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

2015-07-21陈友洋夏震然倪春虎

科技资讯 2015年16期
关键词: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陈友洋 夏震然 倪春虎

摘 要: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对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内涵及调查结果的分析,根据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负面影响进行详细的探究并阐述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a)-0000-00

据 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达85.8%。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 ,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学历程度越高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比例越大,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这一比例达到63.9%为最高。这些数据表明,青年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构成了我国网络用户的主体。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日趋完善和应用日趋广泛,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依赖于校园网络。因此,青年大学生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网络环境下发生的新变化,因势利导,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争取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和有效性。

一、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内涵、特性及表现

(一)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内涵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高校的网络应用和软件建设深入发展后形成的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校园网络信息传播体系,是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校园网络信息传播子系统,是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1.“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与更新,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当校园网络建设覆盖包括学生宿舍在内的全部校园区后,并被广泛应用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及其他日常生活、活动中时,才能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形成提供基本的条件。

2.“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对校园网络产生依赖”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得以形成的主要标志。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是指: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与传递,进行信息交流与人际交往并进行适当的休闲娱乐等行为。具体表现为在校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传递和获取各类校内外信息;网络交流与人际交往时主要以校园网络作为其工具与场所;各种休闲娱乐活动主要通过校园网络来进行等。

3.“信息、大学生和校园网络”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基本要素。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系统,信息、途径、传播者和受传者是其主要的结构要素。信息的发布和传递主要通过学校网站、BBS论坛、QQ群、邮箱等校园网络来进行;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对信息进行发布和获取,他们是信息传播的传受主体。

4.“信息内容、网络媒介和大学生三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作用”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形成原因。信息内容、网络媒介、大学生用户群体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其产生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首先,与报纸、电视等传统的信息媒介相比,校园网络在满足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使大学生对校园网络更加注重并对其产生较大的依赖感。 其次,高校网络承载并强化了大学生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使其对校园网络的认可度在不断提升。最后,校园网络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播媒介在校园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对校园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吸收,并通过校园网络进行校园文化的传播。

(二)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特性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区别于互联网其他的信息传播系统有其自身特殊的性质。主要表现为:凝聚性、现实性、综合性、可控性和变异性。其中,凝聚性是指在开放的互联网信息环境中,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大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起到吸引和凝聚作用。现实性是指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中的大学生群体与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群体是相对稳定的,且存在较强的一致性;综合性指的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在网络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基础上对多种网络媒介的灵活运用和表现出的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可控性指的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中的硬件设施、网络行为等都可以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变异性指的是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三个要素因自身不同的类型和表现形式,在产生联系和发挥作用时会存在一定变化性。

(三)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具体表现

第一,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大学生的“信息传播圈”

在现在的信息化时代,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发布和获取各类校内外信息的主要渠道。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中多样的媒介形式提供广泛的信息。学校新闻网是大学生获取各类学校新闻信息的途径。大学生风采网提供给大学生各种思想、科技、文化、生活等信息,并且可以积极参与各类网上学习和实践活动信息传递的途径。校园 BBS 是公共信息的集散地,校内最新最快的消息和校外的各种社会热点和重大新闻会及时在BBS 上发布。学校的官微联盟也是学生及时了解各条块各专题最新信息的来源。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所见所思,交流思想,促进信息互动。

第二,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圈”

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完善使得校园的主要学习、生活的场所都实现了网络的无缝链接,网络覆盖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有利资源,进行资源查阅、课件下载、借阅图书、作业和论文的提交以及平时的答疑、师生交流互动等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大学生也通过校园网络获取学校提供的诸如勤工俭学等各种信息服务;在课余时间,大学生把校园网络作为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如网络聊天交友、欣赏音乐、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等,从而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学习生活圈”。

第三,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

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便于工作开展的有效性通过校园网络建立或发展了多种多样的网络群体。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学生群体通过一定方式自发组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他们会围绕主题定期开展集会、交流等活动。以提高工作实效性的学生群体通过校园网络建立起QQ群、微信群等,他们把主题班团活动、社团活动、创新活动等搬上网络进行讨论、交流、互动,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还有一些特殊群体在校园BBS上找到了自己的活动空间。如三维软件的学习、考研、创业等,他们在网上建立联系,不定期开展研讨交流、经验分享、实践竞赛等活动。

第四,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大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校园舆论圈”。

网络作为新型传播媒介,其独特之处在于话语权的解放。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们围绕着学校管理、校园生活以及后勤服务等及时了解和主动参与校园公共事务,通过校园网络形成一个平等参与和民主实践的舆论场所。大学生对校园内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或者热点问题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传递消息、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与意见,从而引起相关部门的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学生反映的“民意”及时加以研究并得到落实。此外,部分高校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了沟通平台、校长书记信箱等也是大学生表达意见和建议的网络渠道。

二、对校园亚传播圈影响的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于2014年11月在常熟理工学院进行了抽样调查,从中探查大学生对校园网络的使用情况和依赖程度,掌握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素养、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等产生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和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共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72份,回收率96.5%,其中男生为568人,占73.6%,女生204人,占26.4%。因学校一年级学生不建议带电脑和四年级学生大部分在外实习,故调查以二、三年级为主,人数、比例为:一年级98人占12.7%;二年级288人占37.3%;三年级312人占40.4%;四年级74人占9.6% 。

