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浅谈赵超构的新闻思想

2016-02-28苏清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办报新民晚报

苏清华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浅谈赵超构的新闻思想

苏清华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赵超构是对中国现当代新闻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著名报人,其报业生涯跨越了新旧两个社会。顺应时代发展的洪流,赵超构的新闻思想也在不断变化,逐渐完成了从一名“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的蜕变。但是无论他的新闻思想如何发展,平民思想观始终贯穿其中。

赵超构;平民思想观;新闻思想

赵超构是对中国现当代新闻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著名报人,其报业生涯历经了半个多世纪,在我国新闻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笔。在办报的过程中,赵超构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办报方针和新闻思想。

赵超构的报业生涯跨越了新旧两个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治的变幻,赵超构的新闻思想也不断变化和完善,完成了从一名“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的蜕变,在新闻业界终有所成。但是无论赵超构的新闻思想如何发展,平民思想观始终贯穿其中。

本文将从赵超构的平民思想观入手,来对赵超构的新闻思想变化和发展进行梳理。

一、赵超构的平民思想观

探究梳理赵超构的新闻思想,首先要从赵超构的平民思想观入手。在赵超构的报人生涯中,其办报思想和办报实践都秉承平民思想观。

在近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自由主义思潮曾经受到过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捧,早年的赵超构也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是一名具有新闻自由理念的知识分子,他所秉承的平民思想观也是一种自由主义的平民思想观。

赵超构的自由主义的平民思想观不同于储安平,也不同于徐铸成。他不强调“民主、自由、进步、理性”,也不信奉所谓的“独身主义”。赵超构的平民思想观主要强调三点:直接介入社会实践;顺着现实的种种冲突去调和理想;进入民间社会为民立言。这种平民思想观是直接进入社会、进入民间的,它不是想超出现实、站在现实之上,去修正现实和影响历史的发展,而更多的是去顺应现实的发展,强调一种顺应,从而调和自己理想和现实之间发生的种种冲突和不适应。作为《新民晚报》高级编辑的白子超这样评价赵超构以及他的平民思想观:“不像鲁迅那样从旧营垒中冲杀出来,很快就跃进为一个深刻的思想家;更不像胡适那样从西方留学归来,一下子就周旋于社会上层而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学者;他始终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办小型报纸,当编辑,当主笔,当社长,应当说他比鲁迅更了解世界局势和国内形势,他比胡适更接近社会实际和平民百姓。”

赵超构的平民思想观顺应民意、反映民意、发扬民意,既可以与国民党的专制行为相抗衡,也可以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根本宗旨相适应。正是基于这种平民思想观,赵超构走出了自由主义报人的命运围城,跨越新旧两个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继续进行办报实践,延续成功的办报经验。另一方面,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赵超构又将一直秉承的平民意识逐渐发展为支撑办报的理念体系。

二、赵超构的平民思想观的来源

赵超构从1934年3月进入《南京朝报》,1938年7月加入《重庆新民报》,直到1992年2月永别《新民晚报》,平民化思想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他的整个新闻事业。经过归纳总结和个人的补充,赵超构的平民思想观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其中前三个方面与赵超构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一)刘基文化

赵超构是今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赵超构的家乡也是刘基的故里。“刘基文化”是温州文化的代表。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与此同时,刘基为人真诚、淡泊名利、体恤百姓,有一种当权者层面上的平民意识。而赵超构的“为民立言、为民代言”是一种新闻记者层面上的平民意识。这与刘基文化相通相像。

(二)东瓯布衣

温州在古代被称为瓯越。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时的“温州三杰”是东瓯布衣文化的代表,他们受到西方思想和国内明治维新思想的影响,不醉心仕途,而是以布衣自居,以清议自持,评论国事,著书立说。赵超构家族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赵超构家族“三代带廪”,曾祖父、祖父、父亲考取廪生后一直以布衣自居。赵超构也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纵观他的新闻生涯,他执着于为民办报,为民立言。夏衍对他作出评价:“他一生是一个记者,而不是新闻官。”

(三)永嘉学派

“务实”是温州文化的特点,“永嘉学派”便强调这样一种“务实”的生存哲学。赵超构无论是做人还是办报都秉持这种“务实”的精神。他平实的写作风格和内敛朴实的为人态度无一不体现务实精神。

(四)邹韬奋

从景仰邹韬奋的为文、为人进而喜欢他所从事的职业,赵超构深受邹韬奋的影响。赵超构的平民思想观的形成与邹韬奋也有一定的关系。邹韬奋的评论针砭时弊,针对广大读者和当下的社会问题;而赵超构的“林放式杂文”继承了这种特色,满足读者需求,为民立言。

