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台慧思大师圆顿禅观略论

2015-08-26赵锭华

台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凡夫心性智者

赵锭华

(台州学院思政部,浙江临海317000)

天台慧思大师圆顿禅观略论

赵锭华

(台州学院思政部,浙江临海317000)

在中国佛教的禅观史中,慧思大师是一位非常值得注意的禅师。慧思不仅启发了天台宗的禅观思想,同时其思想中的心性与如来藏思想十分突出,而心性如来藏的禅观成为中国后来禅观的主流。慧思的圆顿禅观思想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圆顿法华三昧,二是禅观中如来藏思想,三是禅观中的心性思想。慧思对禅观中心性的阐述对汉传佛教心性法行持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天台宗;慧思大师;禅观;如来藏;心性

DOI: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5.04.002

就天台宗来说,圆顿止观是由智者大师完备的,灌顶禅师所录的《摩诃止观》中讲“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但是智者大师的核心思想还是来自慧思大师,智者大师亲近慧思禅师时,慧思禅师命智者大师代讲金字般若经,智者大师对其中“一心具万行”处,生起疑惑。慧思禅师对智者大师解释:“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昔一心顿发诸法,吾既身证,不劳致疑。”并传授智者大师“法华行法,三七境界”。智者大师于是“大领玄旨”。

一、慧思大师对智者大师的教授

对于智者大师在慧思禅师处所受的教授,灌顶禅师所著的《智者大师别传》中有较详细记载,总有两段甚为重要:

(智者大师)初获顶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于是昏晓苦到如教研心,于时但勇于求法而贫于资供,切为香尽,则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则燎之以松。息不虚言不妄出,经二七日,诵至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到此一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静发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达诸法相似长风之游太虚。将证白师,师更开演,大张教网法目圆备,落景咨详连环达旦,自心所悟及从师受。四夜进功,功逾百年。问一知十,何能为喻?观慧无碍,禅门不壅,宿习开发,焕若华敷矣。思师叹曰:非尔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1]191-192

此段是讲智者大师亲近慧思禅师的前期努力的过程。慧思禅师与智者大师有宿缘,都曾是法华会上的听众。慧思禅师即把智者大师引入普贤道场,并说四安乐行法。“普贤道场”在《止观辅行助览》解为“或劝发品,或行法经,或华严中。”应是《法华经》中的最后劝发品中所说。“劝发品”中说:“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这与后来慧思禅师指出智者大师所获的是“初旋陀罗尼”相应。另外一段是与前面慧思禅师传记中相应的:

思师造金字大品经竟,自开玄义命令代讲,是以智方日月,辩类悬河,卷舒称会有理存焉。唯有三三昧及三观智,用以咨审余悉自裁。思师手持如意临席,赞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1]191

这里灌顶所说智者大师唯有“三三昧及三观智”请示慧思禅师,其中“三三昧”见于《大智度论》,是指“空,无作,无相。”称此三者为三三昧的原因是由于三三昧的思维程度接近涅,使人心不高不下,平等不动,但其他的三昧不是这样,而独称此为三三昧。而且如果有人行空、无相、无作,则称为实相三昧。“三观智”也就是“一心三观”,也就是“一心具万行”。此“一心具万行”是智者大师后来圆顿止观的核心,也就是“一念三千”,也就是“一心三观”,也就是“法华三昧”。因此,正是慧思禅师把法华圆顿要义授予了智者大师,为智者大师以后创宗立派奠定了核心的基础。慧思自己也说“法付法臣,法王无事”,此法应是究竟之法华圆顿义。

二、慧思大师的法华三昧

在中国佛教的禅观史中,慧思禅师是一位非常值得注意的禅师。其不仅启发了天台宗的禅观思想,同时慧思禅师的思想中心性与如来藏思想十分突出,而心性如来藏的禅观则成为了中国后来禅观的主流。因此先从慧思大师说圆顿禅观相。

慧思大师的圆顿禅观思想主要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圆顿法华三昧,二是禅观中如来藏思想,三是禅观中的心性思想。

对于圆顿法华三昧的理解,可以从慧思大师自身所证的法华三昧的过程来看。在慧思传中提到:“及禀具足,思志道弥隆,迥栖幽静,常坐综业,日憔一食,不受别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绝。诵《法华》等经三十余卷,数年之间,千遍便满。”后慧思禅师从慧文禅师处受观心口诀,行功办道,初发少静,观察自心,获八触根本禅,后在夏安居结束时,生起内愧,于放与不放间悟法华三昧。此过程可示意如下:

