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探究中生成精彩

2016-01-18潘玉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创新与实践探究学习初中数学

潘玉

[摘 要] 近年来,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探究教学就是在此种要求下诞生的,对于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对于初中数学来说,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靠模仿与记忆,更重要的是探究与交流. 因此,数学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特点采用最为适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探究学习;创新与实践

探究教学一般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或者在生活情境中,主动地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经过思考后提出自己的思路,经过讨论后进行反思,由此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对数学产生新的认识,建立良好的学习状态. 实际上,探究教学既属于一种学习方式,也属于学习的过程,这是探究教学的一大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并带领学生学会反思,最终解决问题.

探究式教学的教育价值

1. 能够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一般是以数学概念与公式来表达系统的知识结构,但是还有一些知识无法在数学活动中形成,这便是“过程知识”. “过程知识”主要包括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的心理活动,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意识,是提升教学效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 近年来,新课改不断深入,数学课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点. 如今的数学课堂中,过程教学被异化的现象非常普遍,关键的原因就是在教学中并没有考虑到如何带领学生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 而探究活动则能够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与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由此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2. 拓展学习资源

个体化社会的过程是完善个人智力资源的过程,由于教学的时间与教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接触数学知识主要是从教材中获得,学生无法走出课堂,且无法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导致学生无法把数学知识转化为个体的智力资源. 数学探究活动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使学生与教师打破课堂的局限性,拓展学习内容. 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们为了解决数学问题,就需要从各个渠道获取知识,借助图书馆或者互联网等资源来得到知识,由此,学生的学习资源就会得到扩展.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 创设问题情景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探究.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本节课的重点以及学生的基础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在课堂上通过观察与思考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才能够展开探究活动.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情境中,假如能够借助一些熟悉的问题来导入新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

例如,在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在体育课上参与过跳远,在跳远的时候,你们的体育老师是怎么测量你们的成绩呢?”

生A:“一般是从落入沙坑后,测量鞋后跟到跳板的距离. ”

师:“体育老师是用什么工具测量的呢?”

生B:“使用皮尺测量. ”

师:“怎么测量?起跳板具有固定的长与宽,假如从其他位置测量,成绩还真实吗?”

生C:“从落入沙坑鞋的后跟到起跳板的前沿,在测量时,皮尺需要垂直于起跳板. ”

师:“为何需要垂直呢?”

生D:“假如不垂直,成绩就不真实了,而且都会比垂直的距离远. ”

师:“我们把皮尺看做是一条线段,起跳板前沿等于直线的一部分,满足了怎样的条件,线段的长度才是最终成绩呢?”

生B:“沙坑内的鞋后跟到跳板前沿所在的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

师:“就是说一条直线外一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同学们,这应该如何定义呢?”

经过讨论与思考,学生总结了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 上述教学过程属于动态的过程,教师提出范围较小的探究过程,随后学生进行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频率较高,且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从认识概念到总结概念都非常顺利.

2. 为学生预留自主探究的空间

创造活动需要在安全与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够开展,探究式教学较为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展开探究,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改变教师为主的局面.

近年来,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充分地改变了教师的地位,教师由单一的传授者变为了合作者,为学生创造了融洽以及民主的课堂,预留一定的探究空间. 在此过程中,学生间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都会更加融洽,能够形成健康且轻松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衣服、蝴蝶以及松树等图形的特点. 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讨论后,就会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都是对称的,此时学生便能够自己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为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轴对称图形,教师便可让同桌两人相互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图形,如某些汉字或者字母等.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阶段内,通过观察与思考等,就能够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与数学水平.

3.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探究

提出问题一般要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质疑,从而进行合理探究,由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制作两个大小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将其叠放在一起,假设对角线的交点为O,使用铅笔将O固定住,将上面的图形绕O点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旋转,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总结一下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吗?”经过亲自操作,学生就能够认识到两个平行四边形能够完全重合,可见其属于中心对称图形,对称的中心就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此外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在数学课堂上,这些性质都不是经过教师论证得到的,而是学生自己操作得到的,借助之前学过的中心对称得出,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够学习到新知识,同时发现两者的联系,一举多得.

假如学生的疑难无法得到解答,教师可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

4. 借助习题进行探究式教学

在数学教材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后都包含了大量的例题与练习题,在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是先讲解例题,随后让学生进行练习,由此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但是此种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可改变习题的形态,如一题多解等,如此便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最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ABC中,D,E是AC,AB上的点,BD,CE交于点O,∠EBD=∠ACE,BD=CE,如何证明△ABC为等腰三角形?针对此问题,教师便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与重组,找到证明的线索.

此外,教师还可对题目进行改编,例如,在△ABC中,D,E是AC,AB上的点,BD,CE交于点O,随后给学生出示几个条件:①OB=OC;②∠BEO=∠CDO;③BE=CD;④∠EBD=∠DCE. 然后向学生提问:在以上条件中,有哪些条件能够判断出△ABC是等腰三角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可进行自主探究,经过长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掌握数学技能与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与实践探究学习初中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论高中历史教学创新与实践
浅析小学数学悦趣化探究学习的策略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地理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
职高office2010教学之我见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