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世印教授临证运用经方经验*

2016-01-27王雪梅

中医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经方经验教授

王雪梅

(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南 郑州 450003)



·名师高徒·

周世印教授临证运用经方经验*

王雪梅

(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南 郑州 450003)

摘要周世印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50余年,精研《伤寒论》,擅长使用经方治病,深得仲景制方法度严谨、遣药有序之旨,临床用药经验丰富,灵活巧妙,常获佳效。周教授临证运用经方经验主要包括经方加减、经方与经方合用和经方与时方合用。周教授强调:在临证治疗时要积极拓宽经方运用范围,不能墨守成规,要把经方的组方原则、基本规律与临床疾病的证候、病机等联系起来,方能提高疗效。

关键词周世印;教授;经方;经验

周世印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50余年,精研《伤寒论》,擅长使用经方治病,深得仲景制方法度严谨、遣药有序之旨,临床用药经验丰富,灵活巧妙,常获佳效。笔者有幸成为周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受益匪浅。现将周教授临证运用经验介绍如下。

1经方加减

1.1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狐惑病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病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白、乍黑,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狐惑病与现在的白塞氏病类似,为免疫系统疾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色素膜炎、皮肤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疾病,可累及多个系统[1]。该病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过程,部分患者遗有视力障碍,除少数因内脏受损死亡外,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良好。狐惑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湿毒、湿热、虚热、火毒、虫蚀之说[2]。周教授认为:狐惑病主要是由湿热内蕴所致,涉及肝、肾、脾经;治疗应以祛湿解毒为主,病久耗气伤阴者要兼顾益气养阴、扶正与祛邪并重。

例1。患者,女,64岁,2013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口腔与外阴溃疡反复发作5 a。患者5 a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反复口腔溃疡,经多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佳;之后出现外阴、肛门部反复溃疡,有时头晕、疲乏、咽干,在某医院诊断为白塞氏病,但患者拒绝运用激素,一直口服中药(具体不详)治疗,口腔溃疡有所减轻,外阴肛门部溃疡1~2个月发作1次。现症:舌下及唇黏膜4处溃疡,形状不规则,上覆盖白苔,肛周1处溃疡,面部毛囊炎,眼睛干涩,纳差,胃胀,睡眠一般,大便溏,小便调,舌淡红,舌体稍胖大,苔薄、微黄、中间稍厚,脉细弦。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狐惑病,辨证为湿热熏蒸。治宜清利湿热。方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处方:生甘草30 g,黄连6 g,黄芩10 g,西洋参10 g,干姜10 g,半夏12 g,大枣6枚,佩兰20 g,白术15 g,焦三仙各20 g,郁金10 g,白花蛇舌草3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给予中药外洗,处方:苦参30 g,白矾10 g,土茯苓30 g,地肤子20 g。7剂。1剂/d,水煎,外洗。11月19日二诊,患者外阴、肛周溃疡好转,口腔内溃疡均在愈合期,睡眠可,胃胀好转,大便稍成形、1~2次/d,小便调,仍有头晕、疲乏、咽干,但症状较初诊时减轻,舌淡红,苔薄白、稍腻,脉细弦。守上方,加石斛15 g、麦冬15 g,继服7剂。外洗方同上,再用7剂。11月26日三诊,患者外阴、肛周溃疡未再发,口腔溃疡仅余舌左侧1处,正在愈合,其余症状均明显好转,纳可,睡眠可,大便成形,小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守上方,继服10剂。随访2个月,未复发。

按周教授认为:本病例为湿热邪毒熏蒸所致,患者口腔溃疡、面部毛囊炎、脉弦均为湿热熏蒸之表现。湿热邪毒内蕴脾胃,故见纳差;大便溏、不成形,提示中阳不足;湿热循经上扰清窍,故睡眠差;患者患病日久,耗气伤阴,故有气阴两虚之候。给予甘草泻心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同时加以益气养阴药物,使疾病得以痊愈。

