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闻的客观性与诗意的新闻的再认识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客观性新闻诗意

田 俐

(铜仁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对新闻的客观性与诗意的新闻的再认识

田俐

(铜仁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何谓新闻的客观性?能否让新闻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媒体和记者能否用优美的文笔写出“诗意的新闻”?在现代新闻报道中,我们是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

关键词:新闻;客观性;诗意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说:“我历来主张新闻记者应该是美的使者,要向人民传播美,展示美。”这里的“美”,不仅指新闻的主客观统一,同时包括新闻报道应该给广大群众以美的享受,即新闻的客观性与诗意的新闻有机结合。

一、简述新闻的客观性与诗意的新闻

所谓新闻的客观性,指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的采写编的过程中,客观、公正、准确地陈述事实,不添加任何主观创作成分。新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脱离客观性的“真实”只是一种片面的真实。西方新闻界把不表达记者任何评论,只陈述事实的报道方式称为“纯客观”方式,而我国新闻界一贯主张“绝对客观”的新闻是没有的。因为新闻可选择,报道这,不报道那,尽管都是客观的方式,却蕴含着写作者的主观意图,这样的意图却以客观的方式展示出来,丝毫没有强加于人之感,更令人信服,即常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诗意的新闻,目前尚无明确界定,无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还是“风雅颂赋比兴”,总之新闻的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简单传递,同时也要追求美的意境,为公众提供更多“诗意”的新闻作品,使之获得美的享受,才能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新闻的客观性与诗意的新闻相结合的必要性

新闻的客观性与诗意的新闻能相互融合吗?北宋文学家苏轼评论王维诗画特点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这种将诗与画有机结合,使作品富于诗情画意的创作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试想,如果我们在写一篇新闻稿时,亦能做到画之境界,诗之意境,自然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坚持新闻客观真实的原则下,新闻报道适当地发现诗意、传达诗意是必要的,正如穆青所言,“要向人民传播美,展示美。”

首先,新闻的客观性与诗意的新闻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信息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现代人很难有专门的时间像大观园里的哥儿、姐们那样组织“海棠诗社”品茶论诗,大众传媒则责无旁贷地担起这一重责,在新闻报道中“佐入”一点“诗意”,无形中给公众一点美的熏陶。

其次,新闻的客观性与诗意的新闻相结合是市场竞争的需要。麦克卢汉早年提出了“地球村概念”,在这个村落里,全球经济、文化、生活走向整合,时空所形成的阻隔在网络面前轰然坍塌,世界结为一体。在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新闻竞争已从国内走向国际,媒体要想在新闻大战中脱颖而出,用诗意的新闻传递美是其获胜手段之一。

最后,新闻的客观性与诗意的新闻相结合是受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后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一部分受众在关注媒体信息的同时,也学会从审美角度对媒体评头论足,以此作为选择媒体的标准之一。美国传播学家卡兹曾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公众接触传媒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点需求,需求满足与否,将直接影响他们下一次媒介接触行为。[1]受众的需求呈多样化趋势,其中获得美的享受是众多需求中的一部分,这也促使媒体必然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可见,新闻写作在保持严肃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把新闻写得更“好看”一些,更富情趣一点,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能的。

三、“诗意的新闻”的表现手法

海德格尔说:“人们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新闻报道应该怎样才能使新闻充满“诗意”呢?

(一)善用散文创作笔法

新闻报道中,在坚持用事实说话、不违背新闻客观性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借鉴散文的各种表现手法,以富有情趣的笔触进行新闻写作,改变“干巴巴”“冷冰冰”的说话方式。传统新闻写作主张减少记者在报道中的感情色彩,散文式写法则允许记者在报道中融入更多情趣,以丰富新闻内容,让受众在获知信息的同时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散文的“散”,在于取材广泛自由,不拘形式,信笔挥洒,行文自如,对于某一事件,某一现象,随意点染。例如,在一篇通讯《买缸记》中记者这样写道,三婶不让地说:“为买这缸,我已经跑了两趟空腿了!这回要不是起了个大五更,又找了个帮忙的,恐怕还抢不到手咧!再说我十三个也还不够哩。大妮还托我买四个,二妮叫买五个,未过门的媳妇要四个。”三婶将手里的票子抖得“哗哗”响。上面这个场景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使三婶这个人物形象一下子站立起来,也使得这篇通讯充满生活气息,洋溢着欢乐情趣。

(二)合理展开想象

说到“想象”,我们难免将其与“虚构”等同。其实,两者并不完全一样。心理学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是依据别人的叙述、有关文字或图表,把自己当时没见过的事物或场景具体生动、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的心理过程。[2]可见,再造想象是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的一种合理想象,在新闻报道中适当使用,能使传播的内容更加生动,更具可读性。

(三)适当使用修辞手法

毫无疑问,新闻主实,修辞手法中的夸张、象征等感情色彩较强的手法一定要禁用。但是,一些中性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引用等则可以在文中适当使用,将新闻写得妙趣横生,既显高雅,富有文采,又通俗易懂,易记易念。例如,有这么一条关于天气预报的新闻,导语写道:“大雪躲过天气预报,于今天凌晨光临本城。”这里作者将雪拟人化,形象地报道了当天的天气预报,幽默诙谐,让人忍俊不禁。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现代新闻报道中,这种说法已被越来越力求推陈出新的新闻媒介打破。在务实与审美之间寻求一个临界点,力求将新闻的客观性与“诗意”结合起来,既传递信息,又追求“诗意”,获得美的享受,是众多媒体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4.

[2] 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101-01

作者简介:田俐,硕士研究生,副教授,铜仁学院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基础写作》《新闻写作》的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客观性新闻诗意
诗意地栖居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冬日浪漫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被耽搁的诗意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