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制:青年不可或缺的美德

2016-02-03冯丕红

唐都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情欲美德异化

冯丕红

(广西科技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伦理学研究】

节制:青年不可或缺的美德

冯丕红

(广西科技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节制美德的缺失会导致青年异化。青年异化主要表现为纵向视域下青年人生发展的异化与横向视域下青年生活诸领域的异化,前者以青年工作异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为代表,后者以青年“网络成瘾”、消费主义为典型。青年异化现象的有效治理急切呼唤节制美德。青年节制美德是青年在追求幸福生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对情欲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可从价值导向和具体行为两个维度理解。青年节制不仅是治理青年异化的需要,而且是由青年本身的特征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共同决定的。节制美德的养成既需要国家社会为青年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保障,也需要青年个体的不懈努力。

青年;节制;美德;异化

节制是青年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美德,它是“以目的和理想来调节生活的能力……是全部人类价值的基本前提”[1]。没有节制,一切追求真善美的努力都无从谈起。节制的缺失会导致青年异化,这已被现代社会发展所证实。

一、青年异化的有效治理呼唤节制美德

“异化”是“主体(人)把自己的本质作为独立的精神实体分裂出去,然后又将这个对象化了的自己的本质反过来作为自己的主体,作为限制、奴役、统治自己的异己力量”的现象[2]。“在现代社会中异化几乎无孔不入。”[3]青年不管是作为一种“生物现象”还是“社会创造”[4]自然未能幸免。

(一)正视客观存在的青年异化现象

青年异化是青年在实现自身全面自由发展以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所依凭的多元发展手段与最终发展目的相背离,作为发展起点与归宿的青年主体反被与之相关的媒介、客体所牵引、宰制或奴役的现象。青年异化现象的客观性可从两个方面确证。

第一,青年异化表现在青年生活的各领域中,有丰富的社会现象佐证。例如,现实生活中,很多青年成为金钱的奴隶,陷入“拜金主义”的泥沼不能自拔;成为房子的奴隶,仅有的青春献给了钢筋水泥森林中的立锥斗室;成为互联网的奴隶,在无边的信息海洋与虚拟世界中迷失了人生方向、丢掉了自我;成为夜以继日的“工作狂”,以青春换明天的心态,拼命工作,不惜燃尽宝贵生命……金钱、房子、网络、工作,还有很多与之相似的“物”与“欲”,本只是青年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以追求幸福生活的工具性手段,但因外在压力和自身原因,这些手段“僭越”了,成为最终的价值性目的。手段对所服务目的的颠覆,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年异化现象的产生。

第二,青年本身固有的发展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青年异化的必然性。若现象枚举存在逻辑上的不足,难以确证现代社会生活中青年异化的客观性,那么,不妨深入到青年的本质层面细究何以发生异化。青年的本质是什么?学者们众说纷纭[5]。但无论如何不可能忽视其发展维度。“青年是在把过去—现在—未来连接起来的连续轨道上产生、存在和发展的”[6],它最大限度地向未来开放,其固有的过渡性、矛盾性、边缘性和可塑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本身是发展性存在。青年发展是“青年在学习、工作、生活等实践中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人生幸福的生命成长过程”,是“青年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其生命向高处、深处和远处的延伸”[7]。但青年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其间总是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阻力与障碍,这些阻力和障碍大多是由异化——手段对目的的僭越、客体对主体的奴役——造成的。概言之,青年本身是发展性存在,但其发展因自身及社会条件限制,不可避免地发生异化。

青年异化作为客观社会存在,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否正确认知与有效矫治。从历时性维度看,青年成长是“……异化——矫治异化——异化——矫治异化……”的辩证否定、螺旋式推进过程;从共时性维度看,青年生活的诸领域均存在异化,各领域异化的成功矫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意味着成长。因此,“青年走在克服异化的前列”[8],是在矫治、克服异化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的。

