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轮东北振兴视角下的哈长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16-02-27张炳辉杨东亮

学习与探索 2016年7期
关键词:东北振兴区域一体化产业布局

张炳辉,杨东亮

(1. 长春大学 管理学院,长春 130012;2. 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长春 130012)



新一轮东北振兴视角下的哈长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张炳辉1,杨东亮2

(1. 长春大学 管理学院,长春 130012;2. 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长春 130012)

摘要:随着《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获批,全面推动哈长城市群的产业协同发展,是有效解决东北经济失速和人口流失问题的重要举措。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思路定位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排序和利益分配矛盾;落实产业空间布局一体化,加快区域性市场、基础设施、城镇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一体化;积极面向智能时代,将创新作为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深入实施供给侧改革消灭僵尸企业。进一步,按照区域内各重点城市的功能,将哈长城市群产业发展定位在服务业、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和现代农业五个领域。

关键词:哈长城市群;协同发展;东北振兴;区域一体化;产业布局

引 言

自2010年以来,中国进入新一轮的经济景气下行周期,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新常态下的全国各省普遍面临经济增长乏力的困难局面。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经济下滑趋势明显,表现出群体性地落后于全国经济增长水平和各省市区经济平均增长水平,当年经济增长排位为全国倒数第3位、第6位和第8位。2014年,东北经济形势恶化更加严重,针对东北经济的断崖式下跌,大量学者再次聚焦东北问题研究,“东北现象”“新东北现象”成为学界、商界乃至公众讨论的热点。2014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从11个方面提出35条政策措施来扭转东北经济增长的困难局面。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到吉林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亲自督战东北经济发展。2015年7月和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北,考察了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强调创新发展理念,为东北振兴发展提供重要指导。201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工作的全面启动。可见,深入研究东北振兴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的“工业摇篮”,是中国区域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仅次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东北布局了钢铁、化工、重型机械、汽车、飞机、军工等重大工业项目,全面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大比重的国有经济份额与计划经济体制相互支撑,使东北城市化水平、教育水平和经济生活条件显著优于其他地区,也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人口迁入。当前,东北经济困境的形成是多方因素叠加的结果,与短期的东北经济失速相关联的东北人口长期流失问题更加令人担心。侯力和于潇(2015)对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计算发现,东北地区人口的净迁出数量达到219.1万人,老龄化、低生育率等突出性人口问题与人口净迁出问题对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1]。

毫无疑问,人口流动是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正常现象,体现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与经济发展速度差异的客观影响,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呈现出互动的正反馈关系。杨东亮利用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东北流出流入人口的迁移意愿发现,东北流出人口的三大特征人群,分别是高学历人口、非农城镇人口、年富力强和事业有成人群[2]。新一轮的东北振兴,从更长远的目的出发,必须在振兴东北经济、促进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增强东北地区吸纳人口的能力,至少提高东北地区留住人才的能力,实现培养、引进人才和留住、用好人才的无缝衔接,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迈向中高速和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深入研究东北地区城市发展变得非常重要,一方面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牵动着重要的人口问题。本文结合哈长城市群获批的有利契机,以哈长城市群为研究样本,重点研究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协同发展,围绕如何做到专业化、差异化和互补化发展,实现产业内和产业间溢出效应最大化问题,以及如何做到产城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城市人口与城市整体的优化发展和一致发展问题,以期从产业层面为东北振兴提供有益的建议,推动东北在全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再次占据重要地位。

一、哈长城市群产业发展基础

哈长城市群作为跨省的区域性城市群,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增长极与重点建设区域。在2013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哈长地区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发展。2014年3月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要加快培育发展哈长等城市群,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2016年3月,《关于印发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文件指出,哈长城市群应以哈尔滨和长春为核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宜居宜业的绿色城市群。

