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泛化与再释义

2016-02-21姜寅光

新中医 2016年12期
关键词:通阳仲景痰饮

姜寅光

东港市中医院专科专病单元,辽宁 东港 118300

浅议“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泛化与再释义

姜寅光

东港市中医院专科专病单元,辽宁 东港 118300

“以温药和之”为偏正词组,释义只能是“以温药”修饰说明“和之”,而不能相反。文中根据语法规范及张介宾“和”之义,提出痰饮病治疗以“和之”为原则,”温药”只是”和之”方法之一,且意在提示通阳。治疗痰饮,重在通阳,不惟用温,温药温法不宜泛化;汗、利、下等法皆可辨证施用,祛邪而阳通。

痰饮;温药和之;释义;通阳

“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是仲景为痰饮病所设,本科教材等文献将“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释义为痰饮病总原则,治痰饮宜温药温法。目前研治痰饮,多根据释义以温为主,温药温法泛化泛用。从临床看,痰饮即可为寒邪所致,也可为温邪所为,即可为寒证,也可为热证,以温为主治疗有失偏颇。故进一步探讨“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释义以指导临床,有积极的意义。

1 仲景治痰饮用药用方并非温化温药为主

笔者曾在相关论文中论及[1],《金匮要略》治痰饮具体方法概括为汗、温、利、下,发汗用大、小青龙汤;温化、利小便用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五苓散、泽泻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攻下用十枣汤、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等。分析这些方剂,用药既有大热之附子、肉桂等,也有大寒之石膏、葶苈子,更有甘遂、大戟、芫花等有毒之品。多数方剂为寒凉与温热并用,只有两方不同,一是苓桂术甘汤,用药桂术为温,苓甘为平,方中无寒凉之品,为一温化之剂;另一个是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葶苈大寒,余三味性皆寒,此乃纯寒无阳之剂。从仲景治痰饮用药看,药有大寒大热甚至有毒之品,不是用纯温性药,也不是以温性药为主,甚至一个方中没有一味温性药。从用方看,方剂有纯温化之剂,有寒温并用之剂,有纯寒无阳之剂;从治法上有温、汗、利、下四法,并非仅用温法。从前面的论述看,温法和温药难以囊括仲景治痰饮的用药、用方、治法,也不是主要之法,目前教科书等的释义值得商榷。

2 “和之”与“以温药”的主从

从语法看,“以温药和之”为偏正词组,偏正词组由修饰语和中心词组成,“以温药”为修饰语为从,“和之”为中心词为主。根据偏正词组语法规范,释义以温药和之,只能是“以温药”修饰说明“和之”,而不能相反。本科教科书等文献的释义,强调“以温药”为原则,“和之”为“温药”使用的规范,把“以温药”做为中心词为主,把“和之”做为修饰语为从,这种颠倒,与语法相违,释义难免偏颇。

3 关于“和”之义

张介宾对“和”有很好的论述:“和方之剂,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治疗痰饮,只要能化饮化痰,逐饮逐痰即可,治法用方用药多种,不惟用温,仲景治疗痰饮即是如此。据此,并根据偏正词组的语法规范,释义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应以“和之”为原则,为主,”温药”只是”和之”方法之一,为从。最关键的是弄清仲景此语有怎样的含义。

4 温药和之意在提示通阳助阳

《金匮要略》治痰饮具体方法有温、汗、利、下,为什么不用汗而和之、利而和之、下而和之,而用“温药和之”?痰饮与水气皆为水液的停聚与泛溢,形成了阳气阻遏的征象。《素问.汤液醪醴论》将水肿的病机概括为“五脏阳以竭也”,即是此意。竭即阳气被阻绝之意,尽管有的文献将竭释义为阳气衰竭,而阳气衰竭更易被痰饮水气阻隔,两者都形成了阳气不布。因此,治疗痰饮水气通阳是关键。温药能振奋阳气而具通阳助阳之力,易被医者理解。仲景提“温药和之”提示治痰饮应通阳,阳通饮化,而非仅仅温化。仔细理解,汗、利、下皆因祛邪而通阳,不是只有温药温法才能通阳助阳。

5 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再释义的临床意义

痰饮停聚易造成津液充淫的假象,同时饮属阴邪,易伤阳气。临床多以阳气阻遏和阳虚从温施治,这是医者的思维惯性。在这种惯性下,治疗所有的痰饮,必用温法温药,痰饮病久治不愈,常常是温药温法的泛化泛用。从前面论述看,治疗痰饮,和之为法,温药主在提示通阳,阳通即可,“适事为故”。通阳之法多种多样,辩证施用,不惟用温,温法温药不宜泛用。

对痰饮壅盛证偏实者,宜速战速决,但应衰其大半则止,邪去则阳通,邪去则和。如十枣汤和葶苈大枣泻肺汤等。

对痰饮不盛者,温、汗、利、下等辩证施用,温法温药不宜泛化泛用。

对痰饮已有阴虚症状,应养阴润燥以祛邪。《血证论》所谓的“水阴不滋,水邪也不能去”,程门雪《金匮篇解·水肿》提出的“利水当顾其阴,阴复而溲自利”均是此意。

对痰饮阴虚症状不明显,辅以养阴润燥,使精化为气,有助水湿痰饮之化,同时防止温燥伤阴。真武汤与小青龙汤中芍药即属比例。

对燥与湿饮同病治疗,《医原》有指导性论述:“燥为湿郁者,辛润之中,参苦辛淡以化湿,湿为燥郁者,辛淡之中,参辛润以解燥”[2]。

经典指导临床,对经典的释义极其重要,不要仅仅参考和注重相关文献的注释,还要不断的总结经典指导下临床的得失以升华。此为一种尝试,请同行予以斧正。

[1]姜寅光.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再思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2):112.

[2]石芾南.医原[M].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1:28,30.

(责任编辑:冯天保)

R255.8

A

0256-7415(2016)12-0175-02

10.13457/j.cnki.jncm.2016.12.074

2016-05-27

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项目(2012401)

姜寅光(1963-),男,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过敏疾病及风湿免疫疾病。

猜你喜欢

通阳仲景痰饮
湿温病“通阳”治法探究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基于“取类比象”法探讨通阳与肿瘤防治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中医痰饮致悸论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
加强仲景医药文化建设 打造仲景国际医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