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规模化入学带来的义务教育布局和入学难题及应对之策

2015-11-06欧自黎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子弟学校务工人员公办

杨 明,欧自黎

(1.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2.杭州风帆中学,浙江 杭州 310004)

杭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规模化入学带来的义务教育布局和入学难题及应对之策

杨 明1,欧自黎2

(1.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2.杭州风帆中学,浙江 杭州 310004)

杭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急剧增加带来了义务教育布局和入学的难题:入学机会不均等,新区和郊区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学校分布失衡,布局调整滞后。杭州市政府亟须实施义务教育专项布局规划,强化郊区学校建设,改革户籍制度,实施教育券制度。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教育资源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出现了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主要标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浪潮。进城务工人员举家迁移蔚然成风,迁移总量大、增速快、居住地集中①。杭州市是经济发达的浙江省省会城市,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下简称“随迁子女”)的迅猛增加对义务教育规模扩张和入学机会均等化造成了巨大压力。在大批随迁子女涌入城市之前,原有义务教育学校设置主要依据城市户籍儿童少年的数量而定,有些新区和郊区并未为迅速增加的随迁子女在城市学校就读预留足够的土地、校舍,优质教育资源也较为缺乏。随着随迁子女人数的急剧攀升及其入学需求的扩大,学校布局和入学机制的不足之处逐步凸显。本文依据杭州市六个主城区(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江干区、拱墅区、滨江区)和萧山区、余杭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实施情况,探讨随迁子女人数猛增对杭州市义务教育布局和入学状况的影响,分析杭州市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并提出杭州市政府今后进行布局调整、增加入学机会的建议。

一、随迁子女人数迅猛增加带来的义务教育布局和入学难题

义务教育布局是在不同区域设置学校、配置教育资源,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需求的过程。全面的义务教育布局工作包括在特定区域进行小学和初中布点,规划、投资和建设学校,配备必需设施,做好招生入学准备工作。科学合理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是确保随迁子女中的适龄小学生、初中生有学上、留得住、上好学的重要条件之一。2000年以来,杭州市随迁子女中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大量涌入,使原有义务教育资源不敷使用,带来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入学方面的四个难题。

(一)随迁子女因未能获得城市居民户籍而失去应有的入学机会

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进城务工之前拥有农村居民户籍,享有农村居民应有的权益。由于城乡居民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杭州市政府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对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取得城市居民户籍设置了必要的门槛条件和资格要求,绝大多数随迁子女并不具备取得城市居民户籍资格的条件,不能获得城市居民户籍,从而不能同等地享受杭州市居民应有的一系列权益。就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利而言,杭州市政府对随迁子女就读于城市公办学校加以限制,要求其父母具有暂住证、居住证明、劳动合同、交纳社会保险的证明等。在公办学校有空余名额的情况下,可以让部分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此外,部分不具备这些条件的随迁子女可以进入民办打工子弟学校读书。但在现有城市公办及民办学校入学名额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还有一小部分人被劝回到户籍所在的农村地区接受义务教育。

随迁子女在杭州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最大障碍是其入学难以得到充足的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支持。自2001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义务教育管理重心转移到县级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依据户籍人口数量进行拨付。如果随迁子女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地区——入学,所在学校可以依据招收学生数获得当地政府的一笔义务教育财政拨款。但是,在他们到杭州市求学后,当地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并不能划转到杭州就读学校,而因他们没有杭州市户籍,也不能获得杭州市政府给予的义务教育财政拨款,从而出现流出地政府和流入地政府两边都不进行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尴尬局面。为了满足其入学需求,杭州市政府就需要为他们进入公办学校就读额外支付一笔办学经费,这给杭州市政府解决这些人的义务教育入学问题添加了巨大的财政压力。由于财力增加的缓慢和基本支出的刚性约束,以及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远远超出现有学校的接纳能力,部分随迁子女近期不能全部在杭进入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公办的义务教育学校读书,他们的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因户籍政策和经费政策的限制而缺乏充分的保障。

