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抗逆力的研究与思考 ——以贺州学院为例

2016-01-16杨玉相,蔡大武

关键词:培养

蔡大武,学生,贺州学院。

大学生抗逆力的研究与思考
——以贺州学院为例

杨玉相, 蔡大武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542899)

摘要:拟运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工具对大学生的抗逆力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大学生总体抗逆力的发展水平及状况,进而,针对大学生总体抗逆力发展水平及状况提出加强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措施,即:在大学生、家长、教师中广泛开展抗逆力学习;对抗逆力较弱的大学生积极开办抗逆力相关小组;对抗逆力很低的大学生需要重构其个体精神、生活世界。

关键词:生活事件;抗逆力;培养

作者简介:杨玉相,副教授,贺州学院。研究方向:高校学生工作、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与管理服务。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1-0001-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With the Resilience Scale ,the paper investigated the resili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order to reveal their general level. Considering the general level of resili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t proposes measures to reinforce university students' resilience ability, namely to carry out wide-ranging resilience study , resilience associated groups for the weak resilience students , to restructure their personal psychological and life world for the weakest resilience students.

大学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抗逆力水平情况不一样,抗逆力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发展。为揭示大学生的抗逆力水平情况和发展规律,特此对大学生的抗逆力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抗逆力(Resilience)是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案主的内在潜能,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抗逆力,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韧性”,相当于“挫折承受力”“耐挫力”等概念。指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抗逆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性:第一,抗逆力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能力;第二,抗逆力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状态下产生的一种动态过程;第三,抗逆力会导致个体产生朝向积极、正向的目标,克服困难、恢复良好适应的行为。当前国内抗逆力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是大学生抗逆力还留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等待我们去探索。

1研究方法

1.1对象。

选择贺州学院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88份,其中男生160份,女生128份,大一年级96份,大二年级97份,大三年级95份,独生子女93份,非独生子女195份。调查的相关数据用spss17.0处理。

1.2 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表1 288个有效样本的具体分布

问卷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主要了解大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外在支持。内在保护因子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外在保护因子包括:家庭支持、人际协助。这部分分为五级选项: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说不清、比较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

第二部分为《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主要了解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家庭变故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共分六个维度: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丧失因子、受惩罚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及其他。这部分分为六级选项:未发生、无影响、轻度影响、中度影响、重度影响、极重度影响,分别记为0分、1分、2分、3分、4分、5分。

调查结果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1.2.2 研究过程。

以随机方式挑选学生进行测试,由辅导员担任主试,测试之前对各辅导员进行统一的指导语培训,测试结束后统一收回问卷。其过程包括:

(1)由辅导员朗读指导语,并发放问卷;

(2)测试结束后,回收问卷;

(3)问卷的整理与分析;

(4)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2结果

2.1大学生抗逆力的性别差异比较。

表2 大学生抗逆力各因子的性别差异

首先对男生和女生的总体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男女总分不存在性别差异,进一步将男女生在各个因子的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只有情绪控制和人际协助这两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情绪控制分量表中的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在人际协助分量表中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女生在其他分量表中的得分差异都不显著。这个结论暂且说明在大学生中,总体上男女生的抗逆力水平并没有太大差异,女生善于利用外部资源来进行自我保护,而男生则善于进行自我控制的内部保护。

2.2 大学生抗逆力的年级差异比较。

表3 各年级间差异情况(LSD)

表4 各年级间抗逆力及各因子平均分

将三个年级的抗逆力总分及各个因子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分量表中的情绪控制因子差异显著,经进一步比较发现大三得分低于大二和大一,大二低于大一,积极认知因子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发现大三得分最高,大二次之,大一得分最低,目标关注、家庭支持、人际协助等三个分量表差异不显著。总体来看,大一的抗逆力水平最高,大二最低。

2.3是否独生子女、生源情况(分贺州市外、区内)等因素的差异比较。

表5 大学生个体因素在各个因子上的均值比较

注:“*”表示差异显著(P<0.05)

由表可以看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抗逆力各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独生子女在各因子上的均分均低于非独生子女,只是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独生子女的抗逆力水平是低于非独生子女的,显然,独生子女的抗逆力问题不容忽视。虽然样本中独生子女较少,但是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独生子女将会越来越多,因此对独生子女抗逆力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从生源情况看,贺州市外大学生在积极认知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贺州市内大学生,其他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而且除了情绪控制因子外,其他各因子的均分都高于贺州市内大学生,但也是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贺州市外大学生抗逆力要好于贺州市内大学生。