因此,慧思大师本人也多是通过诵读,后观心,最后所证的。慧思大师对法华三昧的阐述多体现在《法华安乐行》中,现存于《大正藏》有慧思所著的《法华经安乐行意》一卷,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曾提到过“南岳师云,有相安乐行、无相安乐行。”应该说此《法华经安乐行意》的要义慧思曾所授予智者大师,不过此文在智者大师的年代似乎并没有广泛流行,据《佛祖统纪》载:“南岳着安乐行义,久亡其本,四明行皎游方,至南岳得之古藏,归以示圆辩,其后北峰与晓石芝,始获开板,流布于世。”

《法华安乐行》中讲:

妙法莲华经,是大摩诃衍,众生如教行,自然成佛道。云何名一乘,谓一切众生,皆以如来藏,毕竟恒安乐。

法华菩萨即不如此,不作次第行,亦不断烦恼。若证法华经毕竟成佛道,若修法华行不行二乘路。

法华菩萨即不如此,一心一学众果普备,一时具足非次第入,亦如莲华一华成众果,一时具足,是名一乘众生之义。[2]698

从慧思大师的法华圆顿思想来看,认为法华经所崇尚的只有一乘,其原因在于众生都具如来藏即与佛无二无别的因,都是以如来藏而可以达到毕竟安乐的。修学法华经的行者当然不会行声闻缘觉此二乘的路子,也不作次第的修行,也不用作意断烦恼,修学时一心就具足万法,一时就具足众佛果。这就是典型的圆顿禅法,不历次第,一时圆证。这些与智者大师圆顿止观的义趣是相同的,只不过如来藏的思想没有在智者大师处那么突出地体现出来。这或许是慧思到南岳后,其更多地接受了如来藏思想,并将此融入到著作中,《法华经安乐行义》的最后完成有可能是在南岳时期。

三、慧思大师的如来藏思想

慧思大师禅观中的如来藏思想,在上述的法华安乐行中已经有所体现,不过详细地结合禅观来说的是在《诸法无诤三昧门》中。

其说:

复次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盘,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2]628

这里说的身本是比喻说,慧思大师从行者实在的身心出发,身本就是我们身心的本来面目。这与禅宗是同一鼻孔出气的。这就如慧思大师讲的身本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真实心。慧思大师先通过寻思来观察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发现其不在内、外、中间,其性非断、非常、非中道,又没有名字、相貌,不是自生,也非他生,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也没有住处,非愚痴也非所谓的明智,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生死涅盘无二无别,无前无后,也没有中间,从无始以来就没有名字。通过这样的观察,就可以明了真身如来藏即真心。

慧思大师说的这种对真心观察(非理论的解释),在中国佛教中还是非常珍贵的,虽不是象禅宗那样直指心性,但是慧思大师将如来藏思想从理论层面转化为观修这是弥足珍贵的。

下面慧思大师说“次观身身,复观心身。身身者从妄念心生,随业受报,天人诸趣,实无去来,妄见生灭。”身身是指此现实身来说,即六道之身。这六道之身身是从妄念心所出生的,也就是妄心所生,这样似乎随着业力因果报应而轮回于天人等六道,从根本上来说,此中并没有转身的来去,是妄心所见生灭与轮回。这里面,慧思大师用了非常著名的“月印万川”喻来解释,即通过虚空月与月影的关系来说明如来藏身本与身身,心身的关系:

身本及真心,譬如虚空月,无初无后,无圆满,无出无没无去来,众生妄见谓生灭。大海江河及陂池,溪潭渠浴及泉源,普现众影似真月,身身心心如月影,观身然欲甚相似。身本真伪亦如是,月在虚空无来去,凡夫妄见在众水,虽无去来无生灭,与空中月甚相似,虽现六趣众色像,如来藏身未曾异。[2]628

这是非常成熟的如来藏真心与凡夫妄心之间关系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说慧思禅师是非常超前的,这与在后来华严、禅宗时期的说理,宋明时期说明理与事关系是如出一辙。禅宗里面说“指月”,其内含的道理也可从慧思大师这段所说中参究。慧思禅师说,身本如来藏真心就如虚空的明月,这虚空的明月没有始初也没有终后,无始无终,无初无后,也没有从不圆满到圆满,也无出无没无来去,众生妄见以为有生灭。这样就表现为天上之月映现在大海、江河、湖泊、溪流、池塘,水渠以及泉源里,有种种之月影,这如同如来藏真心普现众生的影像一样。如来藏真心犹如真月,而凡夫的身心则如月影,观察凡夫身象火一样的燃欲与此月影很相似。身本如来藏真心的真伪也是如此,如来藏真心如虚空的月,月在虚空无来去,而凡夫妄见在众水中,如来藏身也如此,虽现六趣众生像,但本身没有变异。慧思大师用投影的方似来说真心与妄心的关系。

慧思大师还举了幻师的譬喻来说明如来藏真心与凡夫身心的关系:

