2]3587这就是朱熹所说,“为己之学”的目的在“明明德”,即恢复人之初纯粹至善的本性。而之所以要立志“为己之学”,则是因为人性的气禀之偏和欲望之遮蔽,使人之本性不得常常光明,照彻自己的人生,使自己未免于坠入小人之域。可见,朱熹倡导的“为己之学”既是学问的目标,又是治学的宗旨,他要求学生要以此立心,立志于“为己之学”。通过为学修德,建构起儒学的精神家园,进而达到“圣贤气象”的理想境界。

其次,朱熹的“为己之学”是“内圣”与“外王”的统一。朱熹是把他的“为己之学”放在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中加以深入阐发的。他说:“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者教人为学,非是使人辍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于齐家,治国,可以平天下,方是正当学问。”[1]3588可见,朱熹认为只有以修己为根本,以道德的“学问”取代应付科举的浮夸功夫,才能达到“内圣成德”之境界,并在此“内圣”基础上,推而广之,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政治理想,达到“内圣”与“外王”的统一。朱熹对“为己之学”的诠释,体现儒家肯定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人生境界的对人自身内在价值的呼唤,标显了朱熹对人的道德修身的高度重视。

2 朱熹道德修身的工夫论

朱熹把人的道德修养概括为“明理-禀气-成德”这样一个基本过程。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通过这一过程而成就自我呢?为此,朱熹提出了一套完备的道德修身不断精进的工夫论。

2.1 要有“居敬”之态度

“居敬”又称“持敬”“主敬”。它强调个体道德修身的“至真至诚”态度。朱熹说“敬者,主一无适之谓”[3]3。又说:“敬有甚物,只是畏字相似,不是坦然下坐,耳无闻,目不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2]208。可见“敬”就是要收敛身心,精神专注于一,表里如一,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为,达到“心与理一”的道德修养最高境界。朱熹还把“居敬”与“持志”联系在一起,认为道德修养除了端正态度(居敬),专静纯一外,还必须立志定向,持之以恒。正如他所说的:“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唯有志不立,真是无著力处。而今人贪义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而不做好人,就是志不立之病。”[1]3594可见,持志就是要树立明确高尚的道德目标,从而激发积极的进取之心。通过持之以恒的道德修养,涵养出心知理明。

2.2 要有“穷理”之功夫

所谓穷理,也就是要“穷极事物之理”。“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谬。”[1]3136,朱熹认为,只有穷理,才能明白所作所为的准则,行动才不会发生偏误。可见,穷理既是朱熹的认识论,又是朱熹的道德修身工夫,二者是紧密联系结合在一起的。而作为道德修身工夫,朱熹在这里强调的不仅是通过具体的实践去认识和掌握万物的“物用之理”,更为重要的在于通过道德践履体验,去认识和把握“人伦之理”,即被他称为“天理”的“仁义礼智”道德规范。在“穷理”的具体方法上,朱熹认为,首先,读书尤其是读“圣贤书”是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方法,在读书中要做到“学之博、问之审、思之谨、辩之明”;其次是穷理务必要周全、彻底,达到理之“极至”;再次是穷理务须循序渐进,积累而是通,从切己处开始,逐渐推之疏远处,日积月累,以达到豁然贯通,“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境地。

2.3 要有“自省”之意识

“省”既反省,就是要求人们对人欲之私意在“将发之际”和“已发之后”进引省察。省察必须是“无时不省察”。朱熹认为道德修养始于点滴之行,所以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自我有一种“无时不省察”的意识,要善于通过这种“自省”而择善改过,才能“竭人欲将于欲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4]22,这样就可以达到“言忠信,行笃敬,惩贪窒欲,迁善改过”[1]3586之目的。朱熹主张道德主体用这种“自省”方式,以天理为标准去观照自己的行为,从而将天理“存养”起来。同时,还要将这种“自省”的方法变成道德主体的自觉行为,变方法为主动践行。通过“自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逐步养成追求高尚品质的自律品格。

2.4 要有“践行”之实践

所谓践行,又称“力行”,就是强调在“明理”的基础上,把“理”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扎扎实实地去实行。朱熹同儒家其他思想家一样,非常重视通过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加强自我的涵养。他认为,道德修养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而“功夫在行上”[2]223。这种”知行相须并进”,亦成了朱熹道德修身的基本方法与路途。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2]148。在朱熹看来,“知”之所以为“行”之先,是因为“义不明”便无法“践行”,然而在“知”的前提下,则修养的关键还是在于切实的践行,故“行”为重。因此他强调:“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二者不可偏。”[2]281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在朱熹修身方法中还体现出以下几条基本的原则:一是,成就事业以德为先,注重主体修德成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即“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天下国家,莫不以是为先”;二是,知行统一的原则,即在修身和教育上强调“致知力行”;三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在治学和修养上主张由浅入深,“学以渐而至”“积少成多”;四是,引导与防禁相结合的原则,既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为主,亦主张采取必要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但要多积极引导,少消极防禁。

3 朱熹道德修身思想对高校管理干部的启示

高校是传承优秀思想文化的殿堂,其管理干部是学校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肩负着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光荣使命。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在内的高校管理干部群体的办学治校能力、履职能力、业务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其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也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社会变革、转型和现代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引发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则是教育发展中的功利化,工具化倾向日益张扬,而忽视了对培养人的本体价值的追寻。置身于其中的高校管理干部也出现了与肩负的任务、使命不相适应的因素,诸如思想信念不够坚定,师德素质不高,急功近利,学术不端等问题。因此,高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新形势下管理干部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职责的需要,也是加强管理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保证。

