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是技能型人才的蓄水池——《乡城移民建构可持续生计的新视野》内容摘编

2016-02-17张学英

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生计技能型城市化

张学英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农民工是技能型人才的蓄水池——《乡城移民建构可持续生计的新视野》内容摘编

张学英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

农民工是目前人数最多的一个乡城移民群体,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乡城移民还将在长期内存在。中国社科院2010年城市蓝皮书统计,到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2%左右,2030年达65%左右,这就意味着今后每年仍将有近1000万农民进入城镇。

乡城移民群体有别于知识移民和财富移民。知识移民和财富移民能够顺畅地被城市社区接纳,知识和财富就是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是用以表明其基本素质符合在城市社区生活的无形标准。知识移民可以凭借人力资本直接进入城市正规劳动力市场,财富移民可以凭借财富通过创业在城市站稳脚跟。然而,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是有障碍的。农村户口是他们在城市生存的身份标签,无论怎样在生活方式上接近城市人,他们都终究是城市人眼中和自己心中的农村人。他们面对的是城市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工作条件脏乱差、工作待遇低下、工作时间超长,这些是城市制度内人口不愿意、不屑于从事的工作,他们是对城市劳动力市场有益的补充。因为很难接近正规就业,因此很难获得较高的工作待遇,工作的稳定性差,在城市生活飘忽不定,也因此缺乏在城市生活的安全感,最终选择两栖于城市和农村。时间长了,这种很难被城市社区接纳的身份烙印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在城市扎根立足的雄心壮志,渐渐适应了与城市社区的隔膜。

以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态判断,中国高速的城市化速度并未带来较高的城市化质量,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中国城市化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农民工融入城市涉及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政治融入和文化融入多个方面,其中经济融入是基础。农民工实现经济融入的关键是能够在城市建构可持续生计,能够实现体面就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在其他方面融入城市。

面对后工业化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井喷式需求,可尝试将农民工培养培训为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能够促进阶层流动,因此在理论上,农民工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获得的职业技能走进城市的正规就业岗位,获得融入城市的第一块敲门砖,在此基础上不断建立可持续生计,逐渐融入城市。其中,职业教育主要用于培养农村潜在劳动力,旨在赋予潜在劳动者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顺畅实现乡城迁移,为实现产业转型建构技能型人才的蓄水池,促进潜在和新增乡城移民实现稳定就业、体面就业。另外,要引导青年农民工回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则主要是针对存量农民工,旨在通过职业培训使之获得产业转型中岗位所需的新技能,消除结构性失业风险。

职业教育和培训专门训练农民工的核心技能、职群技能和专业技能,旨在通过提升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水平,不断拓展就业的市场范围,在职业技能水平上与正规就业岗位的需求无限趋近并实现体面就业,从而建立在城市生存的经济基础;促进该群体建构在城市生存所需的异质型社交网络,深入城市社区,获得在城市生存所需的社会资本资源;在心理上感受到与城市制度内人口的平等,激发其融入城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以平等的、不卑不亢的心态主动建构在城市的可持续生计。

基金项目:2014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项目“乡-城移民建构可持续生计的研究——基于职业教育的视角”(项目编号:TJJXHQ1402);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编号:RC14-04)

作者简介:张学英(1975—),女,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天津市高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职业能力与师范能力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

猜你喜欢

生计技能型城市化
BY THE SEA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生计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