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之中小学班级管理实践取向

2015-10-21包兵兵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化管理科学管理

包兵兵

摘要 中小学班级的科学管理注重班级管理制度的体系化建设而忽视学校管理文化的内涵建构;注重班级管理行为的标准化评判而忽视学生行为意念的归因分析;注重班级管理效果的表层性生成而忽视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是中小学班级管理实践取向的时代转换。转变班主任的主体角色,引导学生的自主化管理;营造班级和谐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呵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育班集体共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这些都是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班级  科学管理  文化管理  实践取向

班级是学校机构最基层的教育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最基本的教育事务。“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时刻秉持的教育价值取向,也是学校班级管理必须时刻贯彻的基本教育原则。班级管理的工作重心是以维持有序的教学秩序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核心要务是以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学生的实践行为,最终宗旨是以主体的自律意识来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但是,现实教育情境中的中小学班级管理依然以行为主义倾向的科学管理为主要实践取向,以追求班级氛围的秩序稳定和学生行为的循规蹈矩为重要目标,凸显问题较多,负面影响较深,亟须予以正视、反思和重建。

一、中小学班级“科学管理”实践取向及其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盛行行为主义倾向的科学管理机制,就是因为这种体系化的制度管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操作性强、效果明显,“一切都是从在学生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可观察的出发,根据学校或班级所制订的规章制度或规范并以此作不衡量的准则,而对学生行为加以直接的评判,以便达到对学生的不合规范的行为加以约束和控制,从而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符合日常的班级或要求,服从外在的规范要求”[1]。借助于建章立制和行为控制的科学管理是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实践取向,对学生的行为意念和实践行动具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尤其是对那些问题型学生的错误实践行为习惯的督导和矫正会起到明显的效果,但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1.注重班级管理制度的体系化建设,忽视学校管理文化的内涵建构

不少中小学校常以制度建设作为学校开展管理工作的切入点,构建“学生处—班主任—班委”和“校团委—班委”两层联动的班级管理机制,层层建制、处处设卡,学校班级管理制度涉及到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班级管理制度也是学校管理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两者的价值定位有着根本的区别:班级管理制度旨在寻求学生管理的法制化,学校管理文化旨在寻求学生发展的自由性。

2.注重班级管理行为的标准化评判,忽视学生行为意念的归因分析

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实践取向力主以预设的衡量标准来评判学生具体的实践行为,处理管理事件要有“据”可查,却很少深究其“源”,忽视对问题型学生的错误实践行为的归因分析和个案调查,导致处理学生管理的突发事件时常常以偏概全、墨守成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况且每一个不良管理事件的发生都会事出有因,这就更不能机械式地以单一的衡量标准去评判。

3.注重班级管理效果的表层性生成,忽视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

有效的班级管理是以学生自律意识的良好培养和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为根本宗旨。“听话的未必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未必是坏学生”,规约式的班级科学管理机制常以良好稳定的学校秩序作为管理效果的鲜明特征,但这种表层性的凸显现象并不意味着学校班级管理智慧的高超、育人效果的显著以及后劲发展的充足。班级的科学化管理若操作不当,会对学生的生活秩序、学习规律和身心发展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二、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实践取向的基本内涵

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是中小学班级管理实践取向的时代转换。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以管理制度的严格规约为核心,而文化管理的实质则是以学生行为的自律意识为核心;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管理制度的权威性、管理过程的秩序性和管理评价的单一化,而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管理主体的民主性、管理过程的参与性和管理评价的多元化;科学管理的目标是追求学校班级秩序的管理效益,而文化管理则是追求学生的自由发展。所谓的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就是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下,以环境的良好创设为基本前提,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通过对班级成员共同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在班集体中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班级成员激发自觉的主体意识,由他者管理转向自我管理,并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

在文化管理视域中,倡导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并不是说就可以抛却管理制度的约束与规范,需要明确的是,制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管理也是文化管理的重要建构。文化管理不仅不排斥制度管理,反而也要利用制度管理中的科学决策、严格管理、效率达成等重要手段来实现管理环境的创设和管理效益的提升。班级的文化管理其实是对制度管理的一种境界超越,将班级管理的价值定位从硬性的“法治”转向柔性的“文治”,将班级管理的目标追求从管理者的“他律”转向学生个体的“自律”,真正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践旨趣:“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对发展的不同要求,肯定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文化管理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人际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班主任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不以管理权威压制民主自由,不以师者话语摒弃学生思想,不以长者风范规整学生行为,而是要始终以包容的心态和学会以学生的视角去认识班级管理的对象。“学生就是学生,孩子就是孩子”,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必须紧紧以此为依据,而不是将成人的行为意识和实践范式强加于并未实现成熟的中小学生,用层层制度将他们牢牢地裹起来,“这种严苛的管理体制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价值,没有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过分重视外在的东西正在使班级管理失去本来的目的,从而逐渐变为一个冷冰冰的工具”[3]。班级的文化管理致力于建构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受到深刻的人文感染,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构筑学生的集体认同感。

