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

2016-02-27陈春明张洪金刘新华

学习与探索 2016年7期
关键词:企业改革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陈春明,张洪金,刘新华

(哈尔滨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

陈春明,张洪金,刘新华

(哈尔滨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要:制造业是反映国民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亦是提振经济不可或缺的源泉。长期以传统工业为主要发展动力的黑龙江省面临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为此,政府部门需简政放权,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以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国有企业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并通过技术创新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在人才储备上,需改善人才培养机制和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才全身心投入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在经济带建设上,需依托“龙江丝绸之路经济带”“哈大齐工业走廊”积极推动“哈长沈经济带”建设;在技术支持上,需结合黑龙江省现有的技术研发水平和经济环境,在加大本土研发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业智能服务平台,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新常态;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企业改革;产业集群

制造业始终是国家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2015年5月,国务院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旨在通过“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五大方针,将中国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型升级。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时强调,黑龙江省要从实际出发,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发展先进制造业,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尽快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长期以能源工业为主要发展动力的黑龙江省经济呈“断崖式”下跌,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概况

1.工业大发展时期(1949—1978):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东北作为中国唯一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地区,承担起了振兴国家经济的重任,大兴钢铁、煤炭、石化、装备制造等重工业。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为了保护重工业免受破坏,国家将辽宁省的一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迁到了黑龙江省。“一五”期间,由于地缘和资源优势,黑龙江省获得苏联援建项目22项,涉及机械、冶金、煤炭、电力等重要行业,如三大动力、一重、哈飞等很多当年援建的企业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极大推动了黑龙江省的工业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大力开发了大庆油田以及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的煤炭资源,建成了能源、装备制造、轻工业的完整工业体系。“文革”时期,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且受边境冲突的影响,国家将黑龙江省一批大型骨干企业迁至华中、西南、西北等地区,致使黑龙江省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加剧。

2.工业转型时期(1979—2003):改革开放之后,黑龙江省改变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先后发展了一批轻工业企业,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崛起,但黑龙江省并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发展步伐,工业领域反而逐渐地走向了盲目发展的混乱局面。20世纪90年代初,受体制和结构性矛盾以及技术老化的影响,主导产业开始衰退。为了扭转局面,政府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重组、技术改造、体制机制改革、产业结构优化等措施,对优势产业进行了产业链延伸,工业经济得以恢复,但依然问题重重,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3.工业振兴时期(2004至今):2003年,国务院提出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黑龙江省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制定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重点发展“哈大齐工业走廊、沿边开放带”等经济板块,经济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速[1]。2013年以后,全球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开始暴跌,与此同时,东北三省GDP增速全国垫底,“新东北现象”再次出现,对一直以能源为主要发展动力的黑龙江省造成严重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降,2015年更是跌至0.4%,面对工业结构畸形、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体制机制等问题的困扰,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形势严峻。

二、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工业结构失调。黑龙江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直以生产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型产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再工业化”的发展潮流。从轻重工业比重上看,重工业比重明显偏高,虽然近几年轻工业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但重工业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从产业结构偏离度上看,2010年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度为63.75%,其中第二产业偏离度绝对值为1.587629,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说明黑龙江省就业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产业结构效益较低;从主导产业结构上看,传统能源工业依然是黑龙江省主导产业的重心,生产总值占四大主导产业的1/3,其次是食品工业、石化工业和装备工业[2];从内部结构上看,高度集中在制造业和资源型工业,采矿、煤炭、石油、木材,以及以此为原材料的加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从产权结构上看,国有企业是黑龙江省的中坚力量,其工业生产总值始终远高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从产品结构上看,黑龙江省绝大多数工业产品集中于初加工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高端产品极少,且产品附加值较低。

2.主导产业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压力增大。2014年,黑龙江省四大主导产业工业生产总值为11 047.6亿元,相对2013年同比下降2.07%。其中,石化工业、能源工业、食品工业生产总值分别下降2.8%、5.3%和1.28%,仅装备工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与此同时,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比2010年下跌14.76%,但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有所提高,说明工业企业经营压力正逐步增加,利润进一步缩水。2015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和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3.4%和58.5%,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和0.4%,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处于全国后三位。同时,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黑龙江省工业经济增长乏力。

