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垄断、分工与市场

2016-01-11张炳雷

财经问题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垄断分工国有企业

张炳雷

摘要:中国的国有企业一直面临着垄断的指责,但这种指责却是极其模糊和偏颇的。本文从时间与空间对垄断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垄断是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状态,其基础源于分工,是一个在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下不断扩张的过程。笔者认为,从这种理论概念的澄清上可以看出,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绝大部分对于垄断的指责是偏颇的,也是不符合现实的。

关键词:国有企业;垄断;分工;沉淀成本

中图分类号:F1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2001706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国有企业在经历了一系列痛苦的制度性变革后,开始逐步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不仅搭建起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有效的市场化运行,更日益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但与此同时,对国有企业垄断的指责频繁出现。这些观点认为,国有企业的绩效提升并非是因为经营改善,而是源于垄断地位。支撑这种观点的最重要的论据,即国有企业是依靠行政力量一步到位式地形成了垄断,并没有经历自由竞争就形成了巨大的规模,抢占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国有企业提供的产品处于垄断地位,攫取了高额的垄断利润等。甚至国有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高于私营企业,也成为拉大收入差距的原因。

那么,在对国有企业垄断进行指责之前,是否应该先对垄断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呢?何谓垄断?垄断从哪里来?垄断如何变化?垄断出现的机理是什么?只有先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界定和澄清,才能真正明白国有企业垄断的问题根源,而不是简单地将国有企业的“垄断”与“市场”对立起来,对国有企业进行“妖魔化”和“邪恶化”。

一、对垄断概念的澄清

何谓垄断?就经济学自身而言,垄断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传统的经济学将垄断分为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三个层次,所对照的是一个市场中供应商的人数以及市场占有份额。政治经济学认为,垄断是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大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和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或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在法律上,垄断被认为是一种行为,经营者为了达到操纵或支配市场,限制和排斥竞争的目的,以独占、联合等形式或行政权力实现自身利益的行为[2]。美国《布莱克法律大辞典》将垄断定义为:“一个或少数几个公司独占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市场结构”。而从各国的法律规定中可以看出,反对的也是垄断行为而非垄断组织,中国的《反垄断法》规定,“垄断行为是指:排除、限制竞争以及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无论从经济学还是法律角度看,所有对垄断的概念都是集中到其客观的市场行为上,并未对垄断自身的特性进行深入的剖析。

事实上,垄断是一个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必须有一个特定的条件限制才能够对垄断做出正确的解释。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假设角度切入,厘清垄断的概念。

假设1:物流的垄断。

在一个城市郊区的小区中有一个小超市,其所有商品都比正常的市场售价高出两元。如果不在这里购买,就需要花费5元的车费到市区购买,很显然,高昂的交易成本限制了顾客的选择,即使不计算时间成本,对于只需要购买一、两件商品的顾客而言,在这家小超市购买也是最优的选择。可见,这家小超市在这个郊区的小区中构成了垄断。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顾客只能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做出有限的选择。当然,如果顾客需要购买更多的商品,完全可以花费5元的车费去市区购买,相对于商品的价格而言,支付一定的交易成本是更优的选择,也就打破了这家小超市对物流的垄断。

假设2:信息流的垄断。

市场上有两个毗邻的大型超市A和B,在服务、品牌和顾客忠诚度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异时,顾客基本上是随机选择一家较近的超市购物。无论其选择的是A还是B,只要他进入到超市后,就会处于一个信息流垄断之中。在进行货物选择时,他只能在本超市的货物中进行选择,无法同时接受到另一家超市此类货物的信息,这种单位时间内信息流的垄断足以影响到顾客的选择。由于时间成本的存在,即使两个超市毗邻,顾客也很难进行全面的比较——再去另一家超市进行信息的筛选。他们在购买超市中的一些特价商品后,基本上会将购物单上的其他所需商品一一买齐,而不是再去另一家进行价格比对后再购买。而且超市的规模越大,购物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就越高,相对的交易成本上升,更加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可以说,在消费者进入超市购物的时间内,这家超市就已经构成了一种信息流的垄断。当然,如果有两个顾客,他们可以进入不同的超市,并且可以随时通过电话交流,一个人选择一种商品后,另一个人可以立刻给出相应的信息从而比较出哪个超市的商品更便宜,这就打破了信息流的垄断。