(二)青年异化的两方面具体表现

生命与生活是青年异化的两大场域,与之对应,青年异化主要表现为青年人生发展的异化与青年生活诸领域的异化。

青年人生发展的异化是指青年在生命过程中未能正确理解人生意义和价值,把工具性手段当成人生终极价值,并长期浸淫其中不能自拔的现象,青年工作异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即是代表。工作不仅是青年生存发展之基源,而且是其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工作之于青年人生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它并非就是人生,它所体现的工具性价值也不等同于青年人生发展的全部意义。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青年却无限放大了工作的重要性,把它与生活完全等同起来,将其当成人生唯一追求。基于强烈成功动机的驱使或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长时间、高强度劳作,为工作耗尽心力,以至于工作反过来奴役、戕害青年身心,甚至谋其性命,造成了青年工作异化。据《中国青年人口与发展统计报告(2015)》数据显示,在“16~19岁,20~24岁,25~29岁和30~34岁四个年龄段城镇就业青年中,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1小时及其以上的分别占68.1%、59.9%、54.2%和53.4%,比上年分别增加了1.5、1.7、0.3和0.2个百分点……大部分城镇青年的工作时间超标”[9]。工作时间超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青年身心健康,引发了青年工作异化,近年频发的青年“过劳死”现象即是青年工作异化的极端呈现。据悉,当代青年人已成为“过劳死”的主力军[10],“过劳死”成为了青年不可承受之“痛”。除了工作异化,青年人生发展异化还表现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享乐主义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将满足感官需求与快乐作为人生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比如,现在一些青年不去工作,没有收入,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用父母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撑面子,甚至负债累累也要追逐名牌、奢侈品。一些高校青年学生不比学习成绩,而比谁穿着时尚,谁的手机、电脑高档……盲目攀比心理支配下的享乐主义已成为高校中蔓延的“平庸之恶”。时代在发展,享乐主义亦衍生出各种变体,以“精神追求”之名大行“纵情享受”之实的“新享乐主义”就是其中之一,目前,都市青年已成了新享乐主义的倡导者和践行者[11]。与享乐主义相关,拜金主义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集中表现为“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12],例如,部分青年干什么都要看钱,“有钱就干,没钱不干,钱多多干,钱少少干”。认为人活着就是为钱和利,“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一夜暴富”成了追求,“炫富攀比”成了时尚,“穷得只剩下钱”也成了部分青年人生的真实写照。其实,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快乐、金钱等欲望都只是达致“自我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它们通常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13]。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分别以感官快乐、金钱欲望的满足取代了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人生“自我实现”目的,故不可避免地迷失人生方向,造成青年人生发展异化。

青年生活诸领域的异化是指青年把生活实践的某一维度当成生活的全部,沉溺其中,并以此作为生活意义的唯一来源,从而阉割、遮蔽甚至消解了生活的其他维度,最终导致青年难以自由全面发展的现象。它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科技运用的异化及消费异化。科技运用的异化是指青年在运用科技手段过程中,反被科技手段所俘虏、奴役,以“网络成瘾”为代表。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其中,20至39岁的网民占了54.6%[14]。青年是我国互联网当之无愧的使用主体。据《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58.4%的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青少年网民偏重于娱乐类应用,网络游戏使用突出”[15],互联网作为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和手段,在给青年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伤害。青年“网络成瘾”是运用互联网不当造成异化的结果,这种不当滥觞于对互联网的错误认知,体现为“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6],其本质是“仅以攫取平庸而抽象的网络快感为目的,人的自主活动、现实生存本身沦为了绝对快感的手段”[17]。与“网络成瘾”不同,消费异化是指青年将消费当成生活全部意义的来源,以“消费主义”为典型。消费主义“是一种毫无顾忌、毫无节制地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并把消费看作是人生最高目的的消费观和价值观。”[18]“青年作为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总先锋和典型代表,已成为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19]“消费主义”体现在青年生活的多个方面:对美食的过度消费,造成了青年肥胖症的蔓延;对娱乐的过度消费,导致了青年精神世界的萎缩;对手机、电脑等各种网络终端的过度消费,导致青年注意力、思考力的下降甚至丧失……对各种消费品甚至消费本身的过度消费,直接造成青年身心损伤,导致青年异化。

(三)青年异化的矫治呼唤节制美德

造成青年异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客观社会环境的约束与限制对青年产生了外在压力,异化是青年不当应对外在客观压力的结果;其二,青年自身对生命、生活的错误认知与不当践履。前者是外因,它通过后者即内因发生作用。深究后一方面原因,不难发现,青年异化主要是由于缺乏节制美德造成的。表现在“不足”与“过”两个极端方面:“不足”体现为对人生、生活的价值性目的与工具性手段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全面的认知,亦即对生活及人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过”则体现为在颠倒人生、生活之工具性手段与价值性目的关系的同时,过度沉溺于工具性手段。如从方法和形式上把节制理解为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中道”,既“不过”也不“不及”,那么可以说青年异化主要是由于青年不节制,未能把握好发展的“度”所导致的。

