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5-10-21申法贺

2015年30期
关键词:混业经营发展历程德国

申法贺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大多国家金融发展模式渐渐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进行转变。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混业经营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主流发展模式。德国具有发达的银行业和完善的金融体制,从德国金融体系发展历程来看,德国金融业长期实行混业经营,但是通过梳理研究德国金融业发展历程,发现德国也是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变迁及演变之后才具备了如今完善的全能银行性质的混业经营金融体系。

关键词:德国;混业经营;发展历程

一、前言

20世纪,全球金融业先后经历了第一阶段的自然混业经营状态、第二阶段的强制性分业经营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自发相对发达的混业经营发展阶段。从各国发展金融业发展历程来看,混业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以美、英等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组织形式,核心特点是以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下设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进而涉足多个金融领域。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组织形式,全能银行模式是最为彻底的混业模式,德国的混业经营制度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等因素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变迁,其独特的全能银行体系,使得它能够灵活面对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也能够化解防范更多的金融风险。

二、德国金融体系发展历程

1、混业经营形成背景

在14世纪到15世纪阶段,欧洲各国大力发展经济及贸易,而德国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的不断扩张则相形见绌,金融业发展非常缓慢。德国的银行体系是从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是国家工业化发展需求的产物,银行对国内工业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较为典型的是对铁路提供资金,同时派人担任铁路上的要职,由此开始的传统的银行与企业的结合发展,拉开了德国全能银行发展的序幕。银行从给企业提供贷款、发行债券、对企业直接或间接的投资,对企业的资金融通进行了全方位的帮助和服务,另外,银行也通过持有企业股份来取得较大的经济收益来增强银行提供服务的能力。德国银行与工商企业密切的合作关系,对银行拉动工业快速扩张有着非凡的意义,德国银行的这种特殊性,保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间接对银行业的扩张起到了良好的互惠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银行的快速发展与相互之间激烈的竞争,各银行机构业务范围逐渐拓宽和交叉,进一步发展为综合有价证券、银行业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银行。德国的19世纪中叶,也是德国储蓄银行与合作银行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内大量储蓄银行数目急剧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这段时期就有800多家储蓄银行诞生,19世纪60年代,相继产生了抵押银行,银行经营业务种类也渐渐多样化,在之后较长的一段历史中,德国一直延续着这种发展路径,促成了德国金融体制别具风格的发展史。

2、重建银行制度

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是德国综合银行制度的酝酿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降临,给德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创伤,通货膨胀的上升,失业率的激增,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金融机构的运营也受到了剧烈的冲击,金融制度的演进放缓。二战后被英美法等国占领的西方区域,被迫执行美国式的银行制度,一直到20世纪中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市场经济成为德国经济政策的基础,联邦德国西部银行才逐步恢复到二战前经营水平,并继续保持混业经营方式发展。但是在德国的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完全不同,该地区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新型的银行经营体制。传统的金融机构被禁止办理银行业务,民营机构被没收。重新成立的地方性银行和储蓄银行是在接受原来银行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上得到了重建,这些都成为了新成立的银行机构经营动力。同时,顺应新时期金融体制运营的需要,东德实行中央集权式的银行制度,传统的大银行模式也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并配合相应的经济体制。东德西德统一之后,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改变经济一蹶不振的局面,对东德银行进行大范围改组,对传统的银行业务分工格局进行了全面改革,积极引入市场竞争体制,建立起了“全能银行制度”。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四大银行为代表的德国各大银行的业务范围也从传统的金融业务拓展到了保险、证券、债券等多个领域,集私人客户和机构类客户服务于一身,汇零售与批发业务共同运营的综合性银行。从理论上来看,德国的全能银行的业务范围几乎囊括了所有传统的银行业务和投行业务并继而成为了综合性极强的世界大银行。德国经济能够从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中快速崛起,一举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经济强国,被经济学家誉为“经济奇迹”。可见,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與其“全能银行”金融体系密切相关。