1.2乌梅丸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的常见炎性肠疾病,症状主要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有时便下黏液、便秘或泄泻交替出现、时好时坏、缠绵不愈,反复发作[3]。一般情况下,本病的发生与感染、细菌变态反应、酸碱失调、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中医学“脏毒”“泻泄”“久痢”“久泻”范畴[4]。周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寒热错杂。

例2。患者,男,40岁, 2013年3月5日初诊。主诉:间断腹痛、腹泻5 a。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喜饮酒,5 a前在当地某医院行经纤维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反复西药(具体不详)治疗无效。现症:腹痛,腹泻,大便7~8次/d、质稀、黏滞不爽,泻后腹痛稍减轻,腹泻与进食无明显相关性,舌质淡暗、根部稍黄,苔白,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辨证为寒热错杂。治宜补虚清热。方予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20 g,细辛5 g,干姜10 g,黄连10 g,当归10 g,附子6 g,川椒10 g,桂枝10 g,党参10 g,黄柏15 g,草豆蔻10 g,防风 10 g。1剂/d,水煎服。服药7剂,患者腹痛、腹泻减轻,大便2~4次/d、质稀、黏滞不爽,舌质淡暗、根部稍黄,苔白,脉弦细。上方加薏苡仁20 g、柴胡12 g。继服7剂,患者腹痛、腹泻明显好转,大便1次/d、可成形,舌质淡,苔白,脉细。再服7剂,症状缓解。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按《伤寒论》第338条曰:“蛔蟩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曰:“蛔厥主以乌梅丸,又主久利者,以此药性味酸苦辛温,能解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邪也。”周教授认为:仲景用乌梅丸治疗蛔蟩仅仅是为了举例,主要还是说明该方是用来治疗厥阴病寒热错杂的主方;在辨证时要注意脾肾阳虚是关键,寒热错杂为特点,久泄久利为前提。本例患者虚实并见、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与乌梅丸攻补兼施、寒热并用、苦辛同进之功能相符。

2经方与经方合用

2.1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治疗厥阴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引起头痛的病因众多,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前者不能归因于某一确切病因,也可称为特发性头痛,常见的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等;后者病因可涉及各种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外伤,全身性疾病如发热、内环境紊乱,以及滥用精神活性药物等[5]。中医病因病机亦较为复杂,临床上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2类。外感头痛因感受外邪引起,主要是外感六淫之邪致病,临床常见者多为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等类型;内伤头痛主要是脏腑气血失调所致,临床常见者主要有肝阳头痛、血瘀头痛、痰浊头痛等[6]。周教授认为:厥阴头痛的病因乃厥阴受邪、邪从阴化、浊阴循经上逆于巅顶而发病;病机主要在肝;治疗以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疗效较好。

例3。患者,男,59岁, 2014年3月18日初诊。主诉:发作性头痛2 a,加重3个月。患者2 a前因劳累出现头晕、眼花,后逐渐出现头痛,以头顶部为主,呈阵发性,疼痛不剧烈,隐痛,有时闷痛,每次持续2~3 h,有时呕吐清水,休息后可自行缓解;近3个月来无明确诱因间隔3~5 d发作1次,于某医院行详细检查后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脑动脉供血不足,给予活血化瘀药物(具体不详)及颈部、头部针灸推拿治疗,后口服养血清脑颗粒、加巴喷丁胶囊半个月,稍有好转,但停药后10 d又出现头痛发作,症状同前。现症:头痛,以头顶部为主,饮食尚可,睡眠一般,二便正常,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弦。神经系统检查阴性。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厥阴头痛,辨证为肝寒上犯。治宜温中降逆,通脉止痛。方予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处方:吴茱萸15 g,党参15 g,生姜15 g,大枣5枚,当归15 g,桂枝10 g,白芍15 g,细辛5 g,通草10 g,炙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7剂,患者头痛较治疗前好转,疼痛发作间隔时间长,7 d内仅发作1次,且持续时间较短,1~2 h,未出现呕吐清水,睡眠稍差,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缓弦。上方党参改为30 g,生姜加至20 g,加珍珠母20 g。继服7剂,患者头痛明显好转,睡眠好转。停药10 d,期间头痛发作1次,持续约1 h,症状较轻,睡眠一般,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苔薄、稍黄,脉缓弦。上方加石膏20 g。服药7剂,未再复发。