青年个体节制美德的缺乏既是造成青年异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只有青年个体养成节制美德,青年异化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矫治。以此观之,青年之所以能正视异化并在“……异化——矫治异化——异化——矫治异化……”的辩证否定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其关键在于养成节制美德。倘若缺乏节制美德,青年原有的异化继续存在,而且这些异化会像病毒一样,可能引发新的异化,例如,“网络成瘾”、“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等相结合,极可能导致“宅现象”的发生,这是一种新的异化。青年异化及其次生异化若得不到有效治理,上述辩证否定过程就会中断,青年异化也就陷入了无限的恶性循环。因此,青年异化的有效治理急切呼唤节制美德。

二、青年节制美德的基本内涵及其维度

西塞罗说:“人是唯一能感知秩序和礼节,并知道如何节制言行的动物”[20],节制是“一切美德的根源和基本要素”[21]。节制如此重要,青年异化的治理又急切呼唤节制美德,那么,何为青年节制美德,它有哪些维度?从青年本身固有特征及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看何以需要节制?这都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青年节制美德的内涵及维度

节制作为一种任何时代都需要的美德,是对生命冲动的自愿调节,是对人之生存能力,尤其是内心对情感或者欲望的非理性冲动控制能力的合理肯定[22]。从完整意义上看,节制包括三层内涵:“一是指理智健全、稳定,同理智不健全、愚妄而无自知之明、看问题褊狭等意思相反;二是指谦和、仁慈、人道,尤其指少者对长者、位卑者对位尊者的谦恭态度;三是指对情欲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23]。以上内涵是基于“认识你自己”和“万勿过度”的理念提出来的,意谓接受美德为人性所设置的限制,约束那种向往无限的自由和各种放荡的冲动,服从和谐与适度的内在法则。在这三层意思中,第一层意思事实上是为第三层意思立基和定向的:对自我及所赖以栖身的生活世界有全面、客观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对情欲自我约束和控制的前提。只有在正确的认知与价值取向下,对情欲的自我约束和控制才是善的、有意义的,也只有如此才能称为节制。试想,人亦可以为实现邪恶的目的对情欲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这可称之为自制但绝非节制,更不能说是美德。与自制不同,节制内在地包含着“善”的价值取向性,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它是获得幸福的智慧。有节制的人能在善的价值取向下控制自我与自我控制,实现欲望的道德化、合理化[24],懂得如何自处,故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自然也就具备了谦和、仁慈、人道等品质,这正是节制的第二层内涵。如上所论,节制的三层含义是紧密关联的。

结合以上内涵,我们尝试着对青年节制美德做出自己的理解:它是指青年在追求幸福生活、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对情欲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青年节制美德可以从价值导向和具体行为两个维度进行剖析。

