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研融合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6-03-14樊建慧田余祥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医学教育

樊建慧,孔 英,田余祥(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基于学研融合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樊建慧,孔英,田余祥*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摘要:以医学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为主线,以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为目标,积极开展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建立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及整体思维,为进一步探索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关键词:学研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医学教育

1 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重要性

医学生实验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促使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实验教学大多是为了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没有将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国内许多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仍存在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等弊端,尽管也开设了设计性实验教学,但由于是以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分配到个别科研活动小组中的,因此参加的学生数量受到极大限制,造成了实验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1-3]。

国外的一流大学让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已经多年,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在1969年已开始实施本科生独立研究计划;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本科生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与专职研究人员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也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大学生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一般由校团委、教务处负责,也有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科研兴趣小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专业学习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导致大学生科研水平较低,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不显著。

因此,根据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将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融入实验教学过程中,淡化验证性实验教学,建立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体系,实行带教教师即科研导师制的科研基础训练及科技创新竞赛[4],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基本理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研思维及创新意识,这对学生主动思考及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均具有重要意义。

2 学研融合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优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构建专业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3个层次并层层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1)专业基础性实验(验证性、演示性):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基本技能的经典实验和操作,教师示范、学生做,进行规范化操作训练,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规范合理的操作习惯。(2)综合性实验(提高性):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3)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拓展性):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以学生自学、自行设计为主,教师指导、引导和评价,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立项论证、实验实施、归纳总结、撰写论文等过程,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科研能力,培养创新意识[5]。

以验证性实验为基本平台,加大开设开放性及探索研究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力度,让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融合所有知识,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培养创新的思维方式,使其由“知”转化为“用”,同时在“用”中学,获得创新能力,使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能真正成为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地。

2.2改革实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在层层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支持下,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科研意识和观察、动手能力。以课堂培养兴趣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走向科研实验室,最终参与科研课题的选题、设计及操作,真正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力[6-7]。(1)提倡以学生为主的自主研究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设计。(2)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由原来单一的计划教学方法变为“计划教学—开放实验—课外科研活动”的新型实验教学方法。

2.3构建“教-导”教育模式

鼓励任课教师做到既是实验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又是大学生课内外科研活动的“导师”。要做到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有效结合,就要求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经验,又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不但能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给予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教”,又能够在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科研项目中给予科研思路、科研方向及科研创新的“导”。(1)建立科研兴趣小组,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观摩并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实现实验教学课堂与科研实验室、课上与课外有机结合。(2)教师带领学生从课题的研究背景入手,指导学生查阅文献,了解科研动态,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其科研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师生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4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竞赛

科研兴趣小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定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中提炼有意义的实验结果,并参加各级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竞赛,以赛代练,寓教于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5制订和完善考核方法、评价指标及有利于科研创新的有效激励措施

通过学生在实验教学期间动手操作能力的高低和在校期间参与的教师科研课题、自主申请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以及参加各类科技比赛及科研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通过给用人单位及学生的研究生导师发放调查问卷或其他形式来评价效果。专门成立科研创新奖学金,对获得大学生科研创新实验项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给科研创新项目的指导教师增加一定的工作量,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学生科研创新。建立学生科研转化的经济制度或奖励制度,确保学生感受到从事科研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3 展望

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和方法,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8],应在这种思维和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一线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改进、在改进中升华,从而将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甚至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都融入创新的思路和理念,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成华.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其对策[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8(2):28-31.

[2]潘娌妮,吴蕾蕾.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20-21.

[3]万子兵,隋建峰.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2):1188-1190.

[4]俞赤卉,曾慧,王维.医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情况分析与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37-38.

[5]唐双阳,李乐,余敏君,等.分层次开放实验室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77-78.

[6]夏立照,夏玲玲.论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科技人才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0,2(4):290-291.

[7]张海元,夏鹏,何小兵,等.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11):1102-1103.

[8]周志平,郭素珍,张明轩.高校学生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8):12-14.

(*通讯作者:田余祥)■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的核心。高等医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和能力已经成为我国医学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基金项目:2013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地研究项目(JG13ZXY19);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880106);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DYLX14B1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8-0002-02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医学教育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天狮 推动中美医学教育交流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缺了人文课程 医学教育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