按厥阴头痛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为三阴头痛之一。《兰室秘藏·头痛门》曰:“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冷庐医话·头痛》曰:“厥阴脉会于巅顶,巅顶部头痛,亦为厥阴头痛之证候特色。”周教授认为: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治疗血虚寒厥证,用于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邪入经、血行不畅所致手足厥寒、头痛、肩背痛等症,其配伍特点为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祛寒与降浊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是厥阴受邪、邪从阴化、浊阴循经上逆于巅顶所致头痛的最佳选方。本例患者为肝胃虚寒,以肝为主,浊阴上逆之证。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故出现呕吐清水或干呕;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寒邪凝滞肝脉,恶寒肢冷,脉沉细而弱,故巅顶头痛;舌淡、苔白滑、脉缓弦等均为虚寒之象。故采用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温肝益胃,散寒降逆,养血祛风,使邪去正复、营血得充、脑络得养,则头痛得愈。

2.2猪苓汤合真武汤治疗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为主,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的一组临床症候群[7]。肾病综合征属中医学“水肿”范畴。历代医家认为:该病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正虚主要包括肺、脾、肾失调以及脾肾亏虚、肝肾阴虚等,其中以脾肾亏虚为主;邪实有风邪、水湿、湿热、瘀血等[8]。病初虚实夹杂,以标实为主;病至后期,肺、脾、肾俱虚,以正虚为主。

例4。患者,男,55岁,2013年11月5日初诊。主诉:患者全身浮肿2 a。现症:全身浮肿,头晕,心悸,小便不利、涩痛,少腹胀满,口渴,心烦,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中医诊断:水肿,辨证为脾肾阳虚。治宜温肾健脾,化湿利水。方予猪苓汤加减。处方:猪苓15 g,茯苓15 g,泽泻10 g,生姜10 g,滑石20 g,白术15 g,附子10 g,赤芍15 g,阿胶15 g。1剂/d,水煎服。服药7剂,患者浮肿、小便不利、涩痛、口渴症状减轻,仍有头晕、心悸、少腹胀满、烦躁等症状。上方加大腹皮15 g、黄芪20 g。继服14剂,患者全身浮肿基本消失。再服14剂,病情稳定。

按《伤寒论》曰:“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又曰:“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再曰:“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周教授认为:本病病程日久,脾肾俱虚,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水气流于下,而成水肿。本例患者治予猪苓汤合真武汤,猪苓汤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真武汤温补脾肾之阳、化气行水,2方联用,有协同作用。方中附子、桂枝温肾助阳化气,兼温脾土;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生姜助附子温中散寒、温散水饮,合茯苓、白术行水气;赤芍行气活血化瘀;黄芪补气健脾;大腹皮行气宽中,行水消肿。周教授认为:肾病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而且是疑难病,中医辨证治疗对于改善蛋白尿、祛除水肿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3经方与时方合用

3.1酸枣仁汤合天王补心丹治疗失眠症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9]。失眠可导致患者日间功能下降,引起嗜睡、疲劳、焦虑或抑郁,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还会因为滥用失眠药物而损伤身体,增加其他疾病的患病率[10]。中医学称该病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等。

例5。患者,女,60岁,2012年3月2日初诊。主诉:失眠20 a。患者20 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或眠后易醒,甚则彻夜难眠。现症:失眠,伴头昏,心烦,燥扰不宁,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弦。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辨证为阴虚火旺。治宜养血安神,滋阴除烦。方予酸枣仁汤合天王补心丹,处方:酸枣仁30 g,川芎10 g,知母12 g,茯苓20 g,党参20 g,玄参15 g,丹参15 g,桔梗12 g,远志20 g,当归15 g,五味子9 g,麦冬12 g,天冬12 g,柏子仁20 g,生地黄15 g,甘草9 g。1剂/d,水煎服。服药7剂,患者失眠好转,能入睡3 h,睡后易醒,烦躁,舌尖稍红,苔薄黄,脉细弦。上方加柴胡12 g。继服7剂,患者失眠症状明显好转。再服10剂,并嘱患者避免情绪激动,同时口服解郁安神胶囊2个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伤寒论》曰:“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天王补心丹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校注妇人良方》谓其治“妇人热劳,心经血虚,心神烦躁,颊赤头痛,眼涩唇干,口舌生疮,神思昏倦,四肢壮热,食饮无味,肢体酸疼,心怔盗汗,肌肤日瘦,或寒热往来”。2方同属滋养安神剂。天王补心丹重在养心肾之阴、安神定志,配酸枣仁汤调肝阴不足、心血亏虚所致虚烦失眠。2方合用,有养肝肾之阴、增强除烦安神之效。且重用酸枣仁,使辛散与酸收并用,补血与行气互动,有养血、调肝之妙。