2.4大学生生活事件及其各因子对抗逆力及其各因子的影响。

表6 大学生生活事件、抗逆力的相关分析(n=288)

注:*p<0.05,**p<0.01,***p,0.001

对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得分与抗逆力量表做相关分析,结果是生活事件得分与抗逆力得分具有很大程度的相关性,相关程度达到了生活事件-抗逆力:-0.329**显著负相关。在具体因子上,生活事件对目标关注影响密切,达到了-0.200**的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与情绪控制相关程度较明显,达到了-0.373**的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与家庭支持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86**;生活事件与人际协助也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程度达到-0.225**,在相关分析比较中,生活事件与积极认知的相关程度不显著,生活事件总分与积极认知的相关系数分为-0.067。说明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因子影响较小。这些结果表明,从生活事件入手研究大学生的抗逆力是很有可取性的。

3讨论

3.1 大学生抗逆力性别因素分析。

从性别差异比较来看,大学生的抗逆力水平在性别上虽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情绪控制因子、人际协助因子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情绪控制因子得分男生高于女生,而女生在人际协助因子上的得分要比男生高。田国秀的研究(2013)指出每个人的抗逆力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遭受挫折时,男生倾向于调试自己的内在情绪来应对挫折,而女生遇到挫折时则更多地倾向于寻求外界协助。

其余三个维度:目标关注、积极认知和家庭支持因子不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 “生男生女都一样”浪潮的影响,人们重男轻女思想越来越淡薄,男女生享受到的物质和家庭情感条件都没有明显差别,致使大学生人格特质和行为的男女差异减小,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大学生异性间交往频繁和随意,男女间共同的话题和生活习性增多。这些都可能是导致男女生抗逆力无差异的原因。

3.2 大学生抗逆力年级因素分析。

在年级比较中,抗逆力总分不存在年级差异,各维度只有积极认知因子得分存在年级差异,年级越高则积极认知得分越高。随着年龄的提升,经历越多,大学生对于挫折的认识也越深化,越容易在挫折中思考和反思,认识到挫折对自己的积极作用。所以年级越高积极认知得分越高。

3.3 大学生抗逆力的个体、家庭因素分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抗逆力及其各维度得分不显著,这可能的原因是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分享等优秀品质,如今物质生活丰富,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所享受物质和教育都不存在明显区别,人们同样注重锻炼孩子的各种技能和能力,使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抗逆力水平发展上保持一致。

以是否远离家乡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积极认知因子存在显著差异,贺州市外大学生积极认知因子得分高于贺州市内大学生。其余维度及总分不存在差异。但是在因子得分上外来学生均高于贺州市内大学生。这个结果可能有以下原因:本研究选取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由依赖走向独立,在积极认知、目标关注、情绪控制等方面表现出成熟,贺州市外大学生由于经历了远离熟悉的家乡和亲朋好友、重新熟悉新的环境等特殊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就会对这些变化付诸于自己的意义,相对于贺州市内较少经历过这种变化的大学生来说,贺州市外大学生在对人生世事无常的体悟会更深刻,所以在积极认知得分上较高。

3.4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发生数量与抗逆力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及其各维度与“心理韧性量表及其各维度相关分析见表3,生活事件量表得分与抗逆力总分及其各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具体来看,生活事件发生数量与情绪控制、人际协助和家庭支持、目标关注都有显著的负相关,相关水平都达到-0.200**以上,其中人际关系与抗逆力及其各维度因子的负相关水平达到最高。外在保护因素是个体以外的环境中所具有的促进个体成功调试、积极应对、克服危机、获得良性适应的资源与条件,包括家庭、学校、朋辈和社区,外部保护因子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内保护因子的功能发挥进而影响抗逆力成绩。生活事件量表中所涵盖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处罚、丧失和适应等因子都与抗逆力保护因子关系密切,特别是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家庭支持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心理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生活事件发生越少,则学生的内外保护因子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反之则会影响保护因子对学生心理的保护性,即抗逆力水平低,所以得到的结果是生活事件得分越高,即负性生活事件发生数量越多则抗逆力得分越低。