(二)随迁子女总量大增,导致新区、偏远的郊区和城郊结合部义务教育资源供求失衡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杭州市进城务工人员持续增加,总量十分庞大。2009年,在杭州就读的随迁子女已达17.46万人[1]。依据杭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0年杭州市常住人口870.04万人,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235.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7.06%[2]1。杭州市部分辖区出现了流动人口超出户籍人口的局面。2012年,拱墅区登记在册的户籍人口为31.6万人,而流动人口为34.6万人,流动人口比户籍人口多出3万人[3]。

杭州市随迁子女人数迅速增加,给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带来了巨大压力。随迁子女中的适龄小学生和初中生想要在居住地附近入学,则原先的义务教育学校和班级存在很大缺口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若要接纳这些适龄小学生和初中生入学,就需要对原有学校布局进行调整,新增学校数和扩大班数。当然,在不新建学校的情况下,这些适龄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入学问题也可以通过插入原有学校各个班级的方式部分加以解决,但是这一方法一方面受教室容量和班级容量的限制,另一方面会受合理的班级规模的政策规定的限制,内部调整的余地很小。如果学校的班级平均规模持续扩大,很快就会出现超过合理的班级规模的情况。由于一个学校里每个教室的容量有限,食堂和其他设施的容纳能力也有限,故通过扩大班级平均规模的方法增招的学生数量往往十分有限。在不能满足全体随迁子女中的适龄小学生和初中生入学需求的情况下,新建学校是一种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而从杭州市各个辖区目前随迁子女增加的趋势看,每年度都将会产生较大的新增学校和班级的需求。

(三)随迁子女地域分布不均,导致老城区学校拥挤不堪和新城区及郊区学校布点偏少

随迁子女在城市里居住和上学有两种典型状态:一种情况是他们相对而言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城市各个地方,居住地附近的学校也较为均匀地分布,因此,他们可以选择附近的义务教育学校读书,这种模式被称之为分散型、均衡化的居住和入学模式;另一种情况是他们中大多数人选择某些适合他们自身经济生活条件的地方集中性地居住、生活、学习,在此情况下,因居住地附近学校偏少,他们也许面临在附近无学校可上、只能到离家较远的学校求学的情境,这种模式被称之为集中型、非均衡化居住和入学模式。在分散型、均衡化模式下,随迁子女可以便捷地通过就近入学和插班学习方式解决其入学问题。而在集中型、非均衡化模式下,由于交通不便捷和上学途中耗时太长的制约,让适龄儿童少年赶远路去上学是不现实的,杭州市各个辖区政府最好在其居住地附近设立新学校,方便他们就近入学。

杭州市随迁子女居住地分布极其不均的情况很突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聚集在城郊结合部或者远郊,诸如三墩片区、丁桥片区、近江村片区、转塘片区。他们之所以主要居住在这些地方,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自2000年以来,杭州市商品房价格扶摇直上,房租价格也一直上涨,使得低收入人群难以承受,远郊的房子因购买价格及租金相对较低,受到进城务工人员的青睐;其次,杭州市工业企业大量搬迁到郊区,原有企业职工及其子女,以及在这些企业工作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也迁移到新厂区附近居住,使得郊区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密度增大;再次,杭州市不少大型农贸市场、商品市场也逐步迁移到占地面积较大的郊区,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在这些市场里工作,其子女也相应地迁移到这些地方居住。

杭州市各个辖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存在老城区和郊区不平衡的特点。老城区学校数量较多,但是不少学校因占地面积小,教室数量少,导致学校平均规模相对较小。2013年西湖区文三街小学招收33个班级学生,生均用地面积不到4.5平方米[4]26。受场地面积和教室数量少的限制,这些小规模学校接纳学生的能力有限,不利于进行规模化办学。而一些辖区的郊区虽然居民人数多,又集聚了大量随迁子女,但是这些地方原有学校数量很少,招收的学生数量十分有限。另外,一些地处城市边缘的新开发区和小型居民区完全缺乏相配套的学校,义务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由于随迁子女大量涌入和集聚,各个辖区老城区和郊区之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不平衡现象更趋明显。一方面,老城区中心区域附近缺乏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导致部分想入学的适龄小学生和初中生没有就近入学的可能性。老城区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富,集中了城区的优质资源,入学竞争非常激烈,而随迁子女在进入这类学校的竞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另一方面,远郊区和新区的学校数量偏少,交通不便,难以接纳附近全部随迁子女入学。一些郊区新办的学校虽然占地面积、校舍建筑、设施配置符合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但是由于新办学校起步迟,短期内难以形成优质教育资源。老城区集中大量优质教育资源、郊区严重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非均衡状况非常突出。

