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与地方政府产业组织作为

2016-02-13罗仲伟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体系区域智能

罗仲伟



智能制造与地方政府产业组织作为

罗仲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强化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宏观指导,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促进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构建以城市群、经济带、重点经济区等为支撑的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协调联动的多中心、网络化区域发展格局。同时指出,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对地方政府而言,这就意味着需要紧密结合自身区域发展条件,通过转变区域产业治理方式,积极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培育新的产业,以此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支撑,并借此主动融入更大区域的发展格局中。

应当明确的是,在培育地方产业的过程中,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等于抹杀政府在产业组织中的能动性。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取向下,各级地方政府在分权导向和绩效考核下,为发展经济而展开生产要素配置、产业体系和生产能力构建的竞争,从而在工业资源相对短缺的背景下成就制造业大国的梦想,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最宝贵的经验和最重大的遗产之一。作为后发的工业大国,中国目前仍然处于实现全面赶超的经济发展阶段,面临产业能力从量到质、产业品质从低到高的转型和跃升,这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地方政府通过发展经济推动区域城乡协调的积极性,仍然是激发产业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之一。只不过,地方政府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产业治理水平。发展观念,要从过去寻求对生产要素资源的控制,转变为强化对区域性产业组织生态的营造;行为方式,要从过去直接配置资源和干预具体企业的市场行为,转变为参与和主导区域目标产业的组织过程。在这里,地方政府对产业及产业组织、产业治理和产业新体系的理解至关重要。

以构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柔性化、定制化制造,是全球制造业的新一轮革命性转变,将重新定义未来制造业。在“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全球主要工业大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都相继推出相应的战略规划,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制造业为导向,将智能制造作为这轮制造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制造由此成为重塑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重要切入点。

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2015年5月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同样明确提出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是未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因此,智能制造作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重要突破口,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的推动下,正在形成快速发展态势。尽管仍然要坚决防止过去那种一哄而上抢资源、占山头的产业发展方式,地方政府不能不顾基础条件地搞运动式产业冒进,但毫无疑问,在未来一段时期,地方政府并不能无所作为。尤其是对工业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而言,智能制造是依托区域传统制造能力和知识存量,以及产业集群发展成果,参与产业分工格局重塑、构建区域产业新体系和实现产业区域品质跃升最清晰、最便捷的路径之一。

为此,在“十三五”规划指导下,工业发达地区结合原有区域制造能力和产业集群发展智能制造,正是地方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产业治理水平,用新的发展观念和行为方式参与产业组织过程的最佳机遇。

第一,地方政府要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智能制造的基本内容和本质。概括而言,智能制造由产品的智能化、装备的智能化、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以及服务的智能化五个方面构成,要求以标准化为基础,实现这五个方面的数据信息能够在装备、人、企业、产品之间实现实时交换、准确识别、智能处理以及快速更新。智能制造的本质是实现贯穿企业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等不同层面的纵向智能化集成,跨企业价值网络的横向智能化集成,以及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端到端智能化集成。从系统架构、价值链和产品生命周期等三个维度构建的智能制造模型,可以清晰地刻画智能制造的要素、对象、边界、各部分的层级关系和内在联系,有助于认识和理解智能制造的产业组织、产业关联和产业治理。此外,基于“互联网+”的理念,在智能制造的产业突破中,存在着超出传统制造业想象的巨大创新空间。这不仅仅是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技术创新和智能化集成,而且是基于开放型智能柔性生产过程的生产方式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例如增量制造、众包设计、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系统模块制造等新型制造方式,形成了新的产业组织方式和产业生态体系。

第二,要明确地方政府营造智能制造产业组织生态的方向和任务。由上述认识和理解,这个方向和任务就是紧紧围绕系统架构、价值链和产品生命周期这三个维度,形成区域性开放型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区域性智能制造产业组织生态从系统架构维度看,要点是区域产业网上的不同企业通过互联网共享信息实现协同研发、配套生产、物流配送、制造服务等;从价值链维度看,核心是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制造资源、集成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跨企业、跨区域价值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融合;从产品生命周期看,重心是面向开放市场的区域产品与服务端到端延伸。地方政府需要在原有制造业产业能力和产业集群中,找到融入智能制造的突破口,分阶段逐步形成上述三个维度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第三,地方政府要加强智能制造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针对营造区域性智能制造产业组织生态的方向和任务,地方政府应尽可能调动自身的政策资源,紧密结合本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区域传统制造能力和知识存量,以及产业集群发展成果,以最大的限度在智能制造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方面发挥作用。通过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智能制造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区域智能产业生态体系的基本目标、形成方式、重大布局、发展阶段和实现路径,并且学会在产业生态体系形成进程中针对解决具体产业问题的需求,出台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促进政策和精准的地方性产业规范或标准,逐步培育起区域性开放型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激励、引导在位企业和新入企业主动实施战略调整,积极加入区域智能产业生态体系。这些活动都集中体现了地方政府参与和主导区域性智能制造的产业组织过程。

第四,地方政府要围绕形成区域智能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换句话说,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是区域智能产业生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重视大型骨干企业的培育,以其为龙头带动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态势。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引致产业发展条件和市场需求特征产生重大变化,中小微企业的产业地位因而发生逆转。自主性、独立性、灵活性不断增强的中小企业及其群体,正在成为促进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国际经验也表明,新兴产业的发展正在改变过去由少数大企业主导的局面,而是形成开放的、多元化的、网状分工的、相互合作竞争的产业组织格局。因此,在推动区域智能产业生态体系形成过程中,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中小企业和创业创新上,发展事业性、公私合作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服务机构,构建完善、高效、普惠的区域智能制造公共服务体系,是地方政府最为重要的产业组织任务。

大致上看,面向中小企业群体的区域智能制造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智能制造所需基础设施,如云计算、大数据、工业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数据库和高性能运算服务等;二是围绕智能制造的跨区域、跨领域开放性公共技术和科技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内外各类科技信息和资源,促进区内中小企业与科技服务对接;三是针对区域智能制造产品和服务的开放性市场推广和服务平台,在建立区域智能制造产业端到端市场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内外各类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调研、展览展示、品牌推广、渠道建设、经验交流等市场拓展服务;四是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包括提供各类研发、设计、技能、管理专业人才培训、创业辅导和人力咨询等公共服务,甚至开展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五是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其他各类服务平台,如政策信息、投资融资、贷款担保、财税代理、产权交易、对外合作、权益维护,等等。

第五,要进一步维护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环境,为建立区域性开放型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提供良好的市场条件。政府产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打破地区封锁,规范市场行为,建立统一市场。这就需要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加强对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的监督管理,通过建立市场主体、政府和社会共治机制,违法违规经营重罚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同时还要继续简政放权,深化地方政府服务产业、服务企业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下放力度,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对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并向社会公开,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规范管理、简化程序、明确时限、提高效率,并依法全面公开行政审批信息,规范行政裁量权,实行“阳光审批”。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严格规范中介服务,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此外,要发挥行业协会和区域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在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方面的作用和优势,形成行业自律、资源整合、知识共享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弘昶)

作者简介:罗仲伟,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36)。

猜你喜欢

体系区域智能
分割区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区域发展篇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区域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