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干预对策

2016-01-29崔燕春吉林省医院康复科吉林长春130021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9期
关键词:脊髓损伤干预心理护理

崔燕春(吉林省医院康复科,吉林 长春 130021)



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干预对策

崔燕春
(吉林省医院康复科,吉林 长春 130021)

【摘要】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脊髓损伤瘫痪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 患者心理不良情绪改善明显,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合理有效的心理护理是脊髓损伤患者正确面对生活,战胜疾病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脊髓损伤;心理护理;干预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各种外力作用于脊柱所造成的脊髓压迫或断裂。脊髓是感觉、运动、植物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因此损伤的主要症状是由于传导通路的中断而引起的麻痹或合并瘫痪。 使患者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受限,改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形态,患者在心理精神上难以承受。患者治疗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悲观失望、焦虑烦躁情绪以及行为多方面心理改变需要医护对其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更好的调节患者情绪,配合早期康复治疗,促进患者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0年3 月至2013年10 月来我院接受脊髓损伤康复的患者23 例,其中,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4 例;年龄在19~52岁,平均年龄为41岁。受伤原因多为车祸及高空坠落伤。完全性脊髓损伤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17例。颈椎损伤6 例,胸椎损伤 8例,腰椎损伤 9例。四肢瘫6 例,截瘫17 例。

1.2 方法:对脊髓损伤瘫痪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反应和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

2 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反应

2.1 依赖性增强,自理能力退化: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被迫卧床,甚至两便失禁,往往处于被动的功能锻炼。患者在心理上易回避应对情况。住院后完全依赖医务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对配合治疗与护理不重视,主观能动性差从而影响康复护理的依从性。

2.2 易激惹、情绪波动:患者均为意外事故如车祸及高处坠落,对突如其来的事故毫无心理、思想准备,同时创伤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使其心理、精神往往难以接受生活不能自理的现实,从而产生恐惧心理,不知所措,表现为易怒、绝望、恐惧。

2.3 焦虑、抑郁情绪相当常见:主要由于患者多为青壮年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等多种角色,所受到的事业、经济、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冲击和压力比较集中,身心负担沉重,一旦患病易发生心理矛盾冲突对未来无法预料从而丧失自信心。怕影响个人前途,怕病治不好增加家庭负担,昂贵的治疗费用与疗效不成比例,不了解病情预后,不了解治疗途径等。因此,他们承受能力极差,极敏感,往往表现为心事重重,沉默少语和多语、多疑、焦躁不安。

2.4 自卑感加重:创伤后造成自理能力丧失,自我形象紊乱,被动接受旁人照顾,易产生自卑感,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2.5 悲观失望:由于疾病治疗的复杂性以及长期性,在疾病转归后得知自己可能出现永久性瘫痪时,由于心理上、思想上根本没有准备,从满怀希望转变为沉重的挫折感。容易出现绝望及轻生的心理改变。

3 心理护理措施

3.1 与新入院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初次接触患者时要取得患者信任,热情接待新患者,介绍疗区环境,让他尽快熟悉疗区周边环境。介绍主管医师、康复治疗师及责任护士。制定并落实康复计划。脊髓损伤患者其心理创伤往往大于机体创伤,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1]。

3.2 病室空气清新湿润,避免异味刺激。室内光线柔和无刺激。床旁安置护栏,保证患者的安全。易取处放常用物品,床头悬挂训练计划表及每日训练量,以提示家属系统增加患者的主、被动肢体活动,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引导和支持患者开展自我管理,教授患者有效的咳嗽方法、正确的卧位、管理大小便的方法,帮助患者制定康复计划,将整个计划分解为若干个容易实现的小目标[2],任何进步均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3.3 尽量将患者与同类患者安排在同一病房,让他们相互交流成功经验,相互倾诉,相互支持,消除患者孤独感。病房内及康复治疗室要安排舒缓音乐及电视节目促使患者情绪镇静,减轻压力反应,消除恐惧心理。

3.4 经常到床边与患者近距离接触,要积极倾听其陈述,充分与患者沟通,用心感觉患者的情感变化,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其心理需求,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疾病康复带来的影响。通过与患者的密切接触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及时采取安慰帮助等有效措施满足其心理需求消除出现的忧郁及悲观的心理。增加其舒适及幸福感。

3.5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发生、发展、治疗、护理等方法,主动告知患者及家属该病治疗的复杂性及长期性。指导家属应给以理解、温暖,重视对患者关心照顾,避免对患者产生负面影响,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尊重和家庭的温暖。告知其病情及预后,让家属有思想准备,以便协助医护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恢复良好的精神状态。随着患者精神情绪逐渐稳定,使患者对疾病正确认识,鼓励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把压抑在内心的想法倾诉出来。坦然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4 讨 论

脊髓损伤患者多由突发的严重创伤导致不同程度的截瘫,截瘫后生活质量的急剧下降以及病程的长久性特点都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很多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陷入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的情绪中难以自拔。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及转归。以往在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中往往只关注患者的生理状况,而忽略了其心理问题、社会支持状况。有研究显示,脊髓损伤的护理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有利于降低抑郁情绪[3],改善脊髓损伤患者心理状态。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改善,缓解了心理冲突,能全身心地放松,心理产生了安全感,主动积极配合的合作度也随之提高[4],从而提高了疾病治疗的依从性,能够积极地参与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而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5 小 结

心理护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服务。心理行为干预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负面情绪,能提高治疗护理的依从性,使患者早日恢复功能,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 何玲萍,凌云霞,肖丽佳,等.脊髓损伤分期护理的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3):318-320.

[2] 夏娣文,山林林,查甫兵,等.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抑郁患者生活能力及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28(5):368-369.

[3] 马丽,龙燕,郑栋华,等.心理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1,36(1):102-103.

[4] 谢秋菊.临床心理护理对急诊骨外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152-154.

中图分类号:R6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9-0134-02

猜你喜欢

脊髓损伤干预心理护理
溴吡斯的明联合巴氯酚对T6以上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综合护理与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观察
行动学习法在脊髓损伤患者实施自助间歇导尿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