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2016-03-14李立伟刘美章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柳州545005广西中渡监狱医院广西柳州545600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整体护理人文素质

李立伟,刘美章(.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柳州545005;.广西中渡监狱医院,广西柳州545600)



浅谈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李立伟1,刘美章2
(1.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柳州545005;2.广西中渡监狱医院,广西柳州545600)

摘要: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理本科教育作为高素质护理人才的主要培养层次,尚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分析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为重新构建科学的、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的课程体系提供建议。

关键词:课程设置;整体护理;人文素质;职业认同

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与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转变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本科教育作为高素质护理人才的主要培养层次,在护理教育中占居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基本上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因而重新构建科学的、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的课程体系是护理本科教育改革的核心。本文分析了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

1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深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护理院校过于注重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采用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后加挂护理专业课的方法,这种模式注重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对护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1],护理知识零散。

1.2实践与理论结合不紧密

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护理本科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动手能力差,与中专生、大专生相比,不够熟练、灵活。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很多院校都重视理论教学,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差强人意[2]。护理本科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包括实验课、见习和实习。大部分护理院校的实验课安排在大三,护生接触操作的时间晚,且很多基础操作与临床严重脱节;见习课程少且不及时,护生盲目参加见习,存在应付差事的现象,没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另外,护理本科一般学制4年,前3年在校主要学习理论课程,第四年集中临床实习,护生接触临床实践的时间晚、机会少。这些不足都从客观上造成护理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与临床脱节,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3忽视人文素质培养

目前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主要是以智育为中心的专业教育,重点是业务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医学和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忽视人文社科知识。人文学科仅占必修课程的20.87%,且人文学科课程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英语、体育、心理学、伦理学等为主,这些课程约占人文课程的80%[3],只有少数院校开设了艺术欣赏、美学、礼仪等课程。

1.4护理专业新兴课程缺乏

高等护理教育自恢复以来,护理专业新课增幅比例很小,没有跟上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趋势以及人们的保健需求。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提出:在专业知识中,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老年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4]。同时,为了适应对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的要求,应当开设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的相关课程。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护生必备的能力,因此,将信息技术纳入护理课程也显得尤为重要。

1.5职业认同教育不足

由于课程设置缺乏护理特色、护生对专业的认识不深刻以及一些社会现实的原因,使得部分护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不安心于护理工作,毕业后转行,造成高级护理人才的流失,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的护理教育者。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增加对本科护生的职业认同教育,激发护生的职业自豪感和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2 改革措施

2.1充分体现整体护理思想

为了更利于护生掌握专业知识,适应学科的发展趋势,依据护理学专业特色设置以“人”为焦点的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5]。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应该以整体护理思想和护理程序等理论为指导,对医学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程丹等[6]提出“人的生长过程+学科”模式,认为护理专业课程应打破分科界限,突出护理的整体性,减少分科造成多学科之间的重复,逐步转向以跨学科为特征的综合课程体系。姜安丽[7]课题研究组提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将基础医学课程分为医学基础总论和各论两大课程模块。此模式对医学基础各学科知识进行了重组,淡化了学科意识,强调了医学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符合新的医学教学要求,利于培养护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课程设置时应充分体现对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李洁等[8]提出将“领域综合”理论用于护理学本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构想,即划分三大课程模块:(1)“护理与人”模块对应公共基础性人文课程群和护理人文课程群,分为文学与艺术系列、历史与文化系列、思想与道德系列3个领域;(2)“护理与社会”模块对应公共基础社会科学课程群和护理社会科学课程群,分为政治与经济系列、教育与方法系列、社交与礼仪系列3个领域;(3)“护理实践反思”模块主要以讲座、讨论、专题报告、假期实践等活动方式为主,分为综合性课程群和实践性课程群两大类。这一探索将护理本科教育人文素质培养课程系统化、多样化,更利于护生人文素质的真正提高。

2.2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习全程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教育部明确规定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使实践与理论更密切地结合,可以考虑以下方法:(1)基础护理学课程可以提前到护生有了一定专业基础的第二学年开设,让护生早期接触护理操作;(2)控制见习与理论讲课的比例,一般为1∶3,丰富生动的临床病例开阔了护生的视野,促进了护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3)注重临床见习管理,每学完一章或一系列课程后及时安排见习,并安排护生复习相关内容,完成心得体会或制订护理计划,使每次的见习都能有所收获;(4)调整临床集中实习,将部分集中实习放在理论课程学习期,成为见习教学的补充或完全替代见习教学。

2.3培养护生的职业认同感

在课程设置中应增加对本科护生的职业认同教育,激发护生的职业自豪感和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以下改革措施可以借鉴:(1)护生入校后多为其做相关专业的介绍,如护理事业的动态、发展、前景等,使其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并提高学习兴趣;(2)请从事护理工作的优秀人士,尤其是本校本专业毕业生回校做报告,以加强护生对护理工作的了解,提高护生对专业的认可度[9];(3)开展有关护士职业道德方面的演讲比赛,组织护生观看护理前辈优秀事迹的录像等。

参考文献:

[1]姜小鹰,曹枫林,林雁.开拓前瞻卓越:护理专业永续发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2,9(6):281-283.

[2]林素兰,王燕妮,咸亚静,等.一级学科背景下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7):12-13.

[3]李秋萍,杨支兰.护理学专业本科人文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6,12(16):1567-1568.

[4]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J].中国社区医学,2005,11(4):1-3.

[5]赵杰刚,秦玲.我国护理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现状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65-67.

[6]程丹,杨泽礼,李小寒.我国护理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医院管理,2006(5):30-32.

[7]姜安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李洁,王斌全,商临萍.对护理本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综合”课程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15):1395-1396.

[9]李惠平,李静芝.在校本科护生职业态度调查[J].护理研究,2010(8):679.■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8-0140-02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整体护理人文素质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
南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调研分析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