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兼收并蓄,共育苏式儒雅学子

2016-03-01江苏省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徐玉英

新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花窗苏式生活

□江苏省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 徐玉英

兼收并蓄,共育苏式儒雅学子

□江苏省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徐玉英

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作为古城区域内的一所百年老校,静心致力于人才的培养,潜心默默,润物无声,培育代代学子璀璨姑苏星空。

一、寓优雅于活泼,返璞归真

1.真自我。儿童天性活泼,可爱好动。在小学阶段“拒绝束缚”“远离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校追求叶圣陶“学生第一”教育思想的一条路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常态化、延续性的活动与课程,让孩子在成长中,学会独立选择,寻找属于自己适切发展的道路,体会成长的快乐。

2.真性情。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这是养儿育女所追崇的一个标准;苏州人,言行举止,讲究一“雅”。活泼泼的苏式学子,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番“雅”韵。学校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多样课程,细水长流,培养孩子们的点滴习惯,打磨孩子们的真性情。以丝竹古韵,养追逐品位生活之习;绢宫雅扇,培静气凝神耐心做活之举;“三礼四节”,育循规蹈矩有法度从事之习;生活日记,促发现自然驻足美丽生活态度之心。精心打造的课程培养的是孩子们的儒雅之气,这份习惯、这种延续实实在在地徜徉在孩子们通透的骨子里,真真切切地渗透在过雅致的“苏式”生活里。这真像传统游泳课的延伸,孩子们畅游不息,活泼泼的身影一展苏州水韵文化,真性情的释放,让我们的孩子在社会的大潮中倍受亲睐与关爱。

二、融精致于大气,个性张扬

1.一品一生活,精中磨巧劲。

(1)我示范,孩子,你慢慢来。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最精华的内容莫过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即教育的本质是“为人生”。在当前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选择以叶圣陶“学生第一”教学思想为办学理念,研究实践叶圣陶“学生第一”教育思想,构建“以生为本、个性发展”的学生能力发展研究体系,寻求适切当下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路径。当下社会环境复杂,信息来源多而广,小学生处在成长而未成熟的阶段,他们的健康成长更需要学校和教师的保护和促进。

(2)我引导,孩子,你细细做。

①抱团智慧,快乐读写。《感悟生活:儿童生活日记教育的校本研究》是学校一大主题课题研究,参与的教师面很广,涉及各个学科,切实解决学生日记的资源问题,培养儿童感悟生活、发现美好的本领——使儿童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感受美,发现美,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在课题研究中,骨干教师主动抱团上日记课,学科互动抱团评日记作品,“基地校”驱动抱团反思课堂教学,贾志敏走进课堂送作文教学方法,各种智慧力量的集结,让平直的孩子畅读乐写,从经典诗歌的朗读,到稚嫩儿童诗篇的创作;从坚持名著佳片的阅读观看,到观察性日记的连载绘制,课题的理念,历经实践的检验,亦步亦趋,稳扎稳打;孩子们的成长,历经实践的体验,从细微中窥探生活,从细节处积累感悟,从细致中弥漫出浓郁的苏式味儿。

②整合联动,快乐演绎。教育部从2015年起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并将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而早在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要求学校创造条件开设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纲要》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让小学生掌握2门体育和1门艺术特长的体育艺术2+1模式。为此,学校从2010年开始,积极进行艺术校本课程的探索,以给每个孩子创造一个机会及对促进孩子未来发展有益两大原则,开设竹笛课程,引导学生从零起点开始,逐级练习,从简单吐气训练,到练习曲的吹奏,孩子一步一步,体验着细微的进步。在竹笛课程建设的进程中,学校联合江苏省竹笛学会,实现校内师资与校外专家共协作;在课程的落实上,以演代练、以赛促练,打造师生共同学习大平台。校园里,笛声悠扬,日常的学习、训练,成了孩子们的一种习惯,一种必不可缺的生活。

③平直觅踪,快乐学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学校地处吴子城文化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历史人文,构建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学校将其纳入课程教学,作为特色项目开发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平直觅踪》,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一册《平直觅踪》,从校园周边的小街、小巷、小桥、小河寻幽,一探生活其中的小人、小事、小乐子。从小处寻觅,一册《平直觅踪》涵盖了生存在姑苏这片热土上的人的思想、观念、行为等等,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思想,在收录校本教材,丰富课程资源,教育当代儿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导入学校综合课程教育,开辟研究性课程,把浓郁的地方特色带入校园,形成学校本土文化特色,铸就教育品牌。