邹韬奋强调办报要“在内容上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话”和“要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与读者保持联系,为读者服务。赵超构强调报纸应该接近群众,像白居易的诗一样,让老太婆也能听得懂,感到亲切通俗。在一定程度上,赵超构继承了邹韬奋的某些新闻思想。

(五)陈铭德、邓季惺夫妇

陈铭德、邓季惺夫妇是《新民报》的创办人,赵超构曾在《新民报》担任编辑,必定会受到《新民报》办报思想和陈邓夫妇的影响。陈、邓夫妇具有一种自由主义的民众的、实践的文化人品格。陈铭德强调《新民报》的创刊目的是:“以超党派立场、以舆论力量监督当权党和政府,向民有、民治、民享的道路上走”,“我们愿意站在国民的立场上,忠于民,忠于国,但坚决不效忠任何政治集团”。赵超构十分赞同这样的思想。

三、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赵超构的新闻思想变化

笔者按照时间顺序对赵超构的新闻思想进行了梳理,从林放式杂文,到《新民报》晚刊,再到“短、广、软”三字经,然后提出办社会主义晚报的“晚”以及“十六字方针”,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编辑方针,顺着时间线可以清晰地看出赵超构新闻思想的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赵超构的新闻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形容为“中间偏左,遇礁即避”。而无论社会环境和思潮如何变化,赵超构的平民思想观却一直在他的新闻思想中存在。赵超构也逐渐从一名“民间报人”成长为一名“党的干部”(赵超构不是党员,这里党的干部是用来形容建国后赵超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行为)。

下面,笔者将就赵超构的新闻思想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详细梳理。

(一)林放式杂文

1943年6月18日,成都《新民报·晚刊》顺利创刊,赵超构的《未晚谈》开笔。《未晚谈》是赵超构的杂文专栏,他的新闻经常与随笔结合,逐渐形成了“林放式杂文”风格。

“林放式杂文”的主要特色:富时代感,具时效性;杂谈“世象”,知人论世;借一论之,以小见大;笔带感情,以情动人。专栏内容以世象、社会批评为主体,视点笔触所及,宏观宇宙之大,微观苍蝇之末,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发表一家之言,文笔精深老辣,所涉题材广泛。

“林放式杂文”的形成和独树一帜归根结底也是其平民思想观的实践。赵超构的杂文凸显出一种“亲民性”,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这种文风的形成除了在青年时期受到邹韬奋的影响,更多的是源于赵超构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关心人民的衣食住行,了解群众的种种想法。

(二)《新民报·晚刊》

1946年5月1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创刊。在晚报的创刊号上,时任总主笔的赵超构在发刊词《我们的志趣》中谈道:“我们愿意在国民的立场上,忠于民,忠于国,但坚决不效忠任何集团……为了国家的幸福,我们需要民主自由;为了国家的富强,我们需要和平统一。”

由发刊词可以看出,赵超构想要创办的是一份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晚报。他主张办一份没有阶级倾向,立足于人民,立足于生活的晚报,而不是机关报。这是赵超构平民思想观的体现,也是赵超构在《新民报》工作中的经验。《新民报》的创办人陈铭德也强调了《新民报》的独立性和群众性。

这时的赵超构是一名“民间报人”,深入百姓生活,满足百姓需求,站在国民的立场上办报。无论是“林放式的杂文”抑或《新民报·晚刊》的创办都是他这一时期新闻思想的体现。

(三)“短、广、软”三字经

1956年,赵超构在全报社的职工大会上提出了“短些,再短些;广些,再广些;软些,再软些”的口号。1957年,赵超构在作题为《新民晚报一九五三年以来的工作总结》的报告中具体解释了“短些、广些、软些”的办报风格。“短些”是指文章要短小精悍,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多登短文章,少登长文章,节约时间,方便群众;“广些”是指报道题材要多样化,从增产节约到家务事女儿情,从科学知识到衣食新闻,总之从各个侧面来反映人们的生活;“软些”是指报纸要重视趣味性,灵活新颖,强调人情味和可读性,报纸贴近市民生活,使读者喜闻乐见。

赵超构的三字经是对办晚报思想的精辟概括。早在1949年9月20日,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主任的胡乔木便提出晚报可以对新华社的稿件,除少数重要文字不能删改外,不妨在文字上删改,使之通俗易懂。1950年,中共华东局兼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夏衍到《新民报·晚刊》讲话,强调“晚报是读者一天工作之后精神疲倦、茶余饭后看的,内容必须轻松”。由此可以看出,赵超构“三字经”的提出,也是在积极向党的办报方针靠拢,思想上的变化也开始显露出来。