3.4.1人际关系对抗逆力影响最大。

从分析结果来看,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得分与抗逆力及其各因子的负相关程度达到显著程度,显著程度要高于其他的生活事件因子。新一代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不断成熟,心理发展规律也呈现由不稳定性、两极性逐步向稳定状态发展的特点,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特别是同学、老师的认可,自我意识增强也致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往往不够客观和理性,易造成心理负担,进而影响抗逆力的形成和发展。

3.4.2 生活事件对情绪控制的影响。

大学生抗逆力因子中受生活事件影响最大的是情绪控制因子。学者田国秀在学生抗逆力的过度层次研究中指出,当前大多数青少年碰到的挫折、逆境或危机并不是特别严峻,算不上重大挑战,不足以激发青少年的极端抗逆力,内保护水平一般。[1]而情绪控制因子在抗逆力内保护因子中具有代表性,外在的逆境和挫折易对学生的情绪造成影响。虽然短时间内不会对学生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但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没有目标和斗志,对他们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4.3 逆境和挫折对大学生抗逆力的影响

结果证明,大学生抗逆力很容易受到外部生活事件的影响。这可能的原因是:第一、生源情况,此次调查的大学生样本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贺州市外的大学生,由于区域、生活等差异,他们与本地人和本地学生缺乏良好的沟通,也就没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他们的人际关系主要还是来自同乡和父母;第二、学习压力,大学学习由于教师教学风格、教学条件影响,专业学习、通识学习任务较重,真正希望搞好学习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第三、在家庭支持方面,贺州市外大学生逐步增多,他们离家较远。这些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在发生事故和遭遇挫折时不能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和支持,从而使抗逆力水平容易受到外部生活事件的影响。

4 结论

4.1 大学生的抗逆力水平性别差异不大,在应对挫折方式方面,男生倾向于内在的情绪控制,而女生则倾向于借助外在的人际协助等方式。

4.2 大学生抗逆力积极认知水平随着年级升高。

4.3 生活事件数量与大学生的抗逆力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负性生活事件数量越多则抗逆力越低。

5建议

5.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可以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安排趣味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减轻和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使学生在较为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掌握自我放松与自我调适的心理自助能力。高校要将抗逆力培养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坚持发展性辅导为主,障碍性辅导为辅,心理教学工作重点应该由 “关注问题”转向“关注优势”,唤醒和发掘学生身上的抗逆力应该成为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2]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由心理健康教师牵头,辅导员、各班主任参与形成心理健康辅导团队,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形式可以借鉴香港“成长的天空”计划。[3]同时高校还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减少学习压力,增加实操、郊游、竞技等集体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和走出课堂,增加交流机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兴趣爱好,提高自信心。

5.2 开展团体辅导与咨询。

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中通过团体成员在活动中的交互作用促进共同成长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团体辅导主要解决学生的发展性和适应性问题,在团体辅导中可以形成一种轻松温暖的心理氛围,团体成员不仅可以得到他人的接纳、援助,也可以对他人提出建议或指导,这种合作、参与的关系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互相教育,也能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利用团体辅导促使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客观地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弱势,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5.3 发挥家庭对大学生抗逆力培养的作用。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抗逆力形成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怀和支持是抗逆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观点,注意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同时还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通过家庭重要日子、特殊事件的家庭仪式等来强化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适当放权于孩子,培养和传授生活技能,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家庭情况,参与家庭事务,分担家庭压力和负担以增强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等等。鼓励孩子多与家庭以外的人交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5.4 加强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

抗逆力是在内部保护因素和外部保护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4]在抗逆力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关注于某一领域能力的培养,或只强调学生个人、家庭或学校某一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而是要家庭、学校、学生和全社会共同参与,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要与家长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进行沟通,例如:学校组织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开展家访活动,向家长传达各方面的信息。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良好抗逆力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国秀.中学生抗逆力表现的过度层次及其分析-基于问卷与访谈的混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5):72-76.

[2]田国秀.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挖掘学生抗逆力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浅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7(1).

[3]钟宇慧.香港抗逆力辅导工作及其启示——以“成长的天空”计划为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8).

[4]田国秀.抗逆力研究及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Consideration of the Resili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Yang Yuxiang, Cai Dawu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 Guangxi 542899,China)

Key words:life events;resilience;culture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猜你喜欢

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养与名师成长探析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