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中国领导人对外传播话语的特点

2016-02-28李承霖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情态领导人主席

李承霖

(南京政治学院 军事新闻传播系,江苏 南京 210003)

分析中国领导人对外传播话语的特点

李承霖

(南京政治学院 军事新闻传播系,江苏 南京 210003)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和对外传播能力的提高,并通过在海外媒体发表署名文章阐释中国国家战略,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本文通过对习主席在海外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国领导人在对外传播中的话语特点,并分析这一现象的积极意义。

领导人;署名文章;对外传播;话语特点

新一代领导集体履新后,在国际社会频频发声,“夫人外交”“庄园外交”“高铁外交”“熊猫外交”等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作为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习近平主席无疑是一个代表,他发表在国外媒体的署名文章不仅代表个人话语,也是中国领导人话语乃至政治话语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一种应用。

对于我国的领导人,尤其是国家主席来讲,利用出访的机会在境外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既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挑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国家主席的话语都是通过党报党刊、会议等形式进行传达和学习的,在当前舆论生态中,这种官方政治话语体系在国内的宣传效果都已经大打折扣,更不要说在国际媒体发出“中国声音”了。相比之下,在海外媒体撰文,领导人话语体系就需要更多地考虑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因为我国领导人扮演的不再仅仅是一个政策制定者,还是一个政策传播者和一个舆论倾听者。[1]

在出访时期选择境外媒体发表文章,本身就是访问的重要部分。领导人出国访问往往都有着重要的战略目的,在出访前,国外媒体都有种种分析和猜测。针对这类关注,一篇领导人的署名文章就是一次很好的回应,一篇在主题、语言等方面都做到完美的领导人文章更能为出访加分不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海外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是对中国战略的一种阐释,也是与海外公众进行交流的一种途径,可以作为公共外交的一种优良形式进行推广。

通过对习主席在海外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领导人话语呈现的新的特点。

一是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为主的话语过程。在这些文章中,使用最多的话语过程是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占到了话语过程总数的70%,这主要是由署名文章的性质所决定的。物质过程往往被用来突出话语发出者正在做的事情或是已经取得的成就,文章中物质过程的大量出现体现出习近平主席重视实际行动,而这无疑是国际受众最希望的一种特质,最能获得他们的支持。关系过程主要用于阐释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习近平主席发表文章的媒体都是出访国媒体,目的是配合出访活动,因此需要借助关系过程来发表自己对于双边关系的看法。在文章中,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很多时候配合起来使用,凸显中国和出访国在经贸、安全、文化、民间往来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基础和共同利益,引导受众认同中外合作、支持中外合作、参与中外合作。

二是语气结构中陈述句占绝大多数。在文章中,习近平主席所充当的角色是信息和观点的发布者,他的目的是讲述双方各自的国情,并据此提出合作措施,对未来进行展望。因此,陈述客观事实、提供信息是他的重点,表达感慨、疑问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在文章中,大量的陈述句提供了中方最希望出访国人民听到的信息和观点,让习近平主席掌握住了话语过程的主动权。偶尔出现的几个祈使句也是“和平”“发展”这种真理性质的号召和呼吁,不会显得过于强势。

三是中情态动词为主的情态结构。在表达自己对于国际合作的看法时,习近平主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了“应该”等中情态动词,避免“必须”等高情态动词带来的强制性和命令性;而当谈到中外合作前景时,习近平主席也不忘给出访国人民更多信心和憧憬,“将会/将要”等代表确定性较高的词被更多地使用。代表确定性较低的低情态动词出现得较少,这也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高度的制度自信。总体来看,中情态动词为主的情态结构使得文章不卑不亢,不带命令性和强制性,利于受众的接受。[2]

四是主要选择无标记主位放在句首充当主语。习近平主席提倡用人民群众看得懂、听得懂、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开展新闻活动;在外事活动中,他也是身体力行,用最直接坦率、便于受众理解的话语进行交流。在无标记主位中,主位和主语是一致的,这种形式符合正常的语序,直接表达观点和信息,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便于理解和接受。对于一些需要强调和隐含的要素,有标记主位也方便了一些高级读者对敏感观点和信息的捕捉。

五是主位同一型为主的主位推进模式。这种结构的好处就在于文章的框架结构比较清晰、连贯性较强,方便受众从开篇到结束追随话语发出者的思路,理解其想要表达的观点和信息。[3]在署名文章这种阐释性较多的言论性文体中,习近平主席需要通过介绍双边存在的广泛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来提升“双方需要合作”观点的可信度,赢得更多人的认同,同时也要对双边关系的未来做展望和憧憬,想要实现这些目标,都需要借助同一主位。

六是引用经典话语提升观点说服力。在习近平主席的署名文章中,大量出现了中国古代的经典话语,如用“智者求同,愚者求异”,说明双方应该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和推介,也展现了文化自信。同时,文章中还非常注意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和经典。比如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为行动。在这里,使用对方文化和经典不仅体现了我国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也有利于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进亲切感。

习近平主席在受访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其实是一个与受访国民众进行交流的过程,借助这种方式传达自己的观点和信息,获得受众的支持,为自己的访问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一种“求同”传播而不是一种“立异”传播。正是由于采用了符合传播规律、符合所在国文化特质的话语方式,有效地拉近了与出访国民众的距离,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1] 窦卫霖.习近平国际演讲的话语策略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6):1-7.

[2] 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1.

[3] 纪玉华,陈燕.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14-18.

G206

A

1674-8883(2016)19-0108-01

猜你喜欢

情态领导人主席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中共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头廉洁自律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跟着”习主席去大阪
主席致辞
优秀领导人风采展
领导人这样说“健康”
我最想对习主席说的一句话
领导人的访美瞬间
情态动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