3、德国全能银行体系的特点

德国的混业经营体系是以全能银行为主、以专业性银行和特殊信贷机构为辅对社会大众提供各类金融服务为特点的体系。该国的商业银行是典型的全能银行性质的混业经营体制,是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多种金融中介业务于一体,能够从事吸收贷款业务、存款业务、托收承付、证券业务等业务的全能银行,也就是可以提供全套金融服务的综合性银行。较之全能银行,德国还有一系列专业银行,专业银行只提供专项服务。德国还有一些准银行机构的财务公司,还有由非银行机构主办的提供融资服务的公司。在德国,德意志银行是具最有代表性的银行机构,另外,德国商业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也都是大型股份制全能银行,其特点是拥有人才完备、业务规模大、硬件设施完善、遍布广泛的分支机构等特点。与各大银行相比,德国的地区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也有分属不同的规模、形式和业务,有一些较大的地区性银行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比如巴伐利亚统一抵押银行和西德意志州银行、巴登—符腾堡州发展银行等。储蓄银行是政府控股的银行,目前,德国共有400多家储蓄银行,分支机构遍布城乡,其总资产合计1.2万欧元。储蓄银行各自独立,大小不一,已经成为约44%德国企业的“主要银行”。储蓄银行市场定位是为中小企业客户服务,但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金融业的发展,储蓄银行也逐渐发展成为全能银行。德国的合作银行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农村信用合作银行及工商合作银行。合作银行任务是推动德国银行合作体系的发展,同时它也吸收储蓄存款。在德国国内,超过90%的手工业企业和小型工商企业的贷款是由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两大银行集团提供的,德国合作银行也是全能银行。

三、德国混合经营体系良好发展态势的根本原因

1、完善的法律法规。德国有《联邦银行法》、《银行法》两个关于银行制度的立法,《联邦银行法》规定联邦银行可以进行除保险代理业务之外的几大金融业务,包括信托、证券、存贷、外汇及中间业务等,这就为银行机构经营综合性业务提供了法律基础。德国各类商业银行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各有侧重,但是德国的法律对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的限制却少之又少,银行机构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随时拓展新的业务品种。

2、银行与证券市场的密切关联及良好的银企关系。由于缺乏竞争力的证券市场完全是由全能银行来组织和控制的,其商业银行对证券市场的参与才能够不受阻碍的顺利发展。全能银行体系能够以较低成本地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产融结合力度的提高进而增强了银企关系,促进了经济发展。

3、综合性银行优势。全能银行体系“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保险业务等金融业务的交叉销售、综合经营实现了各种业务的风险抵消,增强了面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这些都对德国经济健康自由发展、金融产品创新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德国具有完备合理的金融监管体制,德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联邦银行、银行业监管局、保险监管局、有价证券交易监管局,银行监管由政府和社会共同监管,突出特点是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联邦银行监管局与德国中央银行两个联邦机构与外部审计师和私人银行协会共同承担监管责任。

四、基于德国金融体制的演进对我国金融改革的思考

1、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方向

在全球金融业激烈竞争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开放金融服务后成熟外资金融机构市场蚕食,如果我国银行业和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之间继续保持过于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缺乏良性的经营互动,将严重制约我国银行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各自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提速,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利率的收窄,“金融脱媒”现象愈发严重,倒逼着政府出台一系列金融体制改革措施,我国从政策及社会需求等各个层面来看都已经满足了实现混合经营模式的选择环境。

2、完善金融体系法律法规

通过总结分析德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历程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随着金融体制的变革,出台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德国联邦银行与联邦金融监管总局的密切合作,相互之间的金融信息共享,共同完成了对银行业的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法律裁决作为终审判决的有机整体,完善并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法律法规对金融体系发展非常重要。

3.监管模式的思考

在2002年以前,德国混业经营实行的是分业监管。,联邦银行监管局、联邦证券监管局及联邦保险监管局分别负责对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监管。2002年之后,德国开始集中由联邦金融监管局来负责对银行、证券、保险业等的统一监管。改革的实施,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统一监管能够减少监管空白、重复监管、无效监管,能够增强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监管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监管效率。我国目前金融监管体制仍然是分业监管,随着金融全球化及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面對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监管方式单一、行业制度与金融监管存在冲突等重大问题。因此,从德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当中我们可以有所借鉴,追求混业监管体制大势所趋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德国金融混业经营发展历程的分析,得出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选择与时代背景相呼应的金融经营体制密切相关,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稳健科学的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对于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常态化的负利率时代的到来,通过研究德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有利的思考。(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万才.我国金融业实现混业经营的途径[J].经济论坛,2004,(3).

[2] 陈柳钦.美国和德国金融制度变迁分析及其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5,(75).

[3] 倪浩焉.论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监管制度的完善[J].理论学刊,2006,(7).

[4] 李林.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经济科学,2000,(06).

猜你喜欢

混业经营发展历程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我国民营银行混业经营发展趋势分析
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风险的案例研究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