(四)办社会主义晚报

1957年,赵超构在《新民晚报一九五三年以来的工作总结》中提出了新的编辑方针:“在党的领导下,用党的思想教育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成就;批判一切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现象,鼓舞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党和政府,热爱社会主义生活。”同年5月,他在上海市委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所有的报纸都应该宣传党的政策,都应该宣传社会主义,都应该具有指导性、真实性、战斗性、群众性。”可以看出,赵超构已经完成了一个由“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的转变之路,从最初的为民立言到现在在党的领导下宣传党的政策,宣传社会主义,继续满足群众的需要,办好社会主义晚报。赵超构的新闻思想在不断变化,但是平民思想观却一直扎根于他的新闻思想之中。

(五)“晚”和“十六字方针”

1981年,赵超构在《我们应当怎样办晚报?》的报告中提出了“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的十六字编辑方针。所谓宣传政策,就是宣传党的政策,就是要把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传达给读者,要结合社会上的实际问题来宣传党的政策,反对假大空;传播知识是报纸的重要任务之一,要传播政治知识、生活知识和世界知识;移风易俗是通过移风易俗的报道和言论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宣传唯物主义,宣传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宣传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丰富生活就是根据党的政策,关心群众生活,传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常识,指导群众的消费生活。

“十六字方针”中,赵超构将宣传党的政策放在第一位,已经不单单发挥报纸丰富生活、传播知识和满足人民需求的功能,更多地强调了报纸的宣传功能。赵超构已然成为一个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党的干部”。赵超构的新闻思想也从最初的不站在任何集团的立场上变为社会主义的新闻思想。

另外,赵超构在报告中也将晚报的内容特点分为绝对特点和相对特点。其中,“晚”即时间性是晚报的绝对特点,相对特点则包括文娱性和社会性,同时也强调要加强晚报的可读性。

(六)“飞入寻常百姓家”

1982年1月1日,在“复刊第一号”的头版上,赵超构用“本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了《复刊的话》中提到:我们将努力做到这样的报风:千言只作卑之论,也就是卑之毋甚高论。力戒浮夸,少说大话,实事求是,不唱高论,发表一些常识的、切实的、平凡的报道和论说。作为一张地方性报纸,《新民晚报》既不是摩天飞翔的雄鹰,也不是搏击风雨的海燕,更不是展翅万里的鲲鹏,它只是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它栖息于寻常百姓之家,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衔泥筑巢,呢喃细语,为百姓分忧,与百姓同乐,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他将《新民晚报》比作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体现了赵超构的平民思想观。无论社会环境怎样变化,赵超构的平民思想观始终不变,始终深入百姓的生活。

此外,赵超构在长期的报业实践中也总结出了许多的办报思想和经营理念。他提倡了解读者,“身”入读者,提议国家出台《新闻法》,来规定报纸负责人、编辑以及记者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保证记者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提出加强民主和法制要充分发挥报纸的作用,报纸要既报喜,又报忧,要敢于揭露干部中的违法乱纪问题,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等。

赵超构的新闻思想是在他长达60年的报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它既具有理论性,也具有实践性,是新闻界的一笔财富。作为中国新闻业的先驱,赵超构历经新旧两个社会,经历了社会环境的变迁和社会思潮的更迭,但是他始终秉承初心,将平民思想观贯穿于他的新闻思想之中,为民立言,深入百姓生活,体察百姓需求。同时,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赵超构积极顺应社会的变化,提出办社会主义晚报的方针,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努力走出了自由主义报人命运的围城,完成了从一名“民间报人”到一名“党的干部”的蜕变。赵超构的新闻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新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1] 丁法章.办好社会主义晚报之路——谈谈赵超构同志的办报思想[J].中国记者,1992(4):17-19.

[2] 张林岚.报坛巨擘称林放[J].新闻战线,1992(4):14-17.

[3] 白子超.一个平民代言人的思想轨迹——粗读赵超构文集之浅见[J].新闻记者,1999(7):18-22.

[4] 陈念云.浅论赵超构的新闻思想[J] . 新闻记者,1993(11):15-18.

[5] 白子超.赵超构晚报工作的思想及影响——纪念新民晚报创刊70周年[J].新闻战线,1999(9):34-35.

[6] 陈科.从为民立言到为民分忧的实践逻辑——论自由主义报人赵超构的平民思想观及其实践[J].新闻记者,2013(8):71-77.

[7] 赵则玲.赵超构平民化作风的温州文化基因探析[J].现代传播,2013(5):151-152.

[8] 刘鹏.自由报业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赵超构早期新闻思想略谈[J].现代传播,2010(11):43-46.

[9] 陈念云.浅论赵超构的新闻思想[J].新闻记者,1993(11):15-18.

[10] 丁法章.中国晚报界的一面旗帜——写在赵超构百年诞辰之际[J].新闻记者,2010(5):4-6.

[11] 周珂.社会主义晚报论刍议[J].新闻记者,1999(6):53-55.

G210

A

1674-8883(2016)19-0001-02

猜你喜欢

办报新民晚报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从新闻作风谈政治家办报新闻理念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
各家晚报报名题字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