3.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龙江省总人口为3 831.2万人,相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十年内增长3.85%,低于全国1.99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净流出人口达204.7万人,户籍人口流出比例高达6.33%,并且呈扩大趋势,反映出人口增速放缓、流失严重。从人口增长率上看,2014年全省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7.37‰和0.91‰,远低于12.37‰和5.21‰的全国平均水平,较低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使得黑龙江省人口红利逐渐丧失。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2014年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1.7%和10.1%,已经步入了严重少子化和老龄化行列。部分高学历和技术性人才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只有20%左右的技术性人才在生产一线工作。

4.产业集聚化水平不高,规模效应较差。目前,黑龙江省形成装备、能源、石油、石化、医药、木材六大产业集聚地,但随着七台河、双鸭山、鹤岗、鸡西、大庆这些资源型城市的煤炭、石油资源日渐枯竭,无法实现集群式发展,且其他区域传统工业又始终处于产业链低端致使产业集群溢出效应难以充分发挥。2013年以来,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区位商整体呈下降趋势,生产集中度持续扩散,集聚水平越来越弱。近年来,黑龙江省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集中度和产业集聚指数有所提升,但基本处于机械式的板块结构,集聚水平依然较低且分布零散。

三、黑龙江省制造业下滑的原因

1.创新能力不足。2014年,黑龙江省科技R&D投入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74%,同比下降7.5%,远低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R&D人员为7 739人,同比上升0.37%;发表科技论文44 407篇,同比上升5.6%;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项专利授权数为15 412个,比2013年下降22.2%。据2015年全国创新指数综合排名数据显示,黑龙江省最具创新能力的哈尔滨市创新指数为29.41,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2016年,黑龙江省高校ESI高被引论文278篇,共被引25 878次,仅占全国的3.4%。而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不多,核心技术和重要装备对外依存度较高[3]。综上所述,黑龙江省创新能力依然较弱。

2.对外开放度不高。黑龙江省虽然地处中国最东北部,与俄罗斯毗邻,是中国对俄罗斯贸易的重要枢纽,共有15个一级口岸,但是据2015年中国城市与区域对外开放指数研究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的经济开放度、技术开放度和社会开放度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首先,外贸依存度为15.89%,同比下降4.6%,远低于全国41.54%的水平,主要原因是黑龙江省主要贸易伙伴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经济疲软,对外贸易不同层次下降;其次,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为3.1%,折射出黑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水平较弱;最后,外资依存度为2.11%,同比上升6.03%,其中,“三资”工业企业开放度为9.18%,同比上升0.37%,但依然远低于全国20.71%的平均水平。

3.资源优势减弱。黑龙江省作为能源大省,如今可开采资源日益枯竭。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分别为11 244.5万吨和9 322万吨标准煤,同比分别下降6.22%和4.05%。其中,原煤、原油、水电和风电生产总量分别下降12.49%、0.02%、36.91%和13.62%,总体下滑严重,只有天然气生产总量小幅上涨。同时,工业消费总量为6 980.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7.79个百分点。从分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来看,全省同比下降5.44%,而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牡丹江等资源型城市平均下降高达23.8%,只有大庆和七台河维持低速增长。

4.管理体制落后。受长期计划经济影响,黑龙江省管理体制表现出思想观念落后,大批“老字号”企业受传统观念束缚,致使在新一轮工业转型道路上障碍重重。一方面,黑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职工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很难接受新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高层管理者习惯于依赖国家投资发展经济的传统观念难以转变,不善于运用市场手段实现资源配置,并且也很难适应管理柔性化、生产智能化、经济市场化的现代化企业运营模式[4]。因此,迫切需要走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路以解黑龙江发展之围。

四、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1.工业结构调整。首先,黑龙江省应打破过度依赖能源工业的发展瓶颈,在原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能源、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拓展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提高工业竞争力。其次,推动工业高加工度化,尤其要加大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投入,引导传统工业向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最后,重新构建工业布局。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经验,将鸡西、双鸭山、大庆等资源型城市由单一的资源开采向资源深加工和建立替代产业延伸,对各地区进行分类调控,形成差异化的区域经济,逐渐由单一化、资源型工业结构向多元化、技术密集型结构升级。