从价值导向看,青年节制美德以追求幸福生活、实现青年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取向。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忽视了节制的价值之维,认为节制仅是工具性手段,无价值取向可言,将其化约为一般意义上的自制,这其实从本质上否定了节制是一种美德,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传统节制只是强调控制自己的行动,弱化了对指导原则的关怀”[25]。事实上,节制是有原则和价值取向的,这些原则和价值取向是对“控制自我、自我控制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一追问的回答。对青年而言,节制的价值和效用在于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青年节制应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展开,青年对情欲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应以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价值导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发展之价值共识,是人们追求并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指针,更是中国青年养成节制美德的价值范导,节制则是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从具体行为看,青年节制美德体现为青年针对自身情欲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其一,情欲是青年节制的对象,它是情感和欲望的综合,欲望源于青年的自然需求,情感则是基于欲望的心理冲动。节情和节欲是青年节制美德的基本内容:节情是指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情感、情绪,尤其是管控那些极端的、负面的情感和情绪,使之符合社会规范,既不伤及他人和社会,又有助于青年身心健康发展;节欲是指约束和控制自己的欲望(如“美食”“美色”“美名”等),使之处于合理限度内。情欲作为自然存在本无道德上的高尚与卑下之分,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青年理论上可听凭情欲的牵引,但青年毕竟不只是自然意义上的存在,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青年与他人共在,是社会性动物,无法离开社会而生活。因此,青年需要约束、克制自己的情欲以符合社会规范,这就是节制。其二,节制不是对情欲的否定,而是对情欲满足程度的合理控制。所谓合理既非放任不管,也不是彻底消除,而是在善的价值取向下于二者间寻求“适度”。众所周知,现实生活中的情欲就像落入温暖而营养丰富的池塘中的微生物,若任其发展,它必将不断繁衍直至扼杀整个池塘的生机。因此,青年不该放任自我,而应有意识地约束和控制自己的情欲,尤其应密切关注、谨慎对待那些最初出现的既不自然也非必要的情欲,将纵欲、享乐的苗头扼杀于萌芽状态。当然,节制并非彻底否定情欲,完全克制或消除情欲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合理的情欲是人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现实生活中青年所应做的是尽可能地抑制情欲的泛滥,将其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在行动中注意适度、不要过分,并尽量做到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中道。具体而言,青年节制应以不超过青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不可承受量为限度。该限度应与青年的基本生活条件相匹合[26]。青年节制应服务于青年自身发展,为其提供充足动力,而非成为障碍,扭曲甚至消解青年人格。如上所论,节制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可使青年人在自然状态下呈现出的无限情欲蜕变为社会、精神状态下的有限、合理需求,从而使青年得到满足;与此相反,不节制会使青年变得如同一只遍体窟窿的容器,永远也装不满。其三,青年自身是节制的主体。青年节制是自己约束、控制自己的情欲,而不是自我之外的他者对我之情欲的强行管控。节制是青年自觉自愿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要求和习惯。具体而言,按照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人格理论,节制一方面是人格中的“自我”将外界的社会规范和影响施加给“本我”,并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不受限制且占据主导地位的快乐原则;另一方面则是“超我”对“本我”的限制和对“自我”的价值引导。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自我理论,节制是在关照“客体我(me)”的情况下,由“主体我(I)”做出的控制冲动、控制自我的行为。节制的主体一定是青年自己。

青年节制美德的价值取向维度和具体行为维度密不可分。如果离开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可能会导致:其一,青年无法对情欲进行有效的管控,因无明确的人生目的与生活理想为导引,生命之舟既无目标也无方向,于是只能让不断涌现的情欲放任自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异化现象随之而来;其二,青年或能对情欲进行有效管控,但不知管控究竟为何,于是出现诸如工作狂、过劳死等异化现象。如果离开了对情欲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具体行动,则会导致青年人眼高手低、言过其实、知行脱节、缺乏诚信等异化现象。如果既无正确的价值取向,又没有对情欲进行自我管控的具体行动,那么,各种青年异化现象都有可能发生。总之,缺乏上述维度中的任何一个,都谈不上节制,都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年异化。

(二)青年之所以需要节制的内在原因

如果说异化是青年之所以需要节制的外在原因,节制是矫治青年异化不得不做出的选择,那么,青年之所以需要节制还有其内在原因,它是由青年本身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共同决定的。

青年的身心特征决定了青年需要节制。青年身体发育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从生理方面看,青年的内分泌系统尤其是性腺活动空前活跃,性激素的大量分泌造成冲动,大脑神经活动过程中的兴奋与压抑呈现出不平衡,内在的抑制力较差。从心理尤其是自我意识上看,青年自我认知随着年龄增长日趋主动、全面,绝大部分青年人对自己能形成正确、客观的评价,能悦纳自己,但也有部分青年存在认知偏差(如“青年整容热”)。青年自我体验丰富而强烈,自尊心、荣誉感极强,对外界的刺激较为敏感,易受影响,即便是轻微刺激亦能引发强烈体验,不明显的情境变换也会造成巨大的情绪波动。青年情绪具有爆发性、冲动性和极端性,在时间上通常缺乏过渡和酝酿,来势迅猛,一旦爆发冲击力巨大,易冲动且不易控制,易走极端,变化快且不稳定,大悲大喜,“情绪高涨时如火山,情绪低落时似冰川”。依循人格理论,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是实现自我控制的基础和前提。青年自我体验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自我认知的偏差从根本上决定了青年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再从需求方面看,随着生理趋于成熟,各种欲求与冲动纷纷从青年生命的“幕后”走到生活的“台前”,不管是食、性等生理欲望还是猎奇、求知、娱乐、爱与被爱、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欲望都成为青年人的强烈诉求。如上所述,一方面,青年生理上内在抑制力差,心理上自我控制力相对于成人较差;另一方面,青年生理、精神等欲求又非常强烈。加之,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处于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极易因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而被某种极端情绪或欲望所牵引、宰制。因此,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对自身情欲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也就成为必然选择。

