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5-12-24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第二中学吴瑾娟

新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豆浆氧气支架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第二中学 吴瑾娟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第二中学 吴瑾娟

支架式教学理论倡导从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出发,建立逐步达成新知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文章结合教学案例,论述了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中搭建知识支架的原则和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犹如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脚手架”,为学生知识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逐步实现的概念框架。支架式教学法一般由“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搭建支架的过程最为关键,它决定了后续环节的顺利开展。

一、遵循认知规律,逐步深入探究

学习支架的类型有很多,知识型支架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在给出大量信息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努力寻找知识之间的关系,并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利用这一支架实现新知识的构建。

【案例1】沪教版第一章第一课“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中,探究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实验的教学设计思路(片段)。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应避免不假思索地呈现所有的学习材料;要注重信息在内容和顺序上的调整,循循善诱、一步一个脚印,为学生建立起有效的学习支架。该教学设计模拟侦探式的思维逻辑,由提出问题开始,燃起学生了解物质的欲望。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学生通过看、闻等感官对物质形成感性认识之后进行细致而有目的的观察。学生不但能够顺利解决之前的问题,还能自行总结得出保存碳酸氢铵的具体措施。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习得了新知,还收获了学习的乐趣。

二、把握内容实质,巧设趣味实验

初中化学的很多实验对于学生而言是新奇有趣的,又似乎是深奥难懂的。其实,有些实验的原理十分简单,关键是学生并没有掌握分析化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努力寻找暗藏在实验现象背后的问题本质,提炼原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或简易的场景中感知原理,并灵活地应用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中。

【案例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堂实录片段。

师演示:将沾有酒精的棉花在酒精灯上点燃,迅速投入小瓶中,并在瓶口放上剥了壳的熟鸡蛋。软蛋瞬间被吸入瓶中(如右图)。

师:为什么鸡蛋被扯了进去?

生1:酒精燃烧,瓶内压强减小。

生2:物质燃烧消耗了氧气。

师:对,空气中有氧气。那么,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师:以集气瓶为例,其中的氧气取不出来怎么办?

生:用物质燃烧的方式消耗掉。

师:消耗氧气的体积怎么看出来?

生:通过水倒吸。

师:实验药品应该满足什么条件?(提供参考资料:木炭、红磷、酒精、铁丝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并提示铁的燃烧需在纯氧中发生)

生:选择红磷。该物质燃烧不能产生气体,木炭和酒精排除;铁的燃烧需在纯氧中进行,而现在是在空气中,故排除。

该教学设计首先提炼出实验的基本原理:燃烧消耗瓶内氧气,瓶中气压减小促使物质(水或去壳鸡蛋等)吸入。教师巧妙地将实验原理隐含在趣味实验中。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瓶吞蛋”实验中酒精棉燃烧的现象及去壳蛋“啵”的一声被吞入瓶中的奇妙效果,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引发探究的乐趣。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物质燃烧消耗氧气)和知识经验(气压的变化与大气压的存在),加上教师对问题的具体化(探究集气瓶中的氧气含量)、测量方式的转换(“氧气的体积”转变成“吸入的水的体积”)、表述方式的改变(“测量”描述成更为直观的“看出”)及充分而恰当的信息提示(多种物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有效增加了问题的梯度,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很快领悟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认同或得出教材上的实验装置。支架的运用自然巧妙,不得不令人称道!

三、选取生活素材,贴近学生实际

课程标准理念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实施建议也要求教师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基于此的支架设置,一则令人感觉亲切熟悉,二则使知识更易理解与接受,三则激发了学习的需要,一举多得。

【案例3】在讲授“水的净化”一课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境——

课前,老师拿出新榨的豆浆和一个个纸杯,请大家喝豆浆。

师:你们知道这豆浆老师是怎么做出来的吗?把泡好的黄豆放进豆浆机,加水插电源,一按按钮就可以了。不过豆浆机得到的豆浆含有大量的豆渣,所以我们还需要——

生:(异口同声)过滤网过滤!

师:对!这个网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像这样就能得到刚才我们喝到的爽滑的豆浆了。

师:实验室中我们是如何进行过滤的呢?过滤能除去怎样的杂质?需要用到哪些仪器?如何搭建过滤装置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实验室中的过滤操作。

“水的净化”最重要的知识点是过滤的原理及实验操作。而要进一步解释“滤纸上的空隙可以使小分子(或离子)通过,但能阻挡大分子物质”这一原理则比较抽象。在学生还不太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时,纯语言的描述或是动画的演示都显得苍白无力。豆浆过滤网具有肉眼可观察的空隙,以及豆渣颗粒大、豆浆顺滑的口感经验,很直观并且形象地解决了以上难题。而且豆浆过滤装置的搭建与化学过滤装置有着很多的类似之处(上层盛浊液的仪器,中层过滤器,下层盛滤液的仪器),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待过滤的豆浆不能溢出过滤网)能进一步明确过滤的注意事项及玻璃棒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巧妙突破。

四、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建立支架的有效途径。课程标准倡导让每一位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化学,“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就学生的年龄特点而言,多数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停留在对事物本身(实验的现象或有趣的故事等)的直接兴趣。

【案例4】在“水”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笔者铺陈了这样的开场白:

氧气、二氧化碳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除此以外,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另外一中物质。唐朝诗人李白曾为它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诗句。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它在生活中能够呈现各种不同的状态。你能正确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此物不稀奇,生命不能离,用刀切不断,用网捞不起。(——水)

一样东西真奇怪,天生就怕太阳晒,说它是花无人载,六个花瓣空中开;

太阳不晒它不湿,太阳一晒湿得快,飘飘荡荡下地来,漫山遍野处处白。(——雪花)

它在不同的情形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现象。人们还赋予其不同的名称。一起来猜一猜吧,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到田里秧苗绿,掉到河中看不见。(——雨)

简单的猜谜与竞赛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谜语的内容把再熟悉不过的水变化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在充分展露出学生对水的已有认识的同时,激发他们探究水的性质和组成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支架的设置过程中,首要的考虑因素是学生的已有水平,包括知识基础、心理水平、认知规律和生活常识。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习支架等着我们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共同探索。

[1]陈必云.支架式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J].科技信息,2009(24).

[2]唐李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1).

猜你喜欢

豆浆氧气支架
聚焦空气与氧气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氧气汇流排间电气设计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豆浆侠(9)
喝豆浆能不能补充雌激素
豆浆侠(4)
豆浆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