可见,所谓垄断是一个涉及到物流与时间流的概念,即在某一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消费者只能进行有限的信息流与物流的选择。之所以只能够做出有限的选择,是因为获取信息和物资需要花费大量的交易成本。但垄断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如果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交易成本相对于商品自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垄断也就不复存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购物的兴起。互联网的出现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网络购物平台的出现更使消费者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近乎完整的市场信息,打破了信息流的屏障;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又使因运输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减少了物流的屏障。可见,在以传统百货商场为代表的零售业受到网络购物平台冲击的背后,本质是市场自发的对更有效率资源配置的追求。

因此,垄断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概念。如果要对国有企业的“垄断”进行指责,先要界定出国有企业所处的时间与空间位置,再分析消费者相应的信息流与物流状态,才能明了是否垄断与垄断的程度。某一区域内的垄断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则表现为竞争,如果不能对此进行澄清与界定,就会陷入到自身垄断与竞争逻辑的矛盾中。最重要的是,这种“垄断”指责的是垄断组织还是垄断行为?垄断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当企业在产品市场拥有垄断力量时,企业所有者很难对其成本保持控制。因此,垄断者会以高于竞争性企业的成本生产给定的产出品。”而垄断组织的界定需要定义时间与空间,即使在某一时段某一地区内处于垄断地位的组织,在良好的外部监管和竞争压力下也不一定会产生垄断行为。

二、分工与沉淀成本:垄断形成的基础

1分工导致劳动者技能与生产资料的专用性

在有效的市场竞争中,资源总是自发向效率最高的部门流动。从经济发展的历史上看,提升效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专业化分工。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以流水线为代表的规模经济出现后,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化,这种分工形成了两个结果,即劳动者技能的专用性与生产资料的专用性,这两个结果为垄断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传统的小农经济被工业化社会取代以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日益精密,人类生产的协作方式变得日益复杂,构成经济社会个体之间的合作方式与合作区域也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当今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利用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合作的格局。从福特公司的第一条流水线生产方式产生,到跨国企业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布局与零部件采购,生产流程涉及的单位从一厂、一个地区到多个厂家、全球多个国家。伴随着产量的提升,产业链布局的区域范围也随之呈现几何级数般的扩张,现代经济体系内的专业化分工正在向着越来越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这种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是成本的急剧下降。“1990年代中期,日本打火机生产商组团到温州,考察后他们终于承认自己毫无还手之力:一只电子点火器,进口单价至少4元,温州人自己做,一开始是1—2元,大规模生产后只要01—03元;密封圈,进口的02元,而温州产的从005元降到0005元。为降低成本,一些厂家甚至直接将零配件拼装组合生产,把价格缩减到近1/30。”[4]打火机的零配件有28个,零配件厂家将其专业化分工到了极致,这才带来了成本降低的极致。这类基于专业化分工而大幅下降的成本为企业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市场由自由竞争逐渐走向垄断的必须条件。

分工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劳动者技能的专用性。专注于单一劳动技能劳动者可以更好地提升生产效率,这也使得某些掌握复杂程度较高的单一技能劳动者成为极度稀缺的资源,这种稀缺资源往往处于技术研发部门,即从事设计研发的技术人员。这种劳动者专业化分工直接带来了竞争的技术壁垒,即知识产权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的逐步细化。劳动者专业化分工后,不断熟练的生产技能会加大劳动者对产品与生产流程的熟悉程度,从而促使他们发现更有效的生产方式,随之产生了知识产权。另外,从专利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如今的专利已经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产品的某一部件,乃至某一部件中的一个片断或创意,甚至直接微观到某一基因的片段、某一分子链的构成。这种专利发展的根源就是分工的专业化。企业的产品在研发的过程中会被划分为多个部分,交由不同的专业部门、专业人员进行研发,再由他们进行组合,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产品。这个研发的过程就是由诸多掌握复杂程度较高的单一技能的劳动者合作生产的过程。复杂的知识产权构成了企业进入某一行业的技术壁垒,但从根本上讲,这一技术壁垒源自于分工的发展。