哈长城市群包括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牡丹江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松原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共十一个地市州,占地面积33.61平方公里,人口4 954.17万人,人均GDP规模7 513美元。区域内的哈长发展主轴、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和长(春)吉(林)图(们江)发展带,即“双核一轴两带”,构成了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基本格局。基于历史形成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哈长城市群基本建立了“以装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为主导,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冶金、建材、能源、纺织、食品、林产品加工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这与方创琳对哈长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定位相一致[3]。

二、哈长城市群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东北振兴对哈长城市群的产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延长产业生命周期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的促进与抑制并存的局面。魏后凯在评价东北振兴战略时指出,东北振兴的开局良好,振兴取得一定成效,振兴重点是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国家战略性产业基地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4]。杨东亮认为,东北振兴政策实践未达到理想效果,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作为不大,过度依赖要素投入导致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差、经济增长质量不高[5]。本研究在各城市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哈长城市群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六个问题。

1.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文化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偏慢。由于东北地区人口密度不高,农业用地丰富,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较大。农村布局分散、自然经济强的特点导致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尚未形成高附加值服务业集聚,产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压力。当前的产业竞争制高点,除科技进步外,文化创意日益重要,东北地区尚未形成比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2.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现象,产业研发创新激励不足。东北地区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其产业体系受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影响较深,形成了不适应市场变化的传统型、重化工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东北地区资源丰富,能源开采加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这导致城市群内部的多个城市产业结构相似,同构现象严重,如大庆和松原的石油开采和加工业、长春和哈尔滨的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车辆装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技术较为成熟,缺乏革新与创新动力和机制,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面对市场力量,需要建立高级别的政府决策协调机制。

3.产业受外部冲击影响大。资源性行业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不利冲击的传导剧烈,对于资源枯竭和产业衰退的产业结构单一地区,价格下跌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如煤炭价格走低,导致以资源为主要外向型部门的地区遭受严重打击,进而导致其他产业部门的萧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急速下滑,黑龙江省龙煤集团就是这类典型的代表性企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乘数模型理论[6],在低于经济发展的正常轨道的支撑点后,区域经济表现为非线性的加速下滑趋势,在此路径上的常规刺激扶持,将不足以再次越过突破点进入经济发展的原有轨道。杨东亮和赵振全应用该理论研究发现,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下降是东北地区经济失速的一个重要原因[7]。

4.企业竞争力不强,科技投入不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少,参与国际竞争且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更少。工业部门内部,除哈尔滨、长春中心城市外,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中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影响力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终端产品、拳头产品,大量企业呈现为“小、散、低”的局面,制造业中低端加工环节多,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制造环节少,大量加工产业甚至尚以手工劳动和作坊式操作为主。

5.加速产业发展的投资能力不足,资本市场不够活跃。国有企业的活力不足,民营经济的实力不足,企业的主动性和项目运作能力不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严重,银企对接工作收效甚微。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建立,股权投资基金、风险创业基金发展不足,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股权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滞后。装备制造企业技改投入不足,企业新产品开发缓慢。

6.经济发展软环境尚需改善,政府促进产业发展能力偏弱。金融平台、技术平台、信息平台、物流平台、经营管理咨询服务平台等面向整个区域经济的公共服务建设不足,行政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政府支持新产业发展的努力程度偏弱,部分地区重点发展产业涵盖范围过宽,产业发展具体任务和方向不清晰,对重点产业的政策支持不充分,对不同产业特征的政策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强。

三、哈长城市群加快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

加快哈长城市群建设对地区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改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在区域建设联系紧密的交通网络,推动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经济圈形成,促进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快速发展。二是有利于产业的空间布局的优化。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优化工业用地规模数量、园区建设布局,新的分工合理的城市体系将得以建立。三是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影响力与国际知名度。哈长城市群建设将在东北亚地区形成重要的影响,增强其参与东北亚国际竞争与产业合作的能力。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有必要明确哈长城市群的产业协同发展思路,明确产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结构调整思路,从而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真正融合,实现统筹与协同发展。