三、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1.角色转换——转变班主任的主体角色,引导学生的自主化管理

师生角色转换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一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需要由保姆式转向引导式,无须再扮演“大管家”的职业角色,而是要做好“引路人”的教育职责。“保姆式管理片面强调教师的单方面管理,忽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况且中小学班主任一般由科目任课教师兼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就更应该突出“教书育人”的教育性原则,而不是“监察考核”的权威性原则,管理是教育教学的服务性工作,育人是班主任的第一要务。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认知、自主管理,通过班级文化环境创设、班级特色活动开展、班级学习氛围营造等途径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成为文化关系中的人。更重要的是,必须打破班级管理权力的层级建筑,文化管理模式就是要避免管理权过于集中,通过强化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来提高班级管理效果的生成力。

2.情境建构——营造班级和谐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班级文化营造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主要保障。一是要重视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创设对班级管理的隐性影响,尤其是教室主题墙的风格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和选择。小学班级重在认知和兴趣的激发,中学班级重在理解与创新的培养,使学生在体验文化意义过程中去理解人之主体性的丰富蕴涵。二是要加强班级的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不应以过度宣扬班级管理制度呈现的各种纪律来规约学生的各种行为,那是一种“在压抑生命需要的基础上,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而对学生进行控制的手段”,最终可能会导致“学生成为唯唯诺诺的被动的木偶,失去了生命的灵性,变得麻木、迟钝”[5],而是要借助于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班级活动来激发班级成员的积极参与性和增进他们之间的广泛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生态,使“关系规约”代替“制度规训”。

3.个别关注——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呵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尊重学生差异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核心原则。一是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去诊断问题行为并开具矫正药方。班级的科学管理注重的是用统一的管理规则和评价标准来评判每一个学生的具体行为,而不会或者很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去诊断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用成人世界那种无情的制度惩治手段来规训未成年人的实践行为,这本身就是对教育规律的背离。班级文化管理则秉持“个别关注”的教育视角,将管理目光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去发现他们的亮点和缺陷,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帮助他们扬长避短。二是要通过主题班会、节日晚会、辩论赛、教育沙龙、写作征文、外出采风、知识讲座、角色游戏等各种班级活动让拥有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参与其中,享受乐趣、分享经验、合作互助、共同成长。三是要重点关注问题型学生不良行为的及时矫正,况且班级管理秩序的紊乱经常就是因为这些问题型学生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因此,针对班级问题型学生的转化就需要更多的管理智慧和言传身教,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不良行为的不同根源,采取针对性的问题处方加以引导和矫正。

4.原点回归——培育班集体共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学生自由发展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终极目标。一是要在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维护学生主体权利的基础上大力培育班集体的共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是制度强加于学生的,而是由班级成员在互相交流和互相磨合中共同承认的一种班级文化价值取向,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种具有普世价值的行为意念的引导下自由践行各种行为方式。二是要建构一种拥有共同愿景的学习型班级共同体,并使其成为学生获取精神力量的源泉、文化涵养的圣地以及自由发展的场域,“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6]。教是为了不教,管也是为了不管,班级文化管理旨在扭转束缚人性的科学管理实践取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的自由发展。三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构筑教育的人文世界。人文世界是自由的世界,是创造的世界,也是超越的世界,就在于它是生命的世界,处处洋溢着生命的鲜活气息。中小学班级的文化管理就是要打破制度的科学管理对人性的钳制,把规训式的、程序性的、制度化的管理变为体验式的、自由性的、人文化的管理,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从而持续地促进学生生命个体的自由生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兴国.学生管理中的行为主义倾向及其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2(16).

[2] 王厚鑫.班主任工作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3] 左军章.班级管理伦理缺失的表现及归因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3(24).

[4] 邬小学,王中华.班级管理:从保姆式到学生自主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7).

[5]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文化管理科学管理
泰罗科学管理思想对社区治理的启示
学校文化管理刍议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管理创新
技工院校文化管理初探
试析我国高校的科学管理与院校研究
浅谈公路养护的科学管理
评标专家量化管理研究及应用
基于多角度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制度之维
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