发展到极致的分工给生产力带来的另一个巨大转变是资产的专用性。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资料也在持续地进行着更加专业化的改进。这种生产资料的专业化发展方向是遵循着日趋加强的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而推进的。越是精细化的分工,其生产资料的专业化也就越强。这种专业化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直接增强了其资产的专用性。专用性的生产资料通常伴随着极高的售价,而且很难用较低的成本改变生产资料的用途,越是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现象也就越为普遍和明显。企业在进入某一行业前,必须考虑因资产专用性所带来的沉淀成本,一旦竞争不力,这些生产资料在退出时会造成极大的沉淀成本。

2劳动者技能与生产资料的专用性构建了行业的进入壁垒

“垄断”之所以能称其为“垄断”,就是因为其他潜在竞争者很难进入到垄断组织的既有市场内进行竞争。垄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进入与退出壁垒。在不考虑行政垄断的前提下,进入壁垒包括了资金壁垒与技术壁垒,退出壁垒是因资产专用性退出某行业所构成的损失。这两种壁垒从本质上是统一的,均来自于分工的发展。即使专利等技术壁垒,也是源于专业化分工后的结果,越是掌握复杂技能的劳动者,其技能的专用性就越高,而劳动者技能的专用性又令专利技术壁垒的存在成为可能,潜在的竞争者在进入某一领域时,必须考虑到是否有足够承担生产的专业化人才团队,这一人才团队既包括生产线的工人,也包括管理、营销、广告和售后服务等专业化人才。事实上,劳动者技能专用性的潜在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其不仅包括劳动者为了获得这种专业化分工技能所投入的成本,还包括他所放弃的机会成本,更包括劳动者一旦失业所面临的风险,分工技能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壁垒越大,风险越大。这一切都构成了潜在竞争者进入的障碍。

同时,庞大的具有专用性特性的生产资料投入后,会产生令人恐惧的机会成本,潜在竞争者会因此而顾虑重重。因为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进入壁垒阻挡的不是厂商的进入,而是厂商的退出。在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中,生产资料的专用性往往让厂商退出市场的行为成为一种“壮士断腕”的举动。厂商一旦选择进入到某一垄断领域进行竞争,就意味着其投入的生产资料将完全变成沉淀成本,如果竞争失败,绝不可能全身而退。只有被足够多的潜在利润吸引,厂商才会进入到一个已经形成垄断的市场中,而这个“足够多的潜在利润”足以弥补厂商在其他方面使用巨额资源所能获得回报的机会成本和因竞争失败造成的沉淀成本之和。

可见,分工才是垄断形成的基础与根源。正是由于分工的存在,资产的专用性才会得以不断地强化与发展,而专用性的资产进一步变成退出时的沉淀成本,也因此而对试图进入本领域的企业造成了高昂的进入与退出壁垒。同时,分工造成了严重的技术壁垒,这种源于劳动者技能的进入壁垒更加难以克服,是很多垄断行业的主要壁垒。进入与退出壁垒的形成基础是基于市场竞争形成的分工。正是由于分工,出现了资产的专用性,而专用性的资产进一步变成沉淀成本,也因此而对试图进入本领域的企业造成了进入壁垒。这种进入壁垒绝不是所需资源的规模,因为再巨大的资源需求,只要能够安全退出就不会构成足够的屏障,正是因为资产专用性造成的沉淀成本令潜在竞争者无法安全退出,才让垄断的市场真正成为“垄断”。

三、市场与垄断的相互作用

市场与垄断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垄断是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出现的,其自诞生起,似乎就是与市场相悖,但垄断组织却是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垄断组织形成的基础恰恰是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形成了垄断组织,而优胜劣汰的基础在于资源配置的自由流动,也就是市场自发向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的追求。甚至可以说,向着越来越集中化方向前进,是市场自身发展的要求。

