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2016-01-30帕提曼阿布都克力木吴敬敬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新疆伊宁835000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新疆伊宁8350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7期
关键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

帕提曼·阿布都克力木吴敬敬( 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新疆 伊宁 835000; 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新疆 伊宁 835000)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帕提曼·阿布都克力木1吴敬敬2
(1 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新疆 伊宁 835000;2 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新疆 伊宁 835000)

【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以为心律失常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2014 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入院之后即行对症治疗,观察期转归情况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120例患者中20例死亡,另100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常规治疗法上对症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肌功能,降低病死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

心律失常为心血管科诊疗中的常见疾病,引发因素多样,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为最为常见的高危因素之一。近些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引发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正逐年递增,且患者群体趋于年轻化,为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猝死的原因之一。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主要探讨了心血管内科由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心律失常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以为心律失常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选取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12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疗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诊断确诊,其中,男性64例,女性56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5.8±6.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23 h,平均(6.5±2.7)h,其中,<6 h 42例,6~12 h 60例,>12 h 18例。

纳入标准:①患者临床出现心肌缺血症状;②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心电图出现动态改变;③肌生化标志物升高[1]。

1.2 治疗方法:患者于入院之后即行常规治疗,主要措施为:常规镇痛、给氧,同时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治疗。同行心电监护,针对患者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予以对症治疗。针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有适应证患者于常规药物治疗和给氧处理后行溶栓治疗,抑或急诊介入治疗;针对持续多形性室速抑或心室颤动患者,均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治疗;针对缓慢性且病症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起搏器进行临床起搏治疗;针对合并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且暂不可缓解的患者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于陷入休克状态的患者行药物升压抑或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以此提升心肌功能,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状态,其中,升压药物以多巴胺为主。

2 结 果

120例患者中,20例死亡。其中,4例于将患者送往病房途中患者并发室颤而死亡,6例因急性泵衰竭抢救无效死亡,另10例患者经治疗后由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转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无效后死亡。其余100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病情稳定,住院(10.5±5.9)d后病情好转出院。

3 讨 论

心律失常为临床常见疾病,也属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病死率较高。相关数据显示[2],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约为75%~95%,可见其频发性。临床诊疗资料表明[3],心律失常发多起病于急性心肌梗死病发后1 h~2周内,但是仍以24 h之内心律失常发病率最高。而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1/2的患者因为并发心律失常而于发病后1 h之内死亡,且其中约有56%~78%的死亡患者为可救治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电活动出现障碍的一种临床表现,病情进展未能得到及时控制者,可因心室颤动或心室停顿而引发心脏骤停,导致电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更低患者在心动过缓时,血压受心排血量显著,会出现降低趋势,而当心动过速时,心搏出量未能受到限制,心肌耗氧量会渐而增加,且动脉灌注会不断降低,由此加重心肌缺血,引发心律失常。一般情况而言,急诊介入手术过程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极易并发室颤,而于造影时也极易出现心电不稳定的情况。究其根源,还在于造影时健侧血管血流减少,由此造成该区域出现缺血反应,急剧加重了心电不稳定。于急诊过程中,开通闭塞血管也会造成心律失常抑或灌注损伤,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于急诊治疗过程中通常会安置临时起搏器以降低手术风险,但是同时,对于缺血或坏死心肌而言,起搏电极对其产生的心肌负极会不均或加重。

抗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应当重视β受体阻滞剂剂的应用。既往研究证实[4],β受体阻滞中的有效成分可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症状,纠正患者自主神经失衡,并可通过提升颤阈值以降低因心肌缺血诱发室颤的发生率。而为预防急性泵衰竭伴发的房颤,临床应当及早进行灌注治疗,以恢复患者冠状血供,但是应当避免关注损伤和再引发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同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治疗措施等存在相关性,病死率较高。故而,于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提高警惕性,加强心电图实时监测,于常规治疗法上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对症治疗措施,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符史健.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8):3508-3509.

[2] 屈百鸣,徐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处理[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0,24(4):283-287.

[3] 田芳,毕会民,朱俊科,等.2型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10):726-729.

[4] 佟浩,孙晓,张曼,等.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炎性因子变化的影响[J].上海医学,2012,35(6):522-526.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7-0169-01

猜你喜欢

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