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10-30中国传媒大学门诊部100024屈友升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晨峰左旋缬沙坦

中国传媒大学门诊部(100024)屈友升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的心血管疾病,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引起脑血管意外、肾衰竭、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1]。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国的高血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老年高血压(Elderly hypertensive)患病率高达49%。血压晨峰一般指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清晨出现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而晨峰高血压的现象普遍存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是导致猝死、中风、急性心肌梗死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不仅损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

目前,控制血压的变异和减低晨峰程度逐渐成为老年高血压治疗的临床研究热点。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目的,不仅仅在于降压治疗,更重要的是有效控制晨峰血压。文献[3][4]报道称,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一方面可以起到增强降压效果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晨峰高血压的控制率。本文中笔者选取我院60例经动态血压(ABPM)检测均有血压晨峰现象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对其给予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男100例,女80例,年龄67~85岁,平均(73.3±11.5)岁。

所有患者经动态血压监测(ABPM)均有血压晨峰现象。入选标准: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5];年龄≥65岁;入院时血压140/90~180/110 mm Hg;入院前均未服用降压药或降压药停用一周以上。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伴有严重的心、脑、肝、肾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梗死、肝肾功能不全等;左旋氨氯地平、缬沙坦药物过敏患者;糖尿病空腹血糖>8 mmol/L。

所有患者在研究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左旋氨氯地平组、缬沙坦组和两药联合治疗组各60例。其中左旋氨氯地平组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68~83岁,平均(73.1±11.2)岁,病程5~16年,平均(9.5±4.3)年;缬沙坦组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67~84岁,平均(73.4±11.4)岁,病程4~15年,平均(9.7±4.5)年;联合治疗组60例患者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67~85岁,平均(73.3±11.5)岁,病程5~15年,平均(9.6±4.6)年。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晨峰数值及并发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左旋氨氯地平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5~5.0 mg,晨间口服,1次/d。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生产厂家:哈尔滨三联药业有限公司)40~80 mg,晚间口服,1次/d。联合治疗组给予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用法用量同前两组,疗程共12周。治疗期间均未给予其他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治疗,如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避免过分情绪化,适当运动,合理饮食,戒除烟酒等[6]。

1.3 观察指标 3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采用(仪器型号BI9800;生产厂家深圳市博英医疗仪器有限公司)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者自动充气测压,每30 min监测一次,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患者治疗前3 d每天8∶00~9∶00测血压一次,3次测得的血压平均值作为治疗前血压;治疗结束前3 d每天测量一次血压,取平均值作为治疗后血压。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平均SBP、24 h平均DBP、临床疗效、24 h血压达标率、晨峰血压控制率。治疗期间观察比较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7],可分为:①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 Hg;②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降至正常或下降10~20 mm Hg,或者收缩压下降>30 mm Hg;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者。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治疗前后24 h平均血压的比较 3组治疗前的24 h平均SBP、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的24 h平均SBP、DBP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24 h平均SBP、D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左旋氨氯地平组和缬沙坦组治疗后的24 hSBP、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24 h平均SBP、DBP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附表1 3组治疗前后24 h平均血压的比较(±s) mm Hg

附表1 3组治疗前后24 h平均血压的比较(±s) mm Hg

24 h DB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左旋氨氯地平组 60 153.2±10.4 141.5±11.2 95.4±4.0 85.3±5.2缬沙坦组 60 152.7±10.8 142.3±10.9 96.3±4.6 84.1±5.0联合治疗组 60 152.2±10.3 128.9±10.4 96.5±4.8 72.4±5.4 F值 0.14 28.86 1.03 112.59 P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n 24 h SBP

2.2 3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3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33%(47/60)、81.67%(49/60)、95.00%(5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8,P<0.05),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附表2 3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例(%)

2.3 实验室检查 治疗第12周复查心电图、血生化、血常规、尿常规等均无明显变化。

2.4 3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面部潮红、头晕、牙龈水肿、踝部水肿等,左旋氨氯地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3/60),缬沙坦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5/60),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x2=1.48,P>0.05)。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程度最大的时间段是在清晨,血压在短时间内从相对较低水平上升至相对较高水平,甚至达到24 h内最高值,这种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之为“血压晨峰”[8]。目前流行病学调查和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联系,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之一[9][10][11]。因此,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目的不仅仅在于降压治疗,更重要的是有效控制晨峰血压。

血压晨峰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清晨人体清醒后的神经体液发生变化有关[12][13]。老年高血压患者因其动脉僵硬程度逐渐增加,致使动脉扩张能力减退,同时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敏感度降低,反应性过度,因此在清晨时血压急剧上升,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14][15]。左旋氨氯地平属于第三代长效二氢砒啶类钙拮抗剂,半衰期长达35~50 h,降压作用持久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及全身的血管,对平滑肌细胞具有高度选择性,可防止因血压的急速下降造成靶器官血流量减少的不利影响。而缬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AT)受体拮抗剂,半衰期为9 h,可以经过竞争性的拮抗AT1介导的一系列生理效应,最大限度地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可以避免血管紧张素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

本研究显示,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晨峰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00%,均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的其他两组,且24 h平均SBP、DBP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胡广全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不仅有效降低24 h平均血压,避免重要靶器官遭受损害,而且能够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使两种药物取长补短,药效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左旋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晨峰具有良好的疗效,这不仅降低晨峰血压,而且有效遏制了晨峰血压现象的出现,是值得推荐的临床联合用药。

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设施条件的不足致使未能进一步观察靶器官的变化情况,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晨峰左旋缬沙坦
血压晨峰对未达临界病变隐匿性冠心病的影响
左旋的柳
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晨峰现象与褪黑素昼夜分泌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左旋肉碱对肥胖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的meta分析
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比较
不同时间段服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31例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黄芪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4例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