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震颤

2016-01-27薛香菊

中医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筋脉舌质四肢

薛香菊

(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康复科,河北 邢台 054000)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震颤

薛香菊

(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康复科,河北 邢台 054000)

原发性震颤也称特发性震颤,多于中老年发病,主要表现为上肢或下肢不自主颤抖。该病可始发于单个肢体,逐渐发展至四肢,亦有伴头部摇动、说话颤抖者。目前,现代医学治疗主要以β肾上腺能阻滞剂和解痉剂,效果不理想。现运用中医辨证治疗,介绍如下。

原发性震颤/中医药疗法;肢体颤抖;中医;辨证治疗

原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也称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四肢远端不自主震颤,以站立时或精细动作时颤抖加重,行走及运动幅度大时减轻或消失为发病特点。部分患者头部摇动、说话颤抖[1]。30%~50%的ET患者有家族史。中医学认为:ET是良性、家族遗传性、单症状性疾病,但目前临床医者认为ET是缓慢进展的、可能与家族遗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十至数十年后丧失劳动能力,严重者因手部和上肢震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头摇不已、手颤不能进行持筷挟食,影响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需要人照料[2]。虽然原发性震颤属良性,不像各种恶性肿瘤那样危机生命,但给患者劳动能力、生活质量造成的损害不容忽视,对于此病的有效治疗越来越重要。原发性震颤属中医学“颤震”“颤振”“颤掉”“身振摇”范畴,在中医学上泛指筋脉、肢体失控而发生以头部或肢体动摇、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现将原发性震颤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介绍如下。

1 古代医家对颤震的病因、病机认识

《黄帝内经》中已有对震颤的初步认识,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即震颤。《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赤水玄珠》把以震颤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命名为颤振症,“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证治准绳·诸风门·颤振》云:“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证治准绳·诸风门》对《素问》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观点做了发挥,如《证治准绳·诸风门·颤振》曰:“肝主风,风为阳气,阳主动,过而克脾土,脾主四肢,四肢者,诸阳之末,木气鼓之故动……亦有头动而手足不动者,盖头乃诸阳之首,木气上冲故头动而手足不动;散于四末,则手足动而头不动也,皆木气太过而火之化也。”颤振作为一个病门也见于《张氏医通》,其中有述:“振乃阴气争胜,故为战;栗则阳气不复,故为颤。颤振与螈相类,螈则手足牵引,而或伸或屈;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张氏医通》还对震颤的脉象、预后及治疗原则进行了叙述,曰:“颤振之脉,小弱缓滑者可治,虚大急疾者不治。间有沉伏涩难者,必痰湿结滞于中之象。凡久病脉虚,宜于温补。暴病脉实,宜于峻攻。若久病而脉反实大。暴病而脉反虚弱。决无收功之理也。”高鼓峰在《医宗己任篇》谓:“大抵气血俱虚不能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故须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加味,若身振摇不得眠者,十味温胆汤,倍加人参或加味温胆汤。”

2 中医辨证治疗

2.1风阳内动

风阳内动的主要病机为肝肾阴虚,精血亏损,水不涵木,风阳内动,筋脉失于濡养,肢体颤振;或暴怒伤肝,肝阳化风,肢体颤抖[3]。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部摇摆不定,或伴有肢体颤动不能自主,肝火上炎则见头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急躁易怒,项强,舌质红,舌苔黄,脉象弦或弦数。治宜育阴潜阳,给予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2.2痰热动风

肺、脾、肾素亏,运化输布水谷津液失常,内生痰浊,蕴久而生热;或情志不畅,化热生风,痰热携风上下流窜,阻于四肢经脉则见肢体震颤,上犯于脑络清窍则头摇、声音颤抖[3]。临床可见肢体颤振麻木,头摇不定,声音发颤,常伴咯黄稠痰,头晕烦躁,口干苦,或胸闷不舒,恶心呕吐黏稠痰涎,舌质红,苔黄厚腻,脉象弦滑或弦数。治宜清热化痰,息风止颤,给予导痰汤加味。

2.3血瘀风动

该证型主要病机为瘀血阻滞肢体经脉,血行不畅,经脉失养,虚风内生。临床表现为肢体挛急、颤抖等,手足运动迟缓不灵活,肢体僵硬,伸屈不利,可伴有局部刺痛、舌质紫暗、瘀点,舌苔薄,脉细涩。治宜逐瘀通络,养血息风,给予通窍活血汤加减。