3.2四逆散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老年脘腹胀满证

老年脘腹胀满证以脘腹部痞闷、胀满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学“痞满”范畴[11]。现代医学多见于胃肠功能紊乱。中医学认为:该病病机主要为中焦传化失司,气机壅滞,水湿内停,肝气郁结,升降失常。

例6。患者,女,68岁,2014年1月4日初诊。主诉:脘腹满闷1 a,加重1个月。现症:脘腹胀满,痞闷不舒,喜温喜按,不喜饮水,头部昏沉,身体困重,纳呆食少,大便稀溏、3~4次/d,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痞满,辨证为脾胃虚弱、水湿内停。治宜温中健脾,化湿利水。方予四逆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柴胡12 g,白芍15 g,枳实9 g,茯苓20 g,党参20 g,白术15 g,大腹皮15 g,白扁豆15 g,枳壳10 g,木香10 g,陈皮15 g,砂仁10 g,甘草6 g。1剂/d,水煎服。服药7剂,患者脘腹胀满明显减轻,头身困重减轻。上方去桂枝,加党参15 g、肉桂6 g、川厚朴10 g。服药10剂,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再服10剂,未再复发。

按四逆散为《伤寒论》治少阴类证名方,功能为疏肝和脾、解郁透热,主治少阴病,阳郁于里,致患热厥,以及肝失条达,气郁致厥,手足厥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脉弦细。该方以疏肝和脾、升清降浊、转运枢机为特点,属和解之剂,为理气之祖方。方中柴胡配枳实一升一降,使清浊各走其道,以利肝脾之枢机;芍药配枳实疏畅气机,行中有守,以缓肝急;芍药配甘草能守能收,能缓能敛。4味合用,寄寓升降开合之妙。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脾虚湿盛证。老年人脾常不足,更怕伐伤。参苓白术散可健脾和胃,渗湿而助运,使肝脾胃得调,消化功能得以恢复。周教授强调:治疗脘腹胀满证要注意温调阳气,健脾和胃,畅通气机,化湿利水。本例患者病程日久,故2方合用,疗效甚佳。

4小结

周教授强调:在临证治疗时要积极拓宽经方运用范围,不能墨守成规,要把经方的组方原则、基本规律与临床疾病的证候、病机等联系起来,方能提高临床疗效。

5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白塞病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6):345.

[2]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94.

[3]李泽恩,刘通.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总结[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4):76-77.

[4]邱志济,朱建平,马璇卿.朱良春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经验和特色[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399-400.

[5]邝贺龄,胡品津.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34-960.

[6]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88-291.

[7]葛俊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71-484.

[8]潘钰婷.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9]刘敏.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9):16-17.

[10]梁政亭,张星平,安艳丽.原发性失眠中西医研究概述[J]. 新疆中医药,2013,31(1):72-76.

[11]何国强,张和平.周世印治疗老年病胃腹胀满证的经验[J]. 四川中医,2004,22(12):7-8.

(编辑颜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3-0045-05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3.24

作者简介

王雪梅(1978-),女(汉族),河南睢县人,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经方治疗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疾病。

(本文承蒙周世印教授指导,特此谢忱!)

* 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13ZY02072)

收稿日期:2015-10-14;修回日期:2015-11-10

猜你喜欢

经方经验教授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运用经方治疗疼痛验案举隅
经方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