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35”扶贫开发新模式助推丘区村庄脱掉“贫困帽”——以成都市平水桥村为例

2016-03-01刁述军金堂县赵家镇人民政府四川成都610402

新疆农垦经济 2016年1期
关键词:扶贫开发贫困模式

刁述军(金堂县赵家镇人民政府,四川成都610402)

“535”扶贫开发新模式助推丘区村庄脱掉“贫困帽”——以成都市平水桥村为例

刁述军
(金堂县赵家镇人民政府,四川成都610402)

[摘要]成都市平水桥村在充分利用成都市规划局定点帮扶政策的基础上,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依托,创新“535扶贫开发模式”,大力推动“全域扶贫”,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文章深入剖析“535扶贫开发模式”的内涵,介绍其主要做法,并归纳提出经验启示,希望借此带动更多丘区村庄脱掉“贫困帽子”。

[关键词]扶贫开发;丘区村庄;贫困;模式

平水桥村是成都市市级贫困村庄,位于成都市金堂县赵家镇中部,是典型的丘区村庄,面积近5平方公里,有农户1530户,人口4953人。为实现全体村民的“安居乐业梦”,让广大群众“农有所耕、耕有所出、出有所享、享有所乐”。该村在充分利用成都市规划局定点帮扶的基础上,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依托,创新“535扶贫开发模式”(即“5大扶贫”工作格局+“3项造血式”扶贫开发+“5项攻坚”扶贫行动)。大力推动“全域扶贫”,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为该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和动力。通过3年的扶贫开发,2015年,平水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100元,圆满实现收入翻番,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子”。

一、“5大扶贫”工作格局

“5大扶贫”工作格局是指“村庄大规划、资源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

(一)规划统筹引领,整合项目资源,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

成都市规划局运用在村庄规划的专业长项,通过“市级部门指导、县级部门组织、专业机构设计、农民参与讨论”的程序,市规划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指导,市规划设计院和县规划局编制了《赵家镇平水桥村村庄规划》、《幸福美丽新村规划》、《生态村创建规划》,为平水桥描绘出了发展蓝图。结合规划,按照“政府统筹、资源整合、资金捆绑”的思路,采取“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定在脱贫村”的办法,分层次捆绑各类扶贫资源。具体实施中,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了中央财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粮食高产高效基地项目、困难户土坯房改造项目和新农村综合体等建设项目统筹推进,实现了扶贫效益的最大化。

(二)吸收政府和社会力量,实现扶贫开发社会大参与

整合县镇财政扶贫资金、县委统战部扶贫资金、县总工会创业资金、新都斑竹园镇帮扶资金共计50万元,其中:20万元用于在平水桥村三金路沿线发展1000亩优质红心蜜柚,预计将实现每亩年产值1.5万元,人均增收1600元/年;30万元用于草莓大棚建设。同时,按照分类实施原则,将成都市农委9200只鸡发放给320户困难家庭,实现自主发展脱贫;市计生资助3名计生家庭新入学大学生,实现助学扶贫;市规划局全体机关干部对口帮扶50余户低保家庭,实现低保兜底扶贫。社会的大参与为平水村的扶贫带来了多样性,助推了扶贫工作。

(三)推行民主管理,实现群众大发动

采取“三议三评三同步”(“三议”即扶贫规划和项目选择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审议、村民大会决议;“三评”即群众自我评价、群众评选建设业主委员会、评选建设方式或施工单位;“三同步”即监督与建设同步,建设与筹资同步、农户自建工程与公益设施建设同步)办法,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项目民选民决,强化民主管理。做到在项目选择上尊重农民意愿,在项目建设上依靠农民自主管理建设,在项目验收上以农民满意为标准。

二、“3项造血式”扶贫开发

“3项造血式”扶贫开发是指“新村建设、产业联扶、企农联动”。

(一)推进美丽新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以土地整治为载体,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户有偿腾退宅基地,采取“以资源换新房,以闲置宅基地换新居”等方式,吸引农民集中居住,改善困难户居住条件,2014年,有371户,1088人自愿腾退宅基地,到场镇集中居住,预计可节约集体建设用地170亩,项目完成后,全村农户集中率可达70%左右。同时,积极完善现有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配套和保留院落的林盘保护,集成政策及动员群众投资500余万元,完善和提升4个集中居住区的天然气、自来水、雨污管网、光纤和物管房等,完成1个林盘院落雨污管网、道路整治。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理念,启动了16组农民新居、11组法式风情葡萄酒庄、13组加丰农庄等示范性项目建设。

(二)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重要抓手,实现贫困村产业发展全覆盖

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水桥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了7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自主经营、出租给业主经营、发展家庭农场和与企业签订订单等方式经营入股土地,实现租金保底、利润分红、劳务收益的“三增收”利益联结模式,直接带动农户增收。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内,全部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均价850元/亩/年流转完毕,直接带来425元/年的人均保底收益;农户通过在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业园区务工,带来50-60元/天的务工收益。