城市群内的产业协同发展必须充分创造和分享协同的溢出效益,通过改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区域经济影响力与国际知名度等方式,为城市群内重点产业企业跨越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当前的产业竞争优势与更广阔范围内的信息流、能量流、物流、人流的畅通和快速反应密切相关,与一体化市场规模、产业集群水平、产业专业化程度密切相关。结合中国当前产业发展的大局,以及中国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和供给侧改革,本文提出以下促进哈长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思路。

1.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排序和利益分配矛盾。做好涉及税收分成、政绩考核等实际问题的顶层制度设计,处理好哈长城市群经济产业发展中的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关系问题,避免“诸侯经济”思维和“以邻为壑”的行为,解决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产业水平低、经济结构同质化等问题,形成共识,统筹领导,推动各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共赢发展[8]。

2.落实产业空间布局一体化,加快区域性市场、基础设施、城镇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一体化。强化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的对接,通过延伸优化产业链,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与产业专业化分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哈尔滨、长春两大核心城市功能,推动中心城市将加工制造中心向周边地区有序转移,促进周边地区城镇特色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推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形成紧密的内在关联。积极消除非市场因素障碍,优化区域经济社会环境。

3.积极面向智能时代,将创新作为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拥抱互联网经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吸引设计研发总部集聚发展,推动以天使、VC/PE为主的股权融资市场,众筹融资平台等新兴产品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推动科技平台建设一体化,提高科技投入比例,加快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与发展[9]。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4.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灭“僵尸”企业。以消费结构升级为引领,加快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大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将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等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有序承接国际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群产业的协同发展,打造国际知名的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哈长城市群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四、哈长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深入学习领会落实好国家出台的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和规划文件,密切配合各部委有关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积极参与制定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实事求是做好地区产业调整发展实施方案。按照《哈长城市群规划》对区域内各重点城市的功能定位要求,本文从服务业、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现代农业五个方面,提出哈长城市群加快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哈长城市群内各城市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深度合作,重点发展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外包服务业、会展业、总部研发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借鉴日本政府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经验,加强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的集聚式发展。支持长春和哈尔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支持优质企业达到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的融资条件,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品牌,扩大东北亚商品贸易博览会的国际影响力。推进兴隆山保税物流园区、长东北物流园区建设,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珲春、绥芬河等沿边口岸的功能,建设东北亚地区跨境物流大通道。支持延吉、珲春、绥芬河等城市培育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形成较为完整的国际服务业外包产业链。支持发展研究设计、营销策划、工程咨询等第三方高级专业服务机构,发挥哈尔滨与长春人力资本和科研优势,促进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支持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国家级软件动漫产业园。整合黑龙江和吉林旅游资源,发挥冰雪、森林、湖泊、湿地、边境、民俗等自然人文资源和独特气候条件优势,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推动旅游与养老、健康、文体、休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支持长白山等地域品牌发展,全面推动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

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汽车、石化等产业,促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将新型工业化赋予更多新的内容,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巩固发展哈大齐、长春装备制造业优势,依托哈尔滨哈电集团、哈空调,建成国家重要的发电设备研发与制造集群。依托齐齐哈尔一重集团、齐重数控和齐二机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型装备和数控机床制造集群。依托中车长客,建设世界级轨道客车研发、生产和维修基地,服务于中国高铁、城铁和地铁的大发展。整合长春一汽集团、哈尔滨哈飞、大庆沃尔沃等整车企业的生产和零部件配套优势,推动地区间的有序竞争与合作,联手打造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推动吉林、辽源、四平、牡丹江等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协调分工与互动发展,构建国内最强、世界先进的汽车研发平台和零部件研制体系。巩固发展大庆、松原的石油资源开采优势,集约发展石化产业,统筹协调吉林、松原、大庆、绥化的石油化工业发展,突出产品差异化和生产规模化,整合大庆、牡丹江、松原、通化石油石化装备产业优势,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建设中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世界知名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3.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响应智能时代的到来,突出自主创新,完善区域创新政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智能手机等多种智能设备产业,加强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着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引导各类高级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新能源等产业,促进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的产业群形成。依托哈尔滨、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哈尔滨新区和长春新区建设,加快科研标准化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步性,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改革试验,努力打造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体制的先行区。依托哈尔滨哈飞集团、东安集团,提高新型飞机、飞机发动机、智能无人机、飞机配套部件、地面配套设备的设计与制造水平,建成国家重要的飞机科研与生产集群。巩固发展哈尔滨、长春、吉林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重点支持汽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ATM电控开关、车载多媒体等项目建设,建设长春(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园。巩固发展哈尔滨、长春、吉林、敦化生物制药产业优势,联手建设集生产、流通、研发、医疗、金融保险、销售于一体的医药产业集群。加快油页岩开发与炼油技术的突破,支持吉林千万吨级油页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风电、核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解决窝电问题,促进哈尔滨、长春、四平等地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发展。积极研发生产硅藻土、高纯硅材料等特色高端产品,加快建设硅藻土光伏产业园,支持吉林建成国内生产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产业基地。