2012年,拱墅区共有流动人口34.6万人,其中23.7万人居住在祥符、上塘、半山和康桥等郊区地带。祥符街道本地户籍人口3.7万人,而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有10.6万人,总人口达到14.3万人[3]。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是根据本地户籍人口3.7万人规划的,人数众多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未能在学校布局中得到充分的规划和设置。祥符街道的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学校,小学以莫干山小学为主,初中有文澜中学,但是文澜中学是面向全市招生的。随迁子女在居住地附近缺乏可就读的义务教育学校。

(四)随迁子女流动性大导致布局规划和学校布点跟不上人口变动的步伐

杭州市进城务工人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就业相对不稳定,这使得一部分人工作和居住无固定的地方,流动性大。随迁子女的流动性取决于其父母的流动性,随着父母频繁更换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其子女也相应地更换就读的学校。子女变换居住地和就读的学校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变换居住地但不变换入学的学校,即变换了一个居住地,但是它离原来入学的学校不远,故子女仍然在原来学校就读;另一种情况是同时变换居住地和就读的学校,因所换的居住地离原来就读的学校很远,不得不在别的地方重新选择就读的学校。随迁子女离开原来学校和进入新学校直接影响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随迁子女大量迁出的地方,会出现学校在校生规模缩减和学校空心化的现象;随迁子女大量迁入的地方,会出现学校生源爆满、班额超大的现象。随迁子女的流动性大,流动趋势难以预测,给杭州市各个辖区制定义务教育规划和进行学校布局带来很大的难度。表1反映了2012年9月至12月临平打工子弟学校提供的转校(学生流出该校)情况统计。

表1 临平打工子弟学校随迁子女2012年9—12月转校情况统计

年级九月份十月份十一月份十二月份四个月份平均数一年级10.4%12.5%6.3%4.2%8.35%二年级4%4%04%3%三年级4.2%4.2%2%4.1%3.65%四年级5.6%02.8%5.6%3.5%五年级8.6%5.7%2.9%2.9%5.02%六年级8.3%5.6%2.8%5.6%5.57%

由表1可知,临平打工子弟学校学生转学十分频繁。

二、杭州市近年义务教育布局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分析

2000年以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急剧增加,杭州市政府和辖区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以破解入学难题,满足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

(一)针对随迁子女难以获得城市户籍政策采取特殊的人口服务管理措施

201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出台《流动人口管理条例》,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权益,保障随迁子女平等的入学权利。《流动人口管理条例》规定:“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学前教育阶段和义务教育阶段与本市居民子女同等享受相关教育政策。”“教育部门应当将流动人口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强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指导、督促中小学校做好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5]这一条例从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的角度对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给予切实有力的保障。

(二)针对随迁子女总量大的特点采取调整义务教育布局的措施

杭州市政府提出以公办学校为主渠道、以民办公助的打工子弟学校为次渠道、以纯民办学校为第三渠道,三条途径并行的总体思路,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义务教育学校分类规划和管理的措施。

