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中风病*

2016-01-27范小会范军铭

中医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风

范小会,刘 华,庆 慧,范军铭

(1. 河南中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4)



·学术探讨·

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中风病*

范小会1,刘华2,庆慧2,范军铭2

(1. 河南中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4)

摘要笔者围绕“肝肾同源”的理论,探讨其在治疗中风病中的理论依据。中风的病机总属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与肝肾密切相关,“肝肾同源”亦称“精血同源”或“乙癸同源”,肝肾母子相生、精血互化、经络相通。两者同居下焦,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由此衍生出了从肝论治、从肾论治、肝肾同治之法,在临床上治疗中风病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将肝肾同源在治疗中风病中的应用进行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肝肾同源;中风;从肝论治;从肾论治

中风的基本病机总属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基础多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气血衰少,肝肾阴虚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为主症。因肝肾母子相生、精血互化、经络相通,两者同居下焦,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笔者临床治疗中风病运用“肝肾同源”理论制定治则。

1从肝论治

1.1肝失疏泄,气机逆乱

肝藏血主疏泄,在志为怒,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血运通达。《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指出怒伤肝,影响肝脏气机的条畅,致气机逆乱,血随气逆而发中风。《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则发为中风昏厥。肝的疏泄功能失职则肝气郁滞,气郁化火,迫血妄行或血随气逆。若肝阴不足,易导致肝阳升泄太过甚至阳亢风动。肝血亏虚,失其濡养功能,则易导致筋目失养,以致肝脏阴阳气血失调。因此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与中风的发病密切相关[1]。

1.2肝火旺盛,热极生风

肝火上炎,火热内盛,迫血妄行,导致热极生风,进一步消耗机体津液,致使筋脉失养。《圣惠方》有云:“夫肝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致心下坚满,两胁痛引小腹,忿忿如怒,气逆头眩,为血有余……此是肝气实也。”五志过极便是火,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生卒中,肝气不舒,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脑,使人昏厥,导致肢体不遂。邪热过盛,蟠灼肝之经筋。张元素提出中风的病因为热:“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丹溪心法》云:“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1.3肝阴不足,筋脉失养

肝主筋,阴血亏虚则筋脉失于濡养,致虚风内动,往往会出现肢体麻木、手足蠕动、筋脉弛缓无力、拘紧、抽搐等征象。《王旭高临证医案》言:“夫肝风之动,由于阴血之亏。”《景岳全书·邪风》:“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正以阴虚为言也。”肝为风脏,精血耗伤,则水不涵木,阴不制阳,肝阳升动无所制,则阳化为风,肝风内动导致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阴熄风,补阴潜阳。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按语》中指出:“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2]

1.4肝郁乘脾,痰浊内生

脾在五行属土,主运化水谷精微。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性条达,肝的正常疏泄能保证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不壅不滞,即所谓“肝木疏脾土”[3]。反之,若肝的疏泄失职,气机郁结,则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即所谓的“木旺乘土”。痰性流动,若肝风挟痰,上蒙清窍,则见头部昏沉,眩晕欲仆,口眼歪斜等症状;痰浊流窜经络,则出现肢体麻木不仁,甚或半身不遂。《四明医案》载:“此脾土虚而肝木盛也。”中风虚证的发病关键在于脾而非肝,如土虚木横主要责之脾土过于虚弱,不能生血化气以荣肝。治宜疏肝理脾,行气开郁。

2从肾论治

2.1肾精亏损,脑髓失养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藏精,主骨生髓,髓汇于脑。如《素问·痿论》记载:“肾主身之骨髓。”《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又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肾精充足则髓海得养,大脑发育健全,表现为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则脑失所养,如《灵枢·海论》中记载:“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与肾关系密切,故脑的病变,大多采取补肾益精的方法来治疗[4]。

2.2肾阴亏虚,阴虚风动

“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阴虚则风动,患者易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指瞤动,头痛,肢体颤动等症状。脏腑失和,营卫不足,引起中风。《临证指南医案》云:“精血衰耗,水不涵木……内风时起。”阴虚则无以制阳,若肝肾阴虚,则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气血上逆,化火生风,上冲于脑,治以滋阴潜阳,熄风通络[5]。若阴液充足,脏腑形体官窍得以濡润,精神宁静内守。则虚阳内潜,风熄火灭,气血循行如常。

