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顺应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模式分析

2016-03-05周玉梅

大观 2016年1期
关键词:隐喻

周玉梅

摘要:认知语言学意义上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以及言语行为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隐喻映射的范围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起到描述场景、刻画人物特征、深化主题等重要作用。但受到文化和交际的影响,翻译中的隐喻也成为翻译界中的一大难点。本文以语用顺应论为主要理论框架,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隐喻的语言环境和文化因素等,使译文最大限度的满足交际。

关键词:语用顺应论;隐喻;翻译模式

一直以来,隐喻是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隐喻不同于直译、意译、转换等传统的翻译方法,隐喻通常是把具体熟悉的事物映射到陌生抽象的概念域上。但在翻译过程中,隐喻在文化和特定环境上仍存在一定差异。比利时学者Jef Verschueren提出语用顺应论,并对语言、文化及社会现象的综合应用进行了有效阐述,更有利于译者对翻译内容进行动态、多角度翻译,并做出最佳的语用顺应。

一、语用顺应论与翻译中的隐喻

(一)语用顺应论

语用顺应论(pragmatics adaptation theory)是由比利时著名的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学理论。Jef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应用是发挥语言功能的过程,也可以称为语言使用者以交际环境为主要依据,选择具体的语言手段,使之与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间相适应和契合,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语用顺应论将语言现象与诸多语言形式及活动形式的使用充分融合,并从认知、语言及文化现象中入手进行综合性对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语用顺应论的理论来源和理论视角均基于翻译环境和文化环境。

(二)隐喻翻译的研究现状

Lakoff & Johnson 在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著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隐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例如,我们用金钱去比喻时间,通过“金钱”范畴去构想“时间”这个目标范畴,就是通过前一目标范畴去构建后一目标范畴。

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差异,在隐喻翻译中也同样存在差异。西方的隐喻更倾向于对自身经历的语言、文化、认知等阶段的综合,其中涵盖的内容和意义更倾向于多样化和多角度。此外,西方在隐喻翻译的研究中,更加倾向应用文化法、综合法以及跨学科法等,且已初步获得值得肯定的研究成果。而我国的隐喻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即使大部分的译者已认识到隐喻翻译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性作用,但我国毕竟只是在借鉴国外的研究理论,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引入和阐述。此种研究方式仍存在单一化和表面化,语料考证的切入点相对较少,研究结果也难以得到有效考证,导致隐喻翻译研究滞后。

二、语用顺应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模式

(一)语用顺应论视角对隐喻翻译的启示和影响

从翻译研究的单一化角度来看,翻译视角相对较为狭窄,且翻译策略的科学性和翻译质量相对较差。语用顺应论为译者提供了多角度、动态的研究角度,更有利于译者灵活处理翻译过程中面临的多种问题。中英两个民族在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社会背景、文化传统以及宗教信仰等存在差异,导致所呈现的语言表达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跨文化交际难度。隐喻翻译不仅仅局限在信息的单一转换上,更重要的在于将文采与修辞效果上的对等。而文采与修辞效果与文化内涵和喻体特征相关,这是因为隐喻将一部分喻体隐藏起来,增强读者对目的语的感受,体会语言内的美感。

语用顺应论之所以可以帮助译者解读翻译中隐喻的文化特征和实际内涵,是因为该理论自身具有一定的隐喻性语境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充分了解原作者的语境目的和交际意图,并对顺应可行性进行解释。以分析和对比隐喻结构为主要基础,译者则可掌握隐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及关联程度。同时,将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性充分现象出来,在高度凸显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的条件下,顺应目标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模式,将隐喻因素与文化内部因素充分结合,最大程度保留喻体代表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

(二)语用顺应论视角下隐喻翻译模式的构建

从语用顺应论的视角下来看,首先,译者需要对作者多处的环境、交际处境有深刻、明确的了解,人们的思想意识、社会贫富差距等社交语境均会对隐喻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特征,用特定的词汇表达当时人们心中的真实感受,反映现实的社会环境,顺应语境意义。在反应过程中,顺应隐喻的结构客体,可从最大程度上将隐喻的意象凸显出来。

在翻译前,译者需要对源语言的语言环境、交际环境及隐喻客体进行了解和掌握,并切实感受到作者在创建隐喻时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语境、物质条件及心理驱动性等,并结合当时的语境对隐喻做出可行性解释。当隐喻意凸显后,可针对不同的隐喻情形,对语言内外存在的一系列相关性因素进行顺应,在动态的顺应过程和语言选择过程中翻译目的语译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隐喻形式的表达和发展成为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中英文化毕竟在本质上存在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则难以准确接通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内涵,从而难以有效实现翻译的等值寓意,导致翻译失败。因此,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应借助语用顺应理论,以该理论为基础,凸显隐喻核心,表现出翻译的动态过程和语境顺应关系,提升译文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雷晓峰,田建国.语用顺应论框架下的隐喻翻译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4(02):99-103

[2]傅曙,谢济光.关联—顺应模式下的海明威作品翻译--以《洁净明亮好地方》为例[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01):67-69

[3]丛丽,李琳琳.语境顺应理论视角下亲属称谓语的泛化翻译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10):28-31

猜你喜欢

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对高中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爱的隐喻
基于概念隐喻的高职高专基础英语教学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下印地语汉语死亡委婉语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浅谈语法隐喻的隐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