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娄多峰教授运用药对治疗风湿病经验

2016-01-27王福林

中医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风湿病经验

王福林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风湿科,甘肃 兰州 730000)



·名师高徒·

娄多峰教授运用药对治疗风湿病经验

王福林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风湿科,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娄多峰教授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临床、教学工作70余载,博采众长,学验俱丰。娄老运用药对治疗风湿病,以针对患者病症、准确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患者病程为目的。兹将娄老运用药对治疗风湿病经验作一介绍,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风湿病/中医药疗法;药对;经验;娄多峰;教授

娄多峰教授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临床、教学工作70余载,博采众长,学验俱丰。娄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逐步制定了以“虚、邪、瘀”为核心的中医风湿病学科体系,立虚、邪、瘀学说,创虚、邪、瘀辨证,施独特治疗法则,重调摄预防护理[1]。药对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味药物的配伍形式,药对运用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笔者曾有幸随师侍诊,现将娄老运用药对治疗风湿病经验介绍如下。

1对药撷要

1.1川乌配全蝎

川乌辛散温通,善于祛风邪、除寒湿、通经络、利关节、止疼痛,为临床治疗风寒湿痹之要药。《长沙药解》曰:“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全蝎辛咸,能祛风通络止痛。张寿颐言:“蝎乃毒虫,味辛。其能治风者,盖亦以善于走窜之故,则风淫可祛,而湿痹可利。”娄老认为:川乌、全蝎同用,药力倍增,有较强的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作用。该药对对于顽固性风寒湿痹病情较重者用之颇宜。制川乌常用量为 6~9 g,全蝎常用量为3~6 g。

1.2附子配干姜

附子辛甘大热,禀雄壮之质,走而不守,有斩关夺将之势,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之效。干姜辛而大热,纯阳之味,守而不走,有温中、回阳、通脉之力。娄老认为:2药相须配对,协同并用,可使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大为增强。陶节庵言:“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该药对常用于虚寒阴水、寒湿痹证的治疗,每与利水除湿和祛风除湿药同用,疗效亦佳。制附子常用量为6~15 g,干姜常用量为9~12 g。

1.3麻黄配细辛

麻黄性温,味辛,质轻,为发汗解表第一药,具有温散寒邪的作用。细辛辛温,性升浮,有解表散寒止痛之效,可祛内寒而温脏腑。娄老认为:2者配对,可起到协同作用,鼓动内外之阳气,以加强发汗解表、祛寒止痛的功效。该药对一般多用于寒邪在表,或始入里,或阳虚外感之恶寒发热、无汗脉沉,以及身痛头痛、一身骨节尽痛者;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治疗风湿痹痛,疗效显著。麻黄常用量为6~10 g,细辛常用量为3~6 g。

1.4桂枝配川芎

桂枝走而不守,能行达四肢,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通络的作用。川芎辛温升散,亦走而不守,善于活血祛风、行气止痛,《本草汇言》谓其“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娄老认为:2药相伍,并行不悖,为祛风寒、温经脉、利关节、止痹痛的常用药对。该药对用于初感风寒、肢体关节痹痛者,收效颇著;对于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风寒痹证,配合其他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药物同用,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桂枝常用量为6~12 g,川芎常用量为3~6 g。

1.5独活配桑寄生

独活辛、苦、微温,气芳香,性走窜,能通达经脉骨节之间,搜风祛湿,为治疗腰膝风湿痹痛之要药,古人有“独活,治足少阴伏风”之论。桑寄生味苦、甘,气平和,既能补肝肾、强筋骨,又可祛风湿、调血脉,有润筋通络之效,是较好的强壮性祛风湿药。娄老认为:2药同用,相使配对,擅入足少阴经,能益肾壮骨,祛风除湿,通痹止痛,具有扶正祛邪并施、标本兼顾之功效[2]。该药对临床用于腰背酸痛、转侧不能、足膝痿痹屈伸不利、麻木难行之肾虚伏风的痹证,疗效较佳。独活常用量为9~20 g,桑寄生常用量为9~20 g。

1.6乳香配没药

乳香辛、苦,性温,气香窜,偏入气分而善于调气,止痛力强。没药苦、平,气淡薄,偏入血分而长于散瘀,破泄力大。娄老认为:2药合用,气血并治,相得益彰,功增效宏。《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又善治女子行经腹疼,产后瘀血作痛,月事不以时下。其通气活血之力,又善治风寒湿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疮疡肿疼,或其疮硬不疼。”故躯体之内、诸身上下、经络脏腑,凡见气血凝滞,或疼痛,或肿胀,或结节,或麻木等,均可用之。乳香常用量为6~10 g,没药常用量为6~10 g。