首先,在随迁子女居住地集中、人数多、达到规模化办学要求的区域,尤其是人口迅速增加的郊区,采取增加入学机会的四个策略。第一个策略是创办公办的打工子弟学校。这类学校专门招收随迁子女入学,办学经费全部由区教育局提供,从2000年到2010年间,杭州市余杭区创办了四所政府全额资助的公办打工子弟学校,即南苑打工子弟学校、临平打工子弟学校、红丰打工子弟学校、横塘打工子弟学校。2006年及2012年四所学校在校生分别为1282人、3846人[6]。这些公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创办,为居住在学校附近的随迁子女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入学机会。第二个策略是创建民办公助的打工子弟学校。1999年,杭州市江干区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门招收随迁子女的民办公助、自收自支的小学——天成小学。在创办学校过程中,江干区教育局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资助。1999年该学校共有11个班级,579名学生,23名教职工。2011年,该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7个班级、2011名学生和83名教职工的规模较大的学校。第三个策略是在打工子弟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条件下,将部分民办公助打工子弟学校或者纯民办打工子弟学校转为公办学校。2010年12月底,杭州市29所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实行转制,其中包括18所国有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和11所纯民办打工子弟学校。通过国有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和纯民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向公办学校的转制,使打工子弟学校获得更为充分的义务教育财政性经费保障。杭州市育才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转为公办学校后,成为杭州市教育质量和水平领先的主要招收随迁子女的学校。第四个策略是将城市居民户籍的适龄儿童少年生源逐步减少而随迁子女入学需求逐步增多的部分公办学校,改为单纯招收随迁子女的打工子弟学校。2004年,拱墅区将公办的舟山路小学改为树人小学,将公办的钢苑二小改为北秀小学,并将学校性质转为打工子弟学校。

其次,在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地相对较为分散、难以新建独立的具有一定办学规模的打工子弟学校的地方,创办同时招收具有城市居民户籍的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和随迁子女中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公办小学和初中,这类学校的创办有助于同时照顾两类人的入学需求。

再次,在新建学校缺乏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情况下,需对原有公办学校进行扩容,主要采取适当增加班级数和调整班额的方式增加其招生数,确保部分随迁子女能进入这些学校就读,进校后或者插班就读,或者独立编班就读。

(三)针对随迁子女居住地分布不均的特点实施均衡化、名校集团化、优质化策略

首先,采取打造品牌、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学校布局均衡化策略。江干区实施“做精南片、做强北区、做活新区、优化全局”的策略打造辖区教育品牌。通过有效整合区内各类资源,充分利用区内名校品牌资源,创新办学模式,带动新办学校高起点办学和发展,推动老校谋新路积极跟进,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全区域均衡覆盖,使区内涌现出一批“教学理念现代化、教学视野国际化、教学质量一流化”的学校,确保随迁子女能接受到质量优良的教育,真正打造全区人民都满意的教育。西湖区政府注重盘活老城区各个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尽可能保留老城区历史久、规模相对较大、管理水平高、教育质量好、社会声誉高的学校,适度增加招生规模,发挥其教育优势。在公办名校招生过程中,划出一部分招生和入学名额专门用于招收随迁子女入学。

其次,实施名校集团化策略。杭州市政府鼓励有名的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结盟,形成新的教育发展共同体。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核心要义是名校带动弱校发展。从一定意义上看,一些新建的打工子弟学校的确需要名校的引领,以便在较短时间内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2006年,杭州市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小学名校集团化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0年全市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75%,其中市区达到90%。”2007年,中共杭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的意见》。2007年,杭州市名校教育集团已经达到56个,六个老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率已经达到54%。2008年,全市670个义务教育学校组建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占全部学校的77%,学生覆盖率达到80%。

再次,重点扶持打工子弟学校,使其转型升级为优质学校。以天成教育集团为例,1999年,坐落于新塘的天成小学建成并招生。2001年,天成小学黎明校区建成并招生。2004年9月,常青校区和水湘校区建成并招生。在该教育集团创办的过程中,1999年、2001年、2003年、2004年江干区政府分别给予35万元、15万元、40万元、34.5万元的经费资助。这些经费有效地改进了教育集团的办学条件[7]267。