2.发展模式转变。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长期采取“资源—产品—废弃物”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污染严重、耗能多、增长模式粗放,而且成本高、附加值低、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必须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环保型发展模式转变。此外,近年来,随着欧盟、俄罗斯等黑龙江省主要贸易国家经济增速放缓,进出口贸易不同程度下滑,黑龙江省由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向扩大国内需求增长模式转变已迫在眉睫。而且,黑龙江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市场化水平不高,因此,只有提高对外开放度,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引进外资,盘活民间资本,提高资本收益,才能向消费拉动转变。随着美、德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黑龙江省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变,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3.创新常态化。黑龙江省虽然拥有相当数量的科研院所,近年来创新水平也有所提升,但依然与“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发达区域存在巨大差距。因此,黑龙江省必须加强制造业技术创新力度,积极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环境,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资合作,提高资本运转效率。与此同时,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规划,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提高“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才能为黑龙江省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据制高点奠定基础。

4.工业生态化。黑龙江省过去一直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维持高速的经济增长,现如今,随着资源优势逐渐减弱和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一方面,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避免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工业老路,通过引进国外能源进行深度开发,缓解黑龙江省的能源过度开采。同时,加大工业废弃物收集、处理以及再利用方面的技术投入,通过后序工艺深度开发或者引入其他价值链等措施,提高工业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污染。另一方面,协调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和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势互补,形成区域间产业圈[5],提高工业材料、废料等的循环使用,同时加大对能源技术和设备的研发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轻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依赖。

5.标准引领,质量为先。一方面,中国当前虽然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是制造业标准化水平始终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混乱的产品标准严重制约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黑龙江省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中心,在中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必须积极推动制造业标准制定和企业标准改革,尤其是加大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等黑龙江省优势产业的技术、质量、管理标准的制定,并与国际标准接轨,为黑龙江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一直以物美价廉闻名全球的“中国制造”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国外工业强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中国制造”正逐步丧失竞争力。为此,在推进制造业标准化的同时,必须提高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质量以提高中国市场竞争力。黑龙江省是中国通用设备制造大省,如哈电、哈锅、哈轴等基础制造企业对黑龙江省乃至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必须严把质量关,加强质量监管,完善质量标准,将质量理念贯穿产品设计、研发、制造、组装等各个环节,为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提供坚实基础。

6.打造“龙江制造”品牌。目前,中国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相对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制造业品牌较少,尤其在高端制造领域国产品牌更是凤毛麟角。除此之外,中国制造业品牌普遍存在附加值低、市场认可度低、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黑龙江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据2015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数据显示,黑龙江省有8家企业荣获“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企业”,但都集中在食品、轻工业、农业领域,并且黑龙江未有自主创新企业和产品入选,重工业企业更是一无所得。为此,黑龙江省有必要借鉴美国、日本、德国等先进制造业国家经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产品检验力度、完善工业标准、优化工艺流程、建立质量认证和监管体系、培养员工精益求精的精神,制造出可靠、精致、耐用,禁得住用户、市场考验的“龙江制造”产品。

五、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以往政府都是管理型政府,习惯于通过行政管制和指令对整个经济社会进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复杂化,原有的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尤其黑龙江省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政府职能转变事关制造业转型成效[6]。首先,政府必须简政放权,将高度集中的权力进行纵向和横向下放,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决策、政策落实、责任追究和民众监管体系,推进政务信息化、透明化、公平化。其次,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提供金融、政策、制度、法律等保障,为引进外资和国际合作提供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业发展环境,推进企业市场化。

2.深化企业改革。当前,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大而不强,坐拥庞大的财政投资,但投资收益较低;民营企业数量庞大,但面临巨大的融资压力,举步维艰,亟须通过企业改革盘活存量资本。为此,一是要打破国有企业一家独大,鼓励百家争鸣。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要推动国有企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摘掉国有企业行政化的“盔甲”,轻装上阵走市场化道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上,黑龙江省应该加大力度完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为民营企业融资、运营提供政策、财政支撑,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加强企业内生动力。依托黑龙江省原有的技术优势,通过政产学研密切配合,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各大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激发创新潜力,推动科研成果与黑龙江省本地企业对接,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企业改革步伐。

