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等待”

2015-10-21张铭凯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学智慧等待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科学合理的教学节奏是确保教学效能的重要方面。反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高速度”现象,“等待”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或者教学智慧渐趋式微。实则,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鲜明特质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此三者是语文课堂教学何以需要等待的共同诉求。为此,应着眼课前预设可能的等待,课中生成需要的等待和课后凝练等待的智慧,进而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等待的“三维之策”,以彰显“等待”之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和智慧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等待  教学智慧

时下,追求有效甚至高效的教学似乎成为一种“境界”,被不遗余力地追求着。这种取向的前设是只要抱定追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就可以洗刷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被冠以“少慢差费”的“屈辱”。在这样的认识驱动下,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种以所谓“效率”标榜的“高速度”,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这种高速运行的教学合乎语文教学的规律吗?这种课堂还是语文课堂吗?这种追求还是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本真之意吗?实际上,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关乎语文教学的方向,关乎语文还是不是真语文,亦关乎语文教学改革的成败。

鉴于此,理性检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高速度”现象,是我们的必然之思。实际上,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特质之一,需要在静静的等待中显现。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等待”本身对于教师准确的判断力、沉稳的应对力、高超的驾驭力和慧敏的反思力的培育、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意义[1],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教学智慧呢?笔者欲从下面的例子中谈出去,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需要等待以及需要什么样的等待等问题,以期为反思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高速度”倾向提供一种视角,并论析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等待”何以成为教学智慧。

一、是否有等待——由语文课堂教学观察产生的疑虑

前些日子,笔者有幸聆听了一堂语文公开课,一方面感叹于语文教学的深度变革,比如表现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的实践,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教师作为“平等中首席”的角色扮演等等;另一方面也为语文教学追求“高速度”而叹息,比如一堂语文课涵盖庞大的信息量,教学活动堪称“追赶式”行进,师生都在一种“匆忙”中进行着学习。以亲历者的视角,大概描述一下这堂课自己的几个关注点:首先,这堂课从一开始上课的提问到下课的提问,如果以“问”衡量的话,不少于一百个,明确让学生回答的也有好几十个,似乎整堂课都是高度思考的,笔者不禁怀疑,这样高密度的提问其有效性何在?其次,笔者发现这堂课上频频举手回答老师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即便有一些同学偶尔举手似乎也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大多数学生无形中成了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再次,老师在提问之后就会有学生马上举手,似乎他们知道老师将要提什么问题,这种“时刻准备着”的状态让笔者在赞叹这些学生灵敏的反应能力的同时为另一些学生深深忧虑;最后,教师整堂课的设计非常严密有序,表面上看是环环相扣,但环与环之间的“无缝链接”似乎总让人感觉有些透不过气,笔者担心的是那些“边缘人”怎样应对这样的局面。总的来讲,这堂课从形式到内容,都感觉是经过了教师的精心预设,是其辛劳和智慧的表现,但也正因这种无懈可击的紧凑,好像又遮蔽了教学因为可能的生成而成就的“无法预约的精彩”,而这与教学中缺乏适当的等待不无关系。当然,一堂课的情况不足以反映当前语文教育的全貌,笔者也希望这是个例外。

为了一看究竟,笔者又集中观看了一些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录像(实录),无独有偶,这些教学录像的情形与笔者所观察的课堂上的情形有着出奇高的一致性,至少在笔者所关注的那几个点上是这样的。即便如此,也可以认为这种情形不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但也不能因此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或许还是大范围的存在。审视之,不是想给当前语文教学揭短,而是希望能给反思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一个观照点——等待,实际上,课堂教学中必要的等待,不仅是教学的内在之意,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显现。

二、为什么需要等待——语文课堂教学的本体之思

“对每个生命个体的丰富性的期待与渴望,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教学需要耐心的观察与等待”[2]。本质上看,课堂教学是由前提预设与动态生成共同构筑的过程,科学的预设理应包含教学进行过程中的留白与等待,因为任何预设都不可能穷尽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因为有效、必要、适切的等待才凝结了课堂教学的精彩、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品质。语文教学较之于其他学科更需要这种等待,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规定、语文教学的特质所要求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所呼唤三个方面共同决定的。

1.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规定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等待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不仅要彰显听说读写工具意义,而且蕴含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价值。就这个意义上来讲,语文学科就显著有别于数学等其他学科。实际上,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不是一堂课、一个学期等具体的时间单元所能完成的使命。但是,我们应该具有这样一种认识:每一堂语文课都可能像涓涓细流浸润学生的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助成学生人文情怀的养成。如果课堂教学中学生连一点思考的时间都没有,而只是一味地追求节奏紧密的“高速度”,缺少了等待,学生又怎么去斟酌文章的遣词造句?怎么去体味作者的隽永情怀?怎么以此润泽自我心灵呢?因而,从深层次上看,语文课堂教学为什么需要等待是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所规定分不开的。