垄断是一个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定义。垄断组织的覆盖范围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扩展,从某一地区、某一国家的垄断向全球范围内的垄断发展,亦可以定义为垄断的时间与空间边界不断增大。这种垄断组织扩大化的过程,也恰恰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发展,市场的范围不断增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物流与信息流运行水平开始呈现加速提升的态势。有线电报、无线电报、广播、电话、电视、卫星、传真、数据库、互联网……信息由最初的线性传递变成了网状蔓延,传递的时滞逐渐缩短直至无缝对接,这种信息流的畅通为物流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物流的发展速度也恰恰与信息流传递速度相吻合。到21世纪初期,全球化的物流体系已经完全成熟,大到数百吨的机械部件,小到几十克的生活用品,均可以实现低成本全球范围配送,而且这个物流体系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发展完善,其成本也在不断压缩。这种技术上的进步直接使厂商所面临的市场范围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市场资源配置范围扩大和市场销售范围扩大两个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与生产已经逐渐变为常态,其利用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使相对稀缺的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交易成本的降低让传统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体系下形成的经济体系受到挑战,例如炼钢厂并不一定要建在煤铁矿附近,出口农产品的国家可能是工业强国,这种经济体系布局的改变源于人类科技水平的提升,也就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在不考虑行政性干涉市场运行的条件下,市场上的资源会向效率更高的厂商集中,当厂商集中到一定的规模,整个市场就会变成垄断竞争。如果此时企业依旧没有达到规模化的边界,持续的扩张就是必然的,市场继而向寡头垄断甚至完全垄断方向发展。事实上随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这种发展方向是一直在持续的,现有的跨国公司规模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企业扩展的规模化边界在技术的提升下被大大地拓展了,这种拓展并非是源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变革,而是源于信息技术与物流的发展,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厂商的边界与市场的边界同步扩大。跨国公司面临的是全球化市场,自身也变成了全球化生产,其全球化合作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某一区域、某一时段内的完全垄断在一个更大区域内变成了寡头垄断,在全球范围内就变成了垄断竞争,这种市场范围的扩大使得垄断的定义出现了剧烈的变化,或许有一天,人类将面临的是星球乃至星系之间的竞争,而垄断组织的定义边界,也将会远远超出今天的认知。

可见,市场与垄断是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共同前进的。市场的发展要求出现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市场范围的扩张,市场范围的扩张又使垄断重新变成了竞争。这一过程不断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了如今厂商全球化、跨国化的发展格局。

四、行政性垄断加速了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过程

既然垄断是一个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概念,其产生的基础在于市场分工的专业化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资本专用性,它与市场是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的,那么行政性垄断又应该如何认识呢?

可以肯定的是,自由竞争市场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垄断。在没有任何行政性干预的前提下,市场会自发地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企业中,这类企业的规模会不断增大。这种扩张受到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水平制约,其扩张边界会持续到企业从外部交易获得产品的交易成本与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相等。“纵向一体化和联合大企业组织在十分广泛的情况下,有效地使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交易失效得以缓解”[4]。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企业的破产与倒闭,社会资源会在一次次自发流动的过程中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不必要的损耗,延误企业发展壮大的时间,资源流动的盲目性与路径依赖也会造成社会总福利的损失,进而引发资源配置的失衡与市场失灵。尤其是在自然垄断行业,如果完全通过市场来完成资源配置,将会带来极大的效率损失。因此,在认识到自由竞争市场运行的最终结果之后,通过行政垄断的方式有意识地加速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过程,从社会总福利的增长来看是具有效率的。

行政性垄断可以加速自由竞争到垄断形成的进程,减少不必要的效率损失。行政性垄断被人诟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利用行政力量来干扰市场的运行,造成市场行为的扭曲。但对这一指责是否合理,必须从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程度与垄断的区域范围来进行分析。

从全球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体系成熟程度区域性失衡;二是市场竞争主体的力量对比区域性失衡。由于历史的原因,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依旧被划分为多个区块,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经济体系制度已经极其完善,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甚至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配套体系,这种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区域性制度失衡,必然会带来对垄断定义的解释差异。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往往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与经济实力,当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开放后,这些企业进入到市场后会迅速在该区域形成垄断优势,尤其是国家经济实力较弱、市场相对弱小的国家和地区。这种跨国巨头的垄断能力极强,很容易摧毁当地企业与之进行市场竞争的能力与发展潜力。这种落后国家的企业在面临残酷的国际竞争时,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没有时间与空间发展壮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由国家出面用行政垄断的手段,人为降低企业发展壮大所面临的障碍,促进资源加速流动,改变由自由竞争到垄断所需的时间,迅速扩大企业能够面对的竞争空间,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此时的行政性垄断尽管干扰了市场竞争,扭曲了市场的运行,但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而言,是一种必须的有效手段。针对中国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制造业的研究表明,以征税为代表的传统行政垄断措施不利于制造业的集聚与发展,但以合乎市场导向的产业规划为代表的新行政垄断措施有利于制造业地理集聚水平的提高[5] 。当然,这种行政性垄断往往被滥用,造成严重的危害,但这种产生危害性的结果并不能掩盖其早期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而应将其作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并对其使用做出限制。