(四)针对随迁子女流动性大的特点采取一站式服务、分类管理、学区重划措施

所谓一站式服务、分类管理、学区重划措施包含三个举措。第一,做好随迁子女人数摸底工作,提供一站式服务。杭州市各个辖区积极做好随迁子女小学一年级入学宣传和预登记工作。2013年4月16日,杭州市教育局和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杭州市主城区随迁子女小学一年级入学宣传和预登记工作的通知》。入学预登记旨在改进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的预测,为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中的小学一年级新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好招生工作。预登记工作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每年4月初通过新闻媒体发布消息、社区服务中心张贴宣传画报、幼儿园发放宣传卡三种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第二步,4月下旬到5月上旬进行预登记;第三步,5月中下旬进行集中初审;第四步,6月上中旬进行结果查询。

第二,对学校规模和班额控制进行分类管理。对于随迁子女流入超多的学校,给予扩大学校规模和班额的机动权;而对于随迁子女流出较多的学校,则采取因地制宜地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措施。与2013年同期相比,2014年2月17日,杭州上城区有城市户籍的适龄入学儿童人数多了300多名,随迁子女人数增加了近200名,但是上城区小学计划招生数并没有大的增加,因此在6月份的招生中上城区内各个学校都采取了扩大班额的措施。下城区教育局对辖区内的学校布局进行调整,有些集中在老城区的小学和初中,因为用地面积小、班级多,在布局调整的时候,降低这些学校和班级的规模,积极推行小班化教育。对于新城区的学校来说,因其用地面积比较充裕,且随迁子女较多,则支持其扩大学校和班级规模,增加班级数。

第三,实施一定范围和程度的学区重新划分的措施,以便化解大量学生流动造成的生源波动矛盾。在公办小学和初中招生中,各个辖区教育局都会划定服务区,严格按照服务区范围进行招生,而大多数专门招收随迁子女的学校招生不受服务区的严格限制,这就充分考虑和照顾了随迁子女流动性强的特点。杭州市创建了天成教育集团和明珠教育集团等多个主要吸纳随迁子女的教育集团,教育集团的规模总体上不断扩大,这些教育集团作为随迁子女的专门学校,不专门划定学区,其招生面向全市随迁子女,有效地缓解了随迁子女入学难题。

三、近期杭州市义务教育布局政策调整的展望

虽然近些年来杭州市政府采取的措施对于解决随迁子女的入学难问题产生了一些实际效果,但是,随着杭州市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随迁子女人数的持续快速增加,现有义务教育学校布点不足问题仍然很突出。为适应新情况的变化,杭州市政府今后可着力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定期制定和实施义务教育布局专项规划。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的总要求是科学规划、科学实施和科学评价。要做到规划先行,通过科学合理的义务教育布局专项规划编制,设置数量充足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提供足够的入学名额,使得随迁子女中的所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均能进入居住地附近学校读书。杭州全市及各个辖区须以五年为周期,制定覆盖本地居民子女和随迁子女的完整的义务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和投资规划,并以这两个专项规划为统领,统一思想认识,协调各方关系,整合力量,规范有序地推进各项布局调整工作。同时要增进布局专项规划制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促进有关决策主体实质性参与、决策过程公正透明、决策论证严密充分。在布局专项规划的前期调研工作中,认真了解和倾听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对随迁子女的数量和入学需求进行认真细致的摸底和研判,制定分学区和分学校的细化的布局调整方案。制定布局专项规划时须在掌握布局历史的基础上,分析布局调整的挑战和机遇,合理预测人口变动尤其是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结构,具体分析近期义务教育生源的总量和结构,确定布局调整的目标、任务,制定布局调整的具体方案和行动计划。规划的实施应做到严格规范、统筹安排、分期实施、持续发展,规划的评价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