2.语文教学的鲜明特质要求课堂教学必然需要等待

如果说课堂教学样态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话,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意味无疑是非常之浓的。何以如此?一方面,语文教学的不确定性更高,很多问题恐怕都是没有标准和确定答案的,这就需要学生去独立思考,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另一方面,语文教学有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的重要意义,不难理解,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是需要时间的,而且由于个体差异,这种时间若是你观照每个学生的不同差异为前提的话,必然还要是一种“静静地等待”。实际上,相异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的鲜明特质应该就是少预设与多生成结合、教师启迪与学生联想衔接的灵动过程,这一过程的生动呈现不可或缺必要的等待。

3.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呼唤课堂教学应该有所等待

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终极旨趣在于提升其质量,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衡量这一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可以说,学生语文素养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就可能多大程度上归因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包含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也包括审美、联想、想象、鉴赏等多种能力。如果先不考虑基本能力,那么其后几种能力的培养自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高速度”所催生不了的,唯有不断启发、不断诱导,才可能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情能抒、触类旁通、语感敏锐,这需要一个体察反思、循环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需要课堂教学中的等待。

三、需要怎样的等待——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之思

语文教学是一种“慢工出细活”的活动,正如前文所论及,由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鲜明特质和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诉求这些共同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等待,这种等待既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等待呢?是不是只要有等待,就可以彰显语文学科的属性和教学的特质并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非也!为此,笔者基于对语文学科属性和教学特点的思考,并且旨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等待的质量,构建等待的“三维之策”,具体来讲,包括课前对重难点进行深化分析,预设可能需要的等待;课中及时根据具体“课情”,把握动态生成产生的等待;课后认真反思总结,升华等待的经验与智慧。

1.课前重难点分析,预设可能的等待

课堂教学之前的科学、合理预设是确保教学有效的重要方面。“教师只有在课前充分预设,教学中才能把握时机,左右逢源,才能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3]。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等待,那么就应该在课前预设时进行充分的思考,这并不是意味着要进行周密地预设,而要着力于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这些重难点很大程度上就是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只有对重难点进行深入分析,才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等待,而且这样的等待既可以确保学生对重难点的更好掌握,也可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更好达成。实际上,这种课前对重难点的分析,旨在预期教学中的等待,基于教师对本堂课教学的理解。一般来讲,具体到某一堂语文课,其重难点是大致确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课前基于对此进行的分析,预设可能的等待,是确保课堂教学合理“容量”和“密度”的重要依据,因而也可以确保教学的实效。

2.课中情境诊断,生成需要的等待

真正的课堂教学是复杂多变的,再精心的预设都不可能让课堂“一切尽在掌控中”。实际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注重对课堂情境的动态性诊断,是教学有效的必要之思。语文课堂教学更应彰显生成的品性,正如前文所析,语文教学本身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而且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增加这种不确定性,因为他们都是能动的个体,想象和联想似乎没有任何学科比语文学科更具有合理性。这就是说,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课堂洞察力来发现情况,并能够及时地作出调控”[4],应该对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情境进行及时诊断,这包括学生的反应、课堂气氛、教学秩序等,当然也应该包括对“边缘人”的关注。如此,灵活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减少或增加等待的次数和时间都应该是依此而定的。实际上,基于课堂教学动态的诊断,以等待的方式灵活调整,这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智慧。

3.课后总结反思,凝炼等待的智慧

成功的教学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改进过程,总结反思是提高教学效能的重要途径。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正是这样那样的缺憾才保证了教学一直是朝着前进的路子积极探索着。既然如此,就更应该重视课后的总结反思,以此凝炼经验和智慧,为往后更趋完满的教学做准备是可行的。这种反思包含对课前预测的前瞻性反思、课中应变的监控性反思和课后感悟的批判性反思[5]。具体而言,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反思大概有几个关键点:一是结合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中等待的时机是不是适合进行反思;二是基于学生的访谈对课堂教学中等待的效果进行反思;三是客观分析教学效能对课堂教学中等待的价值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分析课堂教学中有多少学生进行了积极主动的参与,有多少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有多少等待为调控课堂教学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等等。基于此,总结凝炼课堂教学的可喜之处与不足之处,进而不断形成课堂教学的等待经验和智慧,而这种等待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教学智慧呢?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要坚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极旨归,既不能以追求所谓的“效率”而一味强调“高速”运行,让语文味来不及彰显更来不及浸润学生的生命而寡淡,也不能因此而忽视甚至忽略课堂中的“边缘人”,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发展是我们的基本共识。就这个意义上来讲,课堂教学中的适当留白或者“等待”,一方面可以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彰显获得时间,进而合乎语文涵泳、体悟、静候的特质;另一方面,这种“等待”本身合乎语文教学的内在逻辑,对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形成也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 张铭凯.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何以生成——源于一堂小学语文课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2(5).

[2] 林高明.教育,等待的艺术[J].福建教育,2013(2).

[3] 温欣荣.在预设与生成中提升教学智慧[J].语文建设,2008(11).

[4] 李如密,王冬黎.课堂教学等待艺术探微[J].教育科学研究,2011(8).

[5] 仇定荣.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基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8).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教学智慧等待语文课堂教学
提问机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的运用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影响因素分析
安静的等待——观《归来》有感
在希望与绝望的旋律中交织
彰显教学智慧,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合”乐而“不为”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