(3)我规划,孩子,你磨磨性子。

①我把花窗带回家。2014年春节,学校12名师生代表,来到拙政园,逛园林、看花窗、画花窗,了解拙政园的花窗文化,感悟江南园林的古典精巧之美。12名学生分为四组:美术组、摄影组、科学组、小记者,在园林里各自为营,从不同的角度开展自己的各项调查。精巧纤细的花窗历经百年仍形式各异,风华不减当年:有梅兰竹菊的造型,有十二生肖的模样,圆的、方的、扩散状的、聚拢来的……过大年,我把拙政园的花窗“搬”回家,孩子在园林里,细细地欣赏花窗美,慢慢地绘制花窗样儿;假期里,让时间在手指间凝固,一勾一笔,一渲一染,在薄如蝉翼的绢扇上,将其复制还原;在临摹的过程中,孩子们体悟着古代工匠们打造出的江南园林之美,感受着吴地文化作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大气的美。

②我与古运河为伴。2014年暑假,学校的师生们又开启了他们的大运河航运水利的探寻之路。孩子们调研了觅渡桥、盘门、胥门、乌鹊桥附近的水源。调查组学生在烈日下徒步穿行苏城大小河岸流域,对觅渡桥段的大运河水纹进行实地勘察。跟踪式的调查探究,整合式的分工撰写大报告,为假期里孩子们的单调生活注入了一丝清凉,走出课堂,学习书本之外的大知识。

③我过地道苏式。2015年2月12日,是农历的腊月二十四,民间又称这一天为“扫尘日”,至此各家各户红红火火的筹备迎春活动开始了!对于苏州人而言,过年的种种家什、样样美味,要从这一天起一一“端正”起来,因此,老苏州们把这一天叫做“掸檐尘的日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校的孩子们走进了位于吴中区渡村的沈婷老师家里,感受了一回地地道道过苏式传统年:亲手制作暖轿一顶,送一送灶王爷;农家院落热情满满,鞭炮声声迎远客;写一写春联,贴一贴福字,总把新桃换旧符;诵一诵《元日》,小小的举动,在迎新之余不禁又增添了些许文化味儿;动动小手,捏捏团子,和面、醒面、蒸赤豆、炒豆沙,拌一拌萝卜丝、猪肉、开洋馅儿,一招招学,一步步做,慢慢捏个窝儿,细细收个盖儿,耐心静等火候旺,体验苏式年“慢”生活的那一份笃定与儒雅。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庄稼人吃饭已不成问题,而对于这些传统的铭记与传承,则是他们不忘本、坚守根的最质朴的表现。在满满一天的下乡过年体验中,孩子们循着渡村的每一个本分的庄稼人老老实实地守护着祖宗的规矩,秉承着传统的礼仪除尘迎新、祭灶送神,感悟着传承经典而终成习惯的正宗苏式年味儿。岁岁年年,这份任性式的执着,让亲临活动的孩子们耳濡目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的一辈们的也会因为当下的这一习惯而将中国年任性地过成一种地道的苏式味儿。

2.一人一世界,大中砺宏志。

(1)将读书当作一种习惯。精致的苏式生活离不开书香陪伴。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学校长期以来一直秉承坚守并不断创新的一大课程。日常语文阅读课程,去粗取精;校本诵读课程,博古通今;“三礼四节”课程,涉猎广泛。多样式、多途径的阅读训练,练就孩子未来受益一生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涵。

(2)将学习炼成一种态度。精致的苏式生活是将最简单、最原始的一件伙计,慢演绎、细打磨,将其炼成一门艺术。纵深式的学习研究,给予当代教师以更高的业务要求,赋予当代学子以更切实际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师的学习成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堂终生必修课,学生的学习是其未来发展需要的一堂成长必修课。

三、共坚守与展望

苏州,千年学府,百年新学。平直的孩子有福,与身俱来一股文气,在六年“三礼四节”的洗礼中,恪守一份传统,执着一道信仰;在当下未来教育发展战略中,项目引路,先行先试,弘扬文化发展,跻身国际大舞台。新时代的苏式学子,当有一份肩挑传统大任,放眼世界未来的浩然之气!

猜你喜欢

花窗苏式生活
传统花窗中“卍”字型的相关应用与研究
苏式美酒——惠泉
打开一扇窗,读懂苏式生活
园林美——童眼里的苏式家具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以绿城云栖玫瑰园为例,浅析中式园林的框景运用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刍议苏式教育在体校英语课堂中的渗透
我想成为你的花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