3.培养储备人才。首先,改善人才培养机制。中国原有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各类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这就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终身学习体系,才能保证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其次,完善人才引进政策。黑龙江省虽然是教育大省,但是随着经济下滑,人才流失严重。当前,黑龙江省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亟须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黑龙江省应该构建合理的人才引进渠道和使用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和尊重人才的企业氛围,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人才落地生根。最后,做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尽最大可能挖掘引进人才,为人才提供力所能及的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撑,使其能全身心地投入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事业中去。

4.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势必对黑龙江省工业转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黑龙江省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积极推进传统优势大型企业转型升级,带动整个产业链呈“放射状”延伸。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面向欧盟和日韩等国家和区域的重要枢纽,要形成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域制造业优势互补发展机制,同时,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中心,有必要与吉林省和辽宁省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制造业集群发展模式,依托“龙江丝绸经济带”“哈大齐工业走廊”积极推动“哈长沈经济带”建设,整合资源,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7],完善市场机制,为黑龙江省产业集群经济带提供保障。

5.弘扬铁人精神。“铁人”王进喜“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制造业也步入了新常态,钢铁、机械、汽车、食品、医药、能源等行业近年来普遍增速放缓[8],而这些行业正是黑龙江省的主导产业。近几年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分水岭,更是黑龙江省是否能提振经济、破解当前发展困境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历史当头,黑龙江省必须鼓足勇气、迎难而上,无论是企业、政府、个人等都需要“踏踏实实沉下去”,学习王进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让自己“练就一身硬功夫、真本事”,努力钻研,提高自主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使中国制造业早日摆脱对国外核心技术的依赖,制造出“经得起子孙万代检验”的产品,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潇潇洒洒浮起来”而艰苦奋斗。因此,弘扬铁人精神,不仅有利于培养我们无难不克、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而且有利于培养我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铁人精神为黑龙江省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精神养分,为致力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社会各界树立了标杆,激励我们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发展浪潮中释放更大的能量和活力。

6.加快工业智能云平台建设。制造业转型升级主要是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黑龙江省制造业主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实力,但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投资拉动的传统观念影响较深,企业经营模式粗放、设备老化、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与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发达制造业国家纷纷提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不断深入,黑龙江省作为装备制造中心,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中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支撑下,集中精力发展智能机器人、先进传感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物流等实现“智能制造”的构成要素,构建集“用户、需求分析、采购、研发、设备、生产、管理、决策、优化”为一体的智能工业云服务体系,通过云计算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为企业提供更专业、可靠的决策支持,从而提高企业服务效率和用户满意度。结合黑龙江省现在的技术研发水平和经济环境,在加大本土研发的同时,有必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业智能服务平台,加快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当然,首当其冲的是黑龙江省政府必须营造良好的工业环境,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向智能制造转型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生奇志,孙培山,赵希男.资源型工业基地国际经验比较与东北振兴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17-20.

[2]高艳玲,韩翠芬,杨阳.黑龙江省工业结构调整问题初步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5,(2):18-21.

[3]董丛文,易加斌.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分析[J].学术交流,2007,(154):104-106.

[4]刘涛雄,罗贞礼.从传统产业政策迈向竞争与创新政策——新常态下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的逻辑与对策[J].理论学刊,2016,(2):76.

[5]詹浩勇,冯金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与实证检验[J].商业研究,2014,(4):49-56.

[6]熊花.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4,(6):75-80.

[7]陈柳钦.以产业集群引导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J].经济前沿,2005,(9):36-40.

[8]王钰,张连城,张自然.对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5—2012年制造业28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15.

[责任编辑:房宏琳,曾博]

收稿日期:2016-05-2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创新机理与对策研究”(15GLB04)

作者简介:陈春明(1969—),男,教授,从事科技服务业、企业组织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6)07-0113-05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企业改革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党员在企业改制中的作用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
内部控制在企业改革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