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2015-07-21余加美

课外语文·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质疑阅读语文教学

余加美

【摘要】质疑意识,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阅读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本文具体分析了在标题处、矛盾处、关键句上以及结论处的质疑。

【关键词】质疑;语文教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大多阅读教学: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浑浑噩噩地听;教师零敲碎打地问,学生简单机械地答……一堂课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爬教案、学教参,学生成了不折不扣的观众,还要亦步亦趋地配合老师“表演”,这种被动的学习使得学生毫无主体精神可言,毫无阅读效果。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更有效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质疑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为了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语文阅读课堂上对话有两种: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是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待文本不是采取“仰视”的角度,也不是采取“俯视”的角度,而是一种“我”与“你”之间平等对话和问答的关系。文本是语言,自身说话;学生有自身生活经验、阅读积累。在对话中,对话双方并不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相互征服,而是相互影响。文本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阅读积累回答、消化这些问题,最终达到认同和共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双方异向的问题产生,这就引发了“质疑”。有了“质疑”,就有了教师和学生间的相互导疑、释疑,产生师生“对话”。 质疑,是学生打开主动阅读大门的金钥匙,是学生自主探究式、参与讨论式和创新式学习的最佳载体和支点。

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怎样进行质疑教学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标题处质疑

标题一般都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文眼。引导学生针对标题质疑,既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学生通过初步阅读课文、复述课文后,明确了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不用《脱险经历》或《难忘的教训》等为题目,而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标题呢?如果是你写这篇文章,你打算用什么作标题呢?这个问题从标题入手,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有利于文章主旨的探究,在以后学习《生命、生命》一文时,学生也就能抓住标题的特点,独立提出以《生命、生命》为题是否重复啰嗦,换成《生命》行吗?又如在学习《第一次真好》一文时,学生也就能自觉地设疑: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并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铺垫。

二、在矛盾处质疑

课文中貌似矛盾的地方,往往是经过了作者的深思熟虑,正是能体现作者的匠心独具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这样的地方进行质疑探究。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我就课文中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这个事例,抓住了课文中的一句话“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在这个貌似矛盾的句子处设疑: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怎能说它具有“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呢?有了老师的示范,在后来《理想》的一文教学中,学生就会提出“为什么理想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呢?”又如《行道树》中,学生提出了课文前面曾写:“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为什么后面又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学生还提出“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中,这“快乐”“忧愁”为什么可以同时修饰行道树呢?这些思维交锋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又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意提供了帮助。

三、在关键句上质疑

关键的语句对表现中心、突出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能引导学生学会在这些地方质疑,无疑会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还举《行道树》为例,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中心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针对这一句,我巧妙设计问题:①为什么说是一种神圣的事业?②痛苦表现在哪里?③为什么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④联系生活体验,你能举其他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学了这篇文章后,学生再阅读《第一次真好》这篇文章时,也会抓住文章结尾处的议论部分,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是什么意思呢?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学会理解句子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四、在结论处质疑

讲读课文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再质疑,让学生从“标准答案”“正确结果”的定势化的思维模式中挣脱出来,追求答案、结论的多维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能多角度感受文章的内涵。如关于《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主题的思考,我引导学生在明白文章除了表现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外,还可质疑提出这样的问题:①文中的事情仅仅会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吗?②如果菲利普全家非常富有,他还会像文中那样对待亲弟弟吗?让学生明白,作品其实还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的困境和悲哀,写出了作者对纯真人性回归的渴望,又如分析《愚公移山》后,对于作品“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观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太行、王屋两山那么高、那么大,如果没有天神帮助,能搬走山吗?如果你是愚公,你会带着全家去搬山吗?让学生明白,尽管作品颂扬了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但是我们学习“愚公”精神还应切合实际,否则很可能犯追求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错误。

大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学得来,思得深,疑得释,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质疑阅读语文教学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