2.3肾阳不足,聚湿生痰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温煦全身的脏腑和形体官窍,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和运行输布。肾阳不足,气化无权,其温煦功能失职,则津液聚而成痰。《医贯》云:“痰者,水也,其源发于肾。”指出肾为水脏,肾虚则痰浊内生,肾虚累及于脾,火不生土,脾虚则运化功能失常,痰湿内盛,水液停滞。因此肾虚是中风发病的根本机制,其病本于肾而累及他脏[6]。

3肝肾同源

3.1肝肾母子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的有序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肝藏血,在五行属木,通于春气, 肾藏精,在五行属水,与冬气相通应。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中五行相生,“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则肾为肝之母,肝为肾之子,母子相生,水涵木荣。如《石室秘录》曰:“肝为木脏,木生于水,其源从癸。”当临床出现肝阴虚、肝血虚等症状时,往往采取滋肾水以涵肝木的治疗方法,其根据为“虚则补其母”。若因肝的疏泄太过导致肾水失于封藏,则采取清肝的治疗方法,根据为“实则泻其子”,肝疏泄正常,则肾精乃藏。如《医宗必读》记载:“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之所以泄肾。”肝肾母子相生,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3.2肝肾精血互化

《张氏医通》云:“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精能生血,血可化精,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肝为水之子,而肾为木之母,两者阴阳互滋、藏泄互用。肾主封藏,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同时,需要依赖于肝血的濡养而维持其充足,肝血也赖于肾精的滋生,即下焦的肾所藏之精能够转化为血。肝血不足或者肾精亏虚,则出现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肾精肝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息息相关。

3.3肝肾经络相通

《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说明肝肾经络相通。《类经·藏象类》云:“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也。”指出肝肾经气相互灌注,相互交汇,相互沟通。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均循行于下肢的内侧,交汇于三阴交,又两者共隶于奇经,因此与奇经八脉关系密切。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记载:“督脉起于肾下胞中。”《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冲任督三脉皆起胞中,同出于会阴,胞胎为肝肾所主,在男子为精室,在女子为胞宫,故有“八脉隶于肝肾”之说。十二正经如沟渠,奇经八脉似湖泽,而肝肾则需奇经的灌溉来调节补充,奇经八脉亦需肝肾的注溢以达满盈,正如叶天士所说:“八脉丽于下,隶属于肝肾。”又吴鞠通言:“八脉丽于肝肾,如树之有本也阴阳交睛,生生化化,全赖乎此。”若肝肾不足,则引起冲任空虚,甚则血海枯竭而闭经等[7]。

4小结

“肝肾同源”为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之一,揭示了同属于下焦的肝肾两脏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相互滋生、相互影响。“肝肾同源”理论经历代医者的努力而得到不断的充实与发展,在临床治疗中风病具有指导意义。在该理论指导下,治疗中风病上形成了“从肝论治”、“从肾论治”、“肝肾同源”的理论体系。肝肾母子相生、精血互化、经络相通,两者同居下焦相互影响、密切相关。而中风的病机总属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其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笔者临床治疗中风病,应用“肝肾同源”理论,取得满意疗效。肝肾母子相生、精血互化、经络相通。两者同居下焦,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由此衍生出了从肝论治、从肾论治、肝肾同治之法,此法在临床上治疗中风病具有实际意义。笔者运用此法治疗中风病,临床取得满意的疗效。

5 参考文献

[1]赵倩,李顺民.浅谈从肝论治中风后遗症[J].新中医,2007,39(3):87-88.

[2]张安玲.肝风概念、病机与证候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27-28.

[3]佟立成,佟秉权.论肝脾不调[J].航空航天医药,2009,114(9):114.

[4]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7.

[5]袁芳王.王宝亮教授运用龟羚熄风汤治疗阴虚风动型脑病验案举隅[J].中医研究,2011,24(8):55-56.

[6]邹立华,江冠亚.中风从肾论治探析[J].江西中医药,2003,34(1):12-13.

[7]施维.“肝肾同源”刍议[J].陕西中医,2006,27(5):575-577.

(编辑张大明)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3-0005-03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3.03

通信作者:范军铭,主任中医师,fjmfjm222@sina.com

*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4ZY01004)

收稿日期:2015-11-10

猜你喜欢

中风
摄入健康的植物性饮食或可降低中风风险
完形填空专练(四)
针刺配合振腹推拿治疗中风后便秘的效果观察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Language Abilities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CCR5基因阻碍中风患者康复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
中风后偏瘫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