另外,社会的良性发展从根本上需要青年节制。青年是发展性存在,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和柱石,肩负着国家、民族等共同体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其重要性决定了人们对其重点关注、寄予厚望,这也是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一再强调青年应养成节制美德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科技进步与制度革新推动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在满足人类各种欲求、推进人类进步的同时亦创造出了更多新的欲望,带来了更多新的诱惑。在各种外在的欲望与诱惑中,青年自身若无节制,极易迷失自我,陷入纵欲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网络成瘾等泥沼,这从根本上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

可见,青年节制并非只是出于治理青年异化的需要,而且是由青年本身的特征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共同决定的。

三、青年节制美德的培养及其保障

(一)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节制美德的培养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青年节制美德的培养,首先应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如此,青年对情欲的管控才不会陷于盲目。青年节制美德的培养从终极意义上讲,是为了青年自由全面发展,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成就自己。这是青年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也是国家、民族与社会的期盼。就我们国家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是我们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也是评判是非曲直的公认标准。它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青年节制美德的培养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正确的价值导向。

其一,国家和社会要加大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以此为广大青年培育节制美德树立精神大纛。青年异化主要是由青年不节制造成的,这种不节制一方面表现为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消费、金钱、快乐以及网络等工具性手段的过度沉溺。之所以对这些工具性手段过度沉溺,主要是因为对人生、生活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为让青年养成节制美德,尽可能地消除、矫治业已存在的异化,国家和社会急需为青年成长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并进行有效引领。就我们国家而言,应加大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教育全过程,加强对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载体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加强对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生活化,为青年节制美德及其他美德的培养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

其二,青年要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间,以其为价值尺度管控好自己的情欲。一方面,青年个体需结合世情、国情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弄清楚节制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树立远大理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的准绳,妥当满足、安置、应对好自己各个方面的情欲。凡事三思而行,悉心检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指示的正确价值取向,客观审视自己的举手投足是不是合理、合法、适度,有没有陷于过与不及之两端。如果发现自己为了满足某一方面的情欲,违背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损害了国家、社会的公共利益与他人的合法权益,言行举止之中存在着“过”与“不及”,就要及时改正与补救。

(二)加强与改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将节制美德培养作为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

节制美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需经过后天的长期教育和不断积习、践履养成。教育虽然不能够代替青年本身对于节制美德的切身践履,也不能保证每一位学习了节制美德知识的青年都养成节制美德,但它可以通过节制美德的知识传授,让青年懂得节制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帮助青年树立起节制的意识,并通过教育者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让青年自觉管控、约束自己的情欲,以养成节制美德。因此,教育在青年节制美德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社会教育,都没有把节制美德作为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美德养成与智识教育中,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后者,即便重视前者,强调青年美德养成的重要性,也很少提及节制。节制成为一种被遗忘的美德,青年节制美德的教育存在缺失。

针对以上缺失,要将节制美德培养作为青年教育的重要内容,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青年节制美德的养成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家庭在青年成长过程中,除了重视智识教育之外,还应该注意情感、道德教育,让青年在孩提时代就懂得纵欲、纵情的危害,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极端情绪、妥当处理自己不合理的欲望,逐渐养成节制美德。学校应以加强青少年德育为抓手,将节制教育作为各级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补齐德育中节制教育缺失的短板,突出节制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围绕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让节制美德的知识和精神入脑、入心,让青年在学习关于节制美德知识的同时,积极进行节制美德的实践,学校教师应该做好节制方面的表率。社会需对青年节制美德培育进行积极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本着惩戒与鼓励并重,德治与法治相辅,为青年节制美德的培养努力创造良好环境。

(三)约束与控制自身存在的不合理情欲,需青年个体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即便有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有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及其相关保障,也不能确保青年一定养成节制美德。因为,美德本身不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是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光有节制的知识而不去做,永远也不能称之为有节制美德。节制美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涵养、积习并践履的过程,需要青年个体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因此,青年到底有没有养成节制美德,其关键看个体有没有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

其一,青年个体节制美德的养成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约束与控制自身存在的不合理情欲。情欲本身具有冲动性,尤其对于生理处于人生高峰状态而心理相对发展滞后的广大青年而言更是如此。因此,针对情欲冲动的不确定性,青年个体需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有以正确价值观为指引自觉约束不合理欲望、管控极端情绪的意识,还要把这种意识贯穿到衣食住行、举手投足之中,将其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