五、对国有企业垄断指责的澄清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有企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国有企业“抓大放小”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逐渐焕发出活力,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但也随之面临着诸如垄断之类的指责。这种指责是否合理?其实,在我们对垄断概念进行澄清后,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对国有企业垄断的指责是偏颇的和没有根据的。

首先,国有企业巨大的规模并不等于垄断。对国有企业垄断的指责,大部分的论据是国有企业拥有庞大的规模。如果就中国市场来看,很多企业的确处于垄断地位,但国有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国内市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国有企业面临的是残酷的国际市场竞争。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大部分被指责为垄断的中国国有企业在与国外跨国集团竞争时并不占据规模优势,绝大部分国有企业都不属于垄断企业。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与市场边界的扩张,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在逐步跨越边界。这种跨越边界是指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上的竞争逐步进入到产品的本质特性,而抛弃了产品的外形与赋予特性,这就对企业的产品垄断有了新的认识。例如中国的诸多银行在进行同行业的竞争时,正面临着诸多购物网站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竞争;南北车合并后形成的中国中车在与日本、德国等高铁集团竞争时,又面临着空客与波音飞机的竞争;移动通讯的短信业务受到了微信等即时交流软件平台的挑战;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也在面临着新能源公司的竞争。科技的发展使原本不存在替代的产品出现了替代性,也因而使垄断产品的定义范围扩大化,同时,潜在竞争者也让垄断企业无法滥用垄断行为获利。

再次,国有企业具有部分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垄断行为受到严格监管。国有企业与垄断并没有直接关系,私有企业的垄断更为普遍[6]。与私有企业不同,国有企业所追求的并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社会福利提升最大化。国有企业因为其特殊的企业性质具备部分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其企业行为会受到政府的监督与指导,内部经营管理相对透明,在严格的外部监督下,其垄断行为会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如果是私人垄断,内部管理就会变成黑箱,几乎无法控制。这一点在自然垄断行业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垄断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走向,很显然,如果必然会出现垄断,国有企业的垄断要优于私有企业的垄断。从企业利润分配的本质上看,国有企业即使获取了垄断利润,其利润分配的特性也使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私营企业获取垄断利润,则是完全不公平的利润分配,只能造成剧烈的贫富差距。

最后,对行政垄断要有正确的认识。行政垄断是国有企业垄断的一个重要特征,但绝不能将行政垄断“妖魔化”和“邪恶化”。事实上,即使标榜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垄断行为。正确的行政性垄断按其目的划分有两种类型:一是为了保护相对弱小的民族产业,以期望其能够有足够的成长空间而存在的行政性垄断;二是在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行业领域,通过行政垄断保证国家对这些领域的控制力。这两种行政性垄断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矛盾,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富强,用市场的名义将两者简单对立,又或者用保护的名义滥用行政权力,才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破坏,进而损害社会总福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3

[2]施君,李俭论反垄断法的豁免制度及其必要性[J]经济师,2007,(1):110-111

[3]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马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81

[4]周瑜温州打火机:落寞的昔日巨头[N]东方早报,2012-01-19

[4]奥利弗·E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经济学[M]黄涛,张群群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4

[5]牛雯雯,钟坚,种无涯行政垄断、市场配置与中部地区制造业地理聚集[J]当代财经, 2014,(3):99-110

[6]张宇,张晨评“国有企业垄断论”,共同理想的基石[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34

Monopoly,Division of Labor and Market: the Clarification of

“Monopol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ZHANG Bing-lei

(China Center for Public Sector Economy Research,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been faced with the accusations of monopoly, but this accusation is extremely vague and biased, not eve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nopoly This article definite the concept of ‘monopoly with time and space limited, that the ‘monopoly is a relative rather than absolute state, the basic source is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it is a process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market expanding From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monopoly, it is obviously that for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vast majority of ‘monopoly of the accusations are biased, but also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reality

Key words:state-owned enterprises; monopoly; sunk costDivision of labor;Market

(责任编辑:徐雅雯)

猜你喜欢

垄断分工国有企业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垄断与竞争的辩证分析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福特的自行车和滴滴的“垄断”
韩抱怨中国“垄断”航空市场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