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血栓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2016-01-25闫浩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9期

闫浩林

河南长葛市人民医院 长葛 461500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血栓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闫浩林

河南长葛市人民医院长葛461500

【摘要】目的探讨天麻素注射液与血栓通(冻干)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04—2014-04收治的68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2组患者根据病情和临床表现给予维持血压稳定、调脂,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并给予血栓通(冻干)300 mg+0.9% Nacl250 mL静滴,1次/d。治疗组同时给予天麻素注射液0.6 g+0.9%Nacl250 mL静滴,1次/d。2组患者均治疗一个疗程(14 d)。观察2组患者眩晕治疗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82.35%),有效4例(11.76%),无效1例(2.94%),总有效率97.05%。对照组显效20例(58.82%),有效9例(26.47%),无效5例(14.70%),总有效率85.29%,且2组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与血栓通(冻干)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明显缓解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平衡障碍等症状和体征,且明显优于单纯应用血栓通治疗组,有效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天麻素注射液;缺血性眩晕;血栓通

后循环缺血(PCI)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所有脑血管病的20%[1]。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临床表现,据文献资料,人群中眩晕的患病率为0.5%,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科门诊中为5%~10%,在耳鼻喉科门诊中为7%[2]。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眩晕,头痛和直立障碍,有的患者还出现恶心、呕吐、视物旋转、共济失调等症状[2]。该眩晕症状呈持续性发作或反复发作,缓解慢,复发率高,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且病情可进一步加重,出现急性脑梗死甚至危及生命。本院2013-04—2014-04对34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应用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和血栓通注射液联合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45~76岁,平均(56±8.5)岁。合并症:糖尿病17例,肺心病13例,风心病9例,高血压7例,胆囊炎5例,高脂血症13例。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和合并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病例标准[3](1)年龄40~80岁。(2)以急性发作性眩晕或持续性眩晕为主要症状。(3)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出现管腔狭窄、闭塞,部分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颅CT检查均无明显异常。(5)排除耳性眩晕、前庭神经性眩晕、脑肿瘤及心脏血液系统疾病等其他疾病所致眩晕。

2治疗

2.1药物治疗2组患者根据病情和临床表现给予维持血压稳定、调脂,控制血糖等对症疗法。

2.2对症治疗2组患者均给予血栓通(冻干)300 mg+0.9%Nacl250 mL静滴,1次/d。治疗组同时给予天麻素注射液0.6 g+0.9%Nacl250 mL静滴,1次/d。14 d为一疗程,2组均治疗一个疗程。

2.3疗效判定标准[4]显效:眩晕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可偶有头晕,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眩晕症状有所减轻,伴随症状消失,生活和工作稍受影响;无效:眩晕等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治疗组34例,显效28例(82.35%),有效5例(14.70%),无效1例(2.94%),总有效率97.05%。对照组34例,显效20例(58.82%),有效9例(26.47%),无效5例(14.70%),总有效率85.29%,且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眩晕是指患者自感身体或环境发生旋转与摆动感,休息后症状减轻,是一种自觉状态或运动幻觉,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旋转,有些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和(或)耳聋、恶心、呕吐、直立不稳或倾倒等神经精神症状,以中老年为多发人群。临床研究证实本病多与后循环缺血相关。后循环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等,是提供前庭系统的血液循环系统。人体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功能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椎基底动脉也随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管腔也逐渐出现狭窄,使血流阻力增高、血流速度减慢,而高血糖、高血脂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引起脑循环障碍。此外,颈椎出现退行性病变,逐渐出现骨质增生及韧带钙化等症状,开始压迫椎动脉,加重管腔狭窄程度,使血管阻力增大,循环血流量进一步减少。同时,颈椎出现骨质增生后,可刺激椎动脉的交感神经,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加重椎基底动脉的缺血程度。且前庭神经核供血动脉出现缺血时,不能迅速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以保证血供。而前庭神经核因位置表浅而对缺血敏感,因此,椎基底动脉缺血时,前庭即因缺血而引起眩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出现头晕,视物旋转以及平衡障碍。许多患者在发作时会出现了紧张、恐惧、焦虑及濒死感,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使眩晕进行性加重或呈持续发作状态,这种恶性循环会使眩晕呈持续发作状态,给治疗带来困难。

天麻素是从天麻中提取的药物成分。天麻素可显著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有效保护脑神经元细胞,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从而保护神经,并恢复脑部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5]和供氧。同时,天麻素能抑制传导向前庭外侧多突触神经元的神经冲动,并阻断不良的前庭反射,从而增强或改善后循环供血,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天麻素注射液还具有良好的扩张血管作用,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增加脑血流量,从而修复脑缺血缺氧状态,并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症状,进一步减轻精神紧张及焦虑引起的血管痉挛现象。林青等[6]报道,天麻素具有抑制ADP、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通过解除血管痉挛,增加中央和外周血管顺应性而减少中央和外周阻力,达到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有效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并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脑细胞,从而消除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等症状[7]。

血栓通冻干粉针是从中药五加科植物三七主根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三七总皂苷制成的粉针剂。经药理实验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三七总皂苷能够抑制促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释放,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促进纤溶,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全血黏度,抑制细胞内的超载钙离子,因而具有扩张脑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同时,三七总皂苷能提高超氧岐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等起到抗脑缺血作用[8],对恢复脑组织的血供、促进脑细胞的修复及再生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血栓通注射剂还具有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9]等作用。本次研究,应用天麻素联合血栓通粉剂静脉注射,增强对眩晕的治疗效果,其治疗总有效率达97.05%,显著高于单纯应用血栓通的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天麻素联合血塞通粉剂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大多数病人治疗10 d内可见效,极少数病人10 d后才有较好效果,这可能跟患者有无基础疾病及个体差异有关。且联合用药较单独用药效果更明显,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有效促进了病人症状减轻、缓解、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5参考文献

[1]郝成栋,赵武,路文军,等.楂葛夏陈汤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2,(12):36-37.

[2]齐学军,刘金敏.穴位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937-938.

[3]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4]张海涛.盐酸异丙嗪联合天麻素、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234-235.

[5]刘继刚.天麻素注射液联合血栓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7):651-653.

[6]林青,李秀芳,李文军,等.天麻提取物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6,10(1):33.

[7]张海涛.盐酸异丙嗪联合天麻素、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234-235.

[8]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2-133;151-153.

[9]马珂,汤金土.三七皂甙的实验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3):197-199.

(收稿2015-04-16)

【中图分类号】R741.0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9-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