其二,青年个体节制美德的养成具有长期性,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情欲贯穿人的一生,贯穿整个青年期,如何让情欲摆脱任性状态趋于合理,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人一生的道德要求,也是青年期个体所努力达致的道德状态。青年节制美德的养成过程实际上就是青年个体不断与自身情欲博弈并将其控制在合理限度内的过程。情欲本身的弥散性(终其一生)和冲动性决定了青年节制美德养成的长期性。因此,青年个体管控、约束自己的情欲需持之以恒。今天严格管束自己的不合理情欲,明天却放浪形骸的青年个体是不可能养成节制美德的。

其三,青年个体节制美德的养成需与其他美德的培养同时进行。美德是个大范畴,青年个体不只具有一种美德。青年个体身上的诸种美德之间具有统一性,可以相互促进。因此,青年个体节制美德的养成应与其他美德的培养同时进行,以形成协同精进的整体效应。

总之,青年节制美德的养成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过程,既需要国家、社会为青年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保障,也需要青年个体的不懈努力,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1]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12.

[2]蒋永福,等.东西方哲学大辞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906.

[3]E.弗洛姆,纪辉,高地.资本主义下的异化问题[J].哲学译丛,1981(4):68-71.

[4]劳伦斯·斯滕伯格.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M].戴俊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13-139.

[5]黄冬霞.青年本质研究综述[J].北京青年研究,2015(2):18-23.

[6]F.马赫列尔.青年问题和青年学[M].陆象淦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132.

[7]才丽琴.压力下的青年发展与社会稳定[J].中国青年研究,2014(10):4-8.

[8]谢昌逵.青年发展应对的四种关系[J].北京青年研究,2014(1):5-10.

[9]邓希泉.中国青年人口与发展统计报告(2015)[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56-63.

[10]潘圳.青年已成为“过劳死”的主力军[N].社会科学报,2013-08-29(04).

[11]程立涛.“新享乐主义”评析[J].理论导刊,2014(1):52-55.

[12]董娅,石雪.拜金主义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及抵御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6(7):41-44.

[13]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

[1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EB/OL].[2015-07-23].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1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5-06-03].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qsnbg/201506/P020150603434893070975.pdf.

[16]陈光磊,黄济民.青少年网络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3.

[17]郝戈.游走与沉溺:“网络成瘾”的异化生存方式[J].人文杂志,2010(6):7-12.

[18]雷安定,金平.消费主义批判[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43-47.

[19]戴锐.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青年精神[J].青年研究,1997(8):31-35.

[20]西塞罗.有节制的生活[M].徐奕春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4.

[2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90.

[22]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小爱大德:人类的18种美德[M].赵克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2.

[23]柏拉图.柏拉图全集:1[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4-135.

[24]李建华,欧顺军.节制:欲望的道德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5(3):56-70.

[25]祝宏俊.古希腊节制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7.

[26]П·В·什科里诺夫.关于自我节制的问题[J].张淑琴译.道德与文明,1992(3):41-42.

[责任编辑 王银娥 贾马燕]

Moderation: Young People’s Indispensable Virtue

FENG Pi-hong

(SchoolofSocialSciences,Gu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iuzhou545006,China)

The lack of moderation virtue can lead to young people’s alienation, which is mainly embodied by the alienation of their lifetime development from the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and that of various aspects from the horizontal perspective, the former is represented by the alienation of their work, hedonism and money worship, while the latter i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nsumerism.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is phenomenon calls for moderation virtue, which refers to the young people’s self-discipline and self-restraint on their emotions in their pursuit of a happy life and in achieving a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ts explanation can be given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ne is value orientation, the other is concrete behavior. Young people’s moderation is not only for the need of alienation but also is jointly decided by their own characters and the intrinsic demand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ation virtue not only asks for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to offer a favor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guarantee but also their individuals’ persistent efforts.

young people; moderation; virtue; alienation

B825.4

A

1001-0300(2016)06-0058-08

2016-08-05

广西科技大学博士基金项目:“道德承续研究”(14Z14)

冯丕红,男,云南大理人,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伦理学博士,主要从事道德承续研究。

猜你喜欢

情欲美德异化
诚实是美德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成人警告:情欲与政治登上纽约舞台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助人为乐是美德
掌握情欲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