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程:美中有不足

2015-10-21孙俊琴

新课程学习·中 2015年2期
关键词:改革与创新教学形式微课程

孙俊琴

摘 要:微课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然而其中许多不当的操作和使用,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反而阻碍了教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阐述了微课的美中不足之处,以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注意。

关键词:微课程;改革与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通讯技术日益进步,各类社交媒体及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兴起,与微博、微信等被广泛应用的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或称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为目的,以某种简明扼要的主题或概念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视频或声频录制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鉴于微课的灵活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作为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微课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教学行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热捧,各级各类微课讲座、微课比赛活动风生水起,大有让“微课”飞得更高、更远的态势。

微课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在课堂教学上蓬勃兴起,虽然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只是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微课本就不是一种常态课、自然课。不当的操作和使用让我们施教者往往只在乎形式,忽视了内容。

一、教学内容偏颇,问题阐释不清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复杂多样,而微课只是为了突出某个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或疑点),内容方面需要更加精简。好的微课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细化我们的课程内容。几分钟的音频或视频,内容必须要细致而透彻,要能突出重难疑点,并且尽可能地做到只有一条线索。坚决不能出现语言文字图片上的任何知识性或误导性描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对知识内容理解上有偏差,讲解上没能很好把握,导致了内容上的华而不实。

二、接受对象参差不齐,学情关注不够

学生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任何时候,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实现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情感渗透,才是我们教学的核心目的。微课的接受主体是一群朝气蓬勃的中小学生。学生们都愿意并且都能够接受微课教学嗎?还是只有部分或者一小部分学生愿意并且能够领会微课精华呢?一位大量使用微课教学的一线信息技术老师说了他的切身经历。一位家长有次找到他,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地抱怨他道:“孩子年龄小,身体正在生长发育,老师要求他们每天对着视频观看,对视力有多大影响啊!”家长还说:“班里还有很多学生,利用手机、电脑观看微课间隙,聊天、玩游戏!有些学生看到视频顿时起劲,一做作业习题,立马无精打采,磨磨蹭蹭。”看来,这已不是个案。并非每个学校、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硬件和软件条件观看微课,并非每个孩子都能规范操作、有效学习。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任何一位教师都难以做到对学生观看微课过程的规范引导和有效监督。中国学生放学后,等待他们的是无穷无尽的课后作业和兴趣提高班。他们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观赏并思考微课?

有些微课教学只能被少数学生接受和理解,大部分学生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一刀切式的教学,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笔者看过不少“微课程”课例,感觉是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片断,只不过用上了电化介质。这很可能将传统课堂的人灌变成了电灌,最终导致无效甚至负效。

教育的对象不是一部分人或者说极少数人。“微课程”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根据他们的学习、探究需要来设计内容与讲授方式。盲目引入微课教学,没有全面考虑学生的学情差异,不仅不能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降低整体学习效率。微课这种教学模式,也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只适合特定内容或特定群体,未必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味地生搬硬套,只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得不偿失。所以,实际操作中,我们要因人而“微”,因时而“微”,因地而“微”。

三、教学形式单一,全局掌控不足

人们对微课的理解五花八门,有人认为它的意义就是“学科科目”,有人认为是“教学内容”,有的干脆理解为“教学活动”,甚至就是“教学”……“微课程”不是“微视频”,它并非一堂视频课的单纯剪辑或浓缩。其内容形态本就丰富多彩。由于人们认识上纷纭复杂,目前微课形式上整齐,表现上单一,内容不全,手法单调。没有互动,没有小结,没有反思,掌控教育教学全局的能力十分有限。特别是一些微课比赛网站上的参赛作品,更多的是以课堂教学片段为主,制作的方式方法几乎都只是摄像机课堂拍摄、教师单纯讲授。很多微课作品形式上也不够鲜活,样式简单粗糙。如果整个教学程序都用一段音频或视频替代,纯粹讲授知识,那就只能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决一个极小的问题,其效果只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四、教学成效有限,目标完成不实

由于微课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相同。不少老师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微课而微课。制作微课过程中,往往片面追求界面的好看、手段的先进和制作的精美。缺乏教学思想,没有教学策略,空洞讲授,缺少案例,整个微课平铺直叙,没有高潮,没有起伏,没有思想,没有逻辑,没有教师的个性特质,也没有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的老师表达不清晰,表述不生动甚至表达不准确。有的画面切换不及时,录制效果差,等等。技术永远只是辅助的,它应该也必须要服务于内,否则再花哨的展示都将是本末倒置。

并且,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生成变化的过程,不是一种事先的预设和既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课堂上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对话、生生互动。面对面的交流,哪怕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也能唤起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共鸣。那种多姿多彩、智慧火花碰撞的课堂氛围,不是通过观看视频所能实现的。

教育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微课也好,翻转课堂也罢,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的师生对话。就像我们此前大力推崇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都没能取代现实中教师讲授的主流地位一样。我们往往宁愿花大价钱购票去欣赏现场演唱会、足球赛,而不想呆在电脑旁无偿地观看免费的直播。

在有认识、有胆识、有知识、有共识的基础上形成较为成熟的微课,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师生们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效率,给课堂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可以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辅助或补充。然后,凡事应有度,过犹则不及。盲目的微课开发注定是徒劳的付出。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追求自然,我们需要常态。微课虽是长期的,微课热却是暂时的。任何盲目生硬的刻意模仿、复制,都会漏洞百出,犹如东施效颦,适得其反。微课程美中也有很多不足,所以,微课宜精不宜滥。在微课热潮下,我们要追问,我们要反思,我们需要科学理性的冷静思考。

参考文献:

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中国电化教育,2013(4).

猜你喜欢

改革与创新教学形式微课程
高校网球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把握教学“三优化”,打造高效率课堂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浅析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与创新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