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地理能力从“习惯”抓起

2015-10-21于小平

新课程学习·中 2015年2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习惯学科

于小平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一直以老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大大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能力,首先要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入手。学生的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课堂行为习惯和课外行为习惯;心理习惯包括认知习惯、思维习惯。

一、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良好心理习惯的保障

众所周知,人的行为通常是受人的意识所支配的。可认真观察当今的中学生,就不难发现无论是课内课外,在某些方面他们的行为并非完全受他们的意识所支配。课堂上,忽视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脱离社会、脱离自然。使学生养成了学习时只靠记忆接受知识的课堂行为习惯。课堂上讲资源匮乏、节约用水,而实际水龙头的水依旧哗哗的白流。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行为完全脱钩。地理学科最独特的优势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并重,“人地关系”已成为目前地理教学的主线。也就是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更要有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1.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课堂设计和训练,如果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并记忆课本知识,那么教师的照本宣读、学生的死记硬背完全可以应付。但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其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读图能力、思维能力,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在课堂上一种自觉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

2.“知耻而后勇”形成良好的课外行为习惯

在课堂教学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用心地观察社会、接触社会,从而使学生能夠正确地判断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评价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良好的课堂内外的行为习惯,是把课堂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真正做到“学有所想”“学有所悟”“学以致用”,习惯成自然,逐渐在学生的心理上树立起一杆鲜明旗帜,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习惯提供了保障。

二、良好的心理习惯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心理素质教育是以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结构为目的,它能使学生抵制生活和学习中的不良诱惑,培养战胜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毅力,大胆地正视自我,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把惯性的心理素质转化为心理习惯。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认知习惯

在地理学习中,有的学生认为学不学地理无足轻重,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通过理论和展示学科的美,去吸引和说服学生。改进教学方法,突出主导作用,端正教学态度,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爱护,对他们进行感情的投资,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好感,从而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较浓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学好该学科。渐渐地,兴趣的培养、感情的投资,使学生对地理学科和教师本人产生一种喜欢的认知习惯。

2.加强智能训练,锻炼思维习惯

地理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必须要遵循的地理规律,且每个学生的大脑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就要能够把握这两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开展各种智能训练,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授予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让学生明白知识的由来,而且能够领会和运用地理规律,完全依靠个人思维去发现新的知识则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一个新起点。所以在课堂之上,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各种训练,锻炼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逐步去规范自我的思维习惯。

总之,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拥有了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了较强的能力,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才能更有效地去迎接新的挑战。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习惯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