目前,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手机4G时代的来临,学生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调查显示,每周三天或三天以上上网的人数达67.5%;每天上网3个小时以上达61.1%,见表1。大部分学生表示,一天不上网心里就不踏实,好像精神上缺少什么。可见,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上网反而成为罕见现象。学生不论在校内和校外都时刻与网络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表1 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的情况

对学生上网使用的媒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是通过宿舍电脑和手机上网,选择在宿舍上网和手机随时随地上网占了极大的比重,见表2。选择宿舍电脑和手机上网的竟高达91.45%和94.82%。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日益完善和成熟的今天,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渐深远。

表2 大学生选择不同媒介的上网情况

通过对大学生在网上的主要交往对象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大学生在网上的交往对象

逐渐以大学院系班集体的的同学为主,说明他们在网络人际交往上对校园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大。表3中数据分析显示,在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中,大学生在网上的主要交往对象已经由中学时代的校友和老乡转变为院系班集体同学、社团协会同学等大学中的同学和朋友。尤其是在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中,班集体同学成为他们网上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其比例达到 52.6%,由于校园网络是班集体、社团协会等学生组织的网络活动场所,因而可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活动逐渐以校园网络为主要场所。

表3 大学生在网上的主要交往对象

如上图所示,丰富的网络信息对不同对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上网的目的和内容就存在差异性。其中,聊天交友占36.66%,娱乐游戏占26.81%,网上购物占16.32%,他们都超过了网上学习的比重,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在增强,另一方面,在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日益完善和成熟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上网的目的和内容偏向于专业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不是一味追求虚拟生活。

三、高校网络亚传播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高校网络亚传播圈对大学生“三观”的影响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校园网络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及复杂,会接触到到来至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思想、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的信息内容,容易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大学生的“三观”发生偏差。大学生长时间受负面观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安定稳定产生潜在负面影响。除此之外,校园网络中不免存在较为隐蔽的道德缺失行为及黑客入侵等违法行为,这些不正当的网络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也具有一定的错错误引导作用。

(二)高校网络亚传播圈使大学生的道德法律观念淡化

由于还未形成系统的网络法律规范,因此,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自觉和道德责任感。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不强,加上思考分析能力和社会辨别能力不强,感觉自我良好,很容易被网上不法犯罪分子利用。另一方面,又由于网络行为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一些大学生对网络上言行缺乏责任意识,会造成一些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

(三)高校网络亚传播圈使大学生过度沉迷,无法自拔

校园网络内容的多样性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一种丰富课余生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学生过度对校园网络的依赖使其极易沉迷其中,与外界生活脱轨,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缺少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加依赖虚拟世界,开始学会逃避,不敢正视面对现实。同时,因长期生活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越来越少,社交能力不断下降,变得“闭关自守”起来。除此之外,多数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的沉迷也使其对学业无心过问,经常缺课,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四、基于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一)从源头抓起,促进积极舆论的传播

网络信息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信息过载和污染两种。当前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缺少分析和应用能力,海量的网络信息传播会使他们的判断力和思考力下降,从而会影响他们选择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传播的特性是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 都可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其中既有理性的、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也有一些非理智的个人情感宣泄。这就给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机会, 他们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或有意散布虚假信息, 制造混乱。因此要建立信息发布机制, 加强对发起者的言论的合法性和正确性进行筛检,有效控制舆论源头, 促进正确的舆论传播。

(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促进正确的舆论传播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中的信息内容既有理性的看法和观点,又有感性的非科学的言论,由此造成了网上舆论的分散性和多元化,这就给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机会。现在的大学生缺少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对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什么是应当遵循的游戏规则, 什么是不道德行为, 从而自觉加强网络行为自律, 规范网络行为。

(三)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系统

高校网络在运行过程中应通过网络管理系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管理,对错误言论及信息进行相应的防范。所以,在建立网络系统时应确保相应规章制度的确立与执行,从而对大学生的网络言行进行监督与规范。同时,应加强信息传播平台的监督。随着科技的升级与更新,信息传播的平台越来越多。在校园网络中电子公告牌及“BBS论坛”较为普遍。而对于论坛中出现的错误言论及一些低级的文化传播应予以监督并严格进行管理。在加强管理和监督的有效运行下,要结合学校实际,设计出彰显高校特色的网络板块,校园网络的主体是大学生,所以高校网站应以大学生为主,应站在大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贴学生,贴近生活,结合时事热点、专业特色等加强互动交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加强校园网络队伍建设

第一,针对现在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内容的学习,提升业务水平,改进教育方法,将自身打造成“专家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指导学生在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中进行学习成长。

第二,高校教育管理者尤其是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应该加强与学生进行网上与网下的互动,将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作为增进了解、加强感情和鼓励学生民主地参与学校或班级事务讨论的有效载体。通过网上和网下的平等交流,有效沟通,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第三,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结合起来,通过网络与现实的相互作用探索解决现实中各种问题的分析方法,不但从网上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更重要地是在现实生活中找出问题的症结并解决好矛盾,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张再兴,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德育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2005,(4)

[3] 刘红胜,沈国助.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可控性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

[4] 张 兵.大学生网络亚传播圈的现状考察[j].成人教育,2012,(3)

[5] 李慧,李浩.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研究[j].学理论,2014,(5)

[6] 何 麒,狄成杰.基于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

作者简介:陈友洋(1973-),男,江苏高邮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防护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探讨校园无线网络应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