譬如幻师着兽皮飞禽走兽种种像,贵贱男女差别异,端正丑陋及老少。世间种种可笑事,幻师虽作种种变,本丈夫形未曾异。凡夫虽受六趣色,如来藏色不变异,身本及真心,譬如幻师睡身心无思觉寂然不变易,身身及心数,如幻师游戏故示六趣形种种可笑事。[2]628

这与真月和月影一样,幻师身着兽皮等而幻变为飞禽走兽,男女贵贱差别,容貌端正与丑陋,年龄有老又少等等差别,以及世间种种可笑的事。幻师虽然作这样种种的变化,但是幻师本身的丈夫形没有改变。这如同凡夫虽然受六趣身,但是内在的如来藏身没有变异。如来藏真心就像幻师睡着时身心无思觉,寂然没有变易。凡夫的身心就如幻师游戏时故意示现的种种六道可笑的事情。慧思大师还举睡梦来说:“如此法性无涅盘,亦无有生死,譬如眠熟时,梦见种种事,心体尚空无。何况有梦事,觉虽了了忆,实无有于此凡夫颠倒识。”意为,凡夫的身心如同在睡梦中梦见的种种事,而醒后虽有记忆,但没有凡夫在梦中的颠倒。

四、慧思大师的心性思想

而在慧思大师的著作中,最精彩的是对观心性的阐释,通过慧思大师,我们可以窥探到佛家心性的奥秘。这主要是在《随自意三昧》中所说:

菩萨行时,未举足欲举足,未生念欲生念。先观未念欲念心未起念时,无有心想,亦无心,心数法。是名心性。是心性无有生灭,无明无,无空无假,不断不常,无相貌,无所得故,是名心性,亦名自性清净心。[3]497

这是慧思大师在回答为什么“菩萨行威仪中举足动步而常入定,具足一切诸波罗蜜”的问题而说。这是因为菩萨明了了心性。那么如何明了此心性的?慧思大师说,这可以从步行时没抬起脚来,想抬起脚来时的没有起念想起念的心态中悟入。先观察没有起念时即欲念心尚未起念时,此时心未起念,没有心想,也没有心和心数法,这时观察到的就是心性。此心性无有生灭,无明无暗,不是空无的也不是假有的,不是断灭的也不是恒常,没有相貌,于中并没有所得,这样称为心性,也叫自性清净心。慧思大师接着说:

不能觉了者即是生死,妄念思想未生时,是时毕竟无心者,名为无始,求自性清净无始心毕竟空寂,名为能破众生。是故佛言,无始空破众生,毕竟空破诸法,无始空破未念心,毕竟空破欲念心,是无始空破无始无明,毕竟空破有始无明。[3]497

也就是说,行者若不能对此自性清净心觉了就会沦落生死中。妄念思想没有生的时候,这时毕竟无心,这称为无始,而观察自性清净的无始心毕竟空寂,则能破除众生自我的执着。因此佛陀也曾说,无始空破众生,毕竟空破诸法。因此无始空破未念心,毕竟空破欲念心,无始空破无始无明,毕竟空破有始无明。这可以示图如下:

因此慧思大师认为,体会到那未念心还是不够,需要用无始空破此未念心,方能明了心性。对此陈兵先生也早已指出:

一念未生时为清净心之说,早见于天台宗二祖慧思大师的《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可溯源于部派佛教分别说部等的心性本净说,但同书中又说此为无始无明,需要以无始空观破之,方可见道。[4]211

因此,慧思大师对于心性的论述,特别是禅观中的区分清净心以及如何正破无明,对于了解佛教的禅观思想以及如何破无明见道是极为重要的。

[1]大正藏第五十册.

[2]大正藏第四十六册.

[4]陈兵.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M editation Thought of M aster Huisi of Tiantai Sect

Zhao Dinghua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Taizhou University,Taizhou,Zhejiang 317000)

Master Huisi was one of noteworthy Zen masters in the Zen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He inspired the ideology of Tiantai Zen,in which the nature of mind thought and Buddha Ti⁃bet thought were highlighted and later became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Chinese Zen thought.The ideology of perfect meditation in Master Huisi’s though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The first is perfect Saddharmapundarika meditation.The second is Buddha Tibet thought.The third is the nature ofmind thought.Master Huisi’s the nature ofmind though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na⁃ture ofmind meditation in Chinese Buddhism.

Tiantai Sect;Master Huisi;Zen thought;Buddha Tibet;the nature ofmind

2015-06-19

赵锭华(1975-),男,浙江东阳人,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天台学,华严学。

猜你喜欢

凡夫心性智者
智者说
智者说
心性与现实
SUMMARIES OF ARTICLES
某些教师
牟宗三“道德创造心性论”探微
某些作家
愚人节缅怀革命先烈
智者善比
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