(三)探索“一次投入,滚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扶贫新机制

为科学利用市级专项扶贫资金,平水桥村采用政府搭平台,引进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人员脱贫致富,其收益按照“一三六”分成,实现滚动造血扶贫。即用扶贫资金建设农业大棚50亩,为扶贫对象提供产业发展平台,首期在全村选择15户贫困人员与引进的专业合作社合作,每户领种3.3亩大棚,由合作社提供生产资料、技术、资金等,贫困人员提供劳力,在合作社的指导下开展农业生产与管理,农产品全权交由合作社出售,最后的纯收益(仅扣除土地租金)按照“一三六”分成:“一成”作为大棚的租赁费上缴村民委员会,筹集滚动造血扶贫基金;“三成”作为贫困人员劳动经营所得,用于改善生活脱贫致富;“六成”作为合作社生产经营所得,获得投资收益。贫困人员致富脱贫期为三年,三年后按照此种方式重新确定贫困人员。所收取的滚动造血扶贫基金用于新建大棚及维护,增加产业发展平台和扶贫岗位。

三、“5项扶贫”攻坚行动

(一)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改善行动

全村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000亩,修建道路12公里,整治了山坪塘15口,新建蓄水池28口,建成渠系16公里,石河堰2座,新建提灌站5座(其中太阳能光伏提灌站1座)。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改善了全村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全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业主23个,家庭农场8个,规模经营土地面积4700亩。

(二)全力富民产业发展行动

一是依托首例在全国成功驯化栽培羊肚菌的核心技术优势,深化省、市农林科学院等院企科技合作机制,把食用菌、有机蔬菜、优新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从种植技术到产品研发全程植入科技。目前,发展羊肚菌栽培为主的“菌—稻—菜”、“菌—玉米—菜”、“薯—稻—菜”等粮经复合产业基地2000亩,实现羊肚菌亩均增收2万元,优质航天水稻亩均产粮750公斤。二是面向都市调结构,发展特色水果。全村建成以红心蜜柚为主的精品水果基地1200亩,以葡萄为主的伏季水果基地近1000亩。三是坚持一三产业互融的理念,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搞好道路、水域、小区绿化,同时积极挖掘传统本土文化,打造了同心磨、齐心井等人文景观。平水桥村农家休闲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建设特色农庄1家,农家乐3家,形成了1500人同时餐饮的接待能力。

(三)同步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行动

一是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通过建立完善工作机构、工作责任制、联动执法和后勤保障机制,探索“全域赵家环境优化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在全力助推“业兴、家富”的同时,打造“美丽新村”。二是整合土地整理、土坯房改造等项目推进平水桥村民集中居住,项目将推进该村371户,共1088人到场镇居住。

(四)稳步推进公共服务提升行动

由成都市规划局投资150万元配套建成集500平方米的办公、会议、技能培训、留守儿童之家和空巢老人活动中心于一体的场所和2000平方米文化健身广场及相应体育器材,着力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打造为集聚民、惠民、便民、利民、富民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五)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强化行动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活动,逐户走访,建立起民生诉求、困难群众和稳定工作“三本台账”,切实回应群众期盼,扶贫到户。

四、对丘区扶贫工作的经验启示

(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我国扶贫开发主要模式,但一些地方政府主导“过度”而社会参与“不足”长期存在[1]。一要靠引导,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如四川省已启动的“结对认亲、爱心帮扶”大型公益活动。二要靠激励,形成激发各界参与热情的激励机制,如落实好企业或个人扶贫捐赠支出按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等优惠政策,逐步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开发格局。

(二)创新金融机制,缓解丘区发展贷款难题

扶贫资金不足与丘区贫困村庄发展缺钱的矛盾,迫切需要创新金融扶贫机制。丘区贫困村庄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信贷投放[2]。要进一步完善丘区贫困村庄以商业性金融为主体、农业政策金融为主导、新型金融为辅助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和规范农村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机构网点向丘区贫困乡镇和社区延伸,强化乡村金融服务站对扶贫对象的瞄准服务,有效缓解丘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贷款难题。

(三)扶贫规划到村,惠及到户

科学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扶贫规划,统筹调度扶贫力量,科学安排资金投入,结合丘区农村扶贫开发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明确年度增收目标,引导相对贫困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及特色产业,建立增收脱贫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相对贫困户按期脱贫。

(四)整合扶贫资源,夯实扶贫基础

以丘区相对贫困村和相对贫困户为扶贫攻坚主战场,以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生态扶贫、能力扶贫为重点,积极协调财政、交通、农业、水利、电力、国土、建设、教育等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相对贫困村改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和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市级财政在确保丘区相对贫困村存量投入资金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专项资金用于引导丘区相对贫困村的相对贫困户实施精准扶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发展产业,以增强发展增收致富产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明,刘军民.我国减贫形势及未来国家扶贫战略调整的政策取向[J].地方财政研究,2011,(06):31-36.

[2]刘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沿革、经验与趋向[J].理论学刊,2009,(08):55-58.

(责任编辑:管仲)

[作者简介]刁述军(1989-),男,成都金堂人,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扶贫开发贫困模式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普洱市无量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