2病案举例

患者,男,36岁,2009年3月12日初诊。主诉:腰部及右下肢疼痛、麻木不适1 a,加重1个月。患者1 a前因劳累过度加受风着凉出现腰部疼痛,渐自右臀部向下至膝部、小腿外侧及足背持续疼痛,沉困麻木,休息、遇暖则稍减轻,于某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给予针灸及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维生素B1片等治疗,疗效不佳,病情时轻时重;近1个月疼痛加重,难以行走。现症:腰部酸痛,右下肢冰凉疼痛、重着、麻木,沿右臀外侧向下放射,双足不温,行走困难,疼痛难以忍受,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体征:腰及右侧臀部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椎X线片及CT检查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坐骨神经痛。中医诊断:痹证,辨证为寒湿入络、气血痹阻。治宜散寒除湿,活血通络。处方:制川乌9 g(先煎),制附子9 g(先煎),炙麻黄9 g,桂枝12 g,干姜12 g,细辛5 g,独活20 g,桑寄生20 g,当归20 g,白芍30 g,川芎10 g,川牛膝20 g,全蝎9 g,地龙10 g,豨莶草12 g,制乳香10 g,制没药10 g,生甘草9 g(先煎)。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避免负重,以利于病情恢复。服药7剂,患者腰部、右侧臀部和下肢冰凉疼痛、麻木明显缓解,双足温暖,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但行走时仍感觉右下肢酸沉稍痛、重着乏力。原方去制乳香、制没药,制附子加量至15 g,加炙黄芪35 g、薏苡仁30 g。继服10剂,患者下肢症状消失。守上方,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1 a后随访,病已痊愈,未再复发。

按坐骨神经痛属中医学“痹证”“筋痹”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遇劳累、寒冷等诱发或加重[3]。本例患者是由寒湿之邪乘虚侵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发为痹证。方中川乌配全蝎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附子与干姜合用,有散寒除湿之效,与川乌、细辛同用,功在温经散寒、逐风除湿、通络止痛;麻黄与细辛相伍,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桂枝与川芎配对,可增强祛风寒、温经脉、利关节、止痹痛的作用;独活与桑寄生配伍,益肾壮骨,祛风除湿,通痹止痛;川牛膝通血脉,利关节,引药下行,可治下肢关节疼痛;当归活血通络,可治寒滞脉络的肢冷疼痛;地龙有通利经络之效,与川乌、附子配伍,治寒湿痹痛、肢体屈伸不利效佳;豨莶草祛风湿,通经络,为治骨节疼痛、四肢麻木之要药;乳香与没药为姐妹药,临床需制用,治疗痹证有较快的消肿止痛作用;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舒筋,缓急止痛[4]。全方共奏温经散寒、祛湿通络、活血止痛之效,药简效专,方证相符,故获良效。

3小结

娄老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将风湿病的病因概括归纳为正气亏虚、邪气侵袭、痰浊瘀血3个方面[5]。在诊治思路、用药特色等方面,娄老有独特的见解,如:祛邪、活血,勿忘益气养血;正气尚可,宜大剂祛邪;辨证既确,效方则守。娄老在治疗风湿病时善用药对,且疗效显著。临床常用白芍配甘草,因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能在阴补血,和营敛阴,补肝血而养经脉,敛阴精和营卫,为缓挛急疼痛、治麻木之佳品;甘草甘缓,性平、冲和,能和逆气而补脾土。2药合用,益血养阴,缓急止痛,临床多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四肢拘挛作痛,尤其对于小腿腓肠肌痉挛在缓急解痉、镇痛方面确有增强协同的作用。白芍用量多在30~60 g,对手足挛痛疗效尤著。另外,方中制川乌、制附子均为有毒之品,临床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配生甘草先煎1 h以上,可减轻毒性,防止不良反应。

4参考文献

[1]娄多峰.娄多峰痹证治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3-7.

[2]曹玉举,王颂歌.娄多峰教授治疗血痹经验[J].中医研究,2011,24(1):60-61.

[3]娄高峰,娄玉钤,娄万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 225-226.

[4]王福林.痹病验案精粹[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24.

[5]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16.

(编辑颜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3-0049-03

中图分类号:R593.2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3.25

作者简介

王福林(1966-),男(汉族),甘肃平凉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湿病的诊断治疗及临床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23

猜你喜欢

中医药疗法风湿病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出门晒太阳 风湿病患者要注意这些方面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总干眼 看看风湿科
风湿病能彻底治愈吗?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
方邦江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