朱熹道德修身思想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心所在,它已深深扎根于广袤的民族文化沃土之中,成为中华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重新认识和发掘朱熹道德修身思想、学习和践行这一优秀思想文化,对于加强高校管理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并运用于学校育人的实践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敬知双修、自省自律、知行统一,加强高校管理干部的自身思想建设

正人先正己,高校管理干部要承担起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重任,自身就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格和过硬的业务水平。就高校领导干部而言,必须以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素养来塑造自己,而就高校的普遍管理干部而言,必须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职责的业务水平。一句话,就是要做到德才兼备。

朱熹通过对道德伦理的宇宙本体论证,将标示世界万物之所以然和所当然的“理”确立为最高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从而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活动提供了一个高位的、至善的标准。同时强调个体的道德修身在朝着这一至善标准迈进中,必须持有“居敬”的态度,立志于铸就“圣人”君子品格,并持志以恒,通过居敬和穷理的“敬知双修”“自省自律”“致知力行”,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启示我们:

要从战略的高度理清思想道德建设的哲理机制,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首位。而作为高校管理干部,首先必须立志明责,把高尚的道德理想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这既是修身的前提,也是修身的动力。从事高校管理的每一位干部,无论工作在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岗位,都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是一份“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都应当为培养信念坚定、道德高尚、有民族责任感的人才而尽职尽责;其次,要以“格物穷理”的精神加强学习。学习是“修己”的过程,要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和业务精良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自觉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才能使道德信念更加坚定,业务水平更加精良。为此,重视与自觉地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政策法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业务技术知识和教育管理知识的学习,亦是高校管理干部道德修身的重要内容与方法;再者,必须树立高度的道德自律意识,经常反省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国家的需要和政策法规,是否把心思用在为事业服务上,是否克己自律,公道正派,是否做到知难而进,知错就改;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做到知行统一,将修身落实到行动上,做到慎言力行,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表里如一。

总之,高校管理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如能立志与修德结合,事事从端正自身开始,做到严以律己,致知力行,表里如一,就能为师生作出表率,就能产生“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高校的教风、学风、校风就会得到良好的改进。

3.2 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的培养

朱熹在个体的道德修身中,主张应高扬儒家“内圣”人格,以“居敬”的态度“正心诚意”地注重主体道德的自我完善。一方面要通过“穷理”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践行”之道德实践来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在“明理—禀气—成德”这一道德修养过程中,对自我必须有一种“无时不省察”的意识,通过这种“自省”意识,使自己于细微之处,在点滴之间积善成德。这就启示我们:

从事高校管理的每一位干部,都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以生为本”的观念,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把“立德树人”贯彻与落实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去。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启迪、激励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唤醒”广大学生的自觉心、自信心和自强心,培养学生能独立地、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学”与“习”的态度与习惯,自己去完善自我的理想人格。更进一步地说,就是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自律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为此,一是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通过正面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尚德需求,内心愉悦地接受高尚的道德规范,涵养追求高尚思想的品格。二是要重视道德践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当前,要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国梦”这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5]40。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德践履,同时要从小事做起,从诸如遵章守纪、尊师亲友、举止文明、努力学习等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让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磨炼自身的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自律意识。

3.3 学以为己、端正学风,努力消解现代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伴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工具化、功利化倾向也得到了张扬。其表现为注重使人成才成器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培养人的本体价值,忽视对自我或对自我灵魂与精神的观照,具体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高校师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师生中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甚至弄虚作假等一些现象给大学的教育与学术活动的正常开展造成相当不良的影响。朱熹曾为了纠正当时科举取士制度重艺不重德的“为人之学”所引发的官学教育之弊端,竭力提倡“为己之学”。他认为这既是学问目标,也是为学的基本原则。他主张为学以修己为根本,以道德“学问”,取代应付科举的浮夸功夫,把教育视为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就启示我们:要化解现代教育发展中功利化、工具化倾向,有必要重新提倡和重视儒家“为己之学”传统,将现代科学超功利的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的本质精神与朱熹倡导的肯定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反对功名趋利的“为己之学”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在高校师生中,树立起科学的精神和崇高的道德价值理想,形成有益于克服现代教育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弄虚作假等不良的为学现象,崇尚科学、严谨治学、规范学术,营造风清气正的大学优良学风,切实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到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

[1]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第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朱熹.论语集注[M]//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院,2004.

[5]朱熹,吕祖谦.近思录[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杨立平]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Zhu Xi’s Thought on Moral Cultivation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Management Candres

SHI Xiao-li
(Department of Personnel,Wuyi University,Wuyishan 354300,Fujian,China)

Zhu Xi is a Chinese ancient ideologist and educator,who put his thought on moral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 core value:harmony between one’s inner and outer world.This thought will give enlightment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management candres:self-reflection,selfcontrol and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can strengthen their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student-centered value and moral education will foster college students’sense of self-control;taking proper attitude towards study style and advocating study for oneself will erase utilitarian tendency of modern education.

Zhu Xi;thought on moral cultivation;college and university management candre

B244.7

A

2096-2371(2016)05-0032-05

2016-03-09

2016-09-19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朱熹道德修身思想对高校管理干部的启示”(JAS150597)资助。

施晓莉(1971—),女,福建建瓯人,武夷学院人事处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和朱子理学。

猜你喜欢

天理朱熹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朱子深衣”与朱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