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调发展应当关注的几个问题

2016-02-13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城乡之间规划理念

郭 军



协调发展应当关注的几个问题

郭军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理念是什么?是理论观念,是思维逻辑,是职能作为,是实践评价,没有科学的协调理念,就没有投入产出的秩序绩效。这五大理念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密切关联的,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个体来认识,其内涵与外延都是博大精深、意境高远的。这里仅就协调发展理念谈一点儿我的认识与大家交流,请学界同仁不吝赐教。

协调这个字眼和概念我们并不陌生,无论是微观企业的经营管理、还是宏观国家的经济运行,协调都是企业、政府为达成一定目标所实施的一种手段和职能,企业计划、国家规划无不是借助于协调这个职能来实现的。所谓管理,就是对各种事体组织、指挥、协调、检查、监督、评价的一个过程,当一定的目标确立后,主要就是看能否科学的协调,特别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协调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领导者的基本能力,甚至也可以说已经形成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说,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进行共同劳动,就需要协调,也只有通过协调,才能有一个良性的生产力运行秩序。马克思还在他的再生产理论中阐释道,人们的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只有在保持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农轻重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关系协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才能不断发展向前。马克思还指出,经济危机的出现,除了制度的因素,主要就是经济的、社会的诸方面关系之间的不协调而生成的。也是这样,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宏观协调问题。

在我国,历届领导人都很重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相应关系协调问题。如被称为世界经济名篇的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邓小平的“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统筹兼顾”,以及“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的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统筹兼顾”要求与方法;而在今天,习近平则进一步把协调视为发展理念,从事物运动的规律上揭示了人们经济社会实践的一般作为,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的传承发扬,也是对协调这一概念与方法的理论升华。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党的高层领导们都有着协调的思想,但一到基层,一到具体实践过程,却并非都能够按照这一思想意识、观念方法务实协调和运作。也是这样,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就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波动与曲折,即使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经济短缺、经济剩余,经济疲软、经济过热、经济着陆等,这些新概念、新辞藻,实际上掩饰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掩饰的是国民经济没有保持综合平衡,掩饰的是整个社会再生产没有按比例发展。进入经济新常态,面对国内外经济的不景气,如果我们再不注重加强协调,再不注重协调好那些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我们必将滑向更为被动的局面。所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再一次提出协调问题,并且把它提高到实践中的理念遵循、作为抓手,确实是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

协调发展理念在概念和意识上的拥有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实践中进行科学、有效地协调。如城乡之间发展关系的协调,既要从思想意识、制度体制、政策观念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又要密切联系实际做到科学协调。城乡之间发展关系的核心是如何促进乡村居民有业可就、有钱可挣、有病可医、安居乐业,与城里人拥有大致一样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而从目前来看,要实现这一切,还面临着产业问题,资金问题,以及宅院置换、土地流转、进城不脱农、离土不弃地等许多具体问题。从不同城乡之间的发展看,依然差异大、不平衡,特别是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的存在,也在事实上表明了不同城乡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差距扩大化现状,这无疑都会加剧我们协调发展的难度。尤其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摘掉贫困帽,转化贫困人口,可见协调任务之艰巨、之急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城乡之间发展关系协调不好,其他关系的协调也必然难以真正协调到位,“十三五”规划的预期目标也必将大打折扣。

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协调经济社会运行,在当前应该注意的是:

第一,把协调发展理念与要协调的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相联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重大关系。这里强化了两个重要思想,一是我们的协调应当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性、长远性、根本性需求,促进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方式先进,质量上乘,效益显著;二是理清我们在现时期应该着重处理好哪些重大关系。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这些重大关系包括:城乡之间发展关系,区域之间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同步发展关系,以及增强国家硬实力与提升国家软实力之间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关系等。经济社会重大关系的梳理与明晰是构成我们协调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的前提条件。

第二,把协调发展理念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政策安排相联系。为什么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强化全面深化改革?而究竟怎么个全面?又是要深化到哪儿?具体改什么?我觉得首先就是要改革现行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旧体制、旧机制、旧的一套模式程序,包括旧制度体制下的旧的思维意识、思维定式。也就是说,协调发展理念的树立和应用,如果思想不超脱,方式不变化,机制不调整,协调的结果可能就是一种负效应负能量。所以,协调的前提是思维观念、制度体制、政策方略的变革调整。鹤壁市的王庄镇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城乡一体化典型,为什么?就是王庄镇政府改变了过去与企业的关系,从原来的一般性服务转向了与企业的直接合作,共同进行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既解决了政府资金制约、难以施展发挥的困境,又解决了企业发展空间制约、难以规模扩张的困惑,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这是一种正效应的协调。但是,如果没有制度、意识、观念的调整变革,如果没有超脱出原有的模式套路,肯定是不会有目前这么好的发展局面和可观景象的。

第三,把协调发展理念与规划发展目标导向相联系。毫无疑问,协调总是以所协调的内容目标为轴线和动能的,而且,规划的目标应该是10年以上的,甚至是20年、30年、50年的,这叫一张蓝图绘下去。遗憾的是,我们的精力、心思多用在年度规划、五年规划这些短期规划或中期规划上,即使是这样,很多规划也都往往在实施过程中被搁浅止步、被棚架起来。现实中规划项目停滞,随意改变规划,协调指向与规划目标脱节,主观的干预正常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事例时有发生,由此造成经济社会秩序紊乱,资源挥霍浪费,生产力受阻破坏现象令人心惊、心疼、心寒、心之不忍与不容。这些年,就一些市县出现的半拉子工程、死城鬼区,有城无市问题,足以该是我们苏醒过来的时候了,该是回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上来的时候了;该是提高我们各级领导协调理念素养和责任感,尊重规划,恪守目标,科学协调的时候了;该是拥有科学协调理念、规范有效协调行为的时候了。

协调是对规划实施过程相关事宜节点的协调是对保证规划目标预期实现的协调,因此,协调的正负效应取决于科学的规划目标的制定。从理论与规制视角讲,一项规划及其目标的编制确立,必须应经过第三方论证,经过一定范围民众意见的吸纳,经过一定的公示后,报人民代表大会(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审议通过,予以颁布实施,人民代表大会(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通过颁布实施的规划应当是具有法的属性的,是一种立法,任何人都无权任意更改或是置规划内容于不顾另起炉灶。必须达成和保证规划及其目标的持续、一体遵行,达成各级领导围绕规划及其目标开展科学协调。否则,“规划,规划,墙上挂挂”,“全跟着领导思想变化”,也就无所谓有没有协调发展理念,无所谓协调不协调了。

(责任编辑:弘昶)

【区域经济政策】

作者简介:郭军,男,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郑州450002)。

猜你喜欢

城乡之间规划理念
城乡之间(组诗)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用汗水浇筑收获 以实干笃定前行
梦圆高铁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如何提高春节期间城乡之间公共交通的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