2.4髓海不足

年高体弱,肾精亏虚;或劳逸适度,房劳过度,肾精耗伤等,致髓海失充,筋脉失于濡养。临床表现为头摇动,双下肢或四肢颤抖;或伴有见头晕目眩,耳中蝉鸣,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甚则精神失常,强哭强笑,语言混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弱或弦细。治宜益肾生精,给予龟鹿二仙膏。

2.5气血亏虚

饮食劳倦、思虑过度,心脾内伤,心气亏虚,无力运行血脉,四肢百骸筋脉失养;脾气亏损,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四肢筋脉失养,则发为颤振。血虚者,躯体或四肢震颤或兼有麻木,常伴有头晕失眠,视物昏花,面唇色淡,心悸惊惕,脉细弱,舌淡红,苔薄白。治疗养血息风,选用《赤水玄珠》定振丸。气血双亏,临床可见肢体颤动,劳累时加重,休息后症状减轻;或见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全身乏力,少动喜静,常自汗出,畏风寒易感冒;大便干或溏,舌体胖有裂纹,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息风止颤,给予八珍汤。

2.6阳虚

本证多见于大汗、误汗,或产后气血亏虚出汗过多,卫阳受损,阳虚不能任持筋脉,而身颤振动摇[4]。临床主要表现为身体振振摇动,形寒肢冷,遇寒加重,温暖则缓,或有呕吐腹痛,或伴下利清谷,脉沉紧,舌质淡,苔薄滑。轻则治宜健脾通阳,给予苓桂术甘汤,重则治宜温肾扶阳,给予真武汤。

2.7风寒湿侵

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受邪,气血凝滞,津液不布,筋脉失养,寒性收引,则肢体拘挛颤抖,又风行善动,故见肢体颤动。多发病急骤,手足颤抖,常兼有肢体疼痛,舌暗红,苔薄白润,脉弦紧。感受风寒为主者,兼见恶风寒,头身痛,遇寒加重,得温则轻,治宜祛风散寒,佐以温经通络,方选五积散加减;水湿侵渍为主者,肢体震颤,且伴局部肿痛,肤色青暗,以下肢多见,治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痉,方选鸡鸣散加减。治疗风寒湿邪夹杂侵袭肢体所致震颤,均宜加用当归四逆汤温经活血,加用加入磁石、地龙、蜈蚣、全蝎等息风止痉,效果更好。

2.8脾虚风动

本证主要病机为脾虚失于健运,痰湿内生,痰动风生阻于筋脉则肢体颤动;或土虚木乘,风木内动而肢体颤抖。临床主要表现为手足颤抖,动作缓慢,肢体困倦乏力;或伴有腹部胀满,大便失常,舌胖齿痕,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迟或缓弱。健脾培土定风,给予六君子汤加钩藤、当归、白芍、防风。

2.9阴虚风动

本证多发于慢性热病后期,津液耗伤,肝肾阴亏,四肢筋脉失于濡养,虚热内生引动内风,发为颤振。临床可见手足指蠕动,口咽发干,皮肤干燥,形体消瘦,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息风止颤,给予二甲复脉汤加减。

3 小 结

对于原发性震颤的治疗,西药以β受体阻滞剂和抗癫痫药为主,这些药物都是暂时控制症状,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治疗,且都存在不同的副作用。中医辨证治疗以人为本,根据机体的寒热虚实、邪正盛衰和阴阳气血的失衡,辨证论治,通过整体调节机体阴阳、气血平衡,使身体恢复健康,即《黄帝内经》所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震颤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1]LOUIS ED,HONIG LS,VONSATTEL JP,et al.Essential tremor associated with focal nonnigral Lewy bodies: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J].Lancet Neurol,2005,62(4):1004-1007.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04.

[3]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7-301.

[4]赵金铎,张镜人,张震.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2.

(编辑马虹)

1001-6910(2016)08-0056-03·临床经验·

R256.46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8.26

2016-02-15;

2016-04-25

猜你喜欢

筋脉舌质四肢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知足常乐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跟踪导练(四)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一统天下(龙首)
没有四肢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