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剖析

2015-10-21李丹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4期
关键词:剖析课程标准小学数学

李丹

摘 要:《课程标准(正式版)》与《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第一学段目标“知识技能”和“数学思考”方面有不少变化。《课程标准(正式版)》将知识技能目标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明确的指出了需要掌握的基本思想、技能、活动经验和知识;通过学习数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学习处理问题的办法、数学发展的思想以及积累相应的经验。“数学思考”指出:它应当直接指向学生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会求解更多的数学问题,还要求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发现数学现象,并利用相关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程标准 学段目标 剖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b)-0179-02

数学课程标准反映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数学相关的基本素质方方面的要求。它从根本上明确了学生为什么学数学,学哪些数学,数学将给学生带来什么等有关数学课程的基本要素。《课程标准(正式版)》与《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第一学段目标“知识技能”和“数学思考”方面有以下变化。

1 知识技能

1.1 内容对比

数与代数方面,《课程标准(正式版)》做了部分调整:万以内的数的意义及常见的量,只是改变了描述行为动词,把“认识”改为“理解”;对小数和分数的目标要求,由原来的“认识”,降低一级要求改为“初步认识”;运算能力是《课程标准(正式版)》新增加的核心概念,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要求,《课程标准(正式版)》也进行了大的修改,由“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修正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并把估算同四则运算分开叙述。

图形与几何方面,《课程标准(正式版)》目标没有大的改变,只是叙述更加明确,例如“直观认识”被“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代替,“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被“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代替,“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被“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代替。

统计与概率方面《课程标准(正式版)》做了大的调整,“强调”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对数据的处理方法,由原来的“掌握”降低为“了解”,并且删除“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1.2 内容综述

《课程标准(正式版)》这次将知识技能目标做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明确的指出了需要掌握的基本思想、技能、活动经验和知识;通过学习数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学习处理问题的办法、数学发展的思想以及积累相应的经验。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分别对万以内数的意义、常见的量、四则运算(包括估算)、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物体的相对位置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要求,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描述过程目标的动词对认识几何体和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现象,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学习活动过程进行的不同程度的表述。

1.3 内容剖析

(1)由《课程标准(正式版)》可知,运算能力指的是具有根据运算律和法则而求得正确结果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算的算理,从而找到一个方便、快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运算能力首先需要会算且算的正确;会算要求的是对运算道理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方便快捷的方法来解决运算问题。

(2)通过感受把实际的物体抽象成为平面图形或简单的几何体,可以增强学生对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的理解;感受轴对称、旋转、平移等现象;理解物体之间相对位置;掌握基本的识图、画图和测量等技能。

(3)通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解处理数据的方法《课程标准(正式版)》中把“统计观念”改为了“数据分析观念”,同时指出了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课程标准(正式版)》指出了统计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统计知识,更应该培养数据分析观和处理数据的过程。鼓励学生采用表格、图面和文字等不同的方法来呈现数据,虽然减少了相关的知识,但是增深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会。

2 数学思考

2.1 内容对比

《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数学思考学段目标主要有4条,《课程标准(正式版)》第一学段数学思考学段目标也是4条,具体变化对比如下。

(1)将“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觋象”修改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加强了对学生数感的发展。

(2)将“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修改为“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强调了几何直观、逻辑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谨。

(3)将“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修改为“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进行数据的归类,及体验所蕴含的信息,适当提高了目标要求。

(4)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修改为“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强调了独立思考,不只会理解接受别人的观点。

2.2 内容综述

“数学思考”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指数学活动,详细来说,指的是与数学相关的、可以发展学生水平的活动。它不是单纯呢的要求学生会解很多的数学习题,而是希望学生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发现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并采用相应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从“数学思考”的角度来说,初步培养成运算能力、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形成简单的几何观、建立空间的概念、发展形象和抽象思维、发展数据统计观念、增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意识、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思维方式等都将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

2.3 内容剖析

(1)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可以通过度量单位和数来简单的进行描述,并且在评估运算结果时,发展数感;在把实际物体转化成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位置和运动时,培养学生空间的观念。

《课程标准(正式版)》把对数的感悟分为数量关系、数与数量和对运算结果的估计三个方面。数量关系指的是数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数与数量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和抽象的数之间的关系;运算结果的估计指的是根据具体的情境,选取不同的单位进行相应的简单估算。几何直观是《课程标准(正式版)》中新增的核心概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形成直观的印象,观察變化,寻找发现问题的方法,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直观形象,建立空间观念。

(2)对调查中的各类数据进行分类,并体验其蕴藏的信息。

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实际来学习统计,最开始学生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各类事例来学习统计知识的。因此,对于刚开始学习统计的学生来说,需要把现实生活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结合在一起,从而可以让学生在整理和分析数据时,可以从中体会数据所蕴含的各类信息。

(3)通过观察、操作等,提出猜想。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可以通过猜测、观察、实验、推理、计算以及验证等活动,并且根据现有的知识和认知,运用自己的体会和数学思想,获得相应的活动经验,并能提出简单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第一学段的学生只有学会思考,特别是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詹明道,于永正.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数学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41.

[4] 周成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27.

[5] 柳菊兴.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小学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熊生贵.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小学卷[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剖析课程标准小学数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错解剖析
剖析高考数列创新题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几何图形初步”错解剖析
集合中的错解剖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