4.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实施名牌带动工程,坚持质量提升,积极开展转型升级工程。针对普通机械件、食品、轻工纺织、建材、造纸等优势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内的知识溢出,增强整体竞争力。做好哈尔滨、长春等城区老工业区和辽源等独立工矿区的搬迁改造工作,利用极差地租来增大对旧产业的转型升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谋划建设创新创业发展示范区。积极采用互联网等新技术、行业内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推动工艺设计改造和研发大规模投入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支持亚泰水泥、五常梅河口大米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发展,推动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产生。引导建材行业走节能环保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促进资源型低端产业逐步退出,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

5.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以安全为中心,按照高产、高效和优质生态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形成“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巩固提升商品粮生产核心区地位,建设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施优质农产品产业工程,支持长春、松原、吉林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支持大庆、齐齐哈尔、绥化的大豆深加工、非转基因油脂生产、乳品加工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推进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改变农村环境面貌,留住青年人才。完善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推动科学规范的多层次土地流转市场建立,提高单人生产率和单位土地产出率。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支持冷链物流发展,扶持大型龙头物流企业规模化经营与跨区域发展。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二横二纵”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建立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及食品可追溯制度,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强农业国际合作,深入挖掘与周边国家的生产要素优势互补性,拓展向东北亚各国出口渠道,建立外向型农业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侯力,于潇. 东北地区突出性人口问题及其经济社会影响[J].东北亚论坛, 2015,(5):118-126.

[2]杨东亮. 东北流出流入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比较研究[J].人口学刊,2015, (5):66-75.

[3]方创琳. 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魏后凯.东北振兴政策的效果评价及调整思路[J].社会科学辑刊,2008,(1):60-65.

[5]杨东亮. 东北振兴政策实践效果评价与政策启示——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全国比较[J].东北亚论坛,2011,(5):99-108.

[6]藤田昌久,等. 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梁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杨东亮,赵振全. 中国东北经济失速的投资根源[J].东北亚论坛,2015,(5):94-107.

[8]周黎安. 晋升博实中政府官员的激励和合作[J].经济研究,2004,(6):13-24.

[9]张炳辉,田艳芬. 关于文化产权交易若干问题的探讨[J].经济纵横,2013,(1):79-81.

[责任编辑:房宏琳,曾博]

收稿日期:2016-05-28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文化产业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模式研究”(2016A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式收敛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14YJC790150)

作者简介:张炳辉(1969—),男,副校长,教授,经济学博士,从事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研究;杨东亮(1980—),男,通讯作者,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从事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6)07-0118-05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东北振兴区域一体化产业布局
我国天然花岗石临矿产业布局初见端倪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布局特征研究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多产业布局就业扶贫车间
隆力奇 加速“一带一路”产业布局
区域一体化视角的机动车协同环境管理研究
中国沿海地区区域政策研究与评价
“东北振兴”区域政策经济效益评价
东北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发达国家或地区留学工作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