其次,重点面向随迁子女,加强相关区域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及时进行行政区域调整,改变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市中心的状态,促使教育资源更多地投向城郊。进行杭州市功能区的划分和定位,严格控制主城区的人口规模,推进城市建设重心向副城、新城和组团转移,促进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与主城区更紧密的融合。充分考虑城市人口进一步集聚和随迁子女大量增加的特点,严格划定学校用地规划控制线,优先安排充足的学校建设用地。在新增规模化的小区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必须按照城市建设和学校布局规划的要求,同步建设好配套的符合标准的学校,按期按量满足附近适龄儿童少年包括随迁子女的入学需要。协调相邻行政区内学校的管理和服务,以义务教育学校为中心,依据合理的服务半径划分学区,合理配置学校网点,使得随迁子女就近进入公办或民办学校就读。采取城郊义务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和农村延伸,改变中心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而城郊则严重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格局。对于薄弱的打工子弟学校,加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采取措施将部分经费不足和师资缺乏的民办学校转变为公办学校。进一步推进名校集团化,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办学机制。加快周边城区同城化的步伐,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萧山、余杭、富阳及其他四县(市、区)延伸。

再次,改革户籍制度,解除户籍制度对随迁子女入学的限制,确保他们以居民身份和年龄为根本依据登记入学。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必须明确规定,凡是现居杭州市的人员,只要符合城市居民登记的要求,其子女只要在义务教育适龄范围内,均应按照流入地户籍人口与本地居民同等地进行登记入学。对于在杭州市稳定地居住和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杭州市政府应该无条件地接纳和安排其子女入学。

最后,全面实行教育券制度,促使流出地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共同负担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义务教育是一种纯公共产品,任何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均享有进入公办学校读书的法定权利。对于部分想进入民办学校读书的适龄儿童少年而言,这是他们的自由自愿的选择。随迁子女也必须充分享有进入公办学校读书的权利。在城乡户籍仍然存在一定差别的情况下,较为稳妥的办法是流出地政府和流入地政府共同出资,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流出地政府为辅,尽力保障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入学权利。每个居民的子女都有权利享用户籍所在地政府拨付的义务教育经费。当然,这种权利只能用于入学受教育方面。设立全国通用的义务教育财政经费卡制度,使该卡与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直接挂钩。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实行随人的流动而流动的政策。每个随迁子女到新的城镇入学后,可以将这些经费转移过来使用。国家和省区可以设立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专项基金,对接纳随迁子女入学人数多、服务质量好的城市,给予奖励性的经费资助。

注释:

①依据杭州市人口计生委的统计资料,杭州市接近六成的流动人口随父母一同流动。

[1]杭州市统计局. 杭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 [2010-08-19]. www. hzstats. gov. cn.

[2]徐一超. 低门槛、双通道、上好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杭州模式[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3]农工民主党拱墅支部. 重视人口结构变化、推动教育均衡发展[EB/OL]. [2015-02-01]. http://www. gongshu. gov. cn/qzx/jyxc/201401/t20140121_542144. html.

[4]应联行,李均. 杭州市城区中小学布局的调整思路与对策[J]. 杭州研究,2005(9):26-28.

[5]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N]. 杭州日报,2012-05-09.

[6]肖勤,郭迎辉,朱延风,等. 关于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调研报告[EB/OL]. [2014-12-25]. http://cache. baiducontent. com.

[7]杭州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杭州年鉴[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TheDifficultiesofUnequal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SchoolsandShortageofAdmissionOpportunitiesBroughtaboutbyMigrantChildren’sAdmissionDemandinHangzhouandTheirCountermeasures

YANGMing1,OUZili2

(1.CollegeofEducation,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2.HangzhouFengfanSecondarySchool,Hangzhou310004,China)

The great increase of migrant children in Hangzhou brings about the dilemmas of unequal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and junior secondary schools and difficulties of enrollment:the unequal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the shortag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schools,and the lag of regulation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school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of Hangzhou to pla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chools,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s,reform household registration,and introduce the system of educational vouchers.

migrant children;compulsory education;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chools;educational resources

G522.3

A

2095-2074(2015)03-0097-08

2015-03-3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1YJA88013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

杨明(1964-),男,浙江东阳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教授,教育学博士;欧自黎(1969-),男,浙江杭州人,杭州风帆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子弟学校务工人员公办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三线建设时期的子弟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
益阳: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
神数据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像